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三條實美(SanjoSantomi ,さんじょうさねとみ、1837年3月13日 - 1891年2月18日),日本政治家。公卿出身。內(nèi)大臣三條實萬之四子。幕末、明治時期的公卿、政治家。他是朝廷中象征倒幕維新的指導者。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復興皇權(quán)、恢復天皇和公卿的地位,由于公武合體的八·一八政變而被迫逃出京都,落難太宰府(在北九州),當時一起落難的共七位公卿,史稱“七卿落難”。自此,他的思想轉(zhuǎn)變?yōu)榈鼓唬S新后成為太政大臣,實際作為新政府的首腦。
個人履歷
日本明治初期重臣。生于京都公卿貴族家庭。早年參加尊王攘夷運動。1862年任權(quán)中納言、議奏,與姉小路公知等以欽差身份,向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傳達朝命,督促攘夷,參加尊王攘夷運動,此后與長州藩密切合作,努力實現(xiàn)攘夷。但因文久3年8月18日政變而失勢,作為流亡七卿之一到長州。1863年八月十八日政變時,逃往長州。1864年(元治元年)第一次征伐長州時,因長州藩降服,移居大宰府。1867年(慶應3年)王政復古時回京,任新政府議定。1868年任副總裁,議定兼輔相、關東監(jiān)察使等職,江戶開城后先任關東監(jiān)察使,后為鎮(zhèn)將,負責治理東國。1869年起任右大臣。1871一1885年間,任太政大臣,居于政府最高官位。并幕任神祗伯、宣教長官、賞勛局總裁、修史館長官等職。1884年封為公爵.1885年底內(nèi)閣制度建立后轉(zhuǎn)任內(nèi)大臣。1889年黑田清隆內(nèi)閣倒臺時,一度兼任內(nèi)閣總理大臣。與同為公卿的政治家?guī)r倉具視擅長權(quán)術(shù)相反,三條是中間派,因此能長時間擔任太政大臣之職。但從另一方面說,不免有優(yōu)柔寡斷之處,在征韓論戰(zhàn)決裂時,曾陷于精神錯亂的狀態(tài)。七卿落難
七卿包括三條實美(時年27歲,從三位權(quán)中納言)、三條西季知(53歲,正二位行權(quán)中納言)、四條隆歌(36歲,從四位上行侍從)、東久世通禧(31歲,正四位下行左近衛(wèi)權(quán)少將)、壬生基修(29歲,從四位上行修理權(quán)大夫)、錦小路賴德(27歲,從四位上行右馬頭)、澤宣嘉(28歲,正五位下行主水正)。七人也稱為“二卿五朝臣”。
8月24日,朝廷剝奪七人官位。9月9日,又更改七人名諱,三條實美改名實、三條西季知改名知、四條隆歌改名歌、東久世通禧改名通、壬生基修改名修、錦小路賴德改名賴、澤宣嘉改名宣。七人由長州藩兵陪伴,集結(jié)在妙法院,經(jīng)過兵庫津,取海路前往長州藩的三田尻港(山口縣防府市)。由于壞天氣,三艘船中的兩艘在德山藩的德山港(山口縣周南市)登陸,由陸路前往三田尻。
10月,平野國臣在但馬國生野町舉兵(即生野之變),迎澤宣嘉為主將,戰(zhàn)敗后澤宣嘉再度逃往長州。元治元年(1864年),錦小路賴德病死。第一次長州征伐后,余下的五卿移往筑前國太宰府(福岡縣太宰府市)居住。慶應3年(1867年)王政復古,七卿的官位和名諱得以恢復,三條實美等后均任明治政府要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