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記載
節(jié)選自《新唐書》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原文
七世孫戡。
李戡字定臣,幼孤。年十歲所即好學(xué),大寒,掇薪自炙。夜無然膏,默念所記。年三十,明《六經(jīng)》,舉進士,就禮部試,吏唱名乃入,戡恥之。明日,徑返江東,隱陽羨里。陽羨民有斗爭不決,不之官而詣戡以辨。凡論著數(shù)百篇。常惡元和有元、白詩,多纖艷不逞,而世競重之。乃集詩人之類夫古者,斷為唐詩,以譏正其失云。平盧節(jié)度使王彥威表為巡官,府遷,還洛陽,卒。
譯文
七世孫李戡。
李戡,字定臣,幼年時成為孤兒,十歲時就十分好學(xué),寒冬時節(jié),砍柴取暖。夜晚沒有油燈,就默默背誦所學(xué)的東西,三十歲時,通曉《六經(jīng)》,考中進士科,參加禮部考試,官吏呼名才能進殿試,李戡感到羞愧。第二天,徑直返回江東,隱居于陽羨鄉(xiāng)里。陽羨百姓有事爭門無法裁決的,不去官府而到李戡住處來明辨是非。共有文章數(shù)百篇。素來厭惡元年間有元稹、白居易的詩,認(rèn)為他們的詩艷麗不滿意,而且當(dāng)世的人們卻很欣賞。于是編集類似古人的當(dāng)代詩人作品,定為唐詩,以此譏諷端正詩風(fēng)的失誤。平廬節(jié)度使王彥威上表任用他為巡官,幕府遷移后,到洛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