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瞿源洙,清文學家。字時夏,宜興人。副貢生。幼聰穎,讀書過目成誦。從舅父儲大文讀書九峰樓,日與郁文、雄文諸舅氏及門下諸名士互相問難。源洙尤好古今地利形勢,歷代田制、兵制、選舉、刑獄諸制,條分縷析,大文奇之。又從伯舅右文于京山縣署,縣邑煩劇,簿書、錢谷、刑名及批核稱稿皆有其力。暇則與諸舅中表分韻賦詩,皆推服之。歸里后授徒九峰樓。雍正八年(1730),助大文修《山西通志》。乾隆十八年(1753),受聘于大中丞莊有恭,為其掌書記,一切碑銘序記、鴻事鉅制,皆為其手制。東南學者翕然宗之。著有《笠洲文集》、《笠洲詩集》及《笠洲詞》行于世。
作品
瞿源洙在雍正八年(1730),助大文修《山西通志》。《山西通志》是由李維禎于明崇禎二年(1629)纂修的一部地方志書。
李維禎上任之后,維禎覺得自嘉靖志以后,山西又有50年未修志書,于是他便"敦請耆儒纂修山西通志,親加考核"。大約在萬歷四十四年(1616)脫稿后,他便調(diào)升南京禮部尚書,志書未梓。時隔十余年后,由新任山西巡撫;沼诔绲澏(1629)作序并付梓,記事止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后世對該志的著錄多有失誤:《中國地方史志叢刊》1982年第6期《日本現(xiàn)存中國宋明兩代地方志草目》中,寫作"祝徽纂修";《上海圖書館地方志目錄》中,著錄"萬歷三十年修",顯然是錯誤的。
萬歷《山西通志》計三十卷,分目二十。篇目為:卷一,圖考;卷二,建置沿革(附疆域);卷三,星野;卷四至五,山川(附渠堰、橋梁);卷六,風俗;卷七,物產(chǎn);卷八,田賦(附鹽政);卷九,戶口;卷十,祠祀;卷十一,封建;卷十二,職官(附公署);卷十三,學校(附學院);卷十四,古跡(附陵墓);卷十五,帝王(附圣母、圣后、圣臣);卷十六至十七,名宦;卷十八至二十,人物(附忠孝、義俠、僑寓、列女);卷二十一至二十三,選舉(附薦辟);卷二十四,武備上(附形勢、邊關(guān)、城池、屯田、馬政);卷二十五,武備下(附將士、邊事);卷二十六至二十七,雜志;卷二十八至三十,藝文。全書約110萬字。
是志卷一圖考,有山西省會、太原府、平陽府、大同府、潞安府、汾州、遼州、澤州、沁州凡九幅。志文各自先敘省,再敘府,旁及所領(lǐng)縣。是志如同成化、嘉靖二志一樣,對軍事防衛(wèi)仍予特別重視。明朝政府在成化至嘉靖年間多次修長城,僅山西境內(nèi)就修筑了長達910里的"邊墻",是志作了較為具體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