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29年12月出生于江蘇無錫,祖籍浙江上虞。
1938年,何振梁隨全家搬到了上海的法租界,轉(zhuǎn)讀教會學校。
1939年至1946年在上海中法學堂(解放后改名上海市光明中學)學習。
1950年畢業(yè)于上海震旦大學電機系。同年到團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工作。
1952年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成員參加在芬蘭舉行的第十五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53年年底,何振梁與當時同在團中央工作的梁麗娟結(jié)婚。
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55年起從事體育工作,到國家體委搞國際聯(lián)絡工作。
1964年 起歷任中國體操協(xié)會副秘書長、中國乒乓球協(xié)會秘書長、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秘書處主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秘書長、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副秘書長、國家體委司長、中國奧委會執(zhí)委、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常委等職。
1980年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他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副團長參加在美國普拉希德湖舉行的第十三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1981年10月2日,在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第八十四屆大會上當選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在國際體育組織中,他還曾擔任各國體育總會國際大會主席團副主席、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和國際奧委會奧林匹克團結(jié)委員會委員等職務。何振梁為發(fā)展國際體育交往,恢復中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做了大量工作。
1985年起任國家體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同年當選國際奧委會執(zhí)委。
1988年獲亞洲舉重聯(lián)合會授予的卓越貢獻金質(zhì)獎;
1989年當選中國奧委會主席,并當選國際奧委會副主席,曾任國際奧委會大眾體育委員全副主席。后任國際奧委會文化委員會主席,曾任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和百周年大會成果研究委員會委員。是第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體育界)、全國政協(xié)科教文衛(wèi)體委員會副主任。
1992年被西班牙卡洛斯國王授予大十字勛章;
1993年被摩納哥國家元首雷尼埃大公授予圣查理十字勛章,同年榮獲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功勛章。
1993年北京申奧團陳述人之一,參加申辦2000年夏季奧運會。
1997年組織和主持的“世界體育文化論壇”在瑞士舉行,被薩馬蘭奇稱為“讓文化委員會獲得了青春”。
2001年北京申奧團陳述人之一,參加申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申辦成功后,他逐漸退出了大眾的視野。
2006年獲得體育電視“終生成就獎”。
2007年在北大中國十大系列英才頒獎典禮上獲得“十大系列英才”稱號。
2008年5月20日,“何振梁奧林匹克陳列館”在他的出生地無錫開館,這是國內(nèi)首座將體育名人和奧林匹克文化精神相結(jié)合的主題館。
2008年7月,出版了《何振梁申奧日記》。
2008年8月6日擔任北京奧運會北京站第432名火炬手。
2015年1月4日15時50分,何振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5歲。
2015年1月10日,何振梁遺體告別會在八寶山公墓東禮堂進行。楊瀾、許海峰出席遺體告別儀式,眾多民眾前來吊唁。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奧委會秘書長、副主席、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顧問,中國田徑協(xié)會主席,中國賽艇協(xié)會主席,亞洲賽艇聯(lián)合會主席。國際奧委會執(zhí)委會委員、副主席。
奧林匹克團結(jié)委員會委員,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委員,大眾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席,種族隔離和奧林匹克主義委員會委員,奧林匹克勛章委員會委員,第十二屆奧林匹克大會籌備委員會成員,百年奧林匹克大會——團結(jié)大會研究委員會委員,文化委員會主席。北京2008年奧運會申辦委員會顧問。)
(以上參考來源:)
主要成就
何振梁為中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代表中國對國際奧林匹克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以自己在國際奧委會工作多年確立的地位、威望和影響,加上他優(yōu)秀的人品和出色的語言能力,何振梁為北京申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成功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主要著作
《何振梁——五環(huán)之路》一書由何振梁夫人、《人民日報》資深記者梁麗娟撰寫。全書以回憶錄的形式,集中記錄了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曾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何振梁的個人成長和他的體育外交經(jīng)歷。
書中首次詳實披露了包括20世紀50年代在國際體育組織中反對“兩個中國”、60年代創(chuàng)立新興力量運動會、70年代爭取恢復我國在國際奧委會中的合法席位,以及1990年舉辦第11屆亞運會和北京申辦2000年、2008年奧運會等我國體育對外交往重大事件的內(nèi)幕細節(jié)。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在打破海峽兩岸體育交往障礙等情節(jié)有獨特的描述。
《何振梁申奧日記》一書由何振梁先手親筆完成,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摘錄了何振梁私人日記中與北京兩次申奧有關(guān)的內(nèi)容。
該書從他的獨特視角、真切感受,講述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工作過程,真實地記錄了北京申奧的整個曲折、艱辛的歷史進程及他本人的心路歷程,反映了以何振梁為代表的申奧人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的“精神”和處變不驚、靈活斗爭的“智慧”以及發(fā)憤圖強、鞠躬盡瘁的“愛國心”。
申奧講稿
1993年
主席先生、國際奧委會的委員們:
1981年,當我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并莊嚴地宣誓——我愿意竭盡所能為奧林匹克運動服務——的時候,我心中升起了一個愿望,就是看到奧林匹克運動會能在我的祖國——中國舉行。
我的命運與我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我少年時,有過苦難的歲月。進入青壯年后,經(jīng)歷過艱苦的磨煉,也享受過取得成就的歡樂。中年后,改革開放迎來了祖國和我個人新的前景。
我們深信,奧運會屬于所有國家,既屬于發(fā)達國家,也屬于發(fā)展中國家。把舉辦奧運會的榮譽授予像中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既將為奧運會開辟新的地平線,也將推動我們的發(fā)展進程。
所有的申辦城市都同樣有能力辦好2000年奧運會。但是,如果這個榮譽授予北京,我們將竭盡全力,使奧林匹克理想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得到傳播,并使奧林匹克主義的普遍性原則獲得充分的體現(xiàn)。我們大家將因此共同達到新的奧林匹克地平線。
謝謝!
2001年
主席先生、國際奧委會的委員們:
無論你們今天做出什么樣的選擇,都將載入史冊。 但是只有一種決定可以創(chuàng)造歷史。你們今天這個決定可以通過體育促進世界和中國友好相擁在一起,從而造福于全人類。
將近50年前,我第一次參加了奧林匹克運動會,那是在赫爾辛基。從那時起我就深深地愛上了奧運精神。和祖國的許多同胞一樣,我認為奧林匹克價值理念具有普遍意義,奧林匹克圣火照亮著人類前進的道路。
在我的生涯中,我一直夢想著將奧運會帶來中國,讓我的男女同胞在我的祖國體驗奧林匹克理想永恒的魅力。
選擇北京,你們將在奧林匹克歷史上第一次將奧運會帶到擁有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家,讓十億人民有機會用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奉獻精神為奧林匹克運動服務。
你們所傳達的信息也許將意味著一個全球團結(jié)新時代的開始。
如果你們把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榮譽授予北京,親愛的同事們,我可以向你們保證,7年之后,北京將讓你們?yōu)榻裉斓臎Q定而自豪。
謝謝!
榮譽記錄
榮譽獎項 |
?2007 十大系列英才 (獲獎) ?2006 體育電視終生成就獎 (獲獎) ?1993 圣查理十字勛章 (獲獎) ?1993 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功勛章 (獲獎) ?1992 大十字勛章 (獲獎) ?1980 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獲獎) ?1988 亞洲舉重聯(lián)合會授予的卓越貢獻金質(zhì)獎 (獲獎) |
人物評價
何振梁幫助奧林匹克運動更加了解他的國家、中國人民和(其)杰出的文化。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失去了它最熱忱的大使之一。(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評)
何振梁是“職業(yè)政治家”,他“幫助中國重返奧林匹克運動”,并“幫助北京獲得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quán)”。(國際奧委會評)
何振梁謙和正直、淵博儒雅,當年申奧城市習慣為奧委會委員建立個人檔案,以便投其所好行賄,鹽湖城丑聞曝光后,何老的檔案是一張白紙,被評價為“不可收買之人”。(楊華評)
何振梁是新中國體育走向世界的見證人,曾被外國體育刊物評為全世界最有影響的十大體育領(lǐng)導人之一。(網(wǎng)易評)
在很多人眼中,何振梁站在北京申奧成敗的分水嶺上,是一個無法忘記的標志性人物,外國一家體育刊物曾將他評為全世界最有影響的十大體育領(lǐng)導人之一。(新浪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