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童詠春(1918—1965),浙江義烏人。
1940年國立武漢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成為武漢大學四大名講師之一。
1954年調到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工作,任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學院院務委員,中國農機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農機學會理事長等職。[1]
精通英、俄、德語,講課主張“少而精”;科研成果十分顯著,為機電排灌專業(yè)作出了很大貢獻。他主持的科研項目:“射流技術及射流泵”、“去消三閥理論”、“彎頭量水計”、“汽蝕和水錘問題的研究”等均處于國內外領先地位。其生前所研究的科研項目,至今他所在的教研室還在圍繞這些課題進行不斷探索研究,其中部分技術已應用到國防和航空工業(yè)上。
1961年《光明日報》、《湖北日報》報道他獻身科研,甘為人梯,不計名譽地位的先進事跡。
1963年他作為我國著名的機電排灌工程專家,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級知識分子代表大會,受到周總理的接見。
著有全國高等院校教材《抽水裝置及抽水站》及《汽蝕文獻匯編》,譯著有納·扎富蘭凱爾的《水利學》、土爾克的《水泵及水泵站》。發(fā)表了《魯?shù)履蚱g學說的繼承與發(fā)展》、《射流式水泵的研究》、《彎頭量水計的試驗和應用》等數(shù)十篇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