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師承南派相聲名家歐少久(藝名歐寶燦),歐老先生系李壽增的弟子。提起李先生,山東的朋友應該比較熟悉,就是濟南晨光茶社的創(chuàng)始人,原名李德林(大家因該想起《扒馬褂》中的那位用蟈蟈和馬三爺換驢的那為了吧),是“八德”之一——焦德海的弟子。說這么多,也就是介紹一下劉老師的師承關系,也順便讓大家明了劉老師的輩分。劉老師曾說,自己入門比較早,按焦家門算,馬季都要管他叫聲師哥。
劉老師是南方人,12歲開始學相聲,后來到貴州,定居至今。為相聲在南方的傳播與發(fā)展做出了非凡的貢獻。八十年代,在一次全國相聲大賽中,劉老師的一個名叫《農家樂》的節(jié)目十分出眾,因為在場的詩歌評委無人聽懂,但是現場錄音的磁帶中卻是觀眾不斷的笑聲、掌聲,原因在于劉老師的這個段子是反映農民生活,而且是反映貴州農民生活,劉老師是用標準的貴陽郊區(qū)方言表演,所以,沒有到過貴州的評委們自然不理解。后來,沒有辦法,評委每人手里拿著一份稿子聽,才能夠理解個中奧妙。比賽結果公布,組委會通知劉老師到沈陽領獎,劉老師說,當時去領獎,發(fā)獎的那個人聽說是從貴州來的,都是從后面往前面看,而且還是只看三等獎,看了一遍沒有,便告訴他,獲獎的沒有他們。劉老師再三要求她看一看二等獎,她只是說像你們這種情況,考慮是邊遠地區(qū)才會照顧情緒給你們個三等獎,二等獎不可能。最后在劉老師再三要求下,她才勉強翻了一下二等獎的獲獎名單,果然,上面赫然印著“劉長聲”的大名(同時獲二等獎的作品還有侯耀文、石富寬的《糖醋活魚》等)。后來劉老師的這段獲獎作品一直在貴陽開往外省的列車上播了近十年之久。
在劉老師的相冊中,我還發(fā)現了一張他與王鳳山老先生的合影。其實老先生很早就拜在王老爺子門下學習快板了,劉老師曾指著一張近期他到天津和同行們拍的照片說:“都是我?guī)煹!”。確實如此,劉老師入門很早,具劉老師自己講,在他前面入門學快板的就只有前不久郭德綱拜其為師的金文聲先生,所以,現在活躍在天津園子里面的,如何德利老師就全是劉老師的師弟了。
劉老師曾經說過“我一輩子就認識兩個字——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