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博學多才
鄭悟清先生自而立之年因患不治之疾(童子癆、胃出血)醫(yī)藥無效,從學于 趙堡太極拳名師和慶喜。先生立志鉆研、刻苦修煉、持之以恒,得太極之真諦。并結(jié)識享盛譽于黃河兩岸的堪輿家安伯一先生,鄭悟清先生在理、數(shù)、象學方面受益于安先生。鄭悟清先生深究易理,博覽群書,將儒、釋、道、醫(yī)、兵、書法、文史等諸子白家學說融于太極拳。運用經(jīng)絡學說,人體力學,根據(jù)自己的實踐心得,進一步升華太極拳養(yǎng)生延年之功效,使自己三十歲的不愈之體,至九十歲無疾而終,生命又延續(xù)了六十年,并將養(yǎng)生健身之法傳給眾人,使更多人受益。太極拳見解
鄭悟清先生對太極理論有獨到見解,拳藝上有革新精神,主要理法為:修煉太極拳以修心煉性為宗旨,順應自然,輕松靈活:以形順氣,以氣正形;忌用滯力,尤忌用意;小而舒展,大而緊湊;正腰正身,自身平衡;中正平圓,輕靈圓活;周身相隨,整體協(xié)調(diào);無處不生,無處不用,小巧近快靈;擊人不露形;修煉以煉氣為主。既保持傳統(tǒng)木色,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先生拳藝精湛、內(nèi)功深厚,從未穿過滑冰鞋,卻能穿滑冰鞋在冰上練拳,運停自如;釘不入肉;水中投石不起花波;點穴非凡……。技擊運用,擊人不露形,與人試技,以微妙之變化,擊人于丈外。人物評價
慈禧的衛(wèi)官宋三、鏢師尚成俠,自有功夫以來培未遇敵手,卻終一日拜跪在鄭悟清先生面前……。 “其拳法超出象外,得其環(huán)中,變化云譎波詭,意趣環(huán)生,有人所不知而已獨到之妙,遂以高超拳藝噪武壇”(《太極拳師鄭悟清先生紀念碑》碑文),在武術界享盛譽為“西北太極二鄭”之一。先生的崇高品德更受世人尊崇。先生授太極拳四十余年、從學者遍及各行各業(yè),脫穎而出者不計其數(shù)。 1984年先生逝世,西安市體委給溫縣體委的電文:鄭悟清先生為趙保太極拳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做出了貢獻。1987年先生國內(nèi)外諸弟子在趙堡鎮(zhèn)建立“太極拳師鄭悟清先生紀念碑”,中國武術協(xié)會領導人,著名武術家李天驥敬題橫額:太極拳名家鄭悟清先生碑記,發(fā)揚武當精華。《武當》雜志社,武當山拳法研究會撰聯(lián):“為趙堡太極拳一代宗師鄭悟清謝世三周年志悼 情寄西京桃李流芳名四海;拳精武當英威遺世壯中華”(譚大江撰書),1994年,在趙堡鎮(zhèn)舉行“隆重紀念太極拳一代宗師鄭悟清先生逝世十周年暨百歲誕辰年”紀念活動,原西安市體委主任、武協(xié)主席、老武術家劉俠僧書題“內(nèi)功泰斗”、李天驥等致電、函紀念。先生諸弟子在國內(nèi)外成立了眾多的武術團體,多以先生的名字命名。 經(jīng)先生家鄉(xiāng)的領導提議,在趙堡鎮(zhèn)成立“溫縣趙堡太極拳鄭悟清拳法研究會”(先生之次子鄭鈞任會長)。諸團體為研究、弘揚先生的太極拳理法,先生的弟子中已有幾部太極著出版!吨袊嗣袢請蟆贰ⅰ吨袊w育報》、《中華武術》、《武當》、《中國太極拳》、《武魂》、意大利等國內(nèi)外報刊及武術專著有專題介紹。傳略載入《中國當代武術家辭典》、《中華人物辭典》、《國華精英大會》等典籍。傳聞逸事
鄭悟清 50 年代有尚姓者曾為開封某鏢局鏢師,武功高強,走訪全國各地,未遇勁敵。聞西安鄭悟清之威名,隨往訪之,以較其技。 鄭先生有高足三人聞之,乃告與師,師歡迎光臨。但三位弟子皆為師捏汗一把,并備擔架一副,應用藥物所備齊全,以防不測。在一弟子后院相見,見面時,一弟子人高馬大為使尚某換座上位,即連人帶椅將尚某挪于上位。尚某待挪穩(wěn)后,渾身一抖擻,一把太師椅皆為碎片,同時邀請三人齊上,三人瞬間倒地一對半。三弟子皆瞠目結(jié)舌,乃勸師不可再比,以防一輩英名毀于一旦。此時尚某邀鄭先生下場,三個回合,未見鄭先生出手,一而再,再而三,俱將尚彈發(fā)于丈外。尚始先不服,三個回合后,乃跪地叩頭,曰: " 真乃神人矣! " 自此,三弟子在人前皆不敢言己謂練拳者也。太極真諦
鄭悟清先生一生未有著作傳于后人,弟子們記下他的幾句話卻道出太極真諦。
《太極拳之練法說明》
夫初練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氣,精神不屬,眼不顧手,手不顧腳,此謂之盲練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腳不隨,即用猛力,處處奪力,而僅能顯力者,此癡練耳。倘能平心靜氣,注目凝神,輕搖之以松其肩,柔隨之活其身,徐行之以穩(wěn)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穩(wěn),然后鎮(zhèn)頭領氣,以衛(wèi)其力,力順則氣自通,氣通則力自重。所學之法如是,練而習之,以期純熟,則手眼步一致,心神氣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太極初學要訣》
初學而內(nèi)要靜空,周身而外要輕松。
內(nèi)空靜氣行於外,外松而內(nèi)有神精。
功夫不可須臾斷,臨用之時有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