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清代朱卷集成》第4冊書影
高鶚在他自己的履歷上寫的出生日期是“戊寅年十月十七日寅時生”(見顧廷龍主編《清代朱卷集成》第4冊《高鶚》),也就是公歷1758年11月17日。
高鶚父親是讀書人,有田產(chǎn),住在京郊。高鶚少年喜冶游,常同“少時酒伴”“趁蝶隨風(fēng),浪贏兩袖香留”,看來是比較放蕩,不太遵守儒家禮教。
青年時期的高鶚追求功名,熱衷仕進,逐漸形成了以儒家正統(tǒng)思想為主導(dǎo)的世界觀和藝術(shù)觀。但幾次趕考都名落孫山,這給了他精神上以莫大打擊,一度離京到京西北長城一帶做私塾先生,也可能做過幕賓。
此一時期,高鶚與畹君談了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畹君上有老,下有小,因遭遇不幸而信佛。高鶚詞中寫得最多的就是這段愛情。
高鶚在科場上折騰了很久以后,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終于如愿中順天鄉(xiāng)試舉人。
整理《紅樓夢》
高鶚中舉后,接連準(zhǔn)備會試,都一再失敗,身心疲憊,不過也偷得數(shù)年閑暇。他曾從友人處借閱《紅樓夢》抄本,但止于八十回,不見后半部,他深以為憾 。
《紅樓夢》程甲本
乾隆五十六年(1791),也就是高鶚中舉后第三年春,友人程偉元登門拜訪,出示自己搜求購買的百二十回全本,并邀請他一同參與編輯整理。高鶚認(rèn)為此書雖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閑情小說,但大致上與儒家思想并無沖突,因此欣然應(yīng)允。到這年冬至后五日,任務(wù)完成,下廠付印。很快,《紅樓夢》出版史、傳播史上第一個工程浩大的印本問世了,胡適稱之為程甲本。據(jù)程偉元說,他們具體的工作內(nèi)容是對原稿進行編輯校對,截長補短,抄成全部,再印刷出版 。
程甲本的出版略嫌倉促,有點急功近利,所以編校排印不夠仔細(xì),剛出廠就發(fā)現(xiàn)了很多瑕疵,于是高鶚與程偉元立即著手重訂,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二月十三日付梓[6] ,胡適稱之為程乙本。
程偉元、高鶚合撰的程乙本《引言》提到,此本前八十回是在參考各種舊抄本的基礎(chǔ)上補足缺文,訂正訛誤,其間偶爾也有增損幾個字的情況。而后四十回僅存殘本,并無別的版本作參考,因此只能按照殘稿前后次序,在空缺處打上補丁,使敘事連續(xù)以減少矛盾。至于殘稿的原文,他們并不敢妄自改動 。
高鶚對自己參與編輯、整理、出版《紅樓夢》的功勞很自負(fù),作《重訂紅樓夢小說既竣題》詩云:“悟得光明自在禪!盵7]
仕途得意
程高本《紅樓夢》出版后,高鶚迎來了人生高峰。乾隆六十年(1795),中乙卯恩科進士,殿試三甲第一名,授內(nèi)閣中書。
高鶚在職期間講究操守,勤于政事,年輕有為,受到同僚及上司的一致好評 ,因此步步高升,歷官漢軍中書、內(nèi)閣典籍、內(nèi)閣侍讀。
嘉慶六年(1801),高鶚以內(nèi)閣侍讀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
嘉慶十四年(1809),高鶚由侍讀考選都察院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
嘉慶十八年(1813),高鶚升刑科給事中 。
晚年家貧
高鶚任刑科給事中不久,即因失察八卦教教首林清謀反案而受到降三級調(diào)用的懲罰,應(yīng)了“登高必跌重”的俗語。他半世為官,兩袖清風(fēng),忽遭此變故,晚景凄涼 。嘉慶二十年(1815),高鶚卒,享年57歲。
主要功績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紅樓夢》扉頁上,在“無名氏續(xù)”下面還有兩行字:程偉元、高鶚整理。該社古典部主任周絢隆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才是高鶚在《紅樓夢》一書成形與傳播中的本來功績。周絢隆說,這種做法也得到了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和紅樓夢研究所大多數(shù)參與本書校注工作的研究者的認(rèn)同。
作品一覽
《高蘭墅集》,清盛昱、楊忠羲《八旗文經(jīng)》 卷五十九著錄,未見傳本
《蘭墅詩鈔》,《清史稿·文苑傳二》著錄 ,未見傳本
《月小山房遺稿》,是由高鶚的及門弟子華齡編校,增齡作序后付諸刻印的。藏于北京圖書館
《蘭墅硯香詞》不分卷,稿本,收錄高鶚詞44首
《贈麟慶》詩,見道光九年(1829)紅香館原刊本《清朝閨秀正始集》卷二 十,《高鳳儀小傳》
《<紅樓夢>敘》,見程甲本卷首
《<紅樓夢>引言》,與程偉元聯(lián)合署名,見程乙本卷首
《<操縵堂詩稿>跋》,見《八旗文經(jīng)》
《紅香館詩草》序見該書咸豐十一年(1861年)重刊本
《蘭墅文存》,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稿本,收錄高鶚的八股文16篇
《蘭墅十藝》,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稿本,收錄高鶚的八股文11篇
《唐陸魯望詩稿選鈔》二卷,北京圖書館藏稿本,其中《蘭墅摘鈔古體》和《蘭墅摘鈔今體》各一卷
《吏治輯要》,不分卷,高鶚編,有滿、蒙、漢3種文字本,又稱《三合吏治輯要》。有刊本,恩華《八族藝文編目》著錄
軼事典故
麟慶是高鶚同僚,其《鴻雪因緣圖記》記載高鶚軼事三則:
文淵閣國史館典籍廳前有芍藥一株,年久枯萎。嘉慶壬申(1812年)四月忽發(fā)新枝,麟慶友人、浙江舉人沈淦繪圖寫之,麟慶、高鶚受邀賦詩,京城傳為韻事。
麟慶在內(nèi)閣為官時,高鶚贈給他一把扇子,上面繪有王文簡公(王引之)在揚州邀請眾名士紅橋雅集作春游詩的故事。
有一年麟慶過酒仙橋,忽憶舊友,口占一聯(lián)曰:“跨鶴酒仙應(yīng)入座!闭枷侣(lián),見一人騎驢而至,于是對曰:“騎驢詩客或題橋!弊呓(xì)看,原來是高鶚,二人相認(rèn)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