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康思立,生年不詳,卒于后唐清泰三年(955年),胡族,五代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唐大將。
康思立生逢唐末亂世,少時擅長騎射,為當時鎮(zhèn)守太原的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賞識,任河東親騎軍使。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勗繼為晉王,康思立效力軍前,南征北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李存勗滅梁前的幾次重大戰(zhàn)役,解潞州之圍(后梁開平二年,908年)、柏鄉(xiāng)大勝 (開平四年,910年)、天河之戰(zhàn)(后梁貞明三年-五年,917—919年),他都沖鋒陷陣,并因戰(zhàn)功卓著而提擢為檢校戶部尚書、右突騎指揮使。后梁龍德三年(923年),李存勗建后唐,即帝位,改授康思立軍帥,賜忠勇拱衛(wèi)功臣,加檢校尚書右仆射。
康思立為人純厚,善撫格士,所治之處,皆有善政,得到百姓擁戴。后唐明宗李嗣源因此對他尤為信任重用。即位之初,就派康思立到他的出生地應州(今山西應縣)擔任刺史.不久,改任嵐州(今山西嵐縣)刺史。此后,康思立還作為宿州(今安徽宿縣)團練使,領昭武軍節(jié)度使,利、巴、集等州(三州皆在今四川境內)觀察處佐等使,任保義節(jié)度使,改賜耀忠保節(jié)功臣。
康思立忠勇兼?zhèn),先后事后唐五主。后唐內部王位爭奪劇烈,康思立作為一名大臣,面對李家兄弟的相互殘殺,難免無所適從。后唐閔帝即位,潞王李從珂反于鳳翔,兵至靈寶(今河南靈寶)?邓剂r為保義節(jié)度使,欲固守陜城(今河南陜縣),當時城中僅有 500兵士。李從珂圍其城,城中守兵大懼,皆爭相出城迎接李從珂?邓剂⒔共荒,只得也出城迎之。潞王奪得王位后,因康思立初無降意,對他很反感,先把他凋任安遠(今湖北安陸),后又凋任安國(今河北邢臺),最后以年老為由將他罷為右神武統(tǒng)軍。
盡管康思立受到冷落,但他忠唐之心猶在,后唐末帝(即潞王)即位后不久,占據(jù)河東的石敬瑭勾結契丹,反唐稱帝(936年),后唐政權危在旦夕。末帝在群臣堅請之下,御駕親征,行至懷州(今河南沁陽),因圍太原的后唐兵反而被契丹兵與石敬瑭圍困,糧草斷絕,難以支持,這才重新起用老將康思立,任他為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急命他率騎兵馳赴團柏谷(今山西祁縣境內)救援?邓剂⒃鴣碇,后唐軍統(tǒng)帥張敬達已被副帥楊光遠殺害,舉部投降石敬瑭。康思立得此消息后,又急又氣,致使舊疾復發(fā),猝死于軍中,時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