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徐宗干于1838年由高唐知州升兗州府知事兼濟寧知州。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離開山東,累官至福建巡撫。1848年(道光28年)奉旨擔任案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為臺灣清朝統(tǒng)治時期這階段的地方統(tǒng)治者。雅好金石,宦魯20余年,廣交許瀚、馮云鹓等山東及寓魯?shù)慕鹗瘜W家,切磋學問。在濟寧時, 修學宮、纂州志,又與馮云?、許瀚等纂修《濟寧金石志》8卷,未及刊行即離魯別任。徐氏念念不忘刊行事,1845年于福建任內(nèi)請人付梓行世。
人物爭議
徐宗干死于同治五年(1866),這沒有異議。但具體時間有兩說。《清代人物大事紀年》稱徐宗干死于當年十月,《斯未信齋主人自訂年譜》似乎暗示也徐宗干死于同治五年十月二十日(1866年11月26日)未時,但是吳大廷《小酉腴山館文鈔》卷七所載墓志銘稱徐宗干死于同治五年十一月二十日(1866年12月26日)。
史料記載
《清史稿》記載
徐宗干,字樹人,江蘇通州人。嘉慶二十五年進士,山東即用知縣,除武城,調(diào)泰安。在任十年,有政聲,遷高唐知州。道光十七年,濰縣教匪馬剛等作亂,從巡撫經(jīng)額布剿擒之,議解省下獄候命。宗干請於巡撫,即其地誅之,眾心以定。遷濟寧直隸州。金鄉(xiāng)民濬彭河,下游諸屯民聚眾沮之,毆官傷胥役,勢洶洶,宗干馳往諭使解散。屯民出自首,大吏欲置重典,宗干以為民畏水患,非與官敵,聚眾本沮工,毆官非本意,力爭戍為首者七人。署兗州知府,修滋陽河堤。
二十二年,擢四川保寧知府,兼署川北道。擢福建汀漳龍道,屬縣有械斗,案久不結(jié)。宗干率壯勇數(shù)十人直入其村,集兩造剖其曲直,令同酒食以解之,令獻犯懲治,事遂解,一時梟悍皆斂跡?偠絼㈨嶇婷芩]。二十五年,丁母憂去官,服闋,起授福建臺灣道。
咸豐三年,臺灣匪洪恭等陷臺灣、鳳山兩縣,復(fù)擾噶瑪蘭廳,宗干督兵平之。四年,擢按察使,為巡撫王懿德所劾,解任。旋召來京,命赴河南幫辦剿匪。六年,復(fù)命赴安徽。七年,授浙江按察使,遷布政使,以短解甘餉降調(diào)。十年,江蘇團練大臣龐鍾璐請以宗干辦理通、泰諸州縣團練。
同治元年,擢福建巡撫。三年,粵匪李世賢、汪海洋等由廣東入閩境,逼漳州,龍巖、云霄、武平、永定、南靖、平和相繼陷,宗干偕閩浙總督左宗棠以次剿平。五年,卒。宗棠偕將軍英桂奏:“宗干循良著聞,居官廉惠得民,所至有聲!眱(yōu)詔褒恤,謚清惠,祀福建名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