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蔣介石之母姓王名采玉,原名彩玉,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系浙江省嵊縣葛竹村人。
王氏祖先于明朝洪武年間由奉化連山遷居到葛竹村。王采玉的祖父王毓慶生有三子二女,長子王有則,次子王有模,三子王有金。王有則,字品齋,1820年生,熟讀詩書,精明能干,曾以販賣土產(chǎn)為業(yè),后來在皖南、浙西招集流亡人口,開墾戰(zhàn)亂棄留的荒地致富,晚年回到家鄉(xiāng)葛竹村。原配姚氏,生有三子一女。姚氏死后,續(xù)娶姚振昌之女,又生一女二子,該女即王采玉。
王有則卒于1882年,其時家道中落,王采玉也才年僅19歲。由于大弟賢巨嗜賭成性,小弟賢;加芯癫,所以家中生計全憑王采玉縫縫補補賺得的零錢貼補。
王采玉她幼承父教,聰明伶俐,精于女紅,深得慈愛。但她青年時代命運不佳。其父王有則不事生產(chǎn),家道中落。王采玉以一雙靈巧的手,做針線活,貼補家中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苦。王采玉初嫁于蹕駐鄉(xiāng)曹家田地方的竺某。結(jié)婚之后,夫妻相處倒還不錯,只是竺某性情急躁,往往為了一點小事發(fā)脾氣,引起爭吵,有時甚至打罵。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王采玉生了一個兒子,夫妻十分高興。但孩子生下數(shù)月以后,突患急癥,沒有及時醫(yī)治就夭折了。
此時,不幸的事又接踵而來,這年秋天,曹家田一帶時疫(霍亂)流行,一連猝死了不少人,竺某也是其中之一。她的父親病故了。她感到無限辛酸,于是決定回娘家,與母弟共度歲月。
王采玉遭到子夭夫亡的變故,年輕居孀,自傷身世,又聽到鄰居說她“面有克夫克子之相”等冷言閑語,精神更受刺激,況且竺家原無什么產(chǎn)業(yè),她認為自己沒法、也沒必要在竺家苦守下去,就萌發(fā)了遁入空門為尼的念頭。
王采玉在娘家過了一段時間,葛竹附近金竹庵的一個老尼病死了。王采玉母親姚氏信佛,聽說她死了,就叫女兒一同前去幫助料理喪葬事宜。原有出家為尼之想的王采玉,此時遇這機會,就向首事提出了自己到此修行的要求。首事很可憐她的種種不幸遭遇,便應(yīng)允了。起初,她母親認為女兒年輕,還不甚同意,后來見她意志堅決,也就不再勸阻,只是不許她剃去頭發(fā)。素菜淡飯,日子過得很安穩(wěn),她大有在此以了一生的念頭。
王采玉堂兄王賢東,是蔣家玉泰鹽鋪的老伙計,受蔣肇聰信任,掌管店務(wù)兼司賬務(wù)。王賢東見蔣肇聰自孫氏去世后,總是唉聲嘆氣,郁郁寡歡,就有意為其撮合新人,再結(jié)良緣。想到堂妹王采玉一人獨撐家門,艱辛凄苦,便前去說合。
王采玉再嫁到蔣家還虧她堂兄王賢東。蔣介石的父親蔣肇聰是溪口蔣姓27代孫。蔣肇聰曾讀過四書五經(jīng),為人精明能干,綽號“埠頭黃鱔”(做生意本領(lǐng)很高,別人不易占他便宜)。王賢東是王采玉的堂兄,這時在蔣肇聰?shù)牡赇伄?dāng)伙計。一天,特地借故請假回家,路過金竹庵,進去看望帶發(fā)修行的堂妹王采玉,繼之,王賢東就談起了溪口東家的情況,欲言還休地不知如何回答才是,只好說道:“此事還得與母親仔細商量商量再說!币κ袭(dāng)初不許女兒剃去頭發(fā),就是為了要她以后還俗再嫁。就這樣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23歲的帶發(fā)尼姑王采玉還俗再醮,這就是后來溪口街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瑞元無賴”———蔣介石,又名周泰、志清、中正。
1886年,王采玉嫁給蔣肇聰為填房。蔣肇聰長王采玉22歲,老夫少妻,無比恩愛。1887年生長子瑞元(即蔣介石),越三年,生長女瑞蓮,又三年,生次女瑞菊(不久夭亡),再三年,生次子瑞青(3歲而亡)。其時,由于王采玉勤儉持家,家境也較寬裕,故還不時資助娘家老母和兩個弟弟。 王采玉是個孝女,嫁到蔣家后,有條件去照顧娘家,資助兩個弟弟讀書成家。此時母女可謂稱心如意,但好景不長,只過八九年,不幸的遭遇又接踵而來。光緒十二年(1894年),她那81歲的公公因病去世;第二年的夏天,溪口發(fā)生時疫,蔣肇聰也染病,拋下店務(wù)和妻子兒女嗚呼哀哉。這對32歲的王采玉來說,無疑是一場災(zāi)難。從此,治家理店、撫兒育女的重擔(dān)全部落到她的肩上。不幸的是自夫亡分家后的4年內(nèi),她的小女瑞菊、幼子瑞青也相繼夭折。一個年輕寡婦面對接連不斷的家庭變故,哪里受得了這么大的打擊?她哭告無門,只有把精神寄托在兒子和菩薩身上。她祈求菩薩保佑兒子沒病沒災(zāi),她育兒成器的決心始終不渝。翌年,她娘家葛竹聘嵊縣姚宗元在王氏宗祠設(shè)塾授課。她便讓兒子調(diào)換環(huán)境,在嚴師管教下以求改變頑性,以便更加專心讀書,并且生活起居有母親照料,可以放心,她于是送子前往就讀。
就在王采玉人在溪口,口念佛經(jīng),心掛讀書的兒子之時,想不到從巖頭傳來了他兒子這個毛孩子要娶堂表妹毛阿春做老婆的閑話。王采玉很詫異,這不是更被人家背后恥笑嗎?倒是她的母親姚氏為她出了主意:找了個媒人去巖頭毛阿春家提親。毛阿春的母親名蔣賽鳳,是蔣肇聰?shù)奶妹,聽到這一消息,氣不打一處來,不但一口拒絕,還對媒人說:“阿嫂也真作孽!這樣不爭氣的歪胚不好好管教,還對他依頭順腦來提親,將來變成敗家子有的哭呢!我有10個女兒也不會嫁給他的,讓他死了這份心吧!”媒人碰了一鼻子灰,如實回報了王采玉,王采玉窘得無地自容。她發(fā)狠說:“賽鳳把我家阿元看做蟲,我一定要在她眼皮底下挑個好媳婦。”
才認準了通家世交毛鼎和,要把他二女兒毛福梅說給蔣介石!皰H不如擇媒”,由德高望重的人來為愛女做媒,他面上光彩;再則溪口蔣玉表、蔣肇聰父子也非等閑之輩,早年曾是縉紳首戶,如今雖家道中落,名望猶在;第三,蔣介石這孩子6歲上就讀書,據(jù)陳春泉介紹,人極聰明,領(lǐng)悟極快,學(xué)業(yè)還不錯,說不定能考上個秀才、舉人什么的,若是謀得一官半職,豈非應(yīng)了看相的預(yù)言?這么一權(quán)衡,便有九分愿意了。毛福梅呢,是個從封建禮教中熏陶出來的閨秀,信奉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箴言,對于這樁父親做主的婚姻,自然沒有異議,同時懷著少女的羞澀答應(yīng)了。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19歲的毛福梅出嫁了。這年蔣介石14歲。王采玉為培育兒子成材,煞費苦心,同時還別有見地,特把新媳婦送到縣城的作新女校就讀,即使她學(xué)文化,又利于相夫立業(yè)。過了幾年,蔣介石19歲,家中發(fā)生了一樁意外的事。當(dāng)時的清朝政府,對外屈辱于列強,對內(nèi)加重其剝削,以應(yīng)困境,各地?zé)o主滯納的田賦,責(zé)令甲首(首富)和中戶攤賠,蔣介石家也是被攤賠的人家之一。一些狡猾的富戶與征收田賦的莊書勾結(jié),欺侮他家孀婦孤兒,特別苛派。王采玉不勝負擔(dān),據(jù)理力爭,差役就把蔣介石捆拘到縣關(guān)押,勒令交納后方釋放。勉勵兒子發(fā)憤上進,將來做出有利于國于民的事業(yè),并為自己揚眉吐氣。蔣介石深為感動。當(dāng)時反清的革命運動已風(fēng)起云涌,很多有志之士出國留學(xué),不久,蔣介石自己剪去發(fā)辮,決心出洋學(xué)軍事?墒沁@被有些至親好友得知,認為是對“皇清”的大叛逆,都出于好心地前來勸阻。王采玉盡管也有難舍孤兒遠離之情,卻很贊成兒子有遠大志向,將來必然能出人頭地,便不聽勸阻,毅然決然地為之措資整裝。
抗戰(zhàn)時,重慶曾經(jīng)發(fā)生過河南人鄭紹發(fā)冒認宗親的事,此人到處說王采玉為河南人,改嫁奉化,蔣介石是他的同母兄弟。蔣介石是個聰明人,他知道,鑒于自己的特殊身份,此事既不能大肆辟謠,也不能采取斷然措施,所以讓戴笠將其軟禁起來。事情似乎已經(jīng)平息,然蔣介石卻一直不能釋懷?箲(zhàn)勝利后,蔣介石請陳布雷為其在溪口修家譜,并特意囑咐:“布雷先生,修譜之事就托你了,請多費心。先母身世,望在家譜內(nèi)著重提及!
還俗再嫁
蔣介石的父親蔣肇聰是溪口蔣姓27代孫。蔣肇聰曾讀過四書五經(jīng),為人精明能干,綽號“埠頭黃鱔”(“做生意水平很高,別人不易占便宜”之意)。王賢東是王采玉的堂兄,這時在蔣肇聰?shù)牡赇伄?dāng)伙計。一天,王賢東請假回家,路過金竹庵,進去看望帶發(fā)修行的堂妹王采玉。王賢東談著談著就談起了溪口東家的情況,然后用關(guān)心的口吻勸道:“采玉,你如此年輕,要想在此出家終老,漫長的歲月,殊非容易……”王采玉頓時拿不定主意,不知如何回答才是,只好說:“此事還得與母親仔細商量再說!逼鋵崳醯哪赣H姚氏當(dāng)初只允許女兒帶發(fā)修行,目的就是為了要她以后還俗再嫁。
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23歲的尼姑王采玉還俗,做了45歲的溪口玉泰鹽鋪蔣肇聰?shù)睦^室,當(dāng)了老板娘。光緒十三年(1887年)九月十五日午后,王采玉在玉泰鹽鋪的后屋樓上分娩。這就是后來溪口街上乃至全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蔣介石。
蔣介石4歲時,王采玉又生下女兒瑞蓮,以后相繼又生了女兒瑞菊、幼子瑞青。王采玉和她公公都信佛,也都迷信算命看相,聽了“必出貴子”的看相人之言,公媳倆對蔣介石格外疼愛,寄以“光宗耀祖”的期望。
但好景不長,只過了八九年,不幸的遭遇又接踵而來;首先是81歲的公公因病去世;第二年的夏天,溪口發(fā)生時疫,蔣肇聰也染病,拋下店務(wù)和妻子兒女而去。這對32歲的王采玉來說,無疑是一場災(zāi)難。從此,治家理店、撫兒育女的重擔(dān)全部落到王采玉的肩上。然而,家庭變故還沒有結(jié)束,丈夫死后的4年內(nèi),小女瑞菊、幼子瑞青也相繼夭折。
望子成龍
王采玉哭告無門,只有把精神寄托在兒子和菩薩身上,她祈求菩薩保佑兒子沒病沒災(zāi),她育兒成器的決心始終不渝。翌年,王采玉娘家葛竹聘嵊縣姚宗元在王氏宗祠設(shè)塾授課。她為了讓兒子調(diào)換 環(huán)境,即送蔣介石前往就讀。就這樣,蔣介石四書五經(jīng)也學(xué)了不少,開始懂得了一點孝道,發(fā)誓要讀書上進,求取功名。
就在王采玉在溪口,口念佛經(jīng),心掛兒子讀書之時,從外頭傳來了還是個毛孩子的兒子要娶堂表妹毛阿春做老婆的閑話。王采玉很驚詫,這不是更被人家背后恥笑嗎?最后王采玉的母親姚氏出了個主意:索性到毛家去提親,把毛阿春娶過來,也可給這匹小野馬套上個籠頭。母親說得有理,王采玉立即行動,找了個媒人去毛阿春家提親。
毛阿春的母親蔣賽鳳,是蔣肇聰?shù)奶妹,聽到這一消息,不但一口拒絕,還責(zé)罵蔣介石不成器。媒人碰了一鼻子灰,如實回報給王采玉,王窘得無地自容。她發(fā)示說:“賽鳳把我家阿元(蔣介石的小名)看做蟲,我一定要在她眼皮底下挑個好媳婦。”
說干就干,王采玉親自雇了一頂小轎,趕到榆林拜訪表兄陳春泉,請他無論如何也要給兒子物色個好媳婦。經(jīng)過一番比較,才認準了通家世交毛鼎和家,要他把二女兒毛福梅嫁給蔣介石。沒想到毛鼎和很快允了這門親事。原來毛鼎和有他自己的擇婿標準。俗話說:“擇親不如擇媒”,由德高望重的人來為愛女做媒,他面上光彩;再者溪口蔣玉表、蔣肇聰父子也非等閑之輩,早年曾是縉紳首戶,如今雖家道中落,名望猶在;第三,蔣介石這孩子6歲就讀書,據(jù)陳春泉介紹,人極聰明,領(lǐng)悟極快。
再加上他打聽到蔣母為人厚道賢德,教子有方,心想有其母必有其子,兒童頑劣,將來說不定大有出息,于是便把親事定了下來。毛福梅對這樁父親做主的婚姻,自然沒有異議。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9歲的毛福梅嫁給了14歲的蔣介石。王采玉為培育兒子成材,煞費苦心,特把新媳婦送到奉化縣城的作新女校讀書,讓她學(xué)文化,將來也可相夫立業(yè)。
蔣介石19歲時,家中發(fā)生了一樁意外的事:當(dāng)時的清朝政府,為應(yīng)財政困境,即把各地?zé)o主滯納的田賦,攤派到甲首(首富)和中戶,由他們代交。蔣介石家也是被攤派的人家之一。一些狡猾的富戶與征收田賦的官吏勾結(jié),欺侮蔣家孤兒寡母,攤派得特別多,王采玉不堪負擔(dān),據(jù)理力爭,差役就把蔣介石捆拘到縣衙關(guān)押,勒令交納后方釋放。
蔣介石回到家中,母子見面痛哭。王采玉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憤恨貪官污吏的苛虐和土豪劣紳的橫暴,借此事勉勵兒子發(fā)憤上進,將來做出有利于國民的事業(yè)出人頭地,為自己揚眉吐氣。
送子留學(xué)
當(dāng)時反清的革命運動已風(fēng)起云涌,很多有志之士出國留學(xué),不久蔣介石自己剪去發(fā)辮,決心出洋學(xué)軍事?墒沁@個舉動被一些親朋好友得知,認為是大逆不道,并極力勸阻,王采玉盡管也有難 舍兒子遠離之情,卻很贊成男兒志在四方,毅然為兒子措資整裝。此后,蔣介石按照留日學(xué)軍事須由本國學(xué)校選拔保送的規(guī)定,先入保定陸軍速成學(xué)校受訓(xùn),然后,東渡日本入振武學(xué)校,不久加入同盟會,參與革命活動。
1911年秋,蔣介石與同學(xué)張群等回到中國,參加反清活動。民國成立后,因為參加孫中山的反袁活動,蔣介石成了袁世凱和北洋政府通令緝捕的要犯之一。在革命處于困難、緝捕又緊的時候,蔣曾幾次回鄉(xiāng)匿避,家中不時遭到搜查,許多族人親友惟恐株連,嘖有煩言,不與他家往來,王采玉卻處之泰然,甘愿毀家受累,對兒子頻頻撫慰,從無戚顏怨言,還千方百計資助其遠避和進行活動。
心愿了結(jié)
王采玉早有抱孫之心,可是兒子結(jié)婚后,多年不見媳婦生育,不免有些心焦,后來毛氏終于懷孕了,她喜形于色。那時蔣介石還在日本留學(xué),寒假歸來探親,夫妻之間偶爾因故爭吵,毛氏頂了幾句嘴,他一時性起,舉腳踢去,不料正中毛懷胎七八個月的大肚子上。當(dāng)時毛氏撲倒在床上十分疼痛,當(dāng)夜便小產(chǎn)了。王氏啼哭痛罵,責(zé)罵蔣介石不孝。對母孝順的蔣介石,只好跪下聽訓(xùn)。
在母親的壓力下,毛福梅后來再次懷孕。1910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八日毛氏分娩,生下兒子蔣經(jīng)國。此時王氏47歲;蔣介石24歲,毛氏29歲,結(jié)婚已將近10年。王采玉由于得孫子較晚,心情喜悅異常,對蔣經(jīng)國十分疼愛。王采玉一生坎坷,積勞成疾,1922年6月14日病卒,終年58歲。
王采玉墓
母因子貴,隨著蔣介石地位的提高,蔣母墓也屢屢以擴建。
出殯之時,孫中山特派陳果夫為代表參祭,國民黨內(nèi)的許多要人均趕來參加。孫中山親撰的祭文,由陳果夫代讀。孫中山還親自為蔣母墓題寫了墓碑:“民國十年,蔣母之墓,孫文題”。在碑的上面,刻有“壺范足式”四字,意為女中模范。在碑的兩側(cè)刻有蔣介石自題楹聯(lián)一副:禍及賢慈當(dāng)日梗頑悔已晚;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落款是蔣介石的曾用名“不孝子周泰”,由張靜江手書。蔣母的墓志由胡漢民所作,墓銘由汪精衛(wèi)所寫,由書法家沈尹默書。墓前還植有兩株石楠。初建的蔣母墓塋僅為傳統(tǒng)的墳塋樣式——饅頭狀,四周砌以灰石圍護,墓地上,除立了一些碑石以外,還種植了一些其它樹木,是十分簡陋的。
1923年,蔣介石因在過去一年里平定陳炯明“炮轟總統(tǒng)府”的武裝叛亂時,“臨危受命”,倍受孫中山的贊賞,成了他政治“生涯的轉(zhuǎn)折點”。正因為蔣介石的政治地位有了提高,他對其母的墓地也有了新的安排。從5月開始,蔣介石為紀念其母60冥壽,在離蔣母墓約250米的地方,修建了新式洋房三間,歷時半年,并取名為“慈庵”。同時,蔣介石又約請譚延闿書題了庵的門額,請孫中山書寫了“為國劬勞”、“慈云普照”兩方匾額。同年12月16日,蔣介石回到溪口,在祭掃其母墓后,與當(dāng)晚第一次夜宿于慈庵。
1923年12月17日,蔣介石在新落成的慈庵舉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動。之后,蔣介石攜蔣緯國在這里居住了10余日。對此,毛思誠曾這樣寫道:“半月束息影慈庵,拂案焚香,繞塋撫樹。入夜,閑躅山門外,嶺上寒風(fēng),松間明月,清景耐人尋思,與次公子相伴守穆如也!
蔣介石對慈庵情有獨衷,自1927年第一次下野后,經(jīng)常以墳莊為住息地,他每次回到溪口,就以墳莊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