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馬韓

    馬韓

    馬韓(前100-300年)是位于古代朝鮮半島的西南部(忠清·全羅兩道)的部落聯(lián)盟,后被其中一個城邦百濟所滅。其國王曾以“辰王”自稱并宣布對整個三韓擁有主權(quán)。其居民是中國周朝箕子朝鮮南遷的遺民與辰國居民融合而成?脊虐l(fā)現(xiàn)表明,馬韓是三韓中最為發(fā)達的一個。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整個漢江流域和今京畿道,忠清道和全羅道。

    歷史

    朝鮮半島北部人口南遷對馬韓有很大的影響。據(jù)說 衛(wèi)滿 篡位后, 箕子朝鮮 準王與他的擁護者逃到 辰國建立政權(quán)。 準王自稱自己為“ 韓王”。據(jù)《三國志》,《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108年, 漢四郡的建立迫使更多的 朝鮮半島北部人口南遷。

    《漢書·地理志》“樂浪郡”注引應(yīng)劭說:“故朝鮮國也!闭f明漢武帝滅衛(wèi)氏朝鮮所設(shè)的四郡中,樂浪郡轄地才是古朝鮮的統(tǒng)治中心!度龂尽氛f辰韓人“名樂浪人為阿殘,東方人名我為阿,謂樂浪人本其殘余人”,辰韓人對樂浪人,也就是古朝鮮國的統(tǒng)治中心地區(qū)的人的這種認識,說明辰韓國民中有不少是遷自古朝鮮地的古朝鮮人。《三國史記·新羅本紀》:“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為六村”,“是為辰韓六部”,《三國志》說辰韓“始有六國,稍分為十二國”,與上述《魏略》的記載相印證,都可以證明辰國內(nèi)有古朝鮮遺民。

    由此看來,馬韓國、辰國都是在箕氏朝鮮滅亡時,由南遷的古朝鮮人建立的。朝鮮半島北部特別是大同江流域,社會發(fā)展程度一直高于三韓,這是古朝鮮人可以在箕氏朝鮮為衛(wèi)滿取代以后,在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地區(qū)確立自己統(tǒng)治地位的根本原因。但正如我們在第一章中所論述的,箕氏朝鮮的性質(zhì)還是方國與聚落的聯(lián)盟,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因此,由古朝鮮遺民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的馬韓國與辰國,也不會一下子步入國家,其性質(zhì)也只能是方國與聚落的聯(lián)盟。但是,社會發(fā)展水平高于當?shù)赝林n人的古朝鮮遺民的到來,對當?shù)氐纳鐣l(fā)展無疑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正是從此時開始的發(fā)展,最后導致在朝鮮半島南部出現(xiàn)了兩個國家:百濟、新羅。

    箕準雖然稱號上改稱“馬韓王”,但其政權(quán)的性質(zhì)是箕氏朝鮮政權(quán)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延續(xù),其與中原王朝的隸屬關(guān)系并沒有因此而改變。衛(wèi)氏朝鮮統(tǒng)治朝鮮半島北部時,作為箕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延續(xù)的馬韓政權(quán),以及辰韓地區(qū)的古辰國,都是隸屬于中原王朝的。但他們之間“貢藩不相往來”《三國志》卷30《魏書·東夷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也就是不存在隸屬關(guān)系。衛(wèi)氏朝鮮曾致力于把朝鮮半島上這些隸屬于中原的各邑落聯(lián)盟改屬于自己,在朝鮮半島北部,衛(wèi)氏朝鮮的努力確實有一定成效,如真番、臨屯,甚至穢國,楊軍:《穢國考》,《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年第1期,第51~53頁。都成為衛(wèi)氏朝鮮的屬國,他們與中原王朝的關(guān)系,變?yōu)橥ㄟ^衛(wèi)氏朝鮮間接地隸屬于中原王朝,但是,衛(wèi)氏朝鮮的勢力似乎始終未進入朝鮮半島南部,證據(jù)就是箕準的后代在馬韓居住區(qū)統(tǒng)治了8世200年,而漢武帝討伐衛(wèi)氏朝鮮的理由之一就是“辰國欲上書見天子”《漢書》卷95《朝鮮傳》。,衛(wèi)氏朝鮮卻從中阻撓。

    史書中雖然記載朝鮮半島南部存在“三韓”,但較大的方國、聚落間的聯(lián)盟卻只有兩個:馬韓國、辰國。弁韓是從屬于辰國即辰韓的。《晉書·四夷傳》對此有明確記載:“又有弁韓,亦十二國,合四五萬戶,各有渠帥,皆屬于辰韓!碑斒且驗榉䦟儆诔巾n的緣故,弁韓又稱為弁辰!度龂尽分袑③晚n、辰韓24國的國名記于一處,也應(yīng)是這個原因。其國名前帶“弁辰”字樣的正好12國,當是弁韓之國。

    馬韓

    西漢滅朝鮮設(shè)立四郡以后,韓國、辰國皆隸屬于樂浪郡。對于馬韓國,《三國志》卷30《魏書·東夷傳》記載得很清楚:“漢時屬樂浪郡,四時朝謁!睂τ诔絿段郝浴份d:“王莽地皇時,廉斯鑡為辰韓右渠帥,聞樂浪土地美,人民饒樂,亡欲來降”《三國志》卷30《魏書·東夷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并向樂浪郡含資縣報告了有漢人被掠至辰韓境內(nèi)的消息,“縣言郡,郡即以鑡為譯,從苓中乘大船入辰韓,逆取戶來。降伴輩尚得千人,其五百人已死。鑡時曉謂辰韓:u2018汝還五百人,若不者,樂浪當遣萬兵乘船來擊汝。u2019辰韓曰:u2018五百人已死,我當出贖直耳。u2019乃出辰韓萬五千人,弁韓布萬五千匹”《三國志》卷30《魏書·東夷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證明西漢末年,辰韓與弁韓的聯(lián)盟體,也是服屬于樂浪郡的。由此看來,朝鮮半島南部郡縣區(qū)以外的地區(qū),都是由樂浪郡代管的。

    朝鮮史書記載

    《后漢書》云?008;䴗蕿樾l(wèi)滿所攻奪。將左右官人入海。攻破馬韓。自立為韓王。其后絕滅。馬韓人。復自立為辰王。漢光武建武?009二十年。韓廉斯人蘇馬諟等。詣樂浪貢獻。光武封蘇馬諟為漢廉斯邑君。使屬樂浪郡!段郝浴吩;䴗首又Я粼趪。因冒姓韓氏。準王海中。不相往來。《博物志》;幼泳映r。其后伐燕復之。朝鮮亡。入海為鮮國師。兩妻黑色珥。兩靑蛇。蓋句芒也。《通考》亦云;䴗首佑延H。留在冒姓韓氏。是或從韓侯之姓。而冒為韓姓歟。其父準。攻馬韓而王。故冒稱為姓也歟。   復有我東撰述三韓地方之辨甚多!度龂贰さ乩碇尽贰!稏|國通鑒》!遁浀貏儆[》!吨芄倭怼。《三國遺事》!稏|史纂要》。《東國地理辨》!都o年兒覽》。《文獻備考》。已為辨析。則今不必覶縷架疊。但取稍異者辨焉。   星湖李瀷《僿說》;䴗蕣Z馬韓地而王?010。則箕氏之前有韓矣。辰與秦音同!洞呵飩鳌烦劫J瞧渥C也。辰韓之為秦。則誠信矣。未知韓之名。從何而有哉。張良之狙擊。東見滄海君。說者謂滄海。卽穢國。以今江陵當之。然漢武時。穢君南閭。內(nèi)附遼東。以其地為滄?。不應(yīng)一小邑為郡。則其地必迤南及遠也。六國之中。韓最近秦。故避秦之事。韓必先動。史云。卽墨大夫說齊王建曰。三晉大夫。不便秦。在阿、甄之間者百數(shù)?梢詾樽C。良。韓人。欲報秦。必東走海外。見滄海君。其人必拚死袖椎。祈有一售。非素與心跡同者能然乎。不然。良何以逆知千萬里外有此等人。而亟走疾取如囊物也。無論倉海之何地。要與中國絕遠。良之往還。非航海不能。其必先泊我邦西海之濱。而倉海。卽其地也。意者。當時。我邦南北分域。以漢水為界?011。今黃海、平安兩道。為三朝鮮之地。漢水以外。始無統(tǒng)率。中國只稱滄海。而韓之避秦者來據(jù)。故自號曰韓也。此良所以與圖報秦也!稘h·郊祀志》。谷永說上曰。始皇初竝天下。遣徐福、韓終之屬。多載童男女。入海求神仙。因逃不還。則福外有終。終必韓之后裔。而與良同仇者也。其弁辰亦從后至。而秦人。故名辰也。此雖無可考。可以意度。舊韓旣為箕氏所逐。馬、辰兩國之間。別有弁韓是也。弁者或是因當時地名。未可知也。別於馬韓。臣屬於馬韓歟。李瀷《僿說》。秦始皇。送徐福、韓終之徒。入海求仙。而仍逃不還。徐福入倭為王。韓終入我南裔為馬韓云者。似是臆說。然愚於晉王嘉《拾遺記》。漢惠二年戊申?014。四方咸稱車書同文軌。天下太平。干戈偃息。遠國殊鄕。重譯來貢。時有道士。姓韓名稚者。韓終之胤也。越海而來云。東海神使聞圣德洽于區(qū)宇。故悅服而來庭云云。稚退而莫知其所之。帝使諸方士。立仙壇于長安城北。名曰司韓館。俗云。司寒之神。祀於城陰;䴗时苄l(wèi)滿。漢惠帝元年丁未。浮海南奔至金馬渚!窘褚嫔娇ぱ伞繃栺R韓。馬韓者。仍其舊名。而為號也。其見逐之馬韓舊君。似是韓終。而箕準立二年。卽漢惠戊申也。韓終之子韓稚。入朝于漢。則失國第二年也。雖然事在數(shù)千余載。而史冊無徵。則何可質(zhì)也。又按《說苑》。武王之子復有邘。應(yīng)韓三國。則《韓奕詩》之韓。似非武王子所封之韓也。   東史。以箕準為馬韓始祖。號虎康王。而繼序之君無傳。而陽德奇氏。浚渠於光州。得石碑?袒右院笫来。自太祖文圣大王箕子?015。至哀王準四十一世。起周武己卯。盡漢高丙午。而無箕準南奔為馬韓王之事。又以康王卓為馬韓開國始祖。至稽王八世。起漢惠戊申。盡成帝鴻嘉四年甲辰。為百濟溫祚所竝。其世代名諡紀年。纖悉無遺?僧悺;蚍Q金草家百鍊所傳。未可詳也。又曰。馬韓元王。有子三人。曰友平、友誠、友諒。國亡。友平奔高句麗。仕琉璃王。為北原單于氏。友誠降百濟。仕溫祚王。為陽德奇氏。友諒亡歸新羅。仕脫解王。為上黨韓氏。考李廷龜崇仁殿碑曰。馬韓末。有孱孫三人。曰親。后為韓氏。曰平。為奇氏。曰諒。入龍岡烏石山。后為單于氏。其曰親者。卽《通考》所謂箕準子友親。留在冒姓韓氏者也。其曰平曰諒。與《奇譜》同。其后之冒姓者各異。今不可考。

    公元1世紀, 百濟擊敗馬韓部落的首領(lǐng)目支國后贏得 漢江流域。到3世紀末期馬韓僅剩下20個部落。 百濟在4世紀最終滅掉了馬韓所有部落成為 朝鮮半島三國之一。

    新羅與馬韓的關(guān)系

    以往都認為新羅起源于辰韓,而忽略了新羅與馬韓及韓人各小國的關(guān)系。實際上新羅與馬韓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新羅起源于古朝鮮人,但是古朝鮮人應(yīng)屬漢語族,而以新羅語為主形成的今韓朝語,卻不屬漢語族,這應(yīng)作何解釋?   新羅六村人是古朝鮮遺民,但新羅王卻并不出自朝鮮遺民!度龂酚洝ば铝_本紀》予以粉飾加了神話來源,就不知其所來了。但從諸書記載卻可略知一二。   《梁書》卷五十四《列傳第四十八·新羅》記載:“又辰韓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世相系,辰韓不得自立為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恒為馬韓所制!   《北史》卷九十四《列傳第八十二·新羅》記載:“又辰韓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世世相傳,辰韓不得自立為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J恒為馬韓所制!   《后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三韓》記載:“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王,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其諸國王先皆是馬韓種人焉!   《晉書》卷九十七《東夷列傳·馬韓》記載:“辰韓常用馬韓人作主,雖世世相承,而不得自立,明其流移之人,故為馬韓所制也!滹L俗可類馬韓!   《三國志·東夷傳·辰韓》記載:“其十二國屬辰王,辰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世世相繼。辰王不得自立為王。”   《魏略》曰:“明其為流移之人,故為馬韓所制!   從以上記載可知,新羅王是以馬韓人為王!端鍟氛`作百濟人。馬韓人既為王,作為新羅統(tǒng)治者,當然也就以馬韓語作為統(tǒng)治語言。同時,朝鮮遺民僅二千余戶,而據(jù)《三國志》辰韓、棄辰共二十四國,總四五萬戶,是朝鮮遺民的數(shù)十倍,在這一地區(qū)仍處于韓人的汪洋大海中。因此,新羅的語言仍是接受了韓人的語言,而不是朝鮮遺民的語言或秦移民的語言。   這樣說來,新羅人的族源雖有古朝鮮遺民,但主源還是韓人。至于來自秦的中國遺民應(yīng)是以后才融人于韓人之中。

    在中國的三國時期, 朝鮮半島南部 三韓之一,位于 帶方郡南方,鄰接黃海,東為 辰韓。馬韓為定居民族,已懂得種植谷物、養(yǎng)蠶。尚是部落社會,根據(jù)《三國志》記載,全國由54個城邦組成。城邦沒有城郭,皆同屬一個部落,而每個部落皆有首領(lǐng)。勢力強大的部落的首領(lǐng)稱做臣智,其次稱做邑借。

    軼事

    《三國史記》,《三國遺事》和《帝王韻記》將馬韓說成是 高句麗。此觀點最早由 新羅儒學和歷史學者 崔致遠提出的!端问贰氛f 渤海國的后續(xù)國安定國是馬 韓人建的。

    朝鮮王朝晚期的“實學”學者則強調(diào)在地理上講馬韓應(yīng)用 百濟更為相關(guān)。

    王氏高麗

    王氏高麗立國于 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 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quán) 新羅,翌年又滅亡了 后百濟國,統(tǒng)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qū)。至公元1392年, 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 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 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兩個名為 高麗的政權(quán)。一是立國于公元前37年,在我國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nèi)出現(xiàn)的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quán),我國史書也稱之為“ 高麗”。另一個立國于公元918年,在 朝鮮半島,也名為“ 高麗”。為將其區(qū)分,學界一般以“高氏 高麗”稱呼前者,因為其統(tǒng)治者姓高;以“ 王氏高麗”稱呼后者,因為其統(tǒng)治者姓王。因為兩個政權(quán)都名為 高麗,后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后相繼的關(guān)系,或?qū)⑵浠鞛橐惑w,致使人們對 高句麗歷史的認識產(chǎn)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zhì)截然不同的政權(quán),主要體現(xiàn)在:

    立國時間

    高氏 高麗建國于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 高句麗管轄,后逐漸強盛,但并未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guān)系,進入隋唐時期后,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詔令,不斷擴張,并阻塞 朝鮮半島其他政權(quán)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jié)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氏 高麗終于為唐朝統(tǒng)一。高氏 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 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后有一些轄境為我國歷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quán) 渤海國占據(jù),一些劃歸興起于 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quán) 新羅,一些仍由 安東都護府管轄; 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內(nèi)地,后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而 王氏高麗立國于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quán)新羅,翌年又滅后百濟國,統(tǒng)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qū)。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其疆土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 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韓國,人民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朝鮮族和韓族。

    統(tǒng)轄區(qū)域

    高氏 高麗初立國于我國境內(nèi)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qū),后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qū)和圖們江附近,統(tǒng)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后遷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 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據(jù)《 高麗史·地理志》載, 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歷史上的地方政權(quán) 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后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說, 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 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qū)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jīng)歸新羅所有。由此看, 王氏高麗統(tǒng)轄的區(qū)域并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 王氏高麗占據(jù)平壤以北是后來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qū)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jīng)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tǒng)治區(qū)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gòu)成繼承關(guān)系。

    民族構(gòu)成

    高氏 高麗轄境內(nèi)的人民以 高句麗族為主。 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 穢貊人東遷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后又融合了 衛(wèi)氏朝鮮遺民的后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 高句麗族稱之。 王氏高麗轄境內(nèi)的人民以 新羅人為主。 王氏高麗本即是 新羅國民所建政權(quán),兼并新羅和后百濟之后,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 新羅人主要是源于 朝鮮半島南部地區(qū)的 辰韓和 弁韓人,高氏 高麗滅亡后雖然有一部分 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 百濟則主要是源于 朝鮮半島南部的馬 韓人。也就是說 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于 朝鮮半島南部的“ 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于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 王氏高麗數(shù)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后,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并沿用至今。

    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后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麗的后裔。關(guān)于 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jù)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 樂浪郡漢人的后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 十訓要》中不僅未言自己是高氏 高麗的后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并稱“賴 三韓山川陰佑”,統(tǒng)一了馬韓、 辰韓和 弁韓“三韓”,其后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 高麗后裔,出于統(tǒng)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關(guān)系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 王氏高麗都難以和高氏高麗構(gòu)成繼承關(guān)系。

    1. 高句麗民族是古代東北地區(qū)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領(lǐng)土主要部分處于漢朝的 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 朱蒙在 玄菟郡 高句麗縣轄區(qū)內(nèi)建立政權(quán),國都為紇升骨。

    2. 高句麗歷史上,對中國時叛時附。 高句麗 帝國的擴張大致上始于 大武神王高無恤時代,也就是 王莽竄漢時代。 王莽貶 高句麗為下句麗,從此引發(fā)了戰(zhàn)火。 高句麗連戰(zhàn)得手,擊敗新莽政權(quán),占有樂浪。并吞并了周圍的小國,勢力進入 朝鮮半島。后光武帝 劉秀擊敗 高句麗,收復樂浪,以 朝鮮半島上 清川江為界,以北歸東漢,以南歸 高句麗。后來, 高句麗趁 五胡亂華時期大舉入侵,名義上尊奉北方政權(quán),但暗中掠奪土地,到南北朝末,不僅占有了遼東四郡,而且征服了 朝鮮半島上的 新羅、 百濟政權(quán),迫使其臣服。

    3.隋統(tǒng)一后,為收復遼東四郡地方,發(fā)動了對 高句麗的戰(zhàn)爭, 隋煬帝失敗引發(fā)國內(nèi)的叛亂。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復四郡,終于在公元668年滅亡高句麗, 高句麗人大部分被 唐軍俘虜后帶入內(nèi)地,分布在河北山東地區(qū),一部分逃入 百濟, 新羅。 百濟,據(jù)說是 高句麗貴族所建立的國家,后來唐也滅亡了位于 朝鮮半島的百濟。

    4.在 高句麗滅亡后250年, 新羅人的大將王建弒主自立,建立了 王氏高麗政權(quán)。之所以叫 高麗,是 新羅曾經(jīng)臣服于 高句麗,自居為高句麗繼承者。但是, 新羅人是 朝鮮半島上的 三韓人(馬韓、 弁韓、 辰韓)的后裔,與夫余人的 高句麗沒有血緣關(guān)系,有 高句麗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麗人。 王氏高麗為李氏高麗取代,李氏高麗臣服于中國,自稱“中國孝子”(朝鮮《宣祖本紀》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韓合并,李氏高麗滅亡。李氏 高麗是南北朝鮮的前身。無論 王氏高麗還是李氏高麗,領(lǐng)土都不出 朝鮮半島。

    5. 朝鮮人自己以前也不認為是 高句麗后裔。建立 王氏高麗的王建在臨終前的“十訓錄”中稱自己建國“賴 三韓山川庇佑”,可見自認為是 三韓后裔,不是 高句麗人。在文化傳承上, 王氏高麗直到今日朝鮮族繼承了 高句麗很多,但日本繼承中國文化也很多,不能說中國歷史就是日本歷史。

    6.人們之所以將 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 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guān)系。我國古代將 高句麗簡稱為 高麗。 高句麗又稱為“高氏 高麗”。宋代以前,史書對 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準確的,由于戰(zhàn)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 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xiàn)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 高麗寫入 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后的幾部史書!睹魇贰穭t較前幾史有了一個更大的發(fā)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 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quán)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將屬于中國歷史的 箕子朝鮮、 衛(wèi)氏朝鮮、 漢四郡、 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其結(jié)果不僅“ 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于 三韓的 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quán)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quán)繼承者的 李朝,又將 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因此, 王氏高麗并不是 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于 朝鮮半島的馬韓、 辰韓、 弁韓發(fā)展為 新羅、 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 王氏高麗取代;后來李氏朝鮮取代王氏高麗,最終發(fā)展為近代韓國與現(xiàn)在的朝鮮半島南北朝。這些政權(quán)的疆域從來就沒有超出過 朝鮮半島及其附屬島嶼。

    歷史

    高麗王朝自稱繼承 高句麗,自《舊五代史》開始,歷代正史卻將不分高氏高句麗與 王氏高麗王朝,并承認兩者有繼承關(guān)系。關(guān)于中國史書不辨兩個 高麗的原因,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23宋 元豐五年(1082)二月己巳條可以看出:“史館修撰 曾鞏言:u2018竊考舊史,高句驪自朱蒙得 紇升骨城居焉,號曰高句驪,因以高為氏,歷漢至唐,高宗時其王高藏失國內(nèi)徙。圣歷中,藏子德武安東都督,其后稍自為國。元和之末嘗獻樂工,自此不復見于中國。五代 同光、天成之際, 高麗王高氏復來貢而失其名。長興三年乃稱權(quán)知國事王建遣使奉貢,因以建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誦,誦弟詢,相繼而立。蓋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傳二十一君而失國。其后,復自為國,而名及世次興廢之本末,與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麗21王的譜系清晰可考,但高句麗滅亡之后幾百年,怎么會出現(xiàn)一個王建的 高麗來,史館坦承“皆不可考”。然而, 王氏高麗向宋朝奉上了一個將王氏高麗和 高句麗連接起來的“高麗世次”,公式繼承高句麗社稷。中國各政權(quán)從此不辨兩個 高麗,承認高氏 高句麗與王氏 高麗王朝有繼承關(guān)系。

    TAGS: 朝鮮半島歷史 歷史人物
    名人推薦
    • 米洛萬·吉拉斯
      米洛萬·吉拉斯( 英語:Milovan ?ilas,塞爾維亞:Милован ?илас,舊譯:密洛凡·德熱拉斯,1911年6月4日——1995年4月20日)。前南斯拉夫黨和國家主要領(lǐng)...
    • 盧子敬
      盧子敬(1884—1935),字直,族名忠騏,松陽楓坪鄉(xiāng)斗潭村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入縣洞陽觀經(jīng)館讀書。三十年,參加雙龍會。宣統(tǒng)三年(1911)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1913
    • 梯里達底三世
      梯里達底三世(?—約330年)或譯為梯利達特三世。大亞美尼亞國王(約287年—330年在位)。他是確立了基督教在亞美尼亞的國教地位的國王。
    • 金城
      金城(1878~1926),中國近現(xiàn)代畫家。字鞏北,一字拱北,原名紹城,號北樓、雋彰又號藕湖,祖籍浙江省吳興縣。生于北京,1926年9月6日卒于上海。
    • 劉廷芳
      始嘗堂劉氏八世祖:廷芳公信宜門樓屋劉必達八世劉廷芳,生于清同治戊辰年四月初五子時壽八十二歲。
    • 危道豐
      危道豐(1884—1949),字芑濱,號從洛。清光緒十年(1884)甲申生人,湖南省黔陽縣人。危道豐少年時參加府試落第,隨即去廣州,就讀于時務(wù)學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