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張方矩,系鄉(xiāng)紳張大勛第五子,自幼聰穎。張大勛秉父、祖訓(xùn),繼續(xù)興學(xué),先后于村中建蘭言軒、瞰云閣、聽雨樓三幢書舍,分設(shè)啟蒙、成人、舉業(yè)三齋,并高薪敦聘福州名孝廉陳日煌坐館講學(xué)多年。張方矩經(jīng)多年苦讀,于清嘉慶廿三年(1818),以歲試第一名被錄取為縣學(xué)文庠生;道光五年(1825),科考為第一等第一名拔貢,朝考就職直隸州州判;道光十一年(1831)恩科,與侄張正元同科中式舉人;道光十八年(1838),赴京會試中式第九名進(jìn)士,殿試二甲七十三名,欽點即用知縣、分發(fā)江西。道光十九年(1839),任江西省第十三房同考試官;次年(1840)署安福知縣,廿三年(1843)署南安府同知,是年七月補授新喻縣,廿四年(1844)加知州銜;廿五年(1845)引疾卸篆,廿七年(1847)起病,赴都引見;廿八年(1848)四月回江西,六月署信豐縣事,廿九年(1849)回新喻本任。咸豐二年(1852),兼任第十房同考試官;咸豐三年(1853)調(diào)署清江縣,四年(1854)調(diào)補浮梁縣兼篆景德同知;六年(1856)調(diào)辦楚軍糧臺,積勞出缺,壽終于江西省垣北營坊公廨。墓葬福州西關(guān)外祭酒嶺金吾山,坐壬向丙兼亥已三分。
父祖曾祖封蔭三代
據(jù)《屏南縣志》載:張方矩歷任江西安福、新喻、信豐、浮梁等縣知縣,南安、饒州府同知,道光、咸豐兩朝先后明詔封蔭三代:父、祖、曾祖均追贈奉直大夫。今其父張大勛墓二進(jìn)仍存有一方墓志銘,系張方矩同年、戊戌科狀元鈕福保所撰,文曰:“本之茂者枝自繁,公種書林蔭子孫,疊膺丹詔被恩溫,銘此佳城啟后昆”。
與曾國藩林則徐左宗棠的關(guān)系
張方矩與曾國藩系同榜進(jìn)士。曾國藩名次尚不如張方矩,僅居三甲,得權(quán)貴穆彰阿相助,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張方矩因家貧放了外任,分發(fā)江西候缺。
張方矩在江西候缺期間,因同年刁難,絕望之際,幸得福建同鄉(xiāng)林則徐相助,得以出仕。張方矩經(jīng)此挫折后,實感為官不易,在江西任上均能克勤克儉,勤政愛民,得到當(dāng)?shù)丶澝竦囊恢驴隙ā?/p>
咸豐五年(1855),張方矩調(diào)任楚軍糧臺(五品),時楚軍統(tǒng)帥為左宗棠。左宗棠曾得曾國藩保舉,以四品章京入朝為官。
新喻安福任內(nèi)主要德政
其一,慎斷“孕婦”案。張方矩在新喻縣(今新余市)任內(nèi),有一男子林大貴訴其嫂陳氏與人通奸,要求嚴(yán)懲。張方矩在審案過程中發(fā)現(xiàn):被告陳氏確實腹大翩翩,但面黃肌瘦,走路有氣無力,頗有疑點,為慎重起見,派女傭暗訪后悉:被告之夫林大富已逝多年,遺有一子,母子艱難度日,卻無劣跡。張方矩思慮再三,并經(jīng)醫(yī)師指點,取藥回衙,對被告陳氏曰:“此為奇藥。汝腹中若為胎兒,服藥后胎死腹中,汝命難保;若為病,可治汝病。汝愿服否?”被告陳氏聽后,自愿服藥,當(dāng)晚,果然瀉下一堆如水泡狀穢物,是為病也,無罪開釋。張方矩憫其情,捐俸贈藥令其返家調(diào)養(yǎng)。事后當(dāng)?shù)剜l(xiāng)紳欽佩萬分,都說:“張知縣謹(jǐn)慎辦案,陳氏女洗卻冤情!
其二,重建“瀛洲書院”。在江西新喻任內(nèi),張方矩重建“瀛洲書院”,士民進(jìn)祿位。據(jù)《新喻縣志》載:瀛州書院,建于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由新喻知縣張方矩與紳士捐資興建,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今尚存,已成為新余市虎瞰山一景。據(jù)說張方矩去世后,當(dāng)?shù)厥棵衲钇錇槊裥迾颉⒔〞旱裙E,還建祠祀之,后漸成一方保護(hù)神,至今還香火鼎盛。
其三,重修“復(fù)古書院”。系在江西安?h任內(nèi)德政。據(jù)《安?h志》載:復(fù)古書院址在安?h城東郊現(xiàn)安福中學(xué)址。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縣張方矩依舊式重修。據(jù)此,可見張方矩在江西各縣任內(nèi),均能力倡讀書,唯才是舉,對教育事業(yè)十分重視。
張方矩生平年鑒
清嘉慶五年(1800):出生。十一月初七日丑時,方矩生于屏南縣漈頭村一個世代耕讀的家庭,兄弟排行第五。
清嘉慶六年(1801):父歿。五月初十日,父大勛不幸病逝,年僅卅九歲。其父時為邑廩生,例贈修職郎(正八品)。
清嘉慶八年(1803):兄喪。九月廿六日午時,長兄方中在福州不幸病逝,年僅二十歲。
清嘉慶十年(1805):祖歿。六月十二日未時,祖旭偃病逝,享壽七十五歲。其祖時為鄉(xiāng)欽耆賓,賞戴正八品頂戴。
清嘉慶廿一年(1816):祖母歿。二月廿二日辰時,祖母周氏蓬金病逝,享壽八十三歲。
清嘉慶廿三年(1818):入庠。正月,吳學(xué)院椿歲試取進(jìn)屏南縣學(xué)第一名文庠生。
清嘉慶廿五年(1820):母歿。四月十八日申時,母鄭氏蘭使病逝,享壽六十一歲。
清道光三年(1823):兄喪。三月十六日酉時,四兄方阜病逝,得年廿九歲。
清道光四年(1824):立碑。為考妣修墓立碑,考妣墓在漈頭村南寨七伯墓垅灣,坐辛兼酉,向乙兼卯,水出艮。
清道光五年(1825):入貢。沈?qū)W院維矯,科考挑取一等一名拔貢。朝考,就職直隸州州判。
清道光九年(1829):生子。十二月十三日辰時,長子正本出生,原配周氏敬蘭所出。
清道光十年(1830):兄喪。三兄方軍病逝,得年卅七歲。
清道光十一年(1831):中舉。中式辛卯恩科福建第三十四名舉人。
清道光十六年(1836):生子。八月廿八日戌時,次子正騰出生,原配周氏敬蘭所出。
清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jìn)士。三月禮部會試中式戊戌科第九名進(jìn)士;四月殿試二甲七十三名,欽點即用知縣。
吏部分發(fā)江西后,即往江西候缺。
清道光十九年(1839):充考官。正月,幸得欽差大臣林則徐相助,得補實缺安福知縣。
同年秋,考充江西第十三房同考試官。
秋闈后,回鄉(xiāng)探親,攜眷往江西安?h接錄視事。
清道光廿年(1840):履職。正月,署安福知縣。
是年,依舊式重修安?h“復(fù)古書院”(原址在現(xiàn)安?h城東郊現(xiàn)安福中學(xué)址)。此后,方矩一直以倡辦書院、修補路橋為已任,力倡公益,得到各地鄉(xiāng)紳的認(rèn)可和尊敬。
清道光廿三年(1843):升遷。升任南安府代理府同知。
七月,正式補授新喻縣知縣。
十一月初五日丑時,三子正熊出生。繼妣羅氏繡鸞所出。
清道光廿四年(1844):加知州銜。據(jù)考,該知州銜應(yīng)為散州知州,從五品。
清道光廿五年(1845):引疾卸篆。
清道光廿七年(1847):起病,赴都引見。
清道光廿八年(1848):四月,回到江西。六月,署信豐知縣。
清道光廿九年(1849):正月,復(fù)任新喻知縣。
清道光卅年(1850):明詔封蔭兩代:父大勛、祖旭偃覃恩追贈奉直大夫,妣宜人。
清咸豐元年(1851):明詔封蔭三代:曾祖祿樹覃恩追贈奉直大夫,妣宜人。
是年,與鄉(xiāng)紳捐資興建新喻“瀛州書院”,今尚存,已被辟為新余市(即原新喻縣)虎瞰山的一個重要旅游景點。
四月廿六日卯時,四子正陶出生,繼妣羅氏繡鸞所出。
十一月初六日巳時,次兄方翚病逝,享壽六十五歲。
清咸豐二年(1852):考充江西省第十房同考試官。時同科三甲進(jìn)士曾國藩任江西鄉(xiāng)試主考。
清咸豐三年(1853):署清江知縣。
清咸豐四年(1854):補浮梁縣知縣,兼篆景德同知。
正月十四日子時,五子正賦出生,繼妣羅氏繡鸞所出。
清咸豐六年(1856):調(diào)辦楚軍糧臺。時“楚軍”統(tǒng)帥為左宗棠。
是年四月廿七日卯時,方矩壽終于江西省垣北營坊公廨。旋其長子正本等,扶柩回閩安葬福州西關(guān)外祭酒嶺金吾山,坐壬向丙兼亥巳三分。
張方矩部分詩選
一、《詠百草膏》詩:
(一)酣眠亦少臥偏多,白晝都教作夜何?
壯志暗隨灰并燼,秋容驚對鏡新磨。
黑煙底事沾唇吻,紅豆相思惹淚波。
更有香閨人誤染,可憐回首失青娥。
(二)料得焚身等鹿臺,蛾偏投火費疑猜。
多因小疾夸丹藥,貪向他人借酒杯。
株守一燈金鑄錯,葭吹六官玉成灰。
饑寒縱不妻孥恤,也為劬勞父母哀。
注:本首原載于《屏南文史資料》第13輯。
二、《重建北山寺》詩:
(一)風(fēng)風(fēng)雨雨百卅年,而今重拓界三千。
寺依北斗奎光近,窗接南洋月色妍。
轉(zhuǎn)眼禪林金布地,關(guān)心世事海成田。
劇憐四境雞嗚后,斷續(xù)鐘聲徹曉天。
(二)風(fēng)景依依記去年,授徒維自愧三千。
寶蓮寺僻紅塵隔,玉筍班齊碧漢妍。
疏水引來泉活活,種荷看到葉田田。
讀書雅得清閑地,便關(guān)瑯環(huán)小洞天。
(三)及第花開又一年,塔尖濫廁佛名千。
假歸故里皇恩重,喜風(fēng)空山梵語妍。
十畝慈云培墨稼,四時丹法凈心田。
寄言石室披蒲客,同詠霓裳入九天。
三、《詠檉樹塔》詩:
東關(guān)一樹森森古,翠靄遮空恨晴雨。
恰似浮圖聳碧尖,梯級分明指可數(shù)。
我聞寶塔夸圓通,登云凌宵號不同。
對此終嫌斧鑿跡,誰云人巧奪天工?
有月常向樹梢掛,仿佛天燈照舍利。
有時雁影落層云,畫獲猶疑題姓氏。
風(fēng)吹日日寒濤嗚,無垢凈光堪錫名。
珠聯(lián)誰結(jié)菩提侶,天外飛來羅漢石。
注:本首原載江若干編《屏南縣志·藝文志》141頁。
四、《詠釣樹》詩:
緣木求魚君莫笑,由來此樹堪垂釣。
恥與凡材較短長,獨挽頹波扼津要。
我疑當(dāng)年洪水湮,民嗟為魚部水濱。
此樹挺然以身濟(jì),俯垂寶伐渡迷津。
又疑帝弓下欽水,樵者投戈斷其尾。
半入云中半在溪,化作浮橋臥不起。
罕譬終嫌語近讕,我欲臨風(fēng)理釣竿。
坐茅且學(xué)飛熊隱,階木還逾控鯉安。
有時魚鮪盈令省,貫向枝頭雙尾丙。
有時卓午羲馭驕,天送緣陰箬笠省。
樹乎樹乎障水東!臨淵對爾使人恭。
回瀾欲作中流柱,爾亦人間一臥龍。
五、《和邑令王德授作“賓興詩”原韻》詩:
雙溪竟得好官員,竹馬曾看境上連。
飛舄吏原名宦后,系牛人慶再生緣。
都教道路稱三善,何必知交頌二天?
最是育才垂至意,瑯篇傳頌當(dāng)留鞭。
六、《小桃源》詩:
看山須到山絕頂,尋水行將水源盡。
危灘石鑿簇瘐瘐,跬步難移舍小艇。
攀藤剔蘚學(xué)猱奔,懸?guī)r一線開天門。
山中甲子探消息,疑肯無懷古族存。
撥云入洞云復(fù)閉,九曲驪珠路幽折。
仙蹤引到微乎微,竟把人天兩界截。
吁嗟我本熙皋氏,何必挈家學(xué)避秦?
洞中不敢多時立,恐被桃花迷去津。
注:本首原載江若干編《屏南縣志·藝文志》142頁。
七、《大觀亭》詩:
城中恐被山裹住,終日樓臺鎖煙霧。
振衣欲作天外游,萬仞山頭力聘步。
步入亭中眼忽開,茫茫天地羅胸來。
煙浮萬瓦魚鱗動,雪滾雙溪鯨浪回。
花封譜入畫圖里,勝水佳山如列指。
足所未到目已經(jīng),緲緲長天鋪一紙。
遠(yuǎn)樹拖藍(lán)混杳冥,晚風(fēng)習(xí)習(xí)吹空亭。
棕鞋輕踏斜陽返,留得人間雙眼青。
注:本首原載江若干編《屏南縣志·藝文志》142頁。
八、《檉堤》詩:
但見水來時,不見水去處。玉帶環(huán)村流,盡匯堤中去。
檉樹高且稠,天晴鎖煙霧。絕壑夕陽沉,月輪出高樹。
九、《題蟠龍橋》詩:
數(shù)丈飛橋跨遠(yuǎn)川,龍蟠水面是蜿蜒。
空潭夜夜淘明月,便是珠光一顆圓。
注:蟠龍橋在今路下鄉(xiāng)鳳林村水尾,題詩時作者為“拔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