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文名: 李大亮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陜西涇陽
出生日期: 586
逝世日期: 644
職業(yè): 將軍
主要成就: 唐代開國功臣
人物生平
李大亮(公元586年-公元644年)唐初將領(lǐng)。陜西涇陽人。隋末他在大將軍龐玉部下為行軍兵曹。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與瓦崗軍作戰(zhàn)被俘,隨之獲釋。李淵兵進長安,建立唐朝。大亮投歸,被授予土門令,當時正遇饑荒,他招撫流亡貧民從業(yè),并賣掉自己的馬以資助貧民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高祖見他善于治理,提升他為金州(今陜西安康)總管府司馬。
他奉命出兵荊襄一帶,攻取城池十余座,以功升安州刺史。后鎮(zhèn)壓輔公祏起義,遷為越州(今浙江紹興)都督。唐太宗貞觀年間改任交州(今越南河內(nèi))都督,封五陽縣男。后招入為太府卿。太宗委任他為西北道安撫大使,令他運糧撫慰邊地突厥部。他上書建議太宗以治理內(nèi)地為本,對邊地各少數(shù)民族部落實行招撫政策,避免使用武力以節(jié)省國家財力,儉省民役,恢復生產(chǎn)。太宗采納了他的建議。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調(diào)任劍南道尋省大使。次年初,朝廷發(fā)兵進攻吐谷渾,他奉命隨大總管李靖出征。唐軍獲勝,扶持慕容順為吐谷渾新主,太宗恐慕容順勢單,不能統(tǒng)其國,淺李大亮引數(shù)千精兵前去為之聲援,以功被晉封為武陽縣公,拜右衛(wèi)大將軍。
十五年,薛延陀南侵,大亮配合各路唐軍將其擊破。十七年,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他兼任太子右衛(wèi)派率,工部尚書,負責守衛(wèi)太宗和太子寢宮。太宗曾對大亮說,每逢你值夜,我便可通夜高枕無憂。貞觀十八年,太宗準備東征高麗,時大亮患病,太宗前往探望。他苦諫太宗不要東征,以經(jīng)營關(guān)中為重,太宗不納。是年病卒,時年五十九歲。贈兵部侍郎,秦州都督,陪葬于昭陵。
歷史傳說
李大亮是一個文武雙全的武將,就是臺灣臺南,供奉的五府王爺,李大亮是京兆涇陽人士,文武雙全,與其結(jié)拜兄弟: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yè)之中,李大亮為大哥,五人輔助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李大亮不但忠君愛國、體恤百姓,也賦有君在臣在、君亡臣亡的偉大情操,隨著唐高祖李淵駕崩后,李大亮則追隨唐高祖于黃泉之下。
玉皇大帝得知李大亮一事,他被如此偉大的愛君愛國情操所感動,敕封李大亮為代天巡狩,駐守人間,擁坐王船,巡狩四方,以驅(qū)疫除瘟,圣稱為大王李府千歲,四月二十六日為他的圣誕千秋。
歷史評價
李大亮為人忠誠謹厚,外表看起來好像不太會說話,但內(nèi)心個性剛正義烈,不能要求他去做他認為不正義的事,對皇帝爭論是非,都不會轉(zhuǎn)彎屈服。甚至妻子兒女都沒見過他怠惰的樣子,對兄嫂更是以禮相待,聞名于世。他地位通達顯赫,但居住的地方狹小簡陋。知恩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