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周縉早年為太學貢生,后授任永清典史。燕王朱棣起兵時,周縉進行堅守。后知其不可,懷官印南去。途中聽聞母喪后奔喪。之后聽聞朱棣攻占京師后,逃走后被捕。后子替代而還鄉(xiāng).
相關事跡
元朝大德庚子年間,杭州有個人名叫周縉,頗有學問,經常聚集數位童子,為他們講學。
他每天持誦金剛經,甚為恭謹。有一次,聽他講學的閔姓童子,不慎觸翻佛燈,經卷被傾倒的燈油沾污。依照杭州的民俗,凡是經像受到污損,往往投入江中。周縉依俗用紅色綢緞包住佛經,投入江中。
經過三年,歲次癸卯,有一天周縉忽然看到先前投入江中的金剛經,又回到他原來居住的地方,經卷外有潮沙,而裹在外面的紅緞依然如故,佛經則絲毫無損。
周縉非常高興,拂去粘在經卷上的潮沙,并敦請高僧將此事題識于經卷的左方。
經過了八十一年,已經是明朝洪武庚申年,這本金剛經輾轉傳到寬悌和尚之手,又將經卷重加裝裱,送到南屏山中,宋文憲公濂,曾經將這件靈異的事跡寫了一篇贊,以資流傳。
史料記載
《明史》(卷143):“周縉,字伯紳,武昌人。以貢入太學,授永清典史,攝令事。成祖舉兵,守令相率迎降。永清地尤近,縉獨為守御計。已,度不可為,懷印南奔。道聞母卒,歸終喪。燕兵已迫,糾義旅勤王,聞京師不守,乃走匿。吏部言:“前北平所屬州縣官朱寧等二百九十人,當皇上“靖難”,俱棄職逃亡。宜置諸法!痹t令入粟贖罪,遣戍興州。有司遂捕縉,械送戍所。居數歲,子代還,年八十而沒。朱寧等皆無考!
楊柳青最早遷入的外地居民
王鴻逵
楊柳青在北宋王朝以前,還是蓮花淀東面的一片沼澤地,后來黃河決口,帶來大量泥沙,陸地才大面積擴大。至金代稱柳口,設巡檢,管轄直沽海河兩岸的廣大地區(qū)。附近村落居民,見這里水上野生資源豐富,乃遷來定居。幾十年后,在一條被洪水沖出的自然河道(今南運河北部)上,已經是“河流兩岸葦籬長”,表明有不少戶人家在此生活了。
大約在元代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劉福通,在淮北地區(qū)建立了國號為宋的政權;春邮墙煌},元順帝深恐有失,遂急忙調兵遣將,前往鎮(zhèn)壓。又征集民夫,運輸糧草,支援前線,對人民也加緊搜刮迫害。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叫高居寶的,因不堪徭役之苦,從古北口外小興洲家鄉(xiāng),逃來隱避。
高居寶有文化,來此之后,以教讀為業(yè),維持生活。不久,他又和本地女子結了婚,明洪武元年(1368),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德明,大概是有感于改朝換代,使他得以恢復自由的緣故吧。雖然他到這里只有十多年,在明初整理戶籍時,也就算原住居民,被正式列入黃冊(納稅人丁戶口)了。這是楊柳青從外地遷入定居的頭一家。
明朝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南征,與其侄惠帝爭奪皇位,帝業(yè)雖成,煙戶大減。故于永樂二年(1404)下令,由山西選遷居民三萬戶。集中在洪洞縣大槐樹地方,充實到北平附近各地。其中有梁近禮、梁近義兄弟二人,分配到三角淀區(qū)居住。根據梁氏家族譜牌記載,兄弟二人到淀區(qū)后,即被指分兩地。弟梁近義在王慶坨北的小樊兒口村落戶。梁近禮到楊柳青運河北岸的一塊高地,安頓下來,也就是現(xiàn)在一街的小梁莊。
繼梁近禮之后,又遷來一家姓周的,這是唯一載入明朝歷史的一個家族。據《明史》第一百四十三卷所記,和他家后裔周乾亭老先生述說:周氏始祖周縉字伯紳,原籍是湖北省武昌人,以府考貢生入太學(國家最高學府),結業(yè)后,授永清典史(主管刑獄)并代理縣長職務。燕王朱棣起兵南征時,附近各地官員,大多相率迎降,并支持給養(yǎng)。永清距北平不遠,周縉卻獨自做守土有責的防御計劃。但他揣度形勢所趨,知道自己力量薄弱,就安置好家眷,把印綬系在腰間,向南京方面奔去。但他還沒過黃河,后面家人就追來,報知母親病故,于是他又急忙趕回,料理喪事。以后又糾集義旅兩千人,自稱永(清)壩(縣)勤王總兵官,軍隊尚未開跋,即傳來南京城陷落,建文皇帝下落不明的消息。于是他只好遣散了隊伍,全家逃往信安,隱蔽起來。
燕王在南京做了皇帝以后,管人事的吏部尚書,擬了一個當初不愿歸附的官員名單。其奏本大意說:“從前北平所屬的州縣官吏,有朱寧等二百九十人,當皇上南征時,棄職逃亡,應依法問罪……”
永樂帝覽奏后批示:“著罰繳糧贖死罪,發(fā)往各軍衛(wèi)充軍效力”。因此周縉的家產被罰贖凈盡后,就被捕送到興州衛(wèi)戍所。過了幾年,他年老多病,由他的長子頂替換回,以罪臣家屬,由信安遷入楊柳青隱名定居(今西頭十三街周家莊)。五世后至弘治年間(1488-1505)始遇大赦,理順輩份,立二十代字傳到今天。
永樂十八年(1420),朱棣見南方政局已定,決定遷都北京。一切安排就緒,并由滄州的南運河下游,到北運河兩岸,設立了六十四屯,以安置隨遷而來的軍民和他們的眷屬,屯田墾荒。這就是歷代父老相傳的“燕王掃北”。
第一批遷來楊柳青的有宋、董兩姓。宋氏本為薊縣龍虎峪人,他家和前面提的高居寶一樣,都是因避元亂,跑到這邊來的。最早居留在楊柳青鎮(zhèn)外的東桑園,后來一度居上辛口,行蹤始終不定,直到這時,才隨北遷軍民在鎮(zhèn)內落戶。不久第二批遷來又有喬、尚二戶,他們全在永樂皇帝遷都以后,調查登記時,取得官藉,納入正式戶口。
這就是最早遷入的外地人,周、梁、宋、董、喬、尚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