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姓名韓彥直
字子溫
籍貫綏德
父親韓世忠
母親梁紅玉
兄弟韓亮、韓彥質(zhì)、韓彥古
作品《水心鏡》《桔錄》
官位戶部侍郎、都統(tǒng)治
人物簡介
韓彥直(1131—1194?),字子溫,陜西人。南宋著名抗金將領韓世忠之子,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乾道二年(1166)任戶部郎官,總領淮東軍馬錢糧,理財出色。乾道七年(1173)任鄂州駐扎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嚴格訓練軍隊,是當時軍隊的典范。淳熙四年(1177)任溫州知州,他疏浚永嘉城河,親授將士作戰(zhàn),打敗海寇,并抓住匪首,顯示了他指揮作戰(zhàn)的才能。在溫期間,他詳細了解當時溫州一帶柑橘生產(chǎn)情況,總結推廣了柑橘種植經(jīng)驗,南宋淳熙五年寫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柑橘專著《橘錄》,全書三卷,記載了27個柑橘類果樹的種植和品種,詳細記述了一套柑橘果樹的栽培管理和果實收藏方法。此書后被譯成各種文字傳到國外。
韓彥直晚年潛心學問,搜集宋以來的史事撰寫了《水心鏡》167卷,史料價值很高。逝后,皇帝贈其爵位至蘄春郡公。
忠良之后
他們?yōu)槿藙傉话。岳飛被奸相秦檜誣陷治罪時,朝中文武無人敢出來說話,唯有韓世忠怒斥秦檜的卑劣行為。他們熱愛國家,強烈主張收復失土,極力反對與金媾和并經(jīng)常與秦檜等禍國殃民的權臣斗爭。韓世忠在臨死前還囑咐子女要為國盡忠。
人物生平
少年英才
受家庭的影響,少年時的韓彥直就具有強烈的忠君報國思想。他聰明能干富有才華,紹興十八年(1148)考中進士,隨后在京城和地方上擔任過各種官職。乾道二年(1166)他任戶部郎官,總領淮東軍馬錢糧,工作出色,成績斐然,充分顯示了他的理財本事。
政績斐然
乾道七年(1173),他當鄂州駐扎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時,嚴格訓練軍隊,使得騎兵部隊的戰(zhàn)斗素質(zhì)有很大的提高。造就官兵人人都有能吃苦耐勞、出征行進如飛的良好作風,是當時軍隊的典范。在知溫州時,他親授將土作戰(zhàn)韜略,很快打敗了當時為非作歹的海盜,并抓住了匪首,顯示了他的指揮作戰(zhàn)才能。
出使金國
韓彥直富有民族氣節(jié),在淳熙年間初期(1174年或稍后),他受命就任遣金使。在任使節(jié)期間,他堅貞不屈,在敵國的威逼利誘下,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最后連金人也不得不對他表示欽佩,期滿時以禮相送,勝利地完成了外交使命。
晚年生活
和他的父母一樣,韓彥直為人正直,辦事公正廉明。在他的建議下,對靖康以來的愛國人士進行了表彰。他還設法幫助追回被人霸占的原屬岳飛的財產(chǎn)。并清算了一些以前參與誣陷岳飛的壞人的罪行。晚年,韓彥直潛心學問,搜集宋以來的史事撰成《水心鏡》一書,全書167卷。此書史料價值很高,深受當時修國史的史臣尤袤和光宗(1190—1194)的贊賞。死后,皇帝贈其爵位至蘄春郡公。
人物傳記
彥直字子溫。生期年,以父任補右承奉郎,尋直秘閣。六歲,從世忠入見高宗,命作大字,即拜命跪書“皇帝萬歲”四字。帝喜之,拊其背曰:“他日,令器也!庇H解孝宗丱角之繻傅其首,賜金器、筆研、監(jiān)書、鞍馬。年十二,賜三品服。
紹興十七年,中兩浙轉(zhuǎn)運司試。明年,登進士第,調(diào)太社令。二十一年,世忠薨,服除,秦檜素銜世忠不附和議,出彥直為浙東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檜死,拜光祿寺丞。二十九年,遷屯田員外郎兼權右曹郎官、工部侍郎。張浚都督江、淮軍馬,檄權計議軍事。督府罷,奉祠。
乾道二年,遷戶部郎官、主管左曹,總領淮東軍馬錢糧。會大軍倉給糧,徑乘小輿往察之,給米不如數(shù),捕吏寘于理。初,代者以乏興罷,交承,為緡錢僅二十萬,明年奏計乃四倍,且以其贏獻諸朝。帝嘉之。拜司農(nóng)少卿,進直龍圖閣、江西轉(zhuǎn)運兼權知江州。
時朝廷還岳飛家貲產(chǎn)多在九江,歲久業(yè)數(shù)易主,吏緣為奸。彥直搜剔隱匿,盡還岳氏。復為司農(nóng)少卿,總領湖北、京西軍馬錢糧,尋兼發(fā)運副使。會時相不樂,密啟換武,授利州觀察使、知襄陽府,充京西南路安撫使。
七年,授鄂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條奏軍中六事,乞備器械、增戰(zhàn)馬、革濫賞、厲奇功、選勇略、充親隨等,朝廷多從之。先是,軍中騎兵多不能步戰(zhàn),彥直命騎士被甲徒行,日六十里,雖統(tǒng)制官亦令以身帥之,人人習于勞苦,馳騁如飛。事聞,詔令三衙、江上諸軍仿行之。
八年,丐歸文班,乃授左中奉大夫,充敷文閣待制、知臺州。丐祠養(yǎng)親,提舉佑神觀、奉朝請。進對言:“頃自岳飛為帥,身居鄂渚,遙領荊襄,田師中繼之,始分鄂渚為二軍,乞復舊。”又乞并京西、湖北轉(zhuǎn)運為一司,分官置司襄陽,可一事體,帝善之。遷刑部侍郎。
明年,兼工部侍郎,同列議:大辟三鞫之弗承,宜令以眾證就刑,欲修立為令。彥直持不可,白丞相梁克家曰:“若是,則善類被誣,必多冤獄。且笞杖之刑,猶引伏方?jīng)Q,況人命至重乎?”議卒格。以議奪吳名世改正過名不當,降兩官。
會當遣使于金,在廷相顧莫肯先,帝親擇以往,聞命慨然就道。方入境,金使蒲察問接國書事,論難往復數(shù)十,蒲察理屈,因笑曰:“尚書能力為主。”既至,幾罹禍者數(shù),守節(jié)不屈,金卒禮遣之,帝嘉嘆。遷吏部侍郎,尋權工部尚書,復中大夫,改工部尚書兼知臨安府。方控辭,以言罷,提舉太平興國宮,尋提舉佑神觀、奉朝請。
尋知濕州,首捕巨猾王永年窮治之,杖徙他州。奏免民間積逋,以郡余財代輸之,然以累欠內(nèi)帑坊場錢不發(fā),鐫一官。?艹鰶]大洋劫掠,勢甚張,彥直授將領土豪等方略,不旬日,生禽賊首,海道為清。樞密奏功,進敷文閣學士,以弟彥質(zhì)為兩浙轉(zhuǎn)運判官,引嫌易泉府。丐祠奉親,差提舉佑神觀,仍奉朝請,特令佩魚,示異數(shù)也。
入對,乞搜訪靖康以來死節(jié)之士,以勸忠義。又上薦舉乞選人已經(jīng)關升、實歷六考、無贓私罪犯者,雜試以經(jīng)術法律,限其員額,定其高下,俾孤寒者得以自達,定為改官之制。又乞令州郡守臣任滿日,開具本州實在財賦數(shù)目,具公移與交代者,并達臺省,庶可核實,以戢奸弊,帝悉嘉納。
淳熙十年夏旱,應詔言,邇者濫刑,為致旱之由。明年,入對,論三衙皆所以拱扈宸居,而司馬乃遠在數(shù)百里外,乞令歸司。久之,再為戶部尚書。會歲旱,乞廣糴為先備。又乞追貶部曲曾誣陷岳飛者,以慰忠魂。以言降充敷文閣學士。帝追感世忠元勛,遣使諭彥直,且謂彥直有才力,言者誣之。彥直感泣奏謝。尋提舉萬壽觀,有疾,帝賜之藥。進顯謨閣學士、提舉萬壽觀。
嘗摭宋朝事,分為類目,名《水心鏡》,為書百六十七卷。禮部尚書尤袤修國史,白于朝,下取是書以進,光宗覽之,稱善。進龍圖閣學士、提舉萬壽觀,轉(zhuǎn)光祿大夫致仕。卒,特贈開府儀同三司,賜銀絹九百,爵至蘄春郡公。
著作相關
《橘錄》
韓彥直在科學方面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他寫于淳熙五年(1178)的《橘錄》。這是他在著名的柑橘產(chǎn)地溫州任知州時寫的。柑橘類果樹原產(chǎn)我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從先秦的《禹貢》到以后的許多文獻都陸續(xù)有記載。到了宋代,人們不但培育出許多柑橘品種,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jīng)驗,栽培技術日趨完善,亟需人們加以總結,以便提高。另一方面,宋代的科學技術空前發(fā)達,園藝學和古典植物學一樣,引人注目地涌現(xiàn)了許多植物譜錄,除韓彥直的《橘錄》外,著名的還有蔡襄《荔枝譜》、陳翥《桐譜》、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陳仁玉《菌譜》等。
重要意義
《橘錄》是一本具有較高園藝學價值的著作。全書3卷,記載了27個柑橘類果樹的種和品種。分為柑、橘、橙三類,其中柑8種、橘14種。橙子、朱欒等5種。在形態(tài)描述方面,作者重點突出對果實的描述,包括大小、形狀;果皮的色澤、香氣、厚薄;果瓣的數(shù)目、味道和種子的多寡等。他也是依據(jù)果實的這些差異來區(qū)分柑橘的不同種類的,為一種比較科學的方法。從作者對真柑等果樹的描述可以看出,韓彥直注意到柑橘類果實的品質(zhì)與生長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還認為人工嫁接是造成這類果樹種類繁多的原因。
評價影響
《橘錄》詳明地記述了一套柑橘果樹的栽培管理和果實收藏方法,可稱為歷代有關這方面經(jīng)驗的總結。在種植方面,作者指出把柑橘種植在離江海10里左右旁近肥沃“涂泥”的地方,果實大而且品質(zhì)好。在管理方面,書中提出了一系列開溝排水、鋤草、施肥、填泥等措施,保證果樹生長良好。在防治病蟲害方面,書中明確指出柑橘所受的危害主要有兩種,一種由蘚(真菌)引起;一種由蠹(蟲)引起。前者通過刮除病原菌、除去多余的枝葉以增進果林的通光透氣性,即可得良好的效果;后者可以設法將蟲鉤出,然后用木釘將洞填死以達到治除的目的。在果實采摘方面,韓彥直指出要用小剪刀在平蒂的地方剪斷,輕放筐中,細心保護。收采、貯藏都要摒開酒氣。在貯藏的過程中,要勤于檢查,十日一翻,有爛的及時檢出。這些做法,也都為后人所遵循!堕黉洝肥鞘澜缟献钤绲囊徊扛涕賹V髞磉被譯成各種文字傳到國外。
訪韓彥直墓
前段時間與一個同事聊天時說起在本縣二界嶺有一座古墓的事,我說墓主是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的長子叫韓彥直。同事有些詫異,他說他就是韓世忠的后代,據(jù)他的家譜記載他的父親就是韓世忠的第25世孫,但他從來沒有聽說過他的先祖就葬在本縣的二界嶺。我跟他說這可是千真萬確的,縣志上有明確的記載。
第二天下午他打電話給我說要去看看,于是我們就騎車去了二界嶺。根據(jù)縣志記載的地址,我們找到了這座歷經(jīng)八百多年的古墓遺址。讓人始料未及的是事實上我根本無法辨認這座古墓的具體位置。縣志上說的500米墓道也沒有一點跡象。我們順著村后的一條黃土小路往前走,看到了一塊“韓彥直墓”字樣的縣級文物保護石碑,再往上去,在路邊的樹林和草叢中有橫七豎八巨大石灰?guī)r,啊呀!原來這就是墓道兩邊的石獸。就在這些殘破倒伏的石獸北面。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類似墳墓的大土堆,上面長滿了樹木和雜草。在土堆的西側(cè)散落了許多斷裂的大磚塊,這些又厚又大的青磚應該是墓穴里的,怎么會在地表上呢?看來這座古墓早已被盜墓者光顧過了!看到眼前這樣的情景,不禁感到一絲悲涼。同去的那位韓氏后人一直沉默著,我猜想他一定非常失望。
如果不是抗金名將韓世忠的長子,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韓彥直的名字,就連韓氏的后代也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先祖就葬在腳下這塊土地上。按理說韓彥直的墓不應該被后人遺忘。況且韓彥直是當時朝庭的一位官員,曾做過溫州太史。寫過一部世界上最早的關于柑橘的著作——《橘錄》,在歷史上與陸羽的《茶經(jīng)》齊名。這樣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怎么可能被他的后人所遺忘呢!我的心里產(chǎn)生了一個巨大的謎團。還有一個疑點是現(xiàn)在被證實的韓氏家族的村落——白峴鄉(xiāng)水曲卡離韓彥直的墓地至少有三四十里的路程,為什么他們要把他葬到離居住地那么遠的地方呢?
帶著種種疑問,我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是打開電腦在網(wǎng)上搜尋,有幸的是我在網(wǎng)上找到了一些答案。原來韓彥直死后家人將他的尸體運送到他的老家陜西延安下葬,因天氣炎熱,恐尸體腐爛,途經(jīng)長興時看到有一塊風景秀麗的“風水寶地”就決定下葬于此。后來一部分家族人員也就逗留在了長興。他們選擇了長興最北面的山區(qū)(今白峴鄉(xiāng)水曲卡)作為他們的居住地。至于今天的韓氏后人為什么不知道韓彥直其人,網(wǎng)絡沒有提供給我任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