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字號: 字石農(nóng),號古泥
時代: 近代篆刻家
簡介:
趙石 (1874-1933),初名鴻,字石農(nóng),號慧僧。后來因非常喜愛封泥古樸趣味,改號“古泥”。晚年號石道人、泥道人。由于對吳昌碩的崇拜,名其室曰“拜缶廬”。江蘇常熟人。
幼失慈母,只讀過三年私塾,少為藥店學徒,三年無所成。憤極奔姑蘇寒山寺,欲削發(fā)為僧,未為所納。不得已,乃返其父藥肆工作。業(yè)余奮發(fā)習書練刻,每天夜半即起臨池苦練,奉同鄉(xiāng)缶老弟子李鐘(字虞章)為師,得其指引,乃窺門徑。后從吳昌碩學篆刻。據(jù)趙石的女兒篆刻家趙林介紹,一次“吳缶老(吳昌碩)來常熟,李先生即把我父親介紹給缶老,而且拜了門”。吳昌碩觀其作品十分贊許,不僅授以刻印要訣,并勸其辭去藥店工作,介紹到他在常熟的好友、收藏家沈石友家中學藝,以增廣見識。在沈家三年中,趙石讀書誦詩、學書習畫、鑒別古物,大補印外之功。期間,為沈石友所藏一百多方端硯刻銘,拓成《沈氏硯林》四卷,被藝林視為珍品。
古泥平生治印在萬鈕以上,先生的篆刻章法講究,一印在手,反復起稿,直至舒適妥貼。他的作品,或氣度雍容,或雄渾奔放,能夠師法吳昌碩而別出心裁、自成面目,成為吳昌碩最杰出的弟子之一,是“虞山印派”的重要傳人。他還善于刻碑。又因其有過人的臂力腕力,所刻牙、銅、金、玉,同樣有石章意趣。銅印、玉印尤佳。從之學者有鄧散木、周梅谷、汪大鐵等,弟子鄧散木尤得其真?zhèn)鳌Zw石書法以顏體見長,蒼老樸厚,與同里翁同龢晚年所書,如出一手。偶作畫,似李復堂。其著作有《趙古泥印存》、《泥道人印存》、《拜缶廬印存》、《泥道人詩草》等。女兒趙林,嫁蕭蛻盦之子小蛻,善小楷、亦能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