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功曹佐

    功曹佐

    功曹佐,官名。即功曹。曹乃部門之意。選署功勞之曹以史為長,故名。《續(xù)漢書·百官志》謂司隸校尉屬吏有從事史十二人、假佐二十五人。從事史中的功曹從事,主本州的選署等。假佐中的門功曹書佐,即功曹從事下屬,主選用。各州也有從事史和假佐,惟功曹從事改稱治中從事(治中)。治中的下屬仍稱功曹書佐。筍、晉沿設。晉、南北朝多稱西曹書佐。隋改功曹為司功,功曹書佐為司功書佐。此名遂廢。

    基本內(nèi)容

    功曹佐,官名。漢功曹的佐吏! 太平御覽》卷二百六十四引《 會稽典錄》,謂魏朗從郡的書佐轉(zhuǎn)為功曹佐,又進為 功曹史。

    功過狀,記錄官員協(xié)過的行狀。唐尚收省吏部有考功郎中、員外郎,掌考察官員功過善惡習,對親王及中書、門下二省、京官三品以上及 都督、 刺史、 都護、 節(jié)度使、 觀察使,皆以功過狀考核其行事。

    功牌,頒給有功將士的獎牌。明英宗正統(tǒng)十四年(1449)造賞功牌,分奇功、頭功、齊力三種,獎給有功將士,分別進秩、給賞。清功牌先為銀制,后以紫綾裱紙代,長方形,分為五等,有功牌即為有出身。有幾品功牌即可用幾品頂戴,其后賞賜日濫,弊端漸多,喪失賞功作用。

    歸德大將軍,唐武散官名。從三品上,為武官的第八級。

    歸德將軍,唐武散官名,從三品下。為武官的第九級。宋沿置,從三品,為第七級。

    功曹佐

    歸德郎將,唐武散官名。從五品下。

    歸德司戈,唐武散官名。從八品下。

    歸德司階,唐武散官名。從六品下。

    歸德執(zhí)戟長上,唐武散官名。從九品下。

    歸德中候,唐武散官名。從七品下。

    歸德中郎將,唐武散官名,從四品下。

    合吉,清對蒙古貴族封爵名,位次 輔國公,分四等,自一等臺吉至四等臺吉,相當于四品至一品官。惟土默特左翼旗及喀喇沁三旗稱塔布囊。

    合罕,即“ 可汗”。

    合同憑由司,宋官署名。屬入內(nèi)內(nèi)侍省。掌宮廷取索物品時,開列品名數(shù)目,給以合同憑由,交有關物庫發(fā)給。凡宮廷特殊賜予,亦開列同樣憑由,交有親機構如數(shù)發(fā)給。

    弘文館,官署名。唐 武德四年(621),置修文館于門下省。九年,改為弘文館,神龍元年(705)因避太子諱,改為昭文館。開元七年(719)復稱弘文館,置學士、校書郎,掌校正圖籍等。其學士并掌教授生徒,似國子學。明初曾置弘文館學士,旋廢。

    擊胡侯,官名。漢時西域近匈奴各國常有以“擊胡”、“卻胡”為名之官。詳見“卻胡侯”。

    加官,在原有官職外加領官銜,以示尊崇稱加官如漢朝的侍中、左右曹、諸現(xiàn)、散騎、中常侍、給事中等皆加官,加給列侯、將軍及大臣。侍中可出入宮廷侍奉皇帝,諸吏、給事中每日朝見皇帝,侍從左右,評議尚書奏事。

    晉爵 ( jìn jué ),加封官階,晉升爵位。晉:晉升。明·周楫《 西湖二集》:“征聘吳與弼進京,加官進爵,將隆以伊傅之禮!

    甲榜,科舉制度中由舉人而考中進士的別稱,因舉人、進士各為一榜,亦稱*兩榜。榜即考試后揭曉名次的公告。

    甲本,官名。藏語音譯。亦作“甲琫”,即百夫長。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定制,位于如本之下,員二十四人,六品,每人領兵一百二十五名。參見“代本”。

    甲科,漢時課士有甲、乙、丙三科!稘h書·儒林傳》:“平帝時,……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二十人補文學掌故。”唐明經(jīng)有甲、乙、丙、丁四科,進士有甲、乙二科。明、清通稱進士為甲科,舉人為乙科,即本于此。

    歷史沿革

    甲喇額真,官名。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每旗(固山)轄五甲喇(一作“札蘭”),甲喇之長為甲喇額真。后金(清)天聰八年(1634),改為甲喇章京。清順治十七年(1660),定八旗官名漢稱,以甲喇章京為參領。

    甲喇章京,官爵名。后金(清)天聰八年(1634),定八旗爵名,改原來襲用明朝官名的參將、游擊為甲喇章京,分三等,一、二等即參將,三等為游擊。又改各旗原有的*甲喇額真為甲喇章京,以為官名。作為爵名的甲喇章京,至清順治四年(1647),又改稱阿達哈哈番。乾隆元年(1736),定阿達哈哈番漢字為輕車都尉。

    甲字庫,明官庫名。屬戶部。掌貯存布匹、顏料,為內(nèi)庫之一。有大使、副使。

    節(jié)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qū)置總管統(tǒng)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jīng)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永徽后,都督帶“使持節(jié):者稱節(jié)度使,代皇帝理軍政,但非正式官名,另有按察使、巡察使、黜陟使等監(jiān)察地方官吏及民政。 景云二年(711),以 賀拔延嗣為梁州都督、河西節(jié)度使,開始以節(jié)度使為正式官名。開元年間,朔方、隴右、河東、河西等鎮(zhèn)亦陸續(xù)置節(jié)度使。每以數(shù)州為一鎮(zhèn),節(jié)度使即統(tǒng)此數(shù)州,兼任所駐在州刺史,并多兼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營田使等,總攬軍、民、財權,逐漸形成強大地方勢力。安史亂后,內(nèi)地亦陸續(xù)設置節(jié)度使,朝廷直轄區(qū)日益縮小,河北與其他部分地區(qū)節(jié)度使不服朝廷之命,互相勾結,傳位于子或部下,強迫朝廷承認,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五代時,節(jié)度使設置更多,連年攻伐,廢置不常。宋初收回兵權后,節(jié)度使不赴任,無職掌,只用為宗室、外戚、將相榮銜。遼、金沿唐制,仍置節(jié)度使,元廢。

    節(jié)級,唐、宋軍事機關中低級軍佐的總稱。

    糾察在京刑獄司,宋官署名。掌審查京城獄案件,徒刑以上即時呈報,如審理不當或積壓者,據(jù)其情節(jié)駁奏。糾察官以上兩制以上充任。

    可毒夫,渤海國稱王為可毒夫。亦稱圣王、基下。

    可敦,可汗之妻稱可敦,亦作“可賀敦”、“賀敦”、“合屯”、“哈敦”。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均用此稱。吐番亦用“可教”稱女性統(tǒng)治者。

    可汗, 柔然、 突厥、 回紇、 契丹、 蒙古等族最高 統(tǒng)治者的稱號。鮮卑語稱“可寒”,公元三世紀時已見。402年,柔然社侖始自稱丘(邱)豆代(代, 一作伐)可汗。唐杜佑謂:其“猶言皇帝”。蒙古語又作“合罕”,窩闊臺汗稱合罕,文獻中常以“合罕皇帝”專指窩闊臺?珊挂嗫珊喎Q為汗,并加“大”字為尊稱,稱大汗。

    可賀敦,即“可敦”。

    蘭省,唐秘書省的別稱,詳見“蘭臺”、“秘書省”。

    蘭臺,漢宮內(nèi)藏書處,由御史中丞兼管。成帝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中丞代為御史之長。而仍留蘭臺。后遂稱御史臺為蘭臺。中丞以監(jiān)察彈劾為專職,不能兼顧書奏等事,因而又另置蘭臺令史。東漢班固任蘭臺令史,奉詔撰史,后世因而又以史官為蘭臺。唐高宗一度改秘書省為蘭臺。唐人詩文因而常用蘭臺、蘭省為秘書省之代稱。

    蘭臺郎,唐官名。龍朔二年(662年),改秘書省為蘭臺,秘書郎為蘭臺郎。咸亨元年(670)十二月復舊名。

    樂部,清官署名。乾隆七年(1742年)置。所屬神樂署兼隸太常寺,掌效廟、祠祭樂章佾舞;和聲署掌殿廷朝會、燕饗樂舞。

    樂師,官名!吨芏Y》謂春官所屬于有樂師,掌國學之政,亦稱小丘正,又與大司樂(大樂正)通稱樂正,均以樂官而兼學官,大司樂為長官而專教大學,樂師則與師氏、保氏教小學。周禮樂并重,以詩書禮樂為教學內(nèi)容,故大司樂、樂師能集樂官、學官于一身。

    樂使,宋女官名。太祖置,主官中聲伎。太宗改為仙韶使。

    禮賓院,宋官署名。屬鴻臚寺。掌回鶻、吐蕃、黨項、女真等族朝貢款待及互市翻譯等事。南宋廢鴻臚寺,并入禮部。

    禮部,官署名。六部之一。隋置。東漢尚書以吏曹兼領祠禮等事。東晉、南北朝有祠部尚書。北齊祠部兼轄屯田、起部掌營造,而吉兇禮制則由殿中尚書管轄。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始有禮部之我,所轄有禮部、祠部、膳部、主客、屯田、營造等事劃歸工部,名實始同。唐代將學校、貢舉等事劃歸禮部。主官為尚書,次官為侍郎,歷代沿襲,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罷科舉,學政歸屬學務大臣。次年,光祿、太常、鴻臚三寺并入禮部。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廢禮部,改設典禮院。

    禮部試,唐的進士考試本由吏部的考功員外郎主持。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考功員外郎李昂與進士(指應試人(李權語言沖突。朝廷以郎官地位較低(從六品上),改由正四品上的禮部侍郎主持。亦稱省試,省指尚書省。歷代沿襲,科舉遂為禮部專職。會試因而稱禮部試,亦稱禮闈。明、清會試在春季舉行,又有春試、春闈。

    禮制局,宋官署名。政和二年(1112年)置,有詳議官,討論古今宮室、車服、器用、冠昏、喪祭沿革制度。宣和二年(1120年)罷。

    立信尉 ,隋散官名。煬帝置,從九品。詳見“建節(jié)尉”。

    遼陽等處金銀鐵冶都提舉司,元官署名。屬中政院。掌辦金銀鐵等課,分納中書省及中政院。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改為全部交納中宮。有都提舉、同提舉、副提舉等官。

    令,官名。戰(zhàn)國、秦、漢時,縣的行政長官稱令。歷代相沿,宋以朝官知縣事,故稱“知某縣”,而猶存“縣令”之虛稱。明、清始改以“知縣”為正式官名。歷代中央政府的高中級機關的主官也有令。秦、漢時最多,如公車司馬令、大行令、尚書令等,均系中級官中員。漢以后高級官員稱令者漸多,如中書令、尚書令(魏為三品,北魏、北齊、隋、唐均為二品)等。但后世稱令之官的總數(shù)逐漸減少,至宋已不多見。明、清只有宗人府的主管稱宗人令、宗令。

    令公,古人對中書令的評稱。中書令一宙,自曹魏始置不久,即成為事實上的宰相,至為貴重。北魏文成帝對任此官的高允,不呼其名,稱為“令公”。又尚書令亦為貴官,官名亦有“令”字,南北朝時也有“令公”之稱。但因唐太宗為秦王時曾任此官,太宗之后不再授人,故令公遂為中書令之專稱。

    令人,婦女封號。宋政和二年(1112年)定。在恭人之下,碩人之上,封給太中大夫至通奉大夫之妻。

    令史,官名。

    (1)漢丞相府及以后 三公府的屬吏,在諸曹的 掾史之下,秩百石。尚書的屬吏也有令史,秩二百石,御史中丞的屬官蘭臺令史,秩六百石,系中級官員,較特殊。令史身份低下,為士人所不屑。東漢梁冀恨名儒劉常召補令史以辱之。尚書的機構擴大后,各曹屬員都有令史及官秩更低的書令史,西晉在尚書令、仆射、左右丞之下,增設都令史八人,官秩亦公二百石。梁武帝減都令史為五人,選士人任職。北齊的尚書都令史秩從八品,一般的令史、書令史不入流品。《隋書·百官志》謂各省、臺、府、寺,各因職務設吏,有令史、書令史、書吏等。隋改都令史為都事,令史仍沿舊名。隋、唐、宋、金、元的臺、省、院、部均設令史,除金外,皆為低級辦事吏員。金頗重視尚書省和御史臺的令史人選,金熙宗、世宗先后用進士為尚書省令史,章宗以終場舉人(即參加全部考試而未中進士的舉子)補御史臺令史。后形成制度。至有出身令史而官至宰執(zhí)者。明廢令中之名。

    (2)漢縣令屬吏的總稱。衛(wèi)宏《 漢官舊儀》云:“更令吏曰令史,丞吏曰丞史,尉吏曰尉史”!笆贰北緸榍、漢時人對屬吏的通稱,故以縣令之屬吏為令史。

    令尹,官名。春秋時楚國設置,為最高官職,掌軍政大權。戰(zhàn)國時楚國沿置,相當于相國。秦末在舊楚國境內(nèi)起義的農(nóng)民軍沿用此官名。麴氏高昌(497-640年)亦以之為最高官職,下有公二人、左右衛(wèi)、八長史、五將軍等。

    令旨,皇帝的命令,即 圣旨。宋又以太子命、金又以皇太后命為令旨。

    龍虎將軍,武散官名。明置,正二品初授驃騎將軍次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明武散官稱將軍者,此為最高階。以上的正從一品四階,與文官同名,分別為特進光祿大夫,特進榮祿大夫、光祿大夫、榮祿大夫。

    龍虎衛(wèi)上將軍,武散官名。金始置,正三品,元升正二品。

    龍圖,宋官名。龍圖閣學士的簡稱。當時俗稱龍圖閣學士為大龍,直學士為小龍,直龍圖圖為假龍。有人得直龍圖閣,至死未遷,則稱為死龍。

    龍圖閣學士,宋官名。真宗時建龍圖閣,收藏太宗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圖畫、祥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進屬籍、世譜。景德元年(1004年),置龍圖閣侍制。四年,置龍圖閣。龍圖閣學士為加官,用以加文學之士,備顧問,與論議,以示尊寵。

    龍衛(wèi)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宋禁軍中,捧日、天武、龍衛(wèi)、神衛(wèi)稱上四軍。捧日為騎軍,天武為步軍,皆屬殿前司。龍衛(wèi)屬侍衛(wèi)親軍騎軍司、神衛(wèi)屬侍衛(wèi)親軍步軍司。各軍皆分左右?guī)。端拱元年?88),置觀步軍龍衛(wèi)、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及殿前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為長官。

    龍武軍,唐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分羽林軍屬左右龍武軍。以禁兵萬騎營隸之。左右務有大將軍一人,統(tǒng)軍一人,將軍三人,以及長史、錄事參軍一,、倉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胄曹參軍事、司階、中候、司戈、執(zhí)戟、長上等官。

    龍翔軍都指揮使,官名。金 正隆二年(1157年),特選部分侍衛(wèi)親軍,騎兵稱龍翔軍,步兵稱虎步軍,各置都指揮使。

    龍直,宋直龍圖閣的簡稱。

    龍制,宋龍圖的閣待制的簡稱。

    龍驤將軍,官名。晉武帝謀伐吳,因吳童謠“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之語,拜益州刺史王浚為龍驤將軍,使造船備戰(zhàn)。龍驤之號始此,南北朝沿置,地位高下不一,北魏、北齊均第三品,南朝梁有將軍號二百四十以上,龍驤敘次在一百七十以后,遠較西晉初置時低。隋無。

    民部,官署名。西漢成帝初置尚書四人,分上曹辦事,民曹為四曹之一,主吏民上書事。東漢增至六曹,民曹改主繕修功作鹽池園苑事。一說,“鹽池園苑”當作“鹽池、苑、囿、盜賊”。魏、晉有左民、右民二曹,但尚書分曹日多,所主職務不漢世。

    民政部,官署名。清 光緒三十年(1904年)置巡警部,三十二年(1906)改民政部。有尚書、侍郎等官。職掌又包括地方行政、地方自治、移民、僑民、賑救、營繕等。分民治、警政、疆理、營繕、衛(wèi)生五司,直轄京師內(nèi)外城巡警總廳、教養(yǎng)局、習藝所、巡警學堂、消防隊等。宣統(tǒng)三年(1911),改尚書為大臣,侍郎為副大臣。

    民政長,官名。辛亥革命后,部分省于都督下設軍政、民政二部,各置部長,如湖南,但不久仍歸都督集權,僅留民政司名。部分省由北洋政府任命民政部,如山西、湖北、四川、福建、江蘇、江西六省。民國二年(1913)1月,北洋政府劃一名稱,稱民政長。三年,又改為巡按使。

    民政使,官名。清在東北以將軍為地方長官。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東北建行。ǚ钐臁⒓、黑龍江),始置民政使,每省一人。掌全省民籍事務。職同內(nèi)地各省的布政使。

    末蒙,吐蕃稱君主(贊普)之妻為末蒙。

    末入流,明、清官員品級,沿襲前代,自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十八級。凡未及從九品者,如典史、驛丞等,統(tǒng)稱未入流。參見“流內(nèi)”、“流外”。

    寧徽寺,元官署名。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置。隸八不沙皇后位下。有寺卿、少卿、寺丞等官。

    寧令,西夏爵名。意為大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五、第453條:“先是,元昊后房生一子,早寧令受。u2018寧令u2019者,華言u2018大王u2019也”。

    寧元將軍,東晉始置。唐為武散官,正五品下,宋升正五品。

    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明官署名。簡稱奴兒干都司。成祖 永樂七年(1409年)置,治所在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有衛(wèi)、所四百余,屯駐軍隊,為當?shù)剀娬䴔C構。轄區(qū)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鄂嫩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永樂十一年(1413)與宣宗宣德八年(1433)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寧寺,并立有二碑。清光緒三十年(1904),二碑被帝俄政府劫去,移置海參崴博物館。

    皮剝所,宋官署名。屬北面官系。統(tǒng)掌皮室軍。太祖選諸部精銳千余人為侍衛(wèi)親軍。稱腹心部,置左右皮室詳穩(wěn)官。太宗增選精兵三十萬為皮室軍,直屬皇帝,置左、右、北、南四皮室詳穩(wěn)司。詳穩(wěn),清改譯作詳袞。

    皮室,遼侍衛(wèi)親軍。太祖以行營為宮,選諸部豪健置腹心部,稱皮室軍。遼太宗更選天下精兵,加以擴充,分左、右、北、南、黃諸皮室。

    平均司,官署名。清季商部四司之一。改農(nóng)工商部后,改為農(nóng)務司。以原戶部農(nóng)桑等事隸之。

    平章,官名!捌秸隆痹鉃樯塘刻幚。唐 貞觀八年(634年),左仆射李靖因病辭職,太宗詔閏愈后每三兩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缎绿茣·百官志》敘此,按云“u2018平章事u2019之名蓋起于此”。(志文無“政”字)但時非官名。高宗記淳元年(682年),以黃門侍郎郭侍舉、兵部侍郎嶺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始以“平章事”入官銜。唐中葉后,凡為宰相,必于本官外加“同平章事”銜,意謂共議政事,宋除宰相稱同平章事外,又有平章軍國重事,位宰相之下。金尚書省、元中書省及行中書省在丞相之下,有平章政事。金、元平章政事簡稱平章。明初沿置,不久廢。 平章軍國重事  北宋官名。元祐年間置,以元老重臣充任,地位高于宰相,以示尊寵。亦稱同平章軍國事。 開禧元年(1205年),韓侂胄當權,以平章軍國事為名,去“重”字以示主管一切事務,去“同”字以示其專一主管。

    平章政事,官名。遼三京(東京、中京、南京)宰相府置,分左右。金尚書省置,二員,從一品。元中書省、尚書省置,從一品,為丞相副貳,至順元年(1330)定制四員。明初沿元制,設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等官。 洪武九年(1376年),省平章政事。

    平政院,官署名。 民國三年(1914年), 北洋政府始設,為辦理行政訴訟的官署。設院長一人,特任,直屬大總統(tǒng);評事十五人,簡任,由院長、大理院院長、各部總長等密薦,由大總統(tǒng)任命。被薦者須擔任薦任行政官三年以上或司法職務兩年以上,在職期間不得參加政治結社,不得任議員、律師及商業(yè)執(zhí)事人。平政院分三庭,每庭評事五人,其中須有曾任司法職務者一或二人。平政院對各級官署的違法處分,致?lián)p害人民權利,經(jīng)人民陳訴至最高級行政官署,不服其決定而陳訴的案件。行使審理權,但不受理要求損害賠償?shù)脑V訟。平政院初期附設肅政廳,執(zhí)行對官吏的糾彈。五年六月,肅政廳裁撤,平政院仍存在。

    TAGS: 非書籍 語言 社會 歷史機構 歷史 中國歷史
    名人推薦
    • 卓福民
      卓福民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管理工程系,后又獲復旦大學經(jīng)濟學碩士學位。GraniteGlobalVentures管理合伙人、思格資本董事長。中國著名的風險...
    • 平東將軍
      平東將軍,武官名,“四平將軍”之一。始見于三國魏政權時期,秩二品,晉與南朝時為優(yōu)禮大臣虛號,南朝宋時秩三品,南齊亦有開府置僚屬者,梁陳時秩...
    • 勃極烈
      勃極烈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的倚重國相級別的高級官員統(tǒng)治國家的制度。1115年1月,完顏阿骨打建國稱帝。1115年7月,完顏阿骨打?qū)⑴孀瀹敃r由都勃...
    • 太政官
      太政官(だいじょうかん、おおいまつりごとのつかさ)是日本律令制度下執(zhí)掌國家司法、行政、立法大權的最高國家機構。太政官的最高長官是太政大臣,...
    • 中庶子
      官名。戰(zhàn)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秦、漢為太子侍從官。歷代沿置。北齊領門下坊。后惟元代有此官。中庶子
    • 宗白華
      宗白華,雅號“佛頭宗”,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小南門,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美學大師、詩人,南大哲學系代表人物。1919年被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