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武承嗣,生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卒于武則天圣歷元年(698年)八月戊戌(十一)日(9月20日),并州文水(今屬山西)人,唐荊州都督武士彟之孫,女皇武則天異母兄武元爽之子。
生平經(jīng)歷
初入仕途
武則天以人后身份臨朝稱制,為鞏固自己的權(quán)勢,開始重用其武氏親屬。嗣圣元年(685年),武承嗣被提拔為宰相。武承嗣是憑借裙帶關(guān)系爬上宰相高位的。他身居要職10余年,除了為武氏爭權(quán),賣力地制造輿論,排除異己外,沒有什么功績可言。
武則天臨朝稱制,尤其足嗣圣元年(684年)正月,廢中宗為廬陵王后,武承嗣認為“武氏當有天下”。于是,他積極地為提高武氏聲威出謀獻策,為武則天稱帝大造輿論。嗣圣元年九月,武承嗣建議武則天“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武則天不顧宰相裴炎等反對,封其五代祖為王,立五代祀堂于文水。垂拱四年(688年)五月,武承嗣讓人在一塊白石上,鑿了“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八個字,并以“紫石雜藥”裝飾起來,然后令雍州人唐同泰獻給太后。武則天高興地稱之為“天授圣圖”。天授元年(690)年七月,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經(jīng)》4卷獻上,《大云經(jīng)》言“太后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提主(佛教以人世為閻浮提)。在武承嗣等大搞君權(quán)神授迷信活動的喧鬧聲中,九月,武則天改唐為周,自己做起“圣神皇帝”。武則天稱帝后,立即立武氏七廟于神都(洛陽);追尊其先世祖先為皇帝;追封其異母兄元慶、元爽,伯父反堂兄弟為王;封其侄、侄孫10余人為王。武承嗣被封為魏王,食實封千戶,監(jiān)修國史。這樣一來,凡是武家的人,不論活著的,還是死了的,不是帝,就是王,都尊寵無比,真是“武氏的天下”了。
殘害忠良
武承嗣在為武則天稱帝大造輿論的同時,極力向武則天建議“去唐家子孫,誅大臣不附者”。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業(yè),駱賓王等,為反武則天掌權(quán),以“匡復廬陵王為辭”,在揚州起兵。武承嗣和堂弟武三思以唐高祖李淵的兒子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等,“屬尊位重,屢勸太后固事誅之!贝构八哪(688年)八月,唐太宗兒子豫州刺史越王李貞、李貞子博州刺史瑯邪王李沖起兵反對武氏掌權(quán),很快兵敗被殺。武則天以李元嘉、李靈夔等一批李唐諸王,與越王李貞父子通謀,全部殺掉。天授元年(690年)七月,武承嗣唆使酷吏周興,羅織唐高宗李治子隋州刺史澤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許王李素節(jié)謀反罪名。在押解途中,派人縊殺李素節(jié),李上金自殺,并盡殺其諸手及支黨。八月,又殺南安王李穎等李京宗室12人。“唐之宗室于是殆盡矣,其幼弱存者亦流嶺南,又誅其親黨數(shù)百家!迸c此同時,武承嗣還勸武則天殺掉李孝逸、韋方質(zhì)等許多聲望甚高,但不曲事武氏的文武大臣。大殺李唐宗室和不附己的文武大臣,無疑為武則天稱帝掃清了道路。
武則天稱帝后,以其子李旦為太子。武承嗣就瞄準了太子這個位置。他懂得只有先當上太子,將來才能當上皇帝。他不斷派人向武則天游說、乞請,同時極力討好武則天和其寵臣,謀求爭得他們的支持和贊同。天授二年九月,武承嗣令鳳閣舍人張嘉福,唆使洛陽人王慶之等數(shù)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王慶之屢求見,“以死泣請。”其請求變易太子的理由是:“神不欲歆類,氏不祀非族,”既然武氏為皇帝,就不應該以李氏子孫為皇嗣。由于宰相岑長倩、格輔元反對變易皇嗣之議,武承嗣遂指使酪吏來俊臣誣陷岑長倩、格輔元,和司禮卿兼判納言事歐陽通等數(shù)十人謀反。十月,岑長倩、格輔元等數(shù)十人全部被殺。大臣李昭德因奉命杖殺了王慶之,長壽元年(692年),他又以武承嗣既為親王,又為宰相,權(quán)勢太重,建議罷免了武承嗣的宰相職務。當時“酷吏恣橫,百官畏之則足,昭德獨廷奏其奸”,因此,李昭德就成了武承嗣和來俊臣等酷吏的眼中釘。后來李昭德被流放、被殺,與武承嗣,來俊臣等的陷害有極大的關(guān)系。
阿諛拍馬
為了爭做太子,武承嗣除殘酷迫害反對者外,對武則天及其寵臣極盡阿諛之能事。長壽二年(693年)九月,武承嗣率5千人上表,請加尊號“金輪圣神皇帝”;延載元年(694年)五月,武承嗣又率2.6萬余人,請加尊號“越古金輪芒神皇帝”。武承嗣等兩次請加尊號,武則天都接受了,并高興得大赦天下。從垂拱元午(685年)至天冊萬歲元年(695年),武則天寵信薛懷義(即馮小寶),神功元年(697年)以后,武則天寵相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承嗣、武三思兄弟,對薛懷義“皆執(zhí)僮仆之禮以事之”,“懷義欲乘馬,承嗣、三思必為之執(zhí)轡!睂堃字埐谛值,他們“爭為執(zhí)轡,謂易之為五郞,昌宗為六郎”。
憂憤而死
武則天對武承嗣很信任,她覺得武承嗣等人的“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也有道理,所以在立子、立侄為太子問題上,長期猶豫不決。可是,在朝廷大臣李昭德,狄仁杰、吉頊等人的不斷勸說下,武則天終于做出立子不立侄的最后決定。武承嗣因為做太子的幻想徹底破滅,憂憤而死。贈太尉、并州牧,謚日宣。
兒子
武延基:唐中宗很注意搞好與母親武姓家人的關(guān)系,出于這一動機,他決定和武氏聯(lián)姻。就這樣,他的一個女兒即后來的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幼女即安樂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位侄孫武崇訓,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中宗與武家結(jié)親,無疑是想通過裙帶關(guān)系穩(wěn)固確立自己的地位。長安元年(701)九月,他的兒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夫婦少年氣盛,對祖母寵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深表不滿,被張易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武則天,說他們誹謗朝廷,結(jié)果武則天逼令李重潤、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殺。
武延義
武延安
武延壽
武延光
武延秀:武則天侄孫武延秀在突厥數(shù)年,通曉番語胡舞。 武周圣歷元年(698年)六月,突厥默涰請求與唐和親,武則天命淮陽王武延秀納默啜女為妃。默啜認為武延秀冒婚,謂人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兒邪!此豈天子之子乎!”遂囚禁武延秀,并率兵入寇唐地,即默啜攻河北之戰(zhàn)。長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延秀方得還朝,歸后封桓國公、左衛(wèi)中郎將,留長安不再回突厥。 景龍二年(708年)十一月,尚安樂公主。 景云元年(710年)六月庚子(二十)日(7月21日),唐中宗死后,在李隆基(唐玄宗)發(fā)動的宮廷政變中被斬于肅章門外。
墓志發(fā)現(xiàn)
近年,武承嗣的墓志被盜掘出土,并為中國農(nóng)業(yè)博物館征集收藏。墓志文為梁王武三思所撰寫,提到承嗣死時年50,由于推斷他應生于貞觀二十三年(649年)。
史書記載
承嗣,元爽子也。敏之死后,自嶺南召還,拜尚衣奉御,襲祖爵周國公。俄遷秘書監(jiān)。則天臨朝,追尊士矱為忠孝太皇,置崇先府官屬,五代祖已下,皆為王。嗣圣元年,以承嗣為禮部尚書。尋除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垂拱中,轉(zhuǎn)春官尚書,依舊知政事。載初元年,代蘇良嗣為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兼知內(nèi)史事。
天授元年,于東都創(chuàng)置武氏七廟,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王子武為睿祖康皇帝,云武氏之先也。后五代祖贈太原靖王居常為嚴祖成皇帝,高祖贈趙肅恭王克己為肅祖章敬皇帝,曾祖贈魏康王儉為烈祖昭安皇帝,祖贈周安成王華為顯祖文穆皇帝,考忠孝太皇為太祖孝明高皇帝,妣皆隨帝號曰皇后。元慶為梁憲王,元爽為魏德王。又追封伯父及兄弟俱為王,諸姑姊為長公主。于是封承嗣為魏王,元慶子夏官尚書三思為梁王,后從父兄子納言攸寧為建昌王,太子通事舍人攸歸為九江王,司禮卿重規(guī)為高平王,左衛(wèi)親府中郎將載德為潁川王,右衛(wèi)將軍攸暨為千乘王,司農(nóng)卿懿宗為河內(nèi)王,左千牛中郎將嗣宗為臨川王,右衛(wèi)勛二府中郎將攸宜為建安王,尚乘直長攸望為會稽王,太子通事舍人攸緒為安平王,攸止為恒安王。又封承嗣男延基為南陽王,延秀為淮陽王,三思男崇訓為高陽王,崇烈為新安王,后兄子贈陳王承業(yè)男延暉為嗣陳王,延祚為咸安王。
嗣嘗諷則天革命,盡誅皇室諸王及公卿中不附己者,承嗣從父弟三思又盛贊其計,天下于今冤之。俄又賜承嗣實封千戶,仍監(jiān)修國史。承嗣自為次當為皇儲,令鳳閣舍人張嘉福諷諭百姓抗表陳請,則天竟不許。如意元年,授特進。尋拜太子太保,罷知政事。承嗣以不得立為皇太子,怏怏而卒,贈太尉、并州牧,謚曰宣[1]。
野史逸聞
周補闕喬知之有婢碧玉姝艷,能歌舞,有文章。知之特幸,為之不婚。偽魏王武承嗣暫借教姬人妝梳。納之,更不放還。知之乃作《綠珠怨》以寄之焉。其詞曰:"石家金谷重新聲,明珠十斛買娉婷。此日可憐偏自許,此時歌舞得人情。君家閨閣不曾觀,好將歌舞借人看。意氣雄豪非分理,驕矜勢力橫相干。辭君去君終不忍,徒勞掩袂傷鉛粉。百年離恨在高樓,一代容顏為君盡。"碧玉得詩,飲泣不食三日,投井而死。承嗣出其尸,于裙帶上得詩。大怒,乃諷羅織人告之。遂斬知之于南市,破家籍沒。(出《朝野僉載》)
譯文
周朝(武則天朝)補闕喬知之的婢女碧玉生得嬌艷美麗,并且能歌善舞,又會寫文章,喬知之特別寵愛。為此他沒有婚娶。魏王武承嗣要暫時借她去教他的姬妾們梳妝,去了之后便被納為妾,再也不放她回來了。喬知之于是寫了首詩《綠珠怨》寄給碧玉,詩寫道:"石家金谷重新聲,明珠十斛買娉婷。此日可憐偏自許,此時歌舞得人情。君家閨閣不曾觀,好將歌舞借人看。意氣雄豪非分理,驕矜勢力橫相干。辭君去君終不忍,徒勞掩袂傷鉛粉。百年離恨在高樓,一代容顏為君盡。"碧玉得到詩后,哭了三天不吃飯,投井而死。武承嗣撈出尸體。在裙帶上得到此詩,大怒,便暗示讓人虛構(gòu)罪狀控告他,竟然在南市斬殺了喬知之,并沒收了他的全部財產(chǎn)。
唐朝宰相
唐高祖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太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高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武則天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中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睿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玄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肅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代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德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順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憲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穆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敬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文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武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宣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懿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僖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昭宗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
唐哀帝 | width,640px,border-color,rgb(222,223,2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