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徐用儀(1826—1900),字吉甫,號筱云,浙江海鹽武原鎮(zhèn)人。清咸豐九年(1859)舉人。同治元年(1862)為軍機章京。次年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光緒三年(1877)為太仆寺少卿,遷大理寺卿。曾上《整頓圜法疏》,提出整頓錢法建議,并奉旨議行。二十年,任軍機大臣。是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徐用儀和李鴻章、孫毓汶等相結(jié)納,主和,與主戰(zhàn)派翁同龢等相抵觸,被彈劾為“朋比誤國”而退出軍機處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二十四年奉命再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并任會典館副總裁。后擢升兵部尚書。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興起時,與主張利用義和團排外的載漪等人意見相悖,力主鎮(zhèn)壓。和立山、聯(lián)元等認為“奸民不可縱,外釁不可啟”,反對圍攻使館和對外宣戰(zhàn)。曾奉慈禧太后之命與立山至各國駐京使館,“令勿進兵”。主戰(zhàn)派借此以“私通洋人”罪名入奏,與立山、聯(lián)元、許景澄、袁昶在北京被處死。宣統(tǒng)即位,賜謚“忠愍”,厚葬于澉浦邵灣(今六里鄉(xiāng))。光緒二年(1876),徐用儀丁憂回鄉(xiāng),纂成《海鹽縣志》刊行。另著有《竹隱廬詩存》等。
生平經(jīng)歷
徐用儀出生於道光六年(1826年),咸豐九年(1859年)通過順天鄉(xiāng)試。同治初年,擔任軍機章京,兼職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后升鴻臚寺少卿。光緒三年(1877年),擔任太仆寺少卿,并升職為大理寺卿,跟過去一樣掌管軍機處。后來升職為工部侍郎,并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并歷任兵部侍郎與吏部侍郎等職,最后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光緒二十年(1894年)正月,加封為太子少保。
甲午戰(zhàn)爭
光緒二十年(1894年),當時在甲午戰(zhàn)爭前夕,整個朝廷都在爭論要和還是要戰(zhàn),主和派樞臣孫毓汶被彈劾罷免之后,由翁同龢接任,翁同龢是主戰(zhàn)派,與主和派的徐用儀在討論政事時起了沖突,徐用儀被趕出樞廷,并解除所有官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變后,慈禧太后再度親政,徐用儀復職,并推薦太常寺卿袁昶,剛好許景澄回到京城,兩人都被命令與徐用儀一同任職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并為兵部尚書。
庚子事件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最早是光緒帝推動的百日維新新政讓中外都贊同,而王儲卻一直沒有人選(光緒帝無子女)。端王載漪掌權(quán)之后想要廢掉光緒帝,可是害怕外國人反對,聽聞義和團“拳民”有神奇的力氣,又仇恨西教,想要以此來協(xié)助壓抑外國人,并召他們進入北京,而義和團因此受到官方的保護而更加壯大。徐用儀提議希望嚴格禁止義和團的行動,但是不被接受,而在德意志帝國的公使克林德被殺害后,徐用儀害怕的說:“災禍將由此開始!”,并勸告慶親王奕劻,厚葬克林德。后來,各國兵艦到達津沽,朝廷召集廷臣一起討論是和或戰(zhàn)。徐用儀、許景澄、袁昶及尚書立山、內(nèi)閣學士聯(lián)元等五人一起上書說:“奸民不可縱,外釁不可啟。”認為要嚴逞肇事的義和拳民,并與八國聯(lián)軍議和。但是載漪等人主戰(zhàn)甚力,朝廷大臣都接受了主張。徐用儀奉慈禧太后的命令到使館討論緩兵的事宜,被主戰(zhàn)派認為是奸邪。7月29日,許景澄與袁昶先被殺害,徐用儀自知也即將被殺害,但是依然意氣自如。8月11日,徐用儀被逮捕,并送到莊王載勛府邸。徐用儀并沒有辯駁,只說:“災禍來臨了,死又怎麼樣呢”,就和立山、聯(lián)元一同於菜市口被處死。過了三天,聯(lián)軍就進入北京,而慈禧太后與光緒帝往西離京。慈禧后悔當初不聽徐用儀等人之言,才招致如此巨大的損失。于是在同年12月,對徐用儀等五大臣“開復原官,以示昭雪”,光緒帝下詔為徐用儀等人平反,恢復舊有的官稱。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追諡“忠愍”。浙江人為他設立祠堂於西湖,與許景澄、袁昶并稱“三忠”。
人物軼事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七月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是年,日本在朝鮮大舉挑釁,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徐用儀和李鴻章、孫毓汶等相結(jié)納,在對日問題上,徐用儀是主和派,與主戰(zhàn)派翁同龢等相抵觸,每當主戰(zhàn)派翁同龢等主戰(zhàn)時,徐用儀等則以“未可輕敵”為借口,反對認真?zhèn)鋺?zhàn)。九月間,平壤失守和黃海戰(zhàn)敗,徐用儀和孫毓汶更加急切求和,于十月六日拜見總稅務司赫德,請求各國調(diào)停,“自下午四點鐘談到六點鐘。他們兩個幾乎痛哭流涕,愿意聽受任何好的建議,答應以后辦這樣辦那樣!北粡椲罏椤芭蟊日`國”而退出軍機處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初,當清政府派赴日本求和代表張蔭桓等被拒,二月五日,徐用儀與孫毓汶去見美國駐華公使田貝,請求斡旋。次日,清廷以“使臣被逐,勢難遷就,竟撤使回國,免得挫辱”。徐用儀與孫毓汶二人則“囁懦委婉,謂宜留此線路,不可決絕!倍率,清廷命李鴻章為頭等全權(quán)大臣赴日談判。二十二日,光緒帝在乾清宮召見李鴻章,軍機諸大臣均在座,談到日本欲割地時,翁同龢堅決反對,徐用儀等卻認為不割地,“便不能開辦”。李鴻章建議請英、俄出力,徐用儀等雖“以為辦不到”,事后卻又去訪田貝,請求要領。李鴻章到日本談判時,徐用儀仍常赴各國使館“商酌”議和事。四月十七日,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后,二十二日徐用儀、孫毓汶將條約送交光緒帝,“逼上批準”,光緒“不允”。同日,徐用儀往俄國使館拜見喀西尼,詢問俄廷對簽約態(tài)度。喀西尼主張“請緩批準約章”。五月二日,喀西尼再致書徐用儀,讓徐“阻用寶批準”。徐用儀不睬。且與奕欣、奕、孫毓汶聯(lián)合請光緒批準。光緒無奈,次日在《馬關條約》上用寶。翁同龢提出換約展期建議,徐用儀與孫毓汶“堅不可,至于攮袂”。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戊戌政變后,奉命再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并任會典館副總裁。明年,遷都察院左都御史,擢升兵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