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里爾克

    里爾克

    全名:萊納·瑪利亞·里爾克  Rainer Maria Rilke, 又名Rainer Maria von Rilke,1875-1926生于 布拉格,奧匈帝國。著名德語詩人。著有詩集《生活與歌曲》(1894)、《 祭神》(1896)、《 夢幻》(1897)、《耶穌降臨節(jié)...

    里爾克

    全名:萊納·瑪利亞·里爾克  Rainer Maria Rilke, 又名Rainer Maria von Rilke,1875-1926

    生于 布拉格,奧匈帝國。著名德語詩人。

    詩 集

    著有詩集《生活與歌曲》(1894)、《 祭神》(1896)、《 夢幻》(1897)、

    《耶穌降臨節(jié)》 (1898)、《圖像集》(1902)、《 祈禱書》(1905)、《新詩集》(1907)、

    《新詩續(xù)集》(1908)、《 杜伊諾哀歌》(1923)和《獻給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1923)。

    里爾克

    簡 介

    賴內(nèi)·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 奧地利詩人,20世紀(jì)最偉大的德語詩人。生于鐵路職工家庭,大學(xué)攻讀 哲學(xué)、藝術(shù)與文學(xué)史。1897年后懷著孤獨、寂寞的心情遍游 歐洲各國。會見過 托爾斯泰,給大雕塑家 羅丹當(dāng)過秘書,并深受 法國象征派詩人 波德萊爾等人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曾應(yīng)征入伍,1919年后遷居 瑞士。

     里爾克的早期創(chuàng)作具鮮明的 布拉格地方色彩和 波希米亞民歌風(fēng)味。如詩集《生活與 詩歌》(1894)、《 夢幻》(1897)等。但內(nèi)容偏重神秘、 夢幻與哀傷。 歐洲旅行之后,他改變了早期偏重主觀抒情的浪漫風(fēng)格,寫作以直覺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現(xiàn)自己思想感情的“詠物詩”,對 資本主義的“異化”現(xiàn)象表示抗議,對人類平等互愛提出烏托邦式的憧憬。著名作品有借贊美上帝以展現(xiàn) 資本主義沒落時期精神矛盾的長詩《祈禱書》(1905)、《新詩集》(1907)和《新詩續(xù)集》(1908)。 晚年,他的思想更趨悲觀。代表作為長詩《 杜伊諾哀歌》(1923)和諸多14行詩。

    里爾克的 詩歌盡管充滿孤獨痛苦情緒和悲觀虛無思想,但藝術(shù)造詣很高。它不僅展示了 詩歌的音樂美和雕塑美,而且表達了一些難以表達的內(nèi)容,擴大了詩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領(lǐng)域,對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生 平

    在二十世紀(jì)的德語詩人中間,似乎還沒有哪一位像本集的作者那樣:童年寂寞而暗淡,一生無家可歸,臨終死得既痛苦又孤單;而在 詩歌藝術(shù)的造詣上,卻永生到放射著穿透時空的日益高遠(yuǎn)的光輝,就一些著名篇什的藝術(shù)縱深度而論,就其對心靈的撞擊程度而論,真可稱之為驚風(fēng)雨而泣鬼神。 詩人的全名是勒內(nèi)·卡爾·威廉·約翰·約瑟夫·馬利亞·里爾克; 他本人的簽名歷來卻只是:賴納·馬利亞·里爾克。

    1875-1896:詩人的孩提時代

    1875年賴納·馬利亞(勒內(nèi)·卡爾·威廉·約翰·約瑟夫·馬利亞)·里爾克于12月4日生于 布拉格。里爾克出生于奧匈帝國 布拉格一個德語少數(shù)民族家庭,沒有兄弟姐妹,九歲雙親離異,跟隨母親生活。母親是個有點神經(jīng)質(zhì)的小市民型女性,把兒子從小當(dāng)做女孩來撫育,讓他蓄長發(fā)、穿花衣、以玩偶為伴,并拿“蘇菲亞”、“馬利亞”之類陰性名字叫他:這段遠(yuǎn)不正常的童年,使得他成年以后與許多女性交往,難免近似對于未曾充分享受的母愛的追尋。父親當(dāng)過軍官、鐵路職員,始終郁郁不得志,便把自我補償?shù)南M耐性趦鹤由砩。兒子十一歲被送進了免費的軍事學(xué)校,從初級到高級,一讀讀了五年,其間在精神和肉體兩方面所受的折磨使他終生難忘。一八九一年,他以健康原因從軍事學(xué)校轉(zhuǎn)到一個商業(yè)學(xué)校,次年同樣由于不適應(yīng)而退學(xué);一八九五年在一位富有伯父的資助下,進 布拉格大學(xué)讀 哲學(xué),次年遷居慕尼黑,名義上繼續(xù)求學(xué),實際上正式致力于文學(xué)寫作,此前已在布拉格發(fā)表過一些詩文。

    1882年到1884年為止,在 布拉格白天主教主辦的國民小學(xué)就讀。1884年雙親離異后,跟隨母親生活。

    1886年9月1日作為助學(xué)金領(lǐng)取者進圣珀爾騰初級軍校。這段生活他后來說成是沉重的災(zāi)難。寫第一首詩。

    1890年初級軍校畢業(yè)后,轉(zhuǎn)入梅里希·魏斯基爾欣高級軍校。

    1891年因病退離高級軍校。開始在 林茨的商業(yè)學(xué)院就讀,規(guī)定三年課程,亦半途而廢。

    1892年秋季開始私自準(zhǔn)備參加中學(xué)畢業(yè)考試。

    1893年始與瓦勒利·封·大衛(wèi)-龍費爾德( 瓦利)交友。

    1894年報刊上發(fā)表許多單篇作品后,獨自出版第一本詩集《生活與歌曲》,附致 瓦利的獻詞。

    1895年在 布拉格參加中學(xué)畢業(yè)考試(“成績優(yōu)異”),自冬季學(xué)期起在布拉格大學(xué)學(xué)習(xí):藝術(shù)史,文學(xué)史, 哲學(xué)。詩集《宅神祭品》出版, 《菊苣集》第一分冊輯成。后來甚悔出版少作。

    1896年夏季學(xué)期轉(zhuǎn)入 布拉格大學(xué)法學(xué)一政治學(xué)系。參加廣泛的文學(xué)活動,發(fā)表大批作品,其中有在尼采讀物影響下寫成的短篇小說《使徒》 。上演短劇《現(xiàn)在與我們臨終時刻》 。遷居慕尼黑,選修兩學(xué)期藝術(shù)史(文藝復(fù)興) 美學(xué),達爾文學(xué)說。

    1897-1902:詩人進步的數(shù)年

    1897年慕尼黑,前程遠(yuǎn)大的詩人初訪 威尼斯,遇盧·安德烈亞斯一莎樂美,一位比他年長而又博學(xué)多才的女性,她對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產(chǎn)生過難以估量的影響,并與他保持著畢生的友誼。他和她兩度相偕訪問俄羅斯(1899,1900),同時開始創(chuàng)作他的第一部代表作《定時祈禱文》。旅俄歸來,在不來梅沼地停留期間,他為附近沃爾普斯威德一群藝術(shù)家所吸引,其中有女畫家保拉·貝克爾和女雕刻家克拉拉·韋斯特霍夫;一九〇一年與 克拉拉結(jié)婚,生女名露特。他們一家三口住在一家農(nóng)舍,經(jīng)濟拮據(jù),難乎為繼,次年只得把孩子托給外祖母,夫妻分居從事各自的藝術(shù),并相約在可能的情況下再會。從此,里爾克開始到處漫游,一九〇二年到巴黎,一九〇三年游歷 羅馬,一九〇四年訪問 瑞典;但是,到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為止,巴黎一直是他的“根據(jù)地”(雖說其間經(jīng)常外出邀游),不論從他在那里所體驗的貧困、悲慘和冷漠而言,還是作為 歐洲藝術(shù)中心來說,都對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打下不可磨滅的鈐記。值得一提的是,他從藝術(shù)大師 羅丹那里得到極其寶貴的教益,不僅幫助開拓了他的創(chuàng)作境界,而且促使解決他長久為之苦惱的藝術(shù)與生活的對立問題;一九〇五年為了報答大師的親切款待,他主動犧牲大量時間承擔(dān)他的秘書任務(wù),不幸次年由于不適當(dāng)?shù)靥幚硪患藕晦o退;但在一九〇八年出版的《新詩集》二集的扉頁上,仍恭敬地寫著“獻給我偉大的朋友 奧古斯特·羅丹”;另外,他還寫過兩篇關(guān)于羅丹的專文,闡釋了羅丹的原則精神:藝術(shù)家的工作才是唯一令人滿意的宗教活動形式。一九〇九年,他多次旅居意大利,游歷埃及、西班牙等文化勝地;一九一一至一二年,作為侯爵夫人馬利·封·屠恩與塔克西斯的客人,住進她的別墅即 亞得里亞海海邊的杜伊諾堡,開始創(chuàng)作著名的《哀歌》和組詩《馬利亞生平》 。

    1898年柏林,旅游阿爾果, 佛羅倫薩(佛羅倫薩日記), 詩歌創(chuàng)作甚豐。遇斯特凡·格奧爾格和亨利希·福格勒。5月在 維亞雷焦,6月在柏林(開始施馬爾根多夫日記)。

    1899年柏林,母親出訪阿爾果, 維也納,阿爾圖爾·施尼茨勒,胡戈·封·霍夫曼施塔爾等人亦在該地。繼續(xù)在柏林大學(xué)學(xué)習(xí)。從4月24日到6月18日,偕安德烈亞斯夫婦初訪 俄羅斯( 華沙,莫斯科,訪問 托爾斯泰, 彼得堡, 莫斯 科, 彼得堡,柏林)。 邁寧根:學(xué)習(xí)俄國藝術(shù),歷史和語言。柏林:創(chuàng)作《定時祈禱文》第一部分,續(xù)寫施馬爾根多夫日記年底出版詩集《為我慶祝》 ,發(fā)表詩篇《親愛的上帝及其它》 。秋季寫出散文持《旗手克里斯托弗·里爾克的生死曲》(簡稱《旗手》)初稿。

    1900年從5月到8月偕盧·安德烈亞斯-莎樂美二訪俄羅斯、8月26日返回。8月27日前往沃爾普斯威德,住亨利希·福格勒處,結(jié)識沃爾普斯減德的藝術(shù)家們,其中有女畫家保拉·摩德爾松-貝克爾和女雕塑家克拉拉·韋斯特霍夫(后為里爾克夫人)。9月底發(fā)表富于自傳色彩的短劇《白衣侯爵夫人》 。開始沃爾普斯威德日記,十月回柏林一施馬爾根多夫。

    1901柏林。3月去阿爾果省母,4月28日與 克拉拉·韋斯特霍夫結(jié)婚,12月12日生獨生女露特。年輕夫婦居沃爾普斯威德附近的韋斯特爾威德。9月撰寫《定時祈禱文》第二部分。 《日常生活》在柏林上演。將《圖像集》初稿寄柏林阿克塞爾·容克爾。

    1902韋斯特爾威德:5月撰寫專文《沃爾普斯威德》 ,哈塞爾多夫(6、7月);巴黎:從1902年8月28日到1903年6月底初次旅居巴黎,屠耶街11號。9月1日訪 羅丹, 《圖像集》出版,十一月寫出《新詩集》第一首,即著名的《豹》 。

    1902-1910:第一個創(chuàng)作高峰

    第一次來到巴黎的日子并不順利,因為這個“奇怪”的大都市對里爾克來說還有許多未知。可這些經(jīng)歷對里爾克后來編寫《布拉格手記》(全稱《馬爾特·勞里茲·布拉格手記》(Die Aufzeichnungendes Malte Laurids Brigge))時幫助良多。這段時間里爾克與 羅丹的密切交往,而后與另一位知名畫家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也有著頻繁的來往。巴黎也變成對詩人越來越重要的地方,在1905年到1906年期間里爾克一度擔(dān)任 羅丹的私人秘書。而后因為詩人的父親在1906年5月去世; 羅丹對里爾克越發(fā)信任工作量也有所增加,而詩人自己又需要極大的時間、空間去完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因為這樣種種理由里爾克與 羅丹的雇傭關(guān)系就這樣解除了。因為在巴黎的這段時間里而誕生的作品有《新詩集》(Neue Gedichte)(1907年)以及《續(xù)新詩》(Derneuen Gedichteanderer Teil》(1908年)、 《安魂曲》 (Requiem)(1909年)和在1904年開始攥寫的小說《 布拉格手記》(1910年)。

    1903巴黎:撰寫專文論 羅丹。為大城市和疾病所困擾,前往 維亞雷焦旅游(3月22日至4月28日),幾日內(nèi)寫出《定時祈禱文》第三部分。巴黎。沃爾普斯威德。奧伯諾伊蘭德。9月旅居 羅馬,到次年6月。

    1904年2月8日開始創(chuàng)作小說《馬爾特·勞里茨·布里格筆記》 。應(yīng) 艾倫·凱邀請,從 羅馬經(jīng)哥本哈根去 瑞典(波格 比, 戈德, 隆德, 哥本哈根,福盧堡,戈特堡)。

    1905年與妻女在奧伯諾伊蘭德過冬(1904—05)。德累斯頓(3月1日)。柏林。在格廷根與盧·安德烈亞斯-莎樂美重逢(7月28日至8月9日)。弗里德爾豪森堡。9月11日啟程二次旅居巴黎(9月12日至1906年6月29日)。10月21日至11月2日朗誦旅行。在沃爾普斯威德過年!抖〞r祈禱文》出版。

    1906年在默東為 羅丹當(dāng)秘書。朗誦旅行。沃爾普斯威德。 布拉格:其父逝于3月14日。柏林。4月1日重來巴黎默東。與 羅丹斷交!缎略娂反蟛糠滞瓿。前往弗蘭德斯旅游(弗內(nèi)斯,布呂格,根特)。9月在弗里德爾豪森堡。《圖像集》增訂二版出版!镀焓帧烦醢。

    1907年12月4日至5月20日,在卡普里的狄斯科波里別墅作客。5月31日重來巴黎,從6月6日到10月30日住卡塞特街29號(第三次旅居巴黎)。新詩集》大部分完成。10月30日至11月3日,朗誦旅行( 布拉格,布雷斯勞,維也納)。遇魯?shù)婪?middot;卡斯奈爾。11月19—30日在 威尼斯(《 威尼斯的晚秋》),開始與米米·羅曼內(nèi)里(“威尼斯的女友”)發(fā)生關(guān)系。在奧伯諾伊蘭德過年。《新詩集》于十二月出版。

    1908年柏林。 慕尼黑。 羅馬(二月)。 卡普里,2月29日至4月18日在狄斯科波里別墅。 那不勒斯。 羅馬。巴黎:從5月1日到8月31日,住貢旁一普列米耶街17號;8月31日至1911年10月12日,住比雍旅館,瓦倫街77號。《新詩集續(xù)編》大部分于夏季完成,11月撰寫兩篇《挽歌》 (一篇為一女友,另一篇為沃爾夫伯爵封·卡爾克洛伊特而作)?伤菰从1904年的《布里格筆記》進展順利。獨自在巴黎過圣誕節(jié)。《新詩集續(xù)騙》出版。

    1909巴黎。旅游 普羅旺斯(“海上圣馬利”,阿爾勒,普羅旺斯的艾克斯)。九月:旅游 黑林山,里波爾德紹浴場,巴黎。9、10月:阿維尼翁。12月13日晤侯爵夫人馬利·封·屠恩和塔克西斯。

    1910年1月8日離巴黎。埃爾伯費爾德。來比錫。魏瑪。柏林。34月最后一次旅居 羅馬。4月20—27日初次在的里雅斯恃附近的杜伊諾堡作客。4、5月在 威尼斯。5月12日返巴黎 ,《馬爾特·勞里茨·布里格筆記》于5

    月31日出版。晤安德烈·紀(jì)德。7、8月間與妻女最后居留奧伯諾伊蘭德。8月在勞欽。布拉格。8、9月在 波希米亞的雅諾維茨堡。慕尼黑。巴黎。晤魯?shù)婪?middot;卡斯奈爾。

    1910-1919:詩人蛻變的內(nèi)外

    1910年11月19日至1911年3月29日旅游北非( 阿爾及爾、突尼斯,埃及——盧克索,凱爾奈克)。威尼斯。4月6日到巴黎。7月19日最后一次旅游 波希米亞(來比錫, 布拉格,勞欽堡,雅諾維茨,柏林,慕尼黑)。巴黎。10月中旬乘塔克西斯侯爵夫人的汽車,從巴黎經(jīng)里昂,博洛尼亞, 威尼斯到社伊諾。

    1912從1911年10月22日到1912年5月9日,在杜伊諾堡。撰寫第一批《哀歌》 (第十首開頭,第一、二首片斷)和《馬利亞生平》。在 威尼斯度夏(5月9日至9月11日)。10月在慕尼黑。

    1912年11月1日至1913年2月24日旅游 西班牙( 托萊多, 科爾多瓦, 塞維利亞, 龍達, 馬德里)。2月25日至6月6日在巴黎。 黑林山(里波爾德紹浴場)。 格廷根。來比錫。柏林。慕尼黑:偕盧·安德烈亞斯一莎樂美參加“心理分析學(xué)大會”。晤弗洛伊德及其他心理分析學(xué)家。巴黎。

    1913年10月18日至1914年2月25日在巴黎。柏林:遇馬格達·封·哈廷貝格(本費努塔)。3月26日重返巴黎。4月20日至5月4日在杜伊諾。 威尼斯:與本費努塔斷交。5月9—23日在 阿西西。米蘭。5月26日至7月19日在巴黎。在格廷根,盧·安德烈亞斯一莎樂美處,適逢大戰(zhàn)爆發(fā),喪失留在巴黎的全部所有。8月14日作《歌曲五首》,歌頌戰(zhàn)爭爆發(fā)。在來比錫,住其出版者基彭貝格處。在歐欣豪森結(jié)識女畫家露露·阿爾貝特一拉察德。接受一筆二萬克朗贈款。11月: 法蘭克福。維爾茨堡。1914年11月22日至1915年1月6日在柏林。1915年從1月7日至11月底在慕尼黑,當(dāng)時 克拉拉和露特亦住該市。還有露露·阿爾貝特,雷吉娜·烏爾曼,安內(nèi)特·科爾布,黑林拉特等人。從3月19日至5月27日,盧·安德烈亞斯一莎樂美來訪。晤瓦爾特·拉特瑙,阿爾弗雷德·舒勒, 漢斯·卡羅薩, 保羅·克勒等人。自6月14日住赫爾塔·柯尼希家中,宅內(nèi)懸有畢加索油畫《江湖藝人》。秋季最后一次往省其母。11月作第四首《 杜伊諾哀歌》。體格檢查與入伍通知。在柏林(12月1—11日)力圖豁免或辭退兵役。在慕尼黑慶祝女兒生日(12月12日),自12月13日在維也納,住塔克西斯侯爵夫人家中,訪弗洛伊德。一九一四年大戰(zhàn)爆發(fā),在初期“愛國主義”浪潮中,詩人寫過出人意表的頌揚戰(zhàn)爭的《五歌》,不久變得抑郁而消沉,麻木等待和平與文明的回歸。

    一九一五年,被征參加奧軍,旋因體力不支轉(zhuǎn)入軍事檔案局,隨即復(fù)員。一九二二年,他在 瑞士瓦利斯的穆佐古堡發(fā)現(xiàn)一個理想的寫作環(huán)境,于是塊然獨處,寫成《 杜伊諾哀歌》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的全部定槁,達到他的 詩歌創(chuàng)作的頂峰,完成了他的筆補造化的藝術(shù)使命。一九二六年,煢煢孑立的詩人死于麻醉劑也難以緩解其痛苦的白血病,身旁沒有一個親人。里爾克成名后甚悔少作,但他在 布拉格所寫的一切亦非全盤不值一顧。當(dāng)時雖還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shù)道路,筆下大都是些模仿性的傷感之作,其中卻也不乏對于美的敏感和追求,一些閃光的佳作亦足以預(yù)示詩人的前途,如《宅神祭品》 (1896)、《夢中加冕》(1897)、 《為我慶!罚1899)等!秷D像集》是一般文學(xué)史經(jīng)常提到的第一部詩集,一九○二年初版,一九○六年增訂后再版。這些詩試圖利用“圖像”把全詩從結(jié)構(gòu)上固定下來,代表了從模糊的傷感到精確的造型的一個過渡。作為真正詩人而問世的詩集首先應(yīng)當(dāng)是《定時祈禱文》,這部詩集寫于一八九八到一九○三年,出版于一九○五年。這些無題詩當(dāng)然不是基督教所謂的“祈禱”,而是試圖通過作者所感受和認(rèn)識的“現(xiàn)實”和“存在”,表現(xiàn)對于單純心靈的傾慕,以及對于他的“藝術(shù)宗教”的皈依。作者短詩創(chuàng)作的頂峰無疑要數(shù)《新詩集》,此書共分兩集:第一集(1907)包括名篇《豹》 、《旋轉(zhuǎn)木馬》 、《大教堂》 、《俄耳甫斯·歐律狄刻·赫耳墨斯》 ,以及一些以基督教題材抒發(fā)非宗教詩情的詩篇(《橄欖園》、《Pièta》)等;第二集“續(xù)編”(1908)包括古典題材(《阿波羅》、《勒達》),舊約題材(《亞當(dāng)》、《夏娃》), 威尼斯題材以及動物題材(《鸚鵡園》、《火烈鳥》)等。這些詩大部凝神于視覺藝術(shù)(繪畫、雕塑、大教堂建筑),既反映了作者從中景仰的內(nèi)在美,更是他利用有形物(“物詩”之物)表現(xiàn)外化自我的手段。作者所從事的“物詩”觀念遠(yuǎn)比上一代詩人默里克、邁爾等嘗試過的那一種更為深邃,體現(xiàn)了他的創(chuàng)作思想的一次重大的飛躍。自從來到巴黎,結(jié)識了 羅丹,讀到了 波德萊爾的詩作,并鑒賞了塞尚的繪畫??他日益感到有徹底擺脫從前沉溺其間的過度主觀性之必要。從前他認(rèn)為,詩人只須等待詩情自發(fā)的漫溢,就可“詩意地”描寫“詩意的”題材:這個觀念現(xiàn)在使他感到厭惡;他現(xiàn)在必須實踐 羅丹的教導(dǎo),ilfauttourjourstravailler(“必須不斷工作”),必須像一個雕塑家或畫家坐在模特兒面前,專心致志地工作下去,而不去捉摸什么靈感——據(jù)說名篇《豹》就是這樣在巴黎 植物園寫成的。不過,在《新詩集》中有時也可見出,作者似乎只是對一件既成藝術(shù)品表示一點個人評價而已,往往甚至離開了詩而迷失于歷史主義的興味中。

    本來詩人還可以按照那種創(chuàng)作方法寫下去,寫出《新詩集》的第三部,但是他從不滿足于、更不流連于已經(jīng)達到的任何成就的任何階段。在長久玩索外在性和客觀性之后,他又強烈地意識到一直沒有解決的個人生存問題,即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作為有限生物究竟是什么,為了什么,能夠希望達成什么。因此,他確認(rèn)下一步必須寫出完全不同于以往作品的詩,明確而不模糊、具體而不抽象、集中而不散漫地回答這些重大的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 晚年兩部功夫在詩外的杰作《杜伊諾哀歌》 (1923)和《致俄耳南斯十四行》(1923),二者在本書中均有全譯,并有較詳細(xì)的評介。旅居巴黎期間,里爾克還寫過一部小說《馬爾特·勞里茨·布里格筆記》(1910年出版),以一個丹麥詩人為主人公,寫他流落巴黎所經(jīng)驗的悲慘的物質(zhì)生活和貧困的精神生活,全書充滿貧窮,疾病,丑陋,兇殘,恐怖等現(xiàn)象,如盲人,孕婦,棄兒,醫(yī)院的陰暗走廊,破屋的斷垣殘壁等后期印象派筆墨。這部小說既像是作者本人的自述,又像是挪威象證詩人奧布斯特費爾德的剪影,基本上是作者本人的內(nèi)心危機在克爾悄郭爾的存在 哲學(xué)指導(dǎo)下的一個化解過程。他還有一篇敘事散文詩,即《旗手克里斯托弗·里爾克的生死曲》(1903年出版),寫一六六三年土耳其戰(zhàn)爭中一名 奧地利騎兵團旗手(據(jù)云是作者的遠(yuǎn)祖)犧牲于匈牙利的故事,該書曾在一部分德語讀者中間引起長久的轟動。此外還須提及幾篇光耀奪目的“挽歌”,特別是本集譯載的《為一位女友而作》(悼女畫家保拉·貝克爾)和《為沃爾夫公爵封·卡爾克洛伊特而作》(悼一位不相識的自殺青年詩人),因為對于死者的悲悼在作者來說也許是他謳歌得最為動人的人生經(jīng)驗。

    1916年在維也納服兵役,自元月起在軍事檔案館任文書。訪 霍夫曼斯塔爾, 科科施卡,卡斯奈爾。6月9日復(fù)員。慕尼黑。

    1917年慕尼黑。柏林。從7月25日到10月4日住赫爾塔·柯尼希在威斯特伐倫的伯克莊園。柏林,到12月9日為止。慕尼黑。

    1918慕尼黑。阿爾弗雷德·舒勒的朗誦。重晤基彭貝格。晤艾斯納與托勒爾。同情革命。與克拉爾·施圖德(后為詩人戈爾的。

    1919-1926:詩人最后的日子

    1919年6月11日里爾克從慕尼黑來到了瑞士蘇黎世。表面上看來是應(yīng)蘇黎士地方邀請前往講學(xué),實際上則是里爾克想逃脫戰(zhàn)后的混亂以及離棄這個耽誤他多年寫作工作的地方,重新開始《 杜伊諾哀歌》的創(chuàng)作。然而找尋一個合適的住所是困難的,起先里爾克蘇黎士附近的伊爾舍勒河畔(Irchel),而后在1921年里爾克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叫做繆佐特(Muzot)位于 瓦萊州(Wallis)謝爾(Sierre)地區(qū)的小城堡。隨后在1922年5月里爾克的朋友萊茵哈特(Werner Reinhart 1884-1951)將這座城堡為里爾克租下而后買下贈與詩人。1919慕尼黑。與盧。安德烈亞斯-莎樂美重逢。作品暢銷。6月11日離慕尼黑。瑞士。 蘇黎世, 日內(nèi)瓦,索格略, 溫特圖爾:賴因哈特兄弟,南尼·馮德利-?ㄌ。12月7日至1920年2月底,在泰桑作一系列朗誦。

    1920 洛迦諾,到2月27日為止。3月3日至5月17日在 巴塞爾,舍南貝格莊園——封·德·米爾夫人處。 威尼斯,巴塞爾,蘇黎世。晤巴拉迪內(nèi)·克洛索夫斯卡(默林),并與之維持多年密切友誼。拉加茲。巴黎。十月底返回日內(nèi)瓦。11月12日至1921年5月10日在伊爾舍爾的伯格堡。

    1921伯格堡。瓦雷里讀物。5月20日至6月28日在埃托依。同日偕巴拉迪內(nèi)抵達 塞雷。6月30日在一家櫥窗里發(fā)現(xiàn)小城堡穆佐的照片。七月初訪穆佐。1921年7月26日遷居于此,直到逝世。11月8日巴拉迪內(nèi)離去。初冬在瓦萊(瓦利斯)。

    1922年二月在短短的幾個星期內(nèi)里爾克靈感迸發(fā),完成了長達十年的《 杜伊諾哀歌》的創(chuàng)作,并且在這段時間里爾克還完成了另一部巨著《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Sonettean Orpheus)。這兩部作品也是里爾克一生中最重要及富影響力的創(chuàng)作。完成《 杜伊諾哀歌》,創(chuàng)作《致俄耳甫斯十四行》兩部。同時撰寫內(nèi)容豐富的《青年工人書簡》。5月18日,女兒結(jié)婚。六月塔克西斯侯爵夫人來訪,七月基彭貝格來訪。

    1923年8月22日至9月22日在舍內(nèi)克療養(yǎng)院接待來訪者:雅各,布克卡特,雷吉娜·烏爾曼,維爾納·賴因哈特,卡斯奈爾等。10月至11月與巴拉迪內(nèi)在穆佐。獨自在穆佐過圣誕節(jié)。12月29日至1月20日首次住進日內(nèi)瓦湖內(nèi)瓦勒山療養(yǎng)院。

    1924年瓦勒山。穆佐:用法語寫詩多首,如《果園》、《瓦萊四行》、《玫瑰》等。4月6日初晤瓦雷里。 克拉拉·威斯特霍夫來訪。5月中旬收到埃里卡·米特雷爾的第一封詩簡,由此產(chǎn)生與埃里卡·米特雷爾的《詩簡往來》。從6月28日到7月23日在拉加茲浴場。8月2日重居穆佐。9月在 洛桑,11月初在 伯爾尼。11月24日至1925年1月6日再次進瓦勒山療養(yǎng)。

    1925年1月8日至8月18日最后一次旅居巴黎,與翻譯者摩里斯·貝茨談話。與巴拉迪內(nèi)·克洛索夫斯卡同居。晤瓦雷里,克勞德爾,布克卡特,坦克瑪·封·明希豪森,霍夫曼斯塔爾,紀(jì)德等。9月1日再來穆佐。9月

    16—30日再居拉加茲。10月14日返回穆佐。10月22日寫遺囑。獨自在穆佐度過五十誕辰。

    1925年12月20日晚至1926年5月底在瓦勒山療養(yǎng)院。6月1日經(jīng)塞雷抵穆佐。用法語寫詩。翻譯瓦雷里。7月20日至8月30日在拉加茲浴場。九月中旬在安蒂與瓦雷里相晤。11月30日重上瓦勒山。

    1926年12月29日因白血病逝世。醫(yī)生診斷為肝臟功能衰竭及 白血病。最后一首詩:“來吧你,你最后一個,我所認(rèn)識的,肉體組織的無藥可救的痛楚”,——可能寫于十二月中旬,是作者最后一本手冊里最后的筆跡。

    1927年1月里爾克被埋葬在 瓦萊西邊的小鎮(zhèn)Visp,在平滑的墓碑上寫著里爾克生前為自己所作的墓志銘(因里爾克死于白血病,一說是由于玫瑰針刺感染。

    著名代表作品

    1 。 Herbsttag

    Herr, es ist Zeit. Der Sommer war sehr groβ.

    Leg deinen Schatten auf die Sonnenuhren,

    und auf den Fluren laβ die Winde los.

    Befiehl den letzten Früchten voll zu sein;

    gib ihnen noch zwei südlichere Tage

    dränge sie zur Vollendung hin und jage

    die letzte Süβe in den schweren Wein.

    Wer jetzt kein Haus hat, baut sich keines mehr.

    Wer jetzt allein ist, wird es lange bleiben,

    wird wachen, lesen, lange Briefe schreiben

    und wird in den Alleen hin und her

    unruhig wandern, wenn die Blätter treiben.

    (1902, aus: Das Buch der Bilder)

    譯文 秋日 ( 馮至)

    主!是時候了。夏日曾經(jīng)很盛大。

    把你的陰影落在日規(guī)上,

    讓秋風(fēng)刮過田野。

    讓最后的果實長得豐滿,

    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

    迫使它們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釀入濃酒。

    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誰這時孤獨,就永遠(yuǎn)孤獨,

    就醒著,讀著,寫著長信,

    在 林蔭道上來回

    不安地游蕩,當(dāng)著落葉紛飛。

    ( 來自: 畫卷 Das Buch der Bilder,1902)

    2 。 C’est qu’il nous faut consentir

    C’est qu’il nous faut consentir

    à toutes les forces extrêmes;

    l’audace est notre problème

    malgré le grand repentir.

    Et puis, il arrive souvent

    que ce qu’on affronte, change:

    le calme devient ouragan,

    l’abÎme le moule d’un ange.

    Ne craignons pas le détour.

    Il faut que les Orgues grondent,

    pour que la musique abonde

    de toutes les notes de l’amour.

    (1926 aus:Vergers)

    譯文 是的 , 我們必須屈從于

    是的,我們必須屈從于

    一切終極的力量;

    不羈是我們的問題

    盡管有無盡的悔悟。

    其后,它經(jīng)常如此

    我們所褻瀆的,盡皆改變:

    瀾靜成為了颶風(fēng),

    深淵則成了天使般模樣。

    令我們不再恐懼于迂邈,

    器樂必須鳴唱,

    以便讓音樂充溢

    一切愛的音符。

    (來自:果園 1926)

    3 。 Das Lied der Bildsäule

    Wer ist es, wer mich so liebt, dass er

    sein liebes Leben verstöβt?

    Wenn einer für mich ertrinkt im Meer,

    so bin ich vom Steine zur Wiederkehr

    ins Leben, ins Leben erlöst.

    Ich sehne mich so nach dem rauschenden Blut;

    der Stein ist so still.

    Ich träume vom Leben: das Leben ist gut.

    Hat keiner den Mut,

    durch den ich erwachen will?

    Und werd ich einmal im Leben sein,

    das mir alles Goldenste giebt,-

    ——————————

    so werd ich allein

    weinen, weinen nach meinem Stein.

    Was hilft mir mein Blut, wenn es reift wie der Wein?

    Es kann aus dem Meer nicht den Einen schrein,

    der mich am meisten geliebt.

    譯文 石像之歌

    誰,誰會如斯的愛我,而愿

    舍棄她寶貴的生命?

    甘愿為我墜身於 大海以死相殉。

    我就會自石像中得到

    解脫,生命亦將復(fù)蘇。

    我如斯渴望著熱血奔涌;

    可石像依舊冰冷,

    我希冀著重生-生活如斯美麗。

    誰又有這樣的勇氣,

    讓我蘇醒。

    如果有一日我能得到重生,

    獲得生命賦予的金箔,

    ………………………

    那時,我依舊會獨自

    哭泣,為了我曾經(jīng)身為石像而哭泣。

    我的鮮血如美酒般嫣紅、發(fā)酵,又能何如?

    依舊無法自海底深龕中喚醒

    那最深愛我的人。

    4 。 Der Panther

    Sein Blick ist vom Vorübergehn der Stäbe

    so müd geworden, dass er nichts mehr hält.

    Ihm ist, als ob es tausend Stäbe gäbe

    und hinter tausend Stäben keine Welt.

    Der weiche Gang geschmeidig starker Schritte,

    der sich im allerkleinsten Kreise dreht,

    ist wie ein Tanz von Kraft um eine Mitte,

    in der betäubt ein groβer Wille steht.

    Nur manchmal schiebt der Vorhang der Pupille

    sich lautlos auf -. Dann geht ein Bild hinein,

    geht durch der Glieder angespannte Stille -

    und hört im Herzen auf zu sein.

    (1902/03, aus: Neue Gedichte)

    譯文 豹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鐵欄

    纏得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條的鐵欄桿,

    千條的鐵欄后便沒有宇宙。

    強韌的腳步邁著柔軟的步容,

    步容在這極小的圈中旋轉(zhuǎn),

    仿佛力之舞圍繞著一個中心,

    在中心一個偉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時眼簾無聲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圖像浸入,

    通過四肢緊張的靜寂——

    在心中化為烏有。

    (來自:新詩集 1902/03)

    賞析

    讀了里爾克的詩,人們也許會認(rèn)為他是位居高傲睨、 不食人間煙火的神秘莫測的仙者。因為從那些如夢似幻的 意象與文字里看不到他本人太清晰的思想、生活。但讀了他的散文和文藝評論,卻看到了一位真切可感、有血有肉、豐富有致、情趣盎然的活生生的文人。

    兩年前,我買到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里爾克散文選》。從第一篇對偉大的雕塑家 奧古斯特。 羅丹藝術(shù)生命之充滿激情而博遠(yuǎn)恢弘的探尋與評述文章起,這本書就長久擱置我的床頭了。我一來驚詫于他的文章寫作筆力竟如此細(xì)膩扎實,絕無詩人行文中慣有的虛渺飄忽;二是著實感動于他對藝術(shù)、對生命的真切感知與超凡領(lǐng)悟。讀著這些文字,你會陷入林間山徑的清幽 穆然中,享受著超世的安寧和悠然的同時,更清醒地體味人生。在那本是孤寂難耐的夜里,踩著這文 字一點點走出躁亂。也許正是這些文字感動并激勵我去更深地走進他抒寫他吧。

    1 、關(guān)于評論

    里爾克寫了很多關(guān)于藝術(shù)與文學(xué)及其作品的評論。也許跟他作為一個詩人有關(guān),讀他以那半思半哲,雋永靈動的文字寫就的的評述,仿佛跟他進入藝術(shù)和文學(xué)的花園,隨園中的景致由外入內(nèi),由淡入濃。貌似漫不經(jīng)心輕瞟淡掃,卻已然一點點領(lǐng)略了園中的秀雅與風(fēng)姿。讓人在享受藝術(shù)情趣的同時,獲取了飽滿的知識。

    幾乎是用中篇小說的筆墨分成兩部分寫了這篇讓人沉醉深味的《奧古斯特。羅丹》。整個文章充滿濃郁的情感表達著作者對這位藝術(shù)家無上的敬意和深刻的探詢。對于 羅丹,我們大都通過他的那些著名 雕像,如《思想者》、《塌鼻子男人》、《 巴爾扎克》、《青銅時代》、《行走的人》等雕塑作品和他的藝術(shù)論來認(rèn)識他的。但讀了里爾克的文章,我看到了一位更富有悲憫情懷和超驗天賦的藝術(shù)家,看到了他不幸的 童年和貧苦而頑強學(xué)藝的少年,看到了他不斷尋索又不斷否定自己的藝術(shù)歷程。而這位藝術(shù)偉人在藝術(shù)道路上又是如何切近入微表現(xiàn)雕刻語言,如何深入靈魂揭示思想和事物本質(zhì),如何在超意識的形態(tài)中借用其他藝術(shù)形式,尤其是 詩歌的內(nèi)在 張力與意蘊對他 創(chuàng)作靈感的累積和固化( 但丁詩歌和 波德萊爾的詩對他有里程碑的意義)等,這都是從里爾克筆下一點點揭示了出來。而 羅丹本人的一生卻在節(jié)欲嚴(yán)謹(jǐn)與謙恭寡言中度過,默默感悟藝術(shù),回報藝術(shù)給予他的快樂和幸福。這是里爾克始終感動并讓讀者意識到的品質(zhì)。

    請看里爾克的這些描述 羅丹在藝術(shù)道路上是如何思索和改造自己的文字:“這個在工場掙錢謀生的年輕人卻是一個夢想家,他開始把他的夢想加以具體化……一種內(nèi)在的鎮(zhèn)靜給他指點了明智的道路。在這一點上顯示 羅丹跟自然的深深契合。實際上 , 羅丹的內(nèi)里有一種模糊的耐心,幾乎使他變成無名的耐心,有一種默默的優(yōu)越的容忍,有點象自然所具有的偉大的耐心和好意。自然從無開始,以便默默而認(rèn)真地走著通往豐裕的長途的!;“此時 羅丹已發(fā)現(xiàn)他的藝術(shù)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說發(fā)現(xiàn)構(gòu)成他的世界的細(xì)胞,它就是面,種種偉大的種種被強調(diào)的、被嚴(yán)密確定的面,一切都必須由它造成……這個發(fā)現(xiàn)使羅丹走向了他自己的藝術(shù)之路。造型藝術(shù)的一切傳統(tǒng)概念,對他變得無價值了”。“這些物允許他向空間的神秘幾何學(xué)看了一眼這就讓他領(lǐng)會到,一件物的輪廓,必須按幾個互相對傾的平面的方向安排,借此讓這物確實被空間接受,也就是說讓它的宇宙獨立性空間承認(rèn)……那些既存的細(xì)部越來越有力地確實地匯總在強烈的面的對立統(tǒng)一中……”;“他的作品不能再等待了,他們必須完成。他早就預(yù)見到它們無容身之地。他只有兩種選擇,要么讓它們在自身中悶死,要么就給它們爭取到在群山四周的天空。這就是他的工作。

    劃出一個巨大的蒼穹,他把他的世界高舉到我們的上空,把她安放在自然之中。”

    大家知道,里爾克是在接觸了 羅丹后,了解了雕塑藝術(shù)的深刻、立體、象限、蘊涵之美才決定跟羅丹學(xué)雕塑,從而完成了他從傳統(tǒng)的直陳 詩歌手法到象征詩歌手法的轉(zhuǎn)變。所以,他對 羅丹的了解和敬重是可想而知的。而從他這篇文章中,從他對人物的完整全面的追述與考察和那精確、硬朗、甚至詩意尤存的語言中,我們不僅僅是在感受和體會 羅丹那不同凡響的藝術(shù)之路,同時更是享受著里的文字之美,強烈地領(lǐng)會到里爾克對藝術(shù)的思考和探尋。是的,作為詩人,他是有著獨特的天賦,對 詩歌有著堅定的追求與不朽的功績。作為人,他是崇高的正直的,對美,對藝術(shù)有著無可挑剔的認(rèn)識和評述。他在評述藝術(shù)亦在鑒定自身,從一種藝術(shù)中反觀自身的追求,借鑒并以實現(xiàn)。這從他的文章《〈沃爾普斯維德畫派〉導(dǎo)言》和〈論 風(fēng)景〉中對風(fēng)景畫的認(rèn)識和評價幾乎涉及了它的所有歷史和技巧。對其產(chǎn)生、表現(xiàn)和美的再創(chuàng)造上予以全面而獨特的探討。令人驚詫他對繪畫那超凡的解析和敏銳觸覺。而知識面的廣博更是驚人,綜述統(tǒng)觀分層旁測,引經(jīng)據(jù)典、縱橫俾溘、洋洋灑灑上萬字下來,不能不令人懷疑此作不為專業(yè)人士而就。而他的文字也決非業(yè)界人士那樣拘謹(jǐn)古板,卻是或精巧靈活或深邃或清幽或打趣幽默或予精彩的形象描述,所以讀了如品一杯清茶,香氣緩緩溢出,流漫四周,無一絲枯澀壓抑之感。

    而在文學(xué)、 詩歌及作家、詩人的評論上,里爾克的見解和論點更是獨辟蹊徑,別有意味。

    我們大家可能對 莫里斯。 梅特林克不甚了解。這位獲1911年 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著有《智慧和命運》、《卑賤者之寶》、〈十二首歌〉、〈藍(lán)胡子和 阿里阿涅〉、〈貝亞特 里斯修女〉、〈蒙娜。旺娜〉等傳世之作的比利時詩人兼 劇作家,他的文學(xué)內(nèi)涵和價值竟是在里爾克的筆下向我揭示出來。是的,從里爾克的筆下我了解到梅特林克一生是如何向自己的文字挑戰(zhàn)的,是如何將那些晦澀的僅為親密的人和行家寫作的文字轉(zhuǎn)向大眾的更明晰的文字而努力;他是如何將詩與哲相對結(jié)合起來,力求讓 詩歌進入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使人們在精神生活提高的情況下解救自己,力圖擺脫黑暗的籠罩。這便是一種更高意義上的行為--對真理的探求。而為此他在不斷捕捉新的題材提高自己作品的同時完成自己生命的意義和目的。而將真理命題作為自己文學(xué)與生命的終極尋求,古往今來卻是少見的。里爾克在感嘆的同時,向我們清楚地展示了一顆偉大的靈魂。而里爾克又向我們道出梅特林克的詩中更玄妙的東西那就是將死亡處于他的詩劇中,以此進入真理的核心,消除人的無知,從而進入永恒的光明。這里可將〈十二首歌〉的部分詩句摘錄如下:

    奧拉 蒙德的七個 少女

    在仙女死后--她們

    奧拉蒙德的七個少女

    活躍起來去找門。

    她們點亮了七盞燈火,

    想走出門外逃逸,

    她們走過四百間大廳,

    一次也不見天日。

    進入空谷傳來的洞穴,

    她們深入到洞底--

    看到一扇關(guān)著的大門,

    門上掛著金鑰匙。

    透過門縫,見一片大海,

    對死亡害怕起來。

    她們敲打著關(guān)著的大門--

    不敢把洞門打開……

    這些不為人知卻被如里爾克這樣的細(xì)致了察者心懷崇敬之下,恭然揭示。里爾克說梅特林克的意圖終極意義在于:給人以幸福,開發(fā)通往至今不為人知的幸福之礦脈的礦山。借用梅特林克的一句話表達里爾克的敬意:“追求生活,一直達到這個偉大的固定的真理的極限時所能做到的一切……在我們決定承認(rèn)這個真理是不可更改以前,我們還必須長久地傾注一切熱情做出努力,消除我們的無知,嘗試一切可設(shè)想的辦法,以便獲悉我們是否找不到光!

    除了對梅特林克的評述外,里爾克對 歌德的詩〈流浪的人〉探尋了歌德詩作的思路與意義。通過對一流浪于意大利鄉(xiāng)間的青年和一村婦心態(tài)與情貌的對比,我們看到歌德對浪漫情懷與生活真諦的揭示,那是幸福的人(婦人)與不斷奔走,不斷追求知識而使靈魂趨于完整的人(青年人)之異貌同歸之象征、反襯,讓我們再次有機會了解了這位大詩人的創(chuàng)作內(nèi)涵。同時他對 赫爾曼。黑塞的小說〈午夜后一小時〉里象征的意義作了精辟的理解闡釋;對里 夏德。肖卡爾的〈詩選〉表達了他的見解和審美情感;在〈論述文藝復(fù)興的新書〉中,讓讀者看到他新鮮深刻的評論和見地,還有他深深的崇敬之情;〈在 北歐的兩部小說〉中我們看到除 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小說外還有 丹麥作家赫爾曼。 邦克的小說〈締涅〉和揭示生活 戲劇的小說, 瑞典作家〈結(jié)婚的 喜劇〉。前者以一青年女性視角面對戰(zhàn)爭帶了的壓力和恐懼甚至災(zāi)難評述作者在小說中的特殊技巧,那就是通過記憶描述變化了的特定環(huán)境在人身上直接或間接的影射,反應(yīng)人在戰(zhàn)爭中的情態(tài)和變化。道出作家所走的不凡道路。后一部小說里爾克評述為是一不需要第三者結(jié)束的 婚姻問題的戲劇。顯示了人性中的一些原始悲。骸白鳛橐粋人與人之間的嚴(yán)肅的困難的問題,處理成為一個介入的陌生的第三者(生活中的誤解和無法跨越的對立),盡管置若罔聞,卻又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此,不能不佩服里爾克用簡潔語言折射出的眼光的犀利。

    還有很多不能一一道來,最后我想說一下讓我感觸頗深的兩篇對女性文字的評述文章:〈雷溫特 洛夫伯爵夫人弗朗齊斯卡〈 愛倫。奧勒斯切爾涅〉〉和〈瑪麗安娜 阿爾科 福拉多修女的五封信〉。

    也許是作為女性對女性命運的悲憫和感動吧,我十分認(rèn)真地讀了他的這兩篇文章,讀后自是唏噓不已。

    雷溫特洛夫伯爵夫人弗朗齊斯卡(1871-1918)是德國小說家和翻譯家。她很早脫離家庭,在慕尼黑過著顛沛貧寒的文人生活。里爾克于1887年與她結(jié)識。她的 自傳體小說〈愛倫。奧勒斯切爾涅〉與1903年在慕尼黑出版。據(jù)說里爾克是讀了此書方?jīng)Q定寫他那著名的文論集《 布拉格手記》的。

    文章篇幅不長,卻是以信件體的形式用設(shè)問句式飽蘸激情指向弗朗齊斯卡那孤寂、多桀、悲愴的命運。這些語句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內(nèi)心的傷悲、激憤甚至酸楚。他在驚異弗朗齊斯卡為何有那樣不能與父母平衡的孤獨凄愴的童年;為何她的青年時代不能真正享受俗世生活中的愛與欲,卻惟在自我設(shè)定的,所謂孤獨而至完美理論下的意想世界中掙扎心智與靈魂,為世人展演著貌似的強大充盈的軀體。這是能實現(xiàn)自我的途徑嗎?里爾克問著激動著,可他已從她的書中得到了答案了啊,那就是作者以此向人世,向他的父母向那些不能為他所愛的男人們作出的最有力的 證明?蛇@些詰問讓閱者心顫神搖,我們在與弗朗齊斯卡,與里爾克一起為孤苦的人生,流淚、滴血,在為那不可能有的自由和不能尋索到的理想世界哀嘆……

    我是讀了〈瑪麗安娜阿爾科福拉多修女的五封信〉后內(nèi)心無法平靜的情況下寫了那首詩〈修女的情書〉。是的,我并沒有真正看到那五封情書,卻是里爾克的描述讓我情不可抑揮筆抒寫的。試問有誰看了文章開篇的這段文字會不驚疑或不去做一些探詢呢?“我們并不缺少關(guān)于感情生活的報道和傳聞。但是我們看到的只是短短一瞬間的感情,也就是當(dāng)它從命運的洪流中泛起,或者,在它死滅時稍許平靜地橫躺著漂過洪流的表面。是〈葡萄牙人書信〉在任何時代都不喪失其 聲譽的原因是否也許就在于此:其中的一種偉大的感情,仿佛奇跡一樣,在命運之外泛溢,清晰可見,遠(yuǎn)遠(yuǎn)地可以看到而且令人難忘?我們何時有過這種機會看到愛情如此增長?哪里有過如此堅強、急切的感情,它登時再潛藏下去,變換樣子,或進行改裝而重新出現(xiàn),使我們迷惑?”從這樣激越的句式里,我們再次強烈地感到里爾克感情的激烈波動,為弱小卻悲壯的人物命運感慨,為那樣的一種人生經(jīng)歷而震撼而崇敬。

    是的,作為一名默默無聞長相平凡的小修女竟能以如此的毅力撞響愛情,長時間鍥而不舍地阻止愛情的消亡,能不是一種人生的異數(shù)和奇跡?可她的行為本身該帶有多么大的荒誕性?一切的差別難道僅僅是天與壤嗎?他與那位軍官,那叫夏米葉的伯爵之間的關(guān)系本是明眼人一眼即可看穿的虛浮之系啊。但盡管在她心察肚明的情況下一再以她卓越的 才華滿足伯爵的要求,但這卻更使伯爵驚異而退避導(dǎo)致了徹底的離去?伤齾s為這失滅堅強地承擔(dān)。在巨大的落失與孤獨中,她在堅守、在抗衡,在這些自我世界中的拼搏中,她的愛情得到了永生。那不是對應(yīng)在所愛的人的意義,而是在于它產(chǎn)生的光華?此K于說出了那句話:“它再也不取決于你是如何對待我!

    對這樣一個女子,里爾克毫無嘲笑之意,卻惟在闡釋,惟在感動,惟再敬仰。他說這就是愛的奇妙和本質(zhì)。愛是不會為現(xiàn)實的差距而退縮的!皭鄣谋举|(zhì)并不在相愛的男女之中,而是在一個人強迫他人使其成為某種對象,無限多樣的對象成為其力所能及的極品……我們是否應(yīng)該想到一位婦女的生涯所能到達的極限:懷著至福的,不可阻擋的,決定的感情,仍然只有當(dāng)個初學(xué)者或外行的選擇?”

    這些話真是在哀其不幸啊。他為人的不能徹底自主掌握命運而悲哀,為人類美好的情感終遭踐踏而慨嘆。他是在喚起什么或拯救什么呢?我們已為他的蘸情涂愛的文字蟄傷。

    2 、關(guān)于散文、隨筆

    而最讓我感動的是他文章中從日常生活里發(fā)現(xiàn)和提煉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從里爾克的散文和隨筆中帶來的精神享受。從他的散文里,我看到了一個敏感的里爾克,善良的里爾克,對人世對命運憂憤的里爾克,對生活充滿感恩卻又有無限的改良憧憬的里爾克。

    他的散文或 散文詩及隨筆基本收在《 馬爾泰。 勞里茲。 布拉格手記》中。

    里爾克的散文文筆除秀雅清麗、感情自然樸質(zhì)外,思想明晰,哲思顯見是其重要特點。他的散文基本取自日常生活里的感悟和思考。對自己,對人生,對這個世界。而他以他敏感細(xì)膩的心靈,竟為我們呈現(xiàn)了生活深層的更豐富的細(xì)節(jié)和運動,讓我們體驗到活在那個時間地點中的人的心理和情態(tài),并在他那生動有趣且充滿智慧的文句和那輕點漫描的思想流露中,領(lǐng)悟到主題的深意。如他到巴黎后的一系列文章,雖短小卻精致,貌似不經(jīng)意的散寫,卻為認(rèn)真的觀察和思考。比如那篇《臉》。此文讓我聯(lián)想到 周作人的文章,從平實的現(xiàn)象和普通的事物中推衍出 人生百態(tài)。他把臉的各種形態(tài)和各樣人對臉的態(tài)度與使用之不同做了生動的描述。看這些文字:“有些人成年掛著一張臉,當(dāng)然它會用舊,會變臟,會起皺,象旅途中戴過的手套一樣會撐大。這是節(jié)省、簡樸的人。他們從不換臉,一次也沒讓他洗過。他們認(rèn)為這張臉就夠好了,誰能使他們相信和它相反的臉呢?他們要是有幾張臉,他們用另外幾張干什么呢?當(dāng)然就成問題了。他們把它們保存起來。他們的孩子們會用上它們?梢矔l(fā)生這樣的事,他們的狗會戴著它們走出去。為什么不呢臉總是臉。另外一些人換他們的臉,快得令人毛骨悚然……剛到四十歲,就已經(jīng)換到最后一張了。他們不習(xí)慣愛護臉,他們最后一張戴了七八天,就有窟窿,許多地方薄得象紙,漸漸露出襯底來,算不得臉了他們還戴著它到處跑!边@又不禁讓人想起了他的象征 詩歌。分明是在諷喻人世啊,并且其諷喻引申的主旨一貫到底,人生百態(tài)、紛雜世相盡然呈現(xiàn)?纯催@不同的人該是怎樣對待他們的臉哪。那臉不就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嗎?一個人怎么個活法就有個怎樣的臉。筆力、氣韻一氣呵成,爽快之極,卻也回味無窮。這樣精彩絕倫的文字和意趣并非常人可以寫就的啊。而那篇〈祖父侍從官之死〉更是生動逼人,妙筆連篇。將他祖父臨終前的不甘垂亡的歇斯底里狀和整個莊園里眾仆人,包括貓與狗的反應(yīng)之描述真是極盡幽默之能事,而字里行間卻也無不呈現(xiàn)作者的深切感傷。正是這種將生動外化于表現(xiàn)方能更有效地揭示人的情感啊。亦敘亦論的行文,或回憶或表現(xiàn)的鋪陳,將動靜之態(tài)注于陰柔之美,掩卷回味,始終毫無啰嗦煩厭之感。

    以上是關(guān)于祖父的文章,而另一偏卻是在外祖父家的生活情景——《在外公家里》。這是一對一個古老家族莊園中的眾人眾相眾心的細(xì)致分析與描述的長篇文章。里面當(dāng)然是以我的視角反映在我之心與感之內(nèi)之外的生活。自幼敏感多思的里爾克,通過繁復(fù)奢華環(huán)境下對人的觀察與認(rèn)知,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百年前的生活現(xiàn)場影片。其細(xì)致程度不亞于一個 電影腳本。在那個亡母自幼生活的環(huán)境下經(jīng)歷、纏綿,這個十二三歲的少年的感受該有多深。任何一個笑容和手勢都能成為意味。于是在這些意味中他瞪著眼睛,豎著耳朵,大張了嘴,一時笑,一時哭,一時呆坐,一時夜不能眠。親戚們的語言和情貌特性都是一本書啊,那里有萬千的蘊涵,太多的故事,豐富的人性與 哲學(xué)供他不盡咀嚼。那場小住刻錄了他的永恒的人生記憶,從此他懂得世道的艱辛,人情的冷暖。這一切在里爾克細(xì)膩的筆下,在那種座椅里,那樣的回廊中娓娓流淌,帶著絲絲辛酸。

    在《被拆毀的房子。獨居者的祈禱》中,他竟用了整整一頁的篇幅,以多元象征比喻夸張等手法描述那個被無數(shù)人居住過的即將拆毀的房子。讀之直叫人心跳加快興奮不已啊。那語言太美妙了!翱墒,那些生命力還潛藏在那些鏡子、畫框、櫥柜、后面;它也藏在每一根剝落的板條里,藏在糊墻紙邊緣下的潮濕泡泡里,它在扯壞的破布中搖晃,從多年前流下的令人作嘔的臟斑中滲出來。。這種頑強的、惰性的,有酶味的氣息,任何風(fēng)也沒有把它吹散。空氣中彌漫著中午、疾病、人的呼吸、蓄積多年的煤煙氣、從掖下散發(fā)出來的使衣服黏答答的汗氣、暖氣的口臭、冒氣的臭腳發(fā)出的戊醇味……入學(xué)兒童恐懼不安的氣味,成年男孩床上發(fā)出的悶熱氣味。老是吹拂在同一條街上的微弱而溫順的風(fēng)也刮來各種氣味……我看清楚它是件可怕的事,看清這一切,它們便立即進入我心中:他們在我心里落戶了……經(jīng)過這一切之后,我有點疲倦,也可以說是精疲力盡了……”而后他在狂歡節(jié)的大街上獨立在快樂外,無法相融于所會的朋友,卻仍然被這房子控制,他想征服它事實卻不能,這構(gòu)成了控制他某種生活的內(nèi)容和方向。瞧瞧這是怎樣的語言和涵義啊。反思一下我們國家這些年的散文,一直是自語式或平淡直觀的 流水帳表白,它的影響總是滯后于小說和 詩歌。有人將其歸為語言的弱勢表現(xiàn),是有一定道理的。傳統(tǒng)的散文那短小精悍,意寓于文,形散而神不散等的理論已不適應(yīng)當(dāng)下讀者的要求。人們想通過或長活短的文章看到生活的另一種激動和精神的某種抒情抑或知識情趣的饗獲。毫無過癮之感的文章勢必會被淘汰。所以盡管里爾克的文章已過去近百年,如今讀來仍是那樣妙趣橫生,心身俱悸,爽快之極又回味之極。當(dāng)然,大師是必有他的劃時代意義的。能企越者顯見。

    里爾克的散文還有些神秘變換的特征。本以為是日常所見的 凡人凡事,可在他的筆下竟走出預(yù)料抵達另一種結(jié)果。在《有跳躍毛病的畸人》這本是他在去圖書館的路上偶遇的一個腿有毛病的男人。一路上他跟著他,對方的種種表現(xiàn)細(xì)節(jié)盡顯里爾克的眼里,那個怪異的人表情兇狠的人,不接受世人善意的人,惟在跟自己的腿疾掙扎,他跳躍著厭恨著對視路人,做著各種怪象。以為他終會成功走完他的那條路,在作者脫離開對他的攙扶后,那人竟故意仍開腿仗向后仰去!八杨^稍稍轉(zhuǎn)向,他把目光晃晃悠悠掃過天空、房屋和水面,有點發(fā)呆,隨后他聽之任之了。手杖丟開了,他伸開雙臂,好象要飛起來一樣,痙攣象自然力一樣從他體內(nèi)爆發(fā)出來,迫使他的身體向前彎向后仰,迫使他點頭哈腰,把舞蹈沖動力從他體內(nèi)趕出來,使他當(dāng)眾爆發(fā)。因為有許多人向他圍攏過來,我再也看不見他了!边@就是日常所見而得出的奇幻之作啊。

    從里爾克的文里,常常能讀到健康、感恩的、從精神內(nèi)核深處爆發(fā)的美與力,讓我們激動、欣喜、繾綣。

    是的,這樣的文章真的很多。從《一封信的草稿》里看到他大滴的眼淚徑自流淌。那是他面對圣女。日納維埃爾夫的 畫像時的情不自禁。“我哭了。我哭了,因為一切都出乎意料地呈現(xiàn)在眼前。我站在畫像前哭泣,沒有辦法不哭。在初入巴黎的種種窘境下,可以想見里爾克的感傷和寂寥。但圣女的畫給了他激勵和溫暖。而一切有力的、美的形式都是激發(fā)物,都能使人斗志昂揚啊。這時 波德萊爾的詩句正好給了他鼓舞。“我曾歌頌過的人們的靈魂啊,使我堅強起來吧。支持我吧,讓世間一切腐敗的臭氣和謊言遠(yuǎn)遠(yuǎn)地離開我吧;而您,我的天!請大發(fā)慈悲,讓我寫出一些美麗的詩句,以便向我自己證明,我并不是最差的人。我也并不是低于我所瞧不起的人。”這是波德萊爾的《 巴黎的憂郁》第十篇〈凌晨一點鐘〉之詩句。著都是給里爾克以力量和信心的外力呀。所以他寫了一封不會發(fā)出去的信,惟在勉己,而發(fā)表之后或可喻人。他最后說道:“啊,這種心情,如果能分一點兒給你就好了?墒,他能持續(xù)下去嗎?不,這種心情只是靠犧牲孤獨換來的。”

    在〈 貝多芬的音樂〉里,讀到的是里爾克那毫不掩飾的欽仰與純?nèi)桓朽啊2粌H使我們看到金子般的心靈律動,還讓我們再次被神的符音滌化熏染。“他,他內(nèi)心只容納澄明的永恒的音樂,這樣就只有讓沒有聲音的感覺給他帶來一個世界,一個無聲的世界,一個緊張的,蹺足而待的世界,音樂尚未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未完成的世界。世界的完成者:就象那化為雨點落到大地和江河湖海的水滴,漫不經(jīng)心地落下來——比以前更茫茫然不可見而又樂于順從永遠(yuǎn)的規(guī)律,離開大地和水面,上升、漂浮、形成云天:沉淀在我們體內(nèi)的苦惱,就是這樣從你那里上升,世界彌漫著音樂……可是,主啊,如果有個象處女一樣未失童貞的人,豎起未被玷污的耳朵,躺在你的樂聲旁邊:讓他感到無比幸福地死去,或者讓她把你無限的音樂胎兒懷足月,她的受胎的腦子一定會爆開,迎接真正的誕生!

    這樣的文字這樣情感還需我們多說什么嗎?所以真摯的理解和用心的感悟,在神性的光芒中俯首帖耳,一切的韻力必將誕生。美好、愛、韶光終將永生,揮之不去。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里爾克。散發(fā)神一樣光芒令人永生敬畏的里爾克;是懷揣對偉大崇高無上敬畏的謙遜的里爾克;是一生對詩藝孜孜以求嚴(yán)格上進漸登輝煌的里爾克;是對凡塵弱民永在哀惜,牽掛的善良的里爾克;是那樣真實地活過了一生,走過了平實樸質(zhì)的路線,是我們心里唾手可觸永溫于心的里爾克。這是種永遠(yuǎn)的敬仰,永在的探詢,永存的渴望。他不僅是夜路的松燈,更是黎明前的啟明,照亮真每位在 詩歌道路上辛勤跋涉的詩藝探索者的道路。

    因為,他是值得窮盡一生去追求的。

    TAGS: 人物 文化人物 詩人
    名人推薦
    • 黃小茂
      黃小茂,出生于北京軍人家庭,中國內(nèi)地音樂制作人,“校園民謠”發(fā)起者。上世紀(jì)80年代起,為崔健、黑豹樂隊創(chuàng)作多首歌曲,擔(dān)綱制作了崔健的《浪子歸...
    • 林秋離
      林秋離,1960年8月21日出生于中國臺灣,中國臺灣著名詞作家、唱片人。曾任臺灣海蝶音樂董事長,現(xiàn)任果糖音樂董事長。1985年出道,發(fā)表的第一首歌詞...
    • 夏巴尼
      夏巴尼·羅伯特(Shaaban,Robert,1909~1962),一譯夏班·羅伯特,坦桑尼亞斯瓦希里語詩人,小說家,語言學(xué)家。信奉伊斯蘭教。
    • 林敏怡
      林敏怡(林倩而Waiorrend Lam)是香港的流行音樂作曲家及唱片監(jiān)制,畢業(yè)于香港大學(xué)心理學(xué)系,1972年畢業(yè)后赴意大利西西里亞音樂學(xué)院學(xué)習(xí)鋼琴和電子...
    • 李子恒
      李子恒(1957年-),生于金門縣瓊林(明代皇帝御賜里名),為臺灣知名音樂創(chuàng)作人,就讀金門高中一學(xué)期后,16歲孤身前往臺灣奮斗,畢業(yè)于國立楊梅高...
    • 林倩而
      林倩而(原名林敏怡),香港流行音樂作曲家及唱片監(jiān)制。生于本港,四歲隨母親學(xué)習(xí)鋼琴,大學(xué)畢業(yè)于香港大學(xué)心理學(xué)系,之后留學(xué)意大利羅馬圣西西利亞...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