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蕭摩訶(532~604年),字元胤,蘭陵(今山東嶧縣)人,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將,以勇猛稱著。
蕭摩訶的祖父蕭靚為梁朝右將軍,父親蕭諒,官至梁始興郡丞。蕭摩訶隨父親住在始興郡,幾歲的時候父親即去世,他的姐夫蔡路養(yǎng)當(dāng)時在南康。蕭摩訶稍微長大一些,便果毅有勇力。
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南豫州牧侯景率諸軍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梁,先繼攻占建康、三吳(以吳、吳興、會稽三郡為三吳,相當(dāng)今江蘇太湖以東、以南和浙江紹興、寧波一帶)。梁大寶元年(550年)正月,陳霸先去援助建康,至大庾嶺,蔡路養(yǎng)率2萬人于南野拒之。蕭摩訶時年十八歲(此事發(fā)生在550年,但史書上均記載蕭摩訶當(dāng)時為十三歲,這與蕭摩訶死時為七十三歲的時間相矛盾,所以這里改為十八歲),單騎出戰(zhàn),無人敢當(dāng)。但憑蕭摩訶一人之力無法阻擋陳霸先的進攻,蔡路養(yǎng)戰(zhàn)敗后,蕭摩訶歸附于陳霸先的部將侯安都,侯安都待其甚厚,從此蕭摩訶便常跟隨侯安都征戰(zhàn)。
梁太平元年(556年)三月,北齊攻梁,遣儀同三司蕭軌等與任約、徐嗣徽合兵10萬出柵口(今安徽無為東南)向梁山進攻。六月,北齊軍潛至鐘山龍尾(今南京紫金山東北),梁軍拂曉出幕府山(今南京東北),陳霸先與吳明徹、沈泰等夾擊北齊軍,而侯安都則率另一支部隊自白下(今南京金川門外)襲擊北齊之后路。戰(zhàn)前,侯安都鼓勵蕭摩訶說:“卿驍勇有名,千聞不如一見。”蕭摩訶說:“今日令公見矣”(《陳書·蕭摩訶列傳》)。及戰(zhàn),侯安都墜馬,被北齊軍所圍,蕭摩訶單騎大呼,直沖北齊軍,所向披靡,侯安都也因此幸免。在梁軍猛烈的功勢下,北齊軍大敗,被斬數(shù)千人,自相殘?zhí)ざ勒卟挥嬈鋽?shù)。梁軍追擊敗逃齊軍至臨沂(今江蘇句容北)。梁鐘山、攝山(南京棲霞山)、江乘諸軍皆捷,俘北齊蕭軌等將46人,傷亡溺死者大半。
陳天嘉(560~566年)初,任本縣令,又以平留異、歐陽紇之功,遷至巴山太守。
太建五年(573年)三月,陳宣帝陳頊計劃討伐北齊,命吳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與都官尚書裴忌領(lǐng)兵10萬北擊北齊,吳明徹攻秦郡(治今江蘇六合)。四月,程文季率敢死隊,拔掉州前水障木柵,進圍秦州。北齊遣軍援救歷陽,為黃法氍所敗,又以尉破胡、長孫洪略援救秦州。其先頭部隊有“蒼頭”、“犀角”、“大力”等許多勇士,皆身高八尺,臂力絕倫,其鋒甚銳。而且這支部隊還有許多西域胡人,善于射箭,箭無虛發(fā),陳軍尤其懼怕這些人。待兩軍作戰(zhàn)前,吳明徹對蕭摩訶說:“若殪此胡,則彼軍奪氣,君有關(guān)、張之名,可斬顏良矣!笔捘υX說:“愿示其形狀,當(dāng)為公取之”(《陳書·蕭摩訶列傳》)。吳明徹叫來一位投降北齊兵,讓他描述胡人的模樣,北齊兵說胡人穿絳色衣服,用樺皮裝弓,兩端有骨弭。吳明徹派人窺探,得知該胡人就在陣中。吳明徹于是設(shè)酒席和蕭摩訶對飲,蕭摩訶飲畢,馳馬直沖北齊軍。胡挺身出陣前十余步,張滿弓剛要發(fā)射,蕭摩訶便遙擲銑鋧(小矛),正中其額,胡人當(dāng)場斃命,北齊軍“大力”十余人出戰(zhàn),又皆為蕭摩訶所斬,北齊軍大敗,尉破胡逃走,長孫洪略戰(zhàn)死。蕭摩訶因功被封為明毅將軍、員外散騎常侍,廉平縣伯,邑五百戶。不久進爵為侯,轉(zhuǎn)太仆卿,其余如故。
太建七年(575年),蕭摩訶隨吳明徹進圍宿預(yù),擊走北齊將王康德,因功除晉熙太守。
太建九年(577年)十月,陳宜帝陳頊聞北周滅北齊,即乘機爭奪淮北地區(qū),遂派吳明徹率軍北伐,令其世子戎昭將軍、員外散騎侍郎吳惠覺攝行州事。吳明徹軍至北周呂梁(今江蘇徐州東南),蕭摩訶率7騎先入,手奪北齊軍大旗,北齊軍大潰。蕭摩訶因功被授予持節(jié)、武毅將軍、譙州刺史。陳軍進圍彭城,梁士彥退兵守城,不敢出戰(zhàn)。
太建十年(578年)二月,吳明徹利用清水灌城,繞城布列戰(zhàn)船,加緊攻城。北周武帝宇文邕派上大將軍王軌率軍馳救,占據(jù)淮口(即清口,今江蘇淮陰西南清水入淮之口),修筑長圍,并以鐵鎖貫連車輪數(shù)百沉入清水(即泅水,在今江蘇淮陰及其西北),以封鎖航道,阻斷陳水軍退路,在清水兩岸筑城。陳軍諸將甚為惶恐,蕭摩訶對吳明徹說:“聞王軌始鎖下流,其兩頭筑城,今尚未立,公若見遣擊之,彼必不敢相拒。水路未斷,賊勢不堅,彼城若立,則吾屬且為虜矣!钡珔敲鲝夭粡,并說:“搴旗陷陣,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陳書·蕭摩訶列傳》)。摩訶失色而退。周軍十日之間筑城而畢,下游水路全被王軌截斷。
周兵益至,諸將準備破堰撤軍,用船運馬而回,馬主裴子烈認為:“若決堰下船,船必傾倒,豈可得乎?不如前遣馬出,于事為允”(《陳書·吳明徹列傳》)。時吳明徹背疼難忍,見前遇堅城,退路被斷,知道此次作戰(zhàn)難以取勝,便聽從了這一建議。蕭摩訶又進言說:“今求戰(zhàn)不得,進退無路,若潛軍突圍,未足為恥。愿公率步卒,乘馬輿徐行,摩訶領(lǐng)鐵騎數(shù)千,驅(qū)馳前后,必當(dāng)使公安達京邑!眳敲鲝卣f:“弟之此計,乃良圖也。然老夫受脤專征,不能戰(zhàn)勝攻取,今被圍逼蹙,慚置無地。且步軍既多,吾為總督,必須身居其后,相率兼行。弟馬軍宜須在前,不可遲緩”(《陳書·蕭摩訶列傳》)。蕭摩訶帶數(shù)千馬軍前還,由于北周軍設(shè)伏數(shù)重,蕭摩訶便率80精騎,率先突圍,大軍隨后而出,天亮后,陳軍到達淮南。而吳明徹親自決堰斷后,趁水勢撤退。不料至清口,水勢漸退,船艦觸上周軍沉入水底的車輪,無法通過。王軌趁機引兵襲擊,陳軍大敗。吳明徹被俘,所部3萬及器械輜重為周軍所獲。蕭摩訶回朝后,被授予右衛(wèi)將軍。
太建十二年(580年)八月,北周進攻壽陽,蕭摩訶與樊毅等眾軍救援,無功而還。
太建十三年(581年)二月,北周丞相楊堅受禪登基,改國號大隋,是為隋文帝。隋文帝楊堅欲吞并江南,統(tǒng)一南北,于三月命上開府儀同三司賀若弼、和州刺史韓擒虎分任吳州和廬州總管,鎮(zhèn)江北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和廬江(今合肥),預(yù)作滅陳準備。陳宣帝即委任驃騎大將軍蕭摩訶等御隋。九月,蕭摩訶率軍進攻江北(指淮水以南、大別山以東之長江以北)隋地。二十六日,楊堅命上柱國長孫覽、元景山并為行軍元帥,發(fā)兵伐陳,令尚書左仆射高颎節(jié)度諸軍。隋軍水陸俱進,師臨長江,陳人大駭。
太建十四年(581年)正月,陳宣帝去世。時始興王陳叔陵在傍,欲趁機奪取帝位,便劍傷太子陳叔寶和其母柳后。陳叔陵逃回東府城,欲據(jù)城自守。時陳軍皆沿江防守隋軍,建康城內(nèi)空虛。大臣們也猶豫不決,不知該支持誰,以至無人前去征討陳叔陵。太子陳叔寶納太子舍人司馬申之言,派人命蕭摩訶入見受敕。蕭摩訶遂率步騎數(shù)百人疾至東府城,屯兵于城西門。陳叔陵大為惶恐,為攏絡(luò)蕭摩訶,派人送給蕭摩訶一部鼓吹,并對他說:“事捷,必以公為臺鼎!笔捘υX回報說:“須王心膂節(jié)將自來,方敢從命”(《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五》)。陳叔陵計窮,只好從南門出逃,蕭摩訶率軍將其追斬。事后,陳叔寶即位,是為陳后主。蕭摩訶因功被封為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封綏建郡公,邑三千戶。后主還將陳叔陵所蓄聚金帛累巨萬,全部賞賜給蕭摩訶。不久,又改授侍中、驃騎大將軍,加左光祿大夫。按舊制,三公黃閣聽事置鴟尾,后主特賜摩訶開黃閣,門施行馬,聽事寢堂并置鴟尾。同時還以其女為皇太子妃,可謂榮寵至極。
時隋軍仍向陳進攻,后主于正月二十四日派使者請和,并把胡墅歸還于隋。隋也因北方突厥對隋威脅較大,隋欲作戰(zhàn)略調(diào)整,高颎遂下令停止攻陳,撤回攻陳之師。
隋軍雖撤軍,仍不忘滅陳,并又多次遣使訪陳,表示和好。隋反擊突厥獲勝后,解除了北方威脅,繼經(jīng)幾年治理,國力、軍力大大增強;而陳朝政治日益腐敗,府庫空虛,內(nèi)部矛盾尖銳。于是隋朝加緊進行滅陳準備。時總管賀若弼鎮(zhèn)守廣陵。后主授蕭摩訶為南徐州刺史,前去抗御。禎明二年(588年)十月,隋軍集中水陸軍51.8萬,分8路攻陳。此時,陳后主荒淫驕侈,至使政治腐敗,他既不懂軍事,又不納部將建議,憑恃“長江天塹”,疏于防務(wù)。為了元會(即春節(jié))之慶,后主竟命鎮(zhèn)守緣江重鎮(zhèn)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南徐州(治今江蘇鎮(zhèn)江)的兩個兒子率戰(zhàn)船回建康,致使江防更為薄弱。
禎明三年(589年)春節(jié),后主又征蕭摩訶還朝。初一,長江下游隋軍乘陳歡度元會之際,分路渡江。賀若弼軍出廣陵南渡,韓擒虎軍出廬江由橫江口(今安徽和縣東南)夜渡,襲占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楊廣軍出六合(今屬江蘇)進屯桃葉山(今六合東南)。初四,陳叔寶方察覺事態(tài)不利,下詔親帥陳軍拒敵,命蕭摩訶等并為都督。隋軍突破長江防線后積極推進,行軍總管宇文述率軍3萬渡江,進占石頭。至此,隋軍對建康已形成包圍。
賀若弼軍進據(jù)鐘山(今南京紫金山),屯于山南白土岡東。陳在建康附近尚有甲士10余萬。陳后主(叔寶)既不懂軍事,又不納部將建議,面對隋軍壓境,長期作不出應(yīng)戰(zhàn)決策。賀若弼至京口時,蕭摩訶便請求出戰(zhàn),但后主不許。及賀若弼至進鐘山,蕭摩訶又建議:“賀若弼懸軍深入,聲援猶遠,且其壘塹未堅,人情惶懼,出兵掩襲,必大克之”(《陳書·蕭摩訶列傳》)。后主又不許,同時還拒絕了鎮(zhèn)東大將軍任忠建建議,致使建康附近10余萬陳軍無所作為。
二十日,后主突然命陳軍出戰(zhàn),并對蕭摩訶說:“公可為我一決!笔捘υX說:“從來行陣,為國為身,今日之事,兼為妻子”(《陳書·蕭摩訶列傳》)。后主多出金帛,頒賞諸軍,于是中領(lǐng)軍魯廣達列陣白土岡,岡北由任忠、將軍田瑞、護軍將軍樊毅、忠武將軍孔范及蕭摩訶等部依次列陣,蕭摩訶軍居最北,陳軍南北亙20里,首尾進退互不相知。賀若弼率輕騎登山偵察,遂與所部7總管楊牙、員明等集中甲士8000,列陣以待。時后主和蕭摩訶的妻子私通,所以蕭摩訶雖有8000精兵,卻并無意作戰(zhàn)。只有魯廣達、田瑞奮勇作戰(zhàn)。田瑞首先率部進擊,被賀若弼軍擊退。魯廣達等軍繼進力戰(zhàn),賀若弼軍曾被迫4次后退,死273入。賀若弼令施放煙幕,并在其掩蔽下稍事整頓,然后乘陳軍勝而驕惰,猛攻陳軍薄弱部分孔范軍?追恫恳挥|即潰,其他各部受其影響,亦發(fā)生混亂,導(dǎo)致全線潰退,互相踐踏,死5000人。蕭摩訶無能為力。被員明所俘。當(dāng)晚,隋軍攻入建康,后主被俘,陳朝滅亡。蕭摩訶被俘后,賀若弼要殺他,把刀壓在他的脖子上,但蕭摩訶詞色不屈,使賀若弼非常佩服,便將他釋放,以禮相待。
建康被隋軍占領(lǐng)后,賀若弼將后主置于德教殿,令兵衛(wèi)守。蕭摩訶對賀若弼說:“今為囚虜,命在斯須,愿得一見舊主,死無所恨”(《陳書·蕭摩訶列傳》)。賀若弼哀而許之。蕭摩訶見到后主,伏地號泣,并于舊廚取食而進之,辭訣而出,守衛(wèi)者皆不能仰視。隋文帝知道后,感嘆道:“壯士也,此亦人之所難”(《南史·蕭摩訶列傳》)。
四月,隋文帝授蕭摩訶開府儀同三司。不久,隨漢王楊諒至并州。隋仁壽四年(604年),蕭摩訶因不得志,常郁郁思亂,結(jié)果被漢王楊諒所親善,并贊成其起兵之謀。隨即便與楊諒起兵反對其兄楊廣稱帝。八月,蕭摩訶在于清源(今山西省清徐)敗于隋將楊素,被俘,后被殺,時年七十三歲。
蕭摩訶為人不善言辭,恂恂如長者,臨陣對敵,所向無前。隨侯安都在京口時,喜歡狩獵,每天都要出去。后隨侯安都重征戰(zhàn),蕭摩訶戰(zhàn)功實居多。
點評:“蕭摩訶氣冠三軍,當(dāng)時良將,雖無智略,亦一代匹夫之勇矣;然口訥心勁,恂恂李廣之徒歟”(《陳書·蕭摩訶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