張樾丞 - 簡介
張福蔭(1883-1961年),字樾丞,名福蔭,以字行,河北新河縣南小寨村人。14歲在北京琉璃廠“益源齋”刻字鋪拜師學藝,18歲出師后在琉璃廠“來薰閣”掛筆單,民國初年籌資開設(shè)北京“同古堂”圖章墨盒店,以刀代筆,推陳出新,其刀法遒勁,圓潤純熟,獨具神韻,譽滿京城,美名為“天下第一刀”、“刻銅圣手”。陳師曾、姚茫父、齊白石、陳半丁等京都著名書畫家與虛心好學、廣交名士的張樾丞常同堂切磋書畫之道,銘文之雅,雕刻之法,使張樾丞刻銅技法和文化素質(zhì)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他不吸煙,不喝酒,不飲茶,不打牌,唯喜看書和鉆研技藝。 張樾丞用功刻苦,從不謀求捷徑,他記憶力極佳,對前人的佳作過目不忘,聰穎過人。自立門戶后,他每天手不釋《六書通》等印典,每日研習,因為水平高、名聲響,字體嚴整規(guī)范,很適合皇家風范。
張樾丞自立門戶,號"同古堂",同古堂以制作、出售銅墨盒為主業(yè),兼營治印和古董買賣。當時他的刻銅技藝在流麗廠屈指可數(shù),銅質(zhì)性頑,鐫刻不易,文人畫家多不擅長。而當時的北京畫壇領(lǐng)袖如陳師曾、姚華、金北城等人,都喜歡銅墨盒的制作和收藏,張樾丞因此與他們有了較多的交往。陳師曾、姚華、張大千等人常在同古堂的墨盒上作畫,然后由張樾丞出來。同古堂除了治印刻銅外,還兼營古籍文玩字畫,蘊藏極豐。
張樾丞 - 經(jīng)歷
1881年12月13日出生于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在村中讀過幾年私塾,略通文墨。
1903年,14歲的他徒步跋涉數(shù)百里來到北京,在琉璃廠(當時名"留黎廠")益元齋刻字鋪當學徒,除了干店里的雜活,把全部時間都用來鉆研篆藝和勤奮讀書上,面對前人印譜,朝夕揣摩,大有所得。
1907年,18歲的張樾丞正式出師,在琉璃廠來薰閣琴書處開業(yè)治印,自定潤格,求印者日多。
1908年,琉璃廠藻玉堂主人王雨請張樾丞為梁啟超所書的"龍飛虎臥"刻字,此字刻出,名聲大振。孫殿起在《琉璃廠小志》中贊嘆:"真銀鉤鐵畫也。"張樾丞由此一舉成名。
1909年,經(jīng)寶熙引薦,為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制作"宣統(tǒng)御筆"、"宣統(tǒng)御覽之寶"、"無逸齋精鑒璽"等8枚印,尤以"無逸齋精鑒璽"最為精到。
1910年,他移寓明遠閣,在治印之余兼刻銅墨盒,學而能熟,熟而能精,很快就以治銅印為當時一絕,求治銅印者日多,家道逐漸殷實。這年,他為載濤、載澤、榮臻、寶熙等皇親貴胄治印,也為當時的內(nèi)閣協(xié)理大臣、后來任過北洋政府總統(tǒng)的徐世昌治印。
1912年,民國肇始,張樾丞此后為歷任北洋政府元首和首腦治印多枚,如段祺瑞、朱啟矜、陸征祥、唐紹儀、黃郛、吳佩孚、曹汝霖等人,他們走馬燈似的換來來去,但都要到琉璃廠來求張樾丞的一方印。后來,張樾丞也為馮玉祥、胡景翼、張宗昌、商震、白崇禧、黃紹翃、王陵基等民國將領(lǐng)治過印。
1912年,張樾丞得到一件當時罕見的漢代銅鼓,于是自立門戶,號"同古堂","同古"乃"銅鼓"的諧音,那件銅鼓也成為鎮(zhèn)店之寶,可惜在"文革"抄家中散失,至今未見天日。
20、30年代,張樾丞還為故宮博物院治"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章";為清華大學刻制"游美清華學生監(jiān)督之章"、"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藏"等;為北京大學治"國立北京大學授予學位之章"、"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等;為北京圖書館治"北京圖書館藏"印,治"國立北平研究院理化部藏書"等印。凡有斯文處,總是少不了同古堂的印章。
1925年,張樾丞出資與董會卿、郭子章、劉子杰合伙經(jīng)營邃雅齋書鋪,此店至今猶存,歸中國書店。1930年他又出資設(shè)墨因簃碑刻店,此店現(xiàn)亦存,歸公。10年"文革"浩劫中,同古堂的文物被掃蕩一空,今天已所剩無幾。
1935年,張樾丞編輯了《士一居印譜》刊行天下,新中國成立后曾由成都古籍書店再版。1949年6月,張樾丞接受開國大印設(shè)計任務(wù)。
解放后,張樾丞還給周恩來、朱德刻過篆字印,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印也出自他的手筆。當時文人雅士們的活動越來越少,私人印章的需求量日趨降低,同古堂的生意開始慘淡。1953年,政府規(guī)定"官印"再不許私人刻制,雇請的師傅們紛紛離店,同古堂終于關(guān)門歇業(yè)。1954年公私合營后,張樾丞加入了刻字合作社,以治印課徒為生。
1961年1月15日,張樾丞以80高齡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
張樾丞 - 作品
《士一居印譜》這本書由原故宮博物院馬衡院長題寫書名,溥儒、傅增湘、章鉅、陸和九、倫哲如及美籍漢學家福開森為序。它收錄的只是張樾丞平生所治印章的滄海一粟,但翻展開來其牽涉民國年間的政軍界要人、知識界名流范圍之廣,還是不得不令人驚嘆!
張樾丞 - 評價
自幼文化功底并不厚實的張樾丞,讀書甚為刻苦,為人謙和不俗,與許多時常出沒琉璃廠的文人墨客為友,真誠求教。舊京時的著名文人嚴幾道、胡璧戈、張伯英、鐘剛中、袁寒云、楊千里等,均是他的良師益友。張樾丞為人刻制銅印,認真從容,從不因客為平民有所懈怠,也不會因客為達官而有所媚顏,一心于藝,以藝為本,多方求藝。
張樾丞為人誠篤,又善于交際,他記憶力特好,一面之后,再見就能叫上名字,稍熟一些的,多年不見還能記得年齡、籍貫,因此文人朋友特多,同古堂的客廳里經(jīng)常是高朋滿座,盛友如云。有的書畫家專門寫了書法小稿送來,有的在茶酣耳熱之暇,伙計們把筆墨端出,喊聲"請您給寫個樣兒吧",就能把字樣拿到手。這樣,張樾丞所出的銅墨盒,個個出自名家手筆,再加上他行神畢肖的刀法筆意,頗得時人喜愛,成為全國各地文人案頭的清供。
解放前同古堂享譽四方,財源滾滾,張樾丞與黃伯川、韓少慈并稱琉璃廠"三大財主"。但張樾丞卻始終保持勞動者的本色不改,煙酒嫖賭的事從來不沾邊。同古堂內(nèi)老板伙計都在一個桌上吃飯,沒有三六九等,吃的也完全一樣。他生活儉樸,把金錢積攢起來,不斷擴大產(chǎn)業(yè)規(guī)模,同時救濟窮人。冬天是窮人難過的日子,張樾丞就去糧店交上一筆款,換回許多"五斤棒子面"一張的糧條,到和平門橋頭、城墻根、護城河一帶去撒放,周濟過不了冬的窮人。張樾丞還出資籌劃,和一些店鋪老板在琉璃廠辦起了一個"孤兒院",供這些可憐的孩子們讀書。
張樾丞 - 影響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07月22日曾報道過一方銅墨盒,即為20年代陳師曾與姚華合作墨盒畫稿,張樾丞鐫刻。它在同古堂放了20多年后,1947年冬由成圣昌購買,送給當時著名詩人易大德,1948年易大德去臺灣前將其帶回家鄉(xiāng)宜春市袁州區(qū)遶市鄉(xiāng),直到八十年代被鄉(xiāng)人作廢銅賣給鄉(xiāng)廢品收購站,收購站兩工人將盒蓋、盒底分開各得其一,再經(jīng)歷10余年后,始得破璧重圓,如今它已成銅墨盒中空前絕后的精品。
民國初年,物價平低,兩塊銀元可買一袋白面,而張樾丞的潤格就是一個字兩塊大洋,求之者猶趨之若騖。但張樾丞從不求快謀糙,他每天只刻三、五方,實在活多件急,寧可拉晚"打夜作",也不敷衍潦草。由是大獲良譽,連魯迅先生這樣的心秀眼刁、執(zhí)著認真的方家,也在日記中飽予稱贊。
從1912到1926年,魯迅去琉璃廠近400次,多去同古堂,張樾丞為其治印幾十枚,以木印為多。后來他定居上海,曾兩次到京,也去了琉璃廠兩次。1932年他到京后將自己擬與鄭振鐸編印《北京箋譜》的事告知張樾丞,張樾丞傾其所有,將箋紙送給了魯迅先生。
周作人1917年到北京大學任教后一直居住在北京,他較魯迅更喜歡印章,特別是看了張樾丞所刻的魏碑體,其中又含有楷書、宋體字的味道的印章,十分喜愛。僅1929年到1933年,周作人就在同古堂刻制了各種材質(zhì)的印章25枚,此外他還經(jīng)常代別人到同古堂治印,如廢名、羽太信子、川島等人的印章,均請張樾丞刻制。
張樾丞 - 開國大印
1949年6月,全國政協(xié)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舉行,周恩來將辦理國印之事交給了常務(wù)委員會副主任陳叔通,陳叔通指定副秘書長齊燕銘具體經(jīng)辦。齊燕銘在1945年去延安之前,已經(jīng)與張樾丞熟識,他邀請張樾丞參加設(shè)計開國大印的研究探討工作,同時受邀的還有頓立夫、唐醉石、魏長青等人,但只有張樾丞會刻銅印,所以幾個人早就定下由他擔當此刻印重任。
張樾丞接受設(shè)計任務(wù)后,認真畫了4張印樣,是隸、宋、漢篆、秦篆4種字體,文字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10多天后交給齊燕銘,齊燕銘很快送給中央領(lǐng)導人和政協(xié)籌委們審閱。
一星期后,齊燕銘來到同古堂,告訴張樾丞毛主席已經(jīng)選定了宋體字的印樣,政協(xié)籌委會正式?jīng)Q定將刻制任務(wù)交給張樾丞。張樾丞激動萬分,不住地點頭,連聲說"好極了好極了"。送走齊燕銘后,他對家人說:"毛澤東這個人真了不起,歷朝歷代的國印都是篆書字體,他卻定為宋體。宋體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認。共產(chǎn)黨的心里果然是念著老百姓的。"印樣回來后張樾丞就開了工,先是化銅,澆鑄,然后打光,拿大銼銼,再用手工把做細的木炭磨光,兒子張幼丞也參加了這些原料的粗加工。這些做完后,張樾丞才開始畫樣,寫上,拿鑿子鑿,用刀子修。沒兩天的工夫,一枚長寬各約11.6厘米的開國大印就做好了。
鐫刻這種印璽是有特殊規(guī)矩的,刻完了不許打樣留底,而且交活時印的4個角都要高出一點兒,不能是平的。要等到正式啟用前再磨平,算是啟封,所以張樾丞沒有留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