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嗣慶(越南語:Tr?n T? Khánh,?-1224年[1]),越南李朝晚期權臣。陳嗣慶出身于即墨鄉(xiāng)陳氏豪族,1209年,其妹陳氏容嫁與太子李旵(即李惠宗),陳氏一家成為李朝外戚,而他本人于父親陳李死后,統(tǒng)領陳氏家族。其后,陳嗣慶乘國內(nèi)動蕩起兵控制朝廷,于1216年出任太尉,掌握軍事大權。在朝中,因李惠宗皇帝患病常發(fā)癲狂,陳嗣慶與兄長陳承共同主政,此外又致力打擊阮嫩、段尚等地方割據(jù)勢力。陳嗣慶死后,獲追封為建國大王(又作建國王),他的族弟陳守度繼續(xù)操縱李朝朝政,并最終令陳承之子陳煚取得帝位,創(chuàng)立陳朝。
家世出身
陳嗣慶的先世,自中國遷入越南后,居于即墨鄉(xiāng)(在南定),世代以漁為業(yè)[2],并因此致富,《大越史記全書》便提到陳氏一族在當?shù)貏萘u盛,“傍人歸之,因有眾”。[3]
陳嗣慶是李朝晚期陳氏領袖陳李的次子。李朝在高宗時期(1175年至1210年在位)呈現(xiàn)衰像,“朝政紊亂,民心乖離”[3],亂事頻繁,“盜賊蜂起”,朝廷統(tǒng)治威信低落。[3]1209年,將領郭卜在國都升龍(今河內(nèi))造反,攻入皇宮,李高宗與太子李旵出逃。李旵在途中娶陳李之女陳氏容,私底下對陳氏一家大行封賞,如封陳李為明字(“明字”為李朝爵號名[4]),陳氏之舅蘇忠詞(一作蘇忠嗣)為“殿前指揮使”。其后,陳氏兄弟召集鄉(xiāng)兵,平定郭卜的亂事,并護送李高宗返京。
1210年,陳李去世,陳嗣慶繼承其領導地位,并獲李氏朝廷封賜爵號。關于他的爵銜,越南古代史籍記載有異!对绞仿浴酚涊d是“順流明字”[1],《大越史記全書》則記載為為“順流伯”[3]。
同年,李高宗死,太子李旵繼位,是為李惠宗(1210年─1224年在位)。1211年,陳嗣慶遣人送妹妹陳氏容入宮,立為“元妃”,陳嗣慶本人獲晉爵為“彰誠侯”,其舅蘇忠詞(一作蘇忠嗣)為太尉、封順流伯。[5]
控制朝廷
雖然陳氏家族成為李朝外戚,但陳嗣慶卻起兵進犯朝廷。陳嗣慶之所以出兵,據(jù)《越史略》所載,是由于1211年,與陳嗣慶為敵的洪州(一作烘州)割據(jù)勢力領袖段尚、段文雷(《安南志略》作“段摩雷”),向李惠宗進讒稱“嗣慶將發(fā)兵赴京師,欲圖改立”。李惠宗聽信其言,就調(diào)動兵馬討伐陳嗣慶,并貶陳氏容為“御女”,陳嗣慶遂起兵造反。1212年農(nóng)歷二月,陳氏軍隊攻入國都升龍(今河內(nèi)),李惠宗、譚太后(李惠宗生母)被俘,李惠宗發(fā)誓自己愿意“遜于天位,以讓賢德”,陳嗣慶聞言后“叩頭流血”,撤出國都,暫時解除對朝廷的威脅。[1]
同年十二月,嗣慶以朝臣尹信翊“阿諛上意、瀆亂”為由,再次發(fā)兵入京,捕尹信翊。[1]1213年二月,陳嗣慶聽聞“惠后為太后所苦”,認為妹妹遭受虐待,便又“以兵犯闕”。李惠宗“發(fā)諸道兵捕嗣慶”[5],支持朝廷的各路軍隊中,包括洪州割據(jù)者段尚、北江道諸軍等等。陳嗣慶為緩和緊張氣氛,于三月放尹信翊回京,臨行前收買信翊,要求他向李惠宗、譚太后說好話,勸他們“勿聽小人之言,使予得以保全性命”,但尹信翊回宮后卻說“嗣慶有篡逆之心”,令李惠宗、譚太后更為忌恨。四月,李惠宗命太尉譚以蒙調(diào)集軍隊,準備與陳嗣慶對決。[1]
1214年正月,陳氏軍隊從水陸兩路,向國都升龍進發(fā)。在雙方交戰(zhàn)中,陳氏軍隊取得多次勝利。李惠宗欲親攻嗣慶,途中適值大霧,遇上陳氏軍中的王犁、阮改部隊,犁、改“鼓噪勒兵”,朝廷軍竟不戰(zhàn)自潰,李惠宗逃脫,而龍舟被陳氏軍所獲;太尉譚以蒙、安仁王率北江道諸軍,到達安沿步時被陳承(嗣慶之兄)擊;陳守度、陳獻琛在慈調(diào)步擊敗朝廷軍;潘鄰(又作潘鄰)、阮嫩在椰市,擊敗洪州段氏軍隊。陳氏在各處獲勝后,嗣慶分遣諸將招撫要地,賴靈守義住,潘鄰守超類、陳守度守朗隘、范茄守貧隘、阮嫩守北江。段尚、段文雷、段可攻陳守度,但被守度擊退;李惠宗派安鐵人申長、申荄等進攻阮嫩,但亦反被殲滅。[1]
陳氏軍隊接連獲勝后,陳嗣慶剪下頭發(fā),派人贈給李惠宗,以示謝罪,并說“臣見群小在側(cè),壅遏忠良,……故因國人之怒,起兵以討此輩,剪除禍根,以慰眾心耳”,要求李惠宗在陳氏軍隊的護送下,一同返京。李惠宗雖欲妥協(xié),但因譚太后聽尹信翊所說“彼人久蓄異心,欲設計以俘囚耳”,堅持不許依從陳嗣慶,惠宗便與譚太后、御女陳氏容一同出逃,繼續(xù)對抗陳嗣慶。[1][5]陳嗣慶則改立李英宗之子惠文王為新君,改元“乾寧”,號“元王”。[1]
陳嗣慶得勢后,在國都升龍肆行搶掠及破壞。1214年四月,陳嗣慶發(fā)兵,“略官府金銀貨物”,派人“焚京都宮室十九所”。九月丁亥,陳嗣慶“縱軍士虜御府財物,因焚其宮室及京城人家殆盡”。但與此同時,陳嗣慶手下將領背叛者漸多。同年四月,甘蔗將軍潘具、杜備作反,嗣慶派兵征討,但不勝而回。阮嫩亦作反,占據(jù)北江。[1]
1216年五月,李惠宗因杲人杜芮作亂,[1]加上獲悉譚太后欲殺陳氏容,就與陳氏容一同投奔嗣慶軍中。同年十二月,陳氏容被冊立為皇后,陳嗣慶任太尉,陳承任內(nèi)侍判首。嗣慶遂取得“調(diào)補軍伍、造戰(zhàn)器、習武藝”的權力,陳氏一族“軍勢稍振”。[5]
其后,李惠宗患病,據(jù)史籍記載他“中風疾,醫(yī)治不驗”。1217年,惠宗“漸發(fā)狂”,處理政事的能力亦受影響,遂由陳嗣慶主理朝政,從此“天下大權漸移焉”。[5]
征討群雄
對洪州段氏的戰(zhàn)事
洪州段氏的主要領導者,有段尚、段文雷(又作段摩雷)等人。段尚是嘉祿樁度人[6],據(jù)《越史略》所載,段尚曾于1207年農(nóng)歷八月作反[1],與段文雷據(jù)有烘州(即洪州)。1211年,陳嗣慶與洪州段氏相攻,李氏朝廷卻封段尚為侯爵。[1]1212年,李惠宗命段尚募洪州人民為兵,段尚見朝廷勢弱,在當?shù)厣米魍#蝗撼紡椲老陋z,但逃回洪州,“嘯聚群黨,筑城稱王”,李氏朝廷亦無從制止。[5]其后李惠宗討伐陳嗣慶,段尚協(xié)助朝廷,但在戰(zhàn)事中不敵陳氏軍隊。[1]
陳嗣慶成功控制朝廷后,1217年,段尚“舉眾降”,獲冊封為王。[1]1218年,陳嗣慶為了抗衡割據(jù)北江的阮嫩,就與段氏結成姻親,將妹妹陳三娘嫁與段文雷。[1]此事在黎崱的《安南志略》亦有記載,但人名略有差異:“昊旵時,國威州賊沅年(當即阮嫩),號金天大王,與烘路段摩雷叛。陳(指陳承)與建國(指陳嗣慶)擊之。不克。乃說摩雷和親,并力攻年,反為所敗!盵7]另外,據(jù)《大越史記全書》所載,陳朝開國后,段尚在1228年被阮嫩所消滅。[2]
對阮嫩的戰(zhàn)事
阮嫩是仙游扶明人[8]。據(jù)《越史略》,阮嫩是北江地區(qū)將領,因得陳嗣慶賞識,收為己用。[1]1214年,阮嫩協(xié)助陳嗣慶,率領國威州兵,據(jù)守北江,擊敗朝廷軍隊。[1]但同年四月背叛陳嗣慶,據(jù)北江。六月,李惠宗封之為侯,1215年二月,晉封為王。[1]其后數(shù)年,陳嗣慶出兵征討阮嫩,但未能將之消滅。1219年二月,陳嗣慶向惠宗奏請阮嫩曾“從軍擊賊以贖罪”,惠宗許之。1220年三月,阮嫩在扶董鄉(xiāng)自稱“懷道王”,并向朝廷稱臣。[5]最后,阮嫩病死,陳氏才大致統(tǒng)一全國。
對各地勢力的戰(zhàn)事
丁感:1211年農(nóng)歷七月,陳嗣慶攻麻雷地區(qū)的丁感,但戰(zhàn)敗而回。十月,嗣慶再攻,丁感戰(zhàn)敗,逃入山獠。[1]
國威州:1213年二月,陳嗣慶攻國威州,降之。[1]
丁可、裴都:1214年五月,陳嗣慶與丁可、裴都交戰(zhàn)于大黃州,嗣慶成功將之擊破。[5]
阮堂:快路地區(qū)的阮堂原助陳嗣慶對抗阮嫩,但后來阮堂叛嗣慶,與阮嫩通謀。1215年三月,陳嗣慶攻快鄉(xiāng)的阮堂,阮堂及其子阮吐投降。阮嫩攻阮堂,被嗣慶所擊退。五月,嗣慶將其妹陳三娘嫁與阮堂。[1]
大黃:1215年五月,嗣慶攻大黃地區(qū),但軍潰,將軍阮堂溺死。[1]
廣威蠻:1218年十月,陳嗣慶征討廣威蠻,但未能討滅。[5]
何高:1220年四月,陳嗣慶與陳承率兵攻歸化寨的何高,包圍甚急,何高自殺,于是上源路、三帶江等皆平。[1]
蒙柵山獠:1223年孟冬十月,陳嗣慶伐蒙柵山獠。[1]
權力傳承
陳嗣慶于建嘉十三年農(nóng)歷十二月己卯日(西歷1224年1月3日)去世,追封為“建國大王”。[5]李惠宗與譚太后都出席其喪禮,史載二人“哭之盡哀”。[1]
陳嗣慶死后,其兄陳承任“輔國太尉”,族弟陳守度為“領殿前諸軍扈衛(wèi)禁庭”,陳氏繼續(xù)控制朝廷。同年十月,李惠宗之女李佛金即皇帝位,是為李昭皇。1225年(天彰有道二年),陳守度安排陳承之子陳煚娶李昭皇。不久,便令陳煚取代李氏帝位,建立陳朝。[5][9]
親屬
父:陳李。為陳氏家族領導人物,1210年死后由陳嗣慶繼領其眾。
母:蘇氏。1213年初,陳嗣慶興兵犯闕,一度攻入皇宮,安置其母蘇氏在內(nèi)。后來李氏朝廷反攻,蘇氏“逾城登舟而遁”,得以脫險。
舅:蘇忠詞(一作蘇忠嗣)。1209年(治平龍應五年)太子李旵娶陳氏庸,蘇忠詞亦獲授任殿前指揮使,后來于1211年李旵即位后授任為太尉。
兄:陳承。陳嗣慶死后任太尉,其子陳煚最終取代李氏帝位。
妹:陳氏容。嫁與李朝太子李旵。
妹:陳三娘。1215年陳嗣慶安排嫁與快路割據(jù)者阮堂。不久阮堂死。1218年陳嗣慶將她嫁與洪州割據(jù)者段文雷。
族弟:陳守度。陳嗣慶死后,由其繼續(xù)主理李朝朝政,及安排奪取帝位。
侄:陳煚。陳承之子,娶李惠宗之女李昭皇,最后取代帝位。
【以上各項,散見于《越史略》及《大越史記全書》等史籍!
評價
越南后黎朝時期史家吳士連認為,陳嗣慶對李氏朝廷起兵,是“跡非而情順”的表現(xiàn):“陳嗣慶以惠后為太后所苦之故興兵犯闕,請奉迎乘輿,當此之時,人心不能無疑,惠宗所以有收捕之令而不克。嗣慶欲其事之必成而屢動,乘輿播遷至再,罪皎然也。然而惠宗、惠后卒依嗣慶以安,則其罪釋矣。跡非而情順,文不與而實與也!盵5]
后黎朝另一位史家黎嵩認為,陳嗣慶控制李氏朝廷,實屬一段昏亂的歷史時期,“君弱臣強,天怨人怒,政暴刑繁,民窮盜起,而喪國之兆,已決于斯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