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文帝時期
王彧出身門閥士族瑯琊王氏,美風(fēng)姿,好言理,深為文帝劉義隆器重,于是讓其第十一子和王彧同名,取名劉彧,又使劉彧娶王景文之妹王貞風(fēng)為妻。劉義隆還想讓王景文娶宋武帝劉裕第五女新安公主,王景文以疾病為由推辭。
王景文起家擔(dān)任太子太傅主簿,轉(zhuǎn)太子舍人,此后又先后擔(dān)任江夏王劉義恭征北將軍府、始興王劉浚后軍將軍府二府主簿、武陵王文學(xué)、武陵王撫軍記室參軍,南廣平太守,又轉(zhuǎn)任咨議參軍,度安北將軍、鎮(zhèn)軍將軍府,元嘉末,為宣城太守。
孝武帝前廢帝時期
元嘉三十年(453年),宋太子劉劭(元兇劭)弒殺文帝篡位,任命王景文為黃門侍郎。王景文還沒有赴任,武陵王劉駿便已經(jīng)舉兵討伐劉劭,王景文遂歸附劉駿。但因為其父王僧朗尚在劉劭處,故而沒有盡力輔佐劉駿。劉駿登基后,王景文因為沒有盡力遭到宋孝武帝嫌責(zé),只是憑借過去的交情被任命為南平王劉鑠司空長史,沒有赴任,又調(diào)任東陽太守。王景文后來又入朝任御史中丞、秘書監(jiān)、領(lǐng)越騎校尉,又調(diào)任司徒左長史,再轉(zhuǎn)散騎常侍,又調(diào)回司徒左長史,不久以罪免官。
大明二年(458年),起復(fù),任秘書監(jiān)、太子右衛(wèi)率、侍中。大明五年(461年),任安陸王劉子綏冠軍長史、輔國將軍、江夏內(nèi)史、行郢州事,不久又回朝任侍中、領(lǐng)射聲校尉,右衛(wèi)將軍、給事中,不久因罪以白衣領(lǐng)職,不久復(fù)任侍中、領(lǐng)太子中庶子。
大明八年(464年),宋孝武帝劉駿去世,太子劉子業(yè)繼位,是為宋前廢帝,王景文轉(zhuǎn)任秘書監(jiān)、侍中,因為父親年老自求解職,轉(zhuǎn)授江夏王劉義恭太宰長史、輔國將軍、南平太守。永光元年(465年正月初一至八月癸酉),轉(zhuǎn)吏部尚書,景和元年(465年八月癸酉至十一月廿九日),任尚書右仆射。
明帝時期
劉彧弒殺前廢帝劉子業(yè)登基后,任命王景文為左衛(wèi)將軍。當(dāng)時義嘉之亂爆發(fā),諸將都輕視叛軍,王景文告誡諸將不可輕敵大意,不久任丹陽尹、仆射如故,后為使持節(jié)、都督江州郢州之西陽豫州之新蔡晉熙三郡諸軍事、安南將軍、江州刺史。劉子勛之亂平定后,晉爵江安縣侯,任命為尚書左仆射、領(lǐng)吏部、揚州刺史、太子詹事,王景文因為有流言蜚語說自己不能潔身自好,不愿回京,宋明帝親自下詔寬慰,任命他為中書令、散騎常侍、尚書左仆射、揚州刺史,又轉(zhuǎn)任中書監(jiān)、太子太傅、散騎常侍、揚州刺史,王景文堅決辭去太子太傅,劉彧命褚淵前往宣旨并予以詰難,王景文被迫接受官職。
當(dāng)時太子和諸皇子年齡較小,劉彧又在考慮自己的后事,因擔(dān)心吳喜、壽寂之不能忠于幼主,將其殺害,又懷疑王景文與張永有異志,王景文更加害怕,上疏解任揚州刺史,劉彧不許,又下詔寬慰。但是劉彧病重時仍然擔(dān)心王景文外戚權(quán)重,自己死后不好掌控,于是派使者送詔書和毒酒去王彧府上,詔書上稱:“朕不謂卿有罪,然吾不能獨死,請子先之。與卿周旋,欲全卿門戶,故有此處分。”
詔書送到的時候王彧正在和客人下棋,王彧看了一遍詔書之后,看完了之后把書函封了起來,放在棋桌下面,面不改色,繼續(xù)與客人弈棋。一局棋罷,黑白兩甌棋子收拾完畢,這才緩緩對眾人說:”皇上賜我一死!遍T客勸王景文謀反,王景文不肯,研墨答書,并謝贈詔,舉起毒酒,邊邊斟邊對客人說:“此酒不可相勸!闭f罷飲藥而卒,年六十,追贈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懿”。
家庭成員
長輩
王僧朗,宋尚書左仆射、侍中、特進
平輩
兄弟
王楷,太中大夫
王粹,黃門侍郎
姐妹
王貞風(fēng),明恭皇后,嫁明帝劉彧
晚輩
兒子
王絢,宋秘書丞,早逝
王績,齊太常
王約,梁侍中、左戶尚書、廷尉
孫子
王俊,不慧,建安太守
曾孫
王克,梁尚書仆射,侯漢太宰、侍中、錄尚書事,陳尚書右仆射
侄子
王蘊,宋湘州刺史,起兵反對蕭道成被殺
王奐,宋丹陽尹,齊雍州刺史,起兵叛亂被殺
王份,宋始安內(nèi)史,齊秘書監(jiān),梁侍中、特進、左光祿大夫
侄孫
王融,王奐子,坐其父謀反誅
王琛,王奐子,坐其父謀反誅
王肅,王奐子,父亡后叛逃北魏,為魏孝文帝器重,受托孤之重,累遷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散騎常侍、使持節(jié)、都督淮南諸軍事、揚州刺史,昌國縣開國侯,卒贈侍中、司空,謚“宣簡”。
王琳,司徒左長史
(家庭成員均引自李延壽《南史王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