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陳建侯(1837~1887年),字仲藕,閩縣螺洲鄉(xiāng)((今福州郊區(qū)螺洲鎮(zhèn)店前村)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
建侯和他的孿生兄弟陳懋侯,幼時在山陽縣(今陜西漢中)其祖父的知縣任所讀書。二人經(jīng)歷十分坎坷。時值捻軍起義,祖父病逝后,一家人流離失所,建侯不得不入贅河南龔氏。咸豐五年(1855年)幸舉順天鄉(xiāng)榜,納資為戶部主事。咸豐十一年(1861年)入河南巡撫嚴樹森戎幕,在老君塘戰(zhàn)勝捻兵,奏改直隸州知州,又以本籍團練捐資敘知府。同治元年(1862年)赴湖北主持天門白沙潭、監(jiān)利柴林河和子貝淵等水利工程。同治六年署安陸(今湖北安陸縣)府事,又升鹽運使。調(diào)署漢陽府(今湖北漢陽縣),期滿入覲,特旨補缺,授德安府(今江西德安縣)知府。又調(diào)武昌府(今湖北武漢市),升道員加二品銜。光緒七年(1881年)丁母艱,服闋仍留湖北,以道員歸,又特旨班序補委辦宜昌川鹽局,嚴禁貪污,把增收的厘稅幾十萬緡,周濟貧民。光緒十三年(1887年),權(quán)荊宜施兵備道。七月,河南鄭工決口,巡撫倪文蔚特上疏請調(diào)建侯。建侯備陳堵筑之宜,振撫之策,又親自察勘情勢,因勞成疾,至商邱(今河南歸德)旅店,偶覺困乏,無疾而逝,年50歲。著有《易原》、《說文提要》等。建侯又喜作擘窠大字,曾有“大清中興頌”隸書,刻于桂林象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