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顧正紅是阜寧縣篆河(今濱海縣正紅鄉(xiāng))人。著名革命烈士。幼時家境貧寒,16歲隨母親逃荒至上海謀生。
1924年,顧正紅參加中共地下組織開辦的補習學校學習。期間,參加滬西工友俱樂部,受到鄧中夏、惲代英、劉華等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俱樂部中的積極分子。
1925年2月,上海22個日本紗廠的4萬多工人舉行大罷工,反對日本資本家無理開除工人。顧參加工會糾察隊。顧在斗爭中表現(xiàn)積極,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5月初,日本資本家借口"棉貴紗賤",撕毀協(xié)議,解散工會,停工關廠。
1925年5月15日,七廠日本資本家關閉工廠,拒發(fā)工資。在中共地下組織的領導下,顧帶領工友與廠方斗爭,率先沖開廠門。面對持搶的敵人,顧挺身站到工人隊伍的最前頭,領著工友高呼:"反對東洋人壓迫工人!""不允許扣發(fā)工錢!"等口號。七廠大班川村等早已注意顧正紅。此時見他帶頭斗爭,便立即對準他開了槍,子彈擊中顧的左腿,鮮血淋漓。顧正紅怒視敵人,忍痛高喊:"工友們,大家團結斗爭!"川村又連發(fā)數(shù)槍,顧終于倒在血泊中,工友們見狀滿腔怒火,蜂擁而上,同敵人展開英勇搏斗。罪魁元木、川村在武裝巡捕的保護下狼狽逃竄。顧正紅被工友們抬醫(yī)院搶救。
1925年5月16日,年僅20歲的顧正紅,終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而犧牲。
顧正紅犧牲的當天,滬西日本紗廠2萬多工人,發(fā)表宣言,宣布罷工,呼吁各界人民支持和援助工人斗爭。上海學生首先走上街頭,工商業(yè)界也紛起聲援。
1925年5月24日,上海各界在閘北潭子灣舉行公祭顧正紅烈士萬人大會。
1925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發(fā)動群眾舉行反帝示威。隨后,罷工斗爭迅速成為著名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
建國后,上海市建立顧正紅烈士紀念館,上海國棉二廠為顧正紅烈士建了塑像。烈士家鄉(xiāng)建立了顧正紅紀念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將烈士家鄉(xiāng)正式命名為正紅公社(今為正紅鄉(xiāng))。
主要事跡
罷工事件
1925年2月,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上海滬西22個日商紗廠工人舉行二月罷工,顧正紅參加工人糾察隊和罷工鼓動,參與組織和擴大罷工隊伍,并在罷工中積極發(fā)展工會會員。這次罷工取得了初步勝利。同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但罷工后日商資本家,撕毀協(xié)議。顧正紅及時把場內情況向工會匯報,并把工人堅持積極斗爭的決定向工人傳達。
五卅慘案
1925年5月15日,日商資本家借口無紗,關閉內外棉七廠,工人沖進廠內要求做工,日方勾結租界巡捕房對廣大工人進行鎮(zhèn)壓。顧正紅帶領工人拿起打梭棒自衛(wèi)。
顧正紅率領工人沖進工廠要求復工和發(fā)工資,他跑在工人隊伍的最前頭領頭高呼:“反對東洋人壓迫工人!”
面對帶槍的日本大班(相當于廠長)及其打手,他毫無懼色,據(jù)理力爭。
七廠大班川村兇狠地朝顧正紅開槍,子彈擊中他的左腿,鮮血直流。
他忍著傷痛,振臂高呼:“工友們,大家團結起來,斗爭到底!”
敵人再次開槍,擊中他小腹。他緊緊抓住身旁一顆小樹,頑強地挺立著,繼續(xù)號召工人們堅持斗爭。
劊子手又向他連開兩槍,用刀猛砍他的頭部。
顧正紅,這位年輕的共產(chǎn)黨員,工人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在反帝愛國斗爭中,為無產(chǎn)階級解放事業(yè)獻出了寶貴生命,年僅20歲。
屠殺事件激起上海內外棉各廠工人的憤怒,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和組織下,當天舉行了大罷工,罷工浪潮迅速席卷上海各界,很快燃成了反帝愛國的熊熊烈焰,聲勢浩大的五卅運動爆發(fā)了。
屠殺事件激起上海內外棉各廠工人的憤怒,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和組織下,當天舉行了大罷工,罷工浪潮迅速席卷上海各界,很快燃成了反帝愛國的熊熊烈焰,聲勢浩大的五卅運動爆發(fā)了。
人物相關
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在上海(普陀區(qū)澳門路300號)和江蘇省濱?h(正紅鄉(xiāng)政府大院內)分別建立了顧正紅烈士紀念館,其家鄉(xiāng)被命名為正紅鄉(xiāng)、正紅村(已被更名為正紅鎮(zhèn))。
紀念館
2008年5月30日顧正紅紀念館建成。開館以來,在做好免費開放的前提下,開展了與烈士家鄉(xiāng)開展精神文明共建、召開紀念五卅運動座談會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2009年12月,顧正紅紀念館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了更好地繼承先烈的革命傳統(tǒng),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發(fā)揮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和意義。
2011年5月30日顧正紅紀念館網(wǎng)站正式開通。
2011年底,該館對常設展進行了更新和調整,于2012年4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新展。
烈士故居
顧正紅烈士故居,在濱海縣正紅鄉(xiāng)正紅小街東南約兩公里的篆河邊上。這是一座普通農(nóng)舍,為三間座北朝南泥墻草屋,木質門窗,占地面積僅為28.7平方米,故居大門左側,鑲嵌著一塊大理石碑,上刻:“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顧正紅烈士故居/江蘇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公布/鹽城市人民政府立”。
正紅精神
為了紀念先烈短暫而光輝的一生,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在上海普陀區(qū)澳門路300號建立了顧正紅烈士紀念館; 1958年,其出生地所屬的鄉(xiāng)、村、組分別被命名為正紅鄉(xiāng)(現(xiàn)更名為正紅鎮(zhèn))、正紅村、正紅組,家鄉(xiāng)的中小學校也以烈士的名字命名。
關于顧正紅,正紅鎮(zhèn)的居民不但耳熟能詳,而且為之自豪。在鎮(zhèn)主要入口處,樹立著顧正紅拿著打梭棒的銅像,入鎮(zhèn)出鎮(zhèn)都會看到烈士的英姿。在正紅中學的校園里,矗立著一座顧正紅半身塑像,英姿挺拔,威武不屈。每到清明、“五四”等重大節(jié)日,學校都要組織全校1000多名師生,在烈士塑像前莊嚴宣誓。
顧正紅有一個遠房侄兒叫做顧明生。他曾在南非搞建筑。2011年,顧明生才40出頭,但卻在正紅遠近知名,正是由于他不怕吃苦、敢于創(chuàng)新,2011年前后幾年帶了上百號“泥腿子”跨出國門掙洋錢,每年每人收入近10萬元,家家建起了小樓房。在正紅的新一代農(nóng)民身上,分明可以看到烈士精神在閃閃發(fā)光。
正紅精神不僅改變著正紅人,也深深感染著正紅鎮(zhèn)的黨員干部。他們銳意進取,攻堅克難,造福鄉(xiāng)親,烈士家鄉(xiāng)每年都有著新變化:村里的交通更便捷,居民不用飽受水淹之苦,中心集鎮(zhèn)建設越來越快……正紅的發(fā)展正在提速,變化是全方位的,卻又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生著。
2011年,63歲的徐壽休多年來一直義務宣傳烈士事跡!拔覀儧]有給烈士抹黑……”他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吃苦耐勞,善良耿直,當年顧正紅是這個性格,如今的正紅人還是這個性格,烈士活在家鄉(xiāng)人的心中,烈士的精神永遠不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