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李淡愚(1859-1942年),名春華,以字行,廣東新會七堡鄉(xiāng)人,遷會城居住。
【個人簡歷】
清末廩生。青年時開始從事教育工作。1908 年在會城蘊華學堂任教,兼任香港《華字日報》特約撰述員。 對拼音和聲調有所研究,把六千多個同音字分別“九聲”, 編印成《分部分音廣州話九聲字宗》一冊,供學堂教師講課使用。
1913年應旅加拿大華僑之聘,赴域多利華僑公立學校講學。 因受歐美普及教育風氣的影響,于1916年回國抵達香港時, 向旅港同胞馮平山游說興辦義學。次年, 馮回會城創(chuàng)辦“平山貧兒義塾”,聘李為塾長,免收學費和供給書具,一時稱為義舉。 城鄉(xiāng)仿效開辦開辦的有南洋、澄波等義塾20間,亦有受李淡愚的影響。以后, 他先后擔任過15間義塾以及西南學校、平山小學、 岡州中學的教務長或校長,對新會教育事業(yè)有所貢獻。
1918年,他加入“全國國語讀音統一研究會”,出席由王 主持的全國國語讀音統一會議。此后,積極推廣普通話, 平山義塾成為縣最早推廣普通話的學校。
李淡愚熱心家鄉(xiāng)文化教育建設。在1919-1924年間,倡建象山公園和白沙公園,商請香港同胞捐建象山亭臺石坊、 圭峰白沙講學亭等勝景。
1933年間,又勸說旅澳歸僑岑日初捐白銀10萬, 重修岡州中學校舍。他一生過著清淡如水的生活, 卻又熱心社會福利事業(yè),曾向殷商富戶募捐,施棺三千余具收殮死于鼠疫者; 為陳沖與羅坑兩鄉(xiāng)的“陳林械斗”和古井的“吳趙械斗”奔走調停盡過力。
李淡愚還擅撰聯語,得其師吳鐵梅之薪傳,莊諧并茂, 風趣橫生。著有《李淡愚聯語錄》等行世。
李淡愚于1942年病逝香港,終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