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將領楊鳳翔
1900年7月初的一天,駐守在黑龍江左岸的俄將畢乃托爾來璦琿要求嚴陣以待的中國軍隊撤防讓路,放俄軍沿黑龍江向下進發(fā)。面對蠻橫傲慢的俄將,老將軍冷若冰霜,斷言拒絕。
8月23日,一萬多名裝備精良的俄軍撲過來,楊鳳翔一聲令下,炮聲隆隆,槍聲大作。中了埋伏的俄軍不甘失敗,輪番組織沖鋒,嶺上軍民奮勇沖入敵陣,敵人死傷無數。已是花甲高齡的楊鳳翔橫刀躍馬,奮勇當先,以楊家將世代相傳的凜凜威風在敵人的陣營中左劈右殺,十幾個敵人在他的刀下成了新鬼。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將軍身上多處受傷,疼痛讓他三次從戰(zhàn)馬上跌下來,他又三次躍上馬背繼續(xù)指揮軍民作戰(zhàn)。最后,楊鳳翔終因傷勢過重再次跌下馬來,吐血而死。
楊鳳翔戰(zhàn)死后,軍民們含淚把他的遺體簡單裝殮后,馱在一匹騾子上,冒著生命危險躲過俄軍道道關卡,晝夜兼程輾轉千里,將老將軍的遺體送回了吉林府克勤社前五家子屯。靈柩停在楊氏祠堂里,鄉(xiāng)親們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痛悼不已。
1904年4月,清政府追授楊鳳翔為光祿大夫、一品建威將軍,在吉林府克勤社前五家子屯為其造墓樹碑。同時,清帝為楊鳳翔的后人抬旗,抬入八旗的第一旗——尊貴的鑲黃旗。
就這樣,本是漢族人的楊氏,進入了滿族八旗,成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一個突出的典范。
作家楊鳳翔
基本簡介
筆名:蘆萍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31
民族:漢族
黑龍江巴彥人。中共黨員。
1962年畢業(yè)于東北人民大學中文系。曾獲1986年吉林省文學藝術期刊優(yōu)秀編輯獎、
1987年中國作家協會編輯榮譽證書。
194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
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歷任東北人民大學中文系教師,《長春》雜志編輯部副主任、副主編,吉林省出版局辦公室副主任,《詩人》雜志主編,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編審。世界華人詩人學會理事,長春詩歌學會首屆會長,中國詩歌學會首屆理事。
個人作品
著有詩集《鄉(xiāng)村的早晨》、《長白燕》、《北方》、《美的雕塑》、《莉莉的夢》、《星星戀》、《下弦月》、《苦戀樹》、《蘆萍詩選》,理論集《現代詩的鑰匙》等。
詩歌《致詩友王書懷》獲1980年吉林省作家協會優(yōu)秀文學獎
詩歌《思索之歌》獲1980年《春風》文藝獎
詩集《苦戀樹》獲1992年吉林省人民政府《長白山》獎和獲吉林省人民政府2000年“長白山文藝成就獎”。
高級工程師楊鳳翔
楊鳳翔男,湖南寧鄉(xiāng)人。高級工程師。中共黨員。大學文化。
貴州玻璃廠總工程師。主要業(yè)績:長期從事玻璃電熔技術工作,參與過我國第一座國產化全電熔玻璃爐的建設,該項目獲國家科技成果獎,他也因此獲貴州省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以后他還獨立設計和建設過多座全電熔和電助熔玻璃爐
1993年調貴州玻璃廠后,對當時我國最大的貴玻30噸全電熔玻璃爐作了多項改進,使電耗、熱效率和爐齡等技術經濟指標大幅度提高,達國外同類設備先進水平。他發(fā)表的論文《玻璃電熔技術》、《全電熔玻璃爐設計方面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再談玻璃電熔技術》等或為國外學術刊物轉載,或被收入一些大型文獻叢書或文庫,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影響,對我國玻璃電熔技術的推廣應用作出了積極貢獻
國畫大師楊鳳翔
楊鳳翔(1905—1982年),字俊林,河北省大名縣人,出身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曾就讀北大歷史系兩年,后因酷愛藝術,又考入北平藝專,學習國畫。畢業(yè)后在河北省林縣任代縣長兼縣黨部書記長半年?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他變賣土地、家產,買槍支援抗戰(zhàn)。由于他投軍的部隊人員、武器少而落后,與日寇打了幾次小仗,死傷過半而潰散。當時,楊鳳翔在家鄉(xiāng)已一無所有,加上日寇追趕,他就攜眷一路賣字畫逃難到了西北。經同鄉(xiāng)介紹在慶陽師范任教員,得到校長王任民(河北省昌平縣人)的器重。后王任民調任涇川縣縣長,楊鳳翔又隨王來到涇川,在甘肅農校(址在楊柳灣涇川一中)、水泉寺中學任歷史、美術教員。解放后,他向政府交待了自己的歷史,后離校行醫(yī),準備回原籍,因無路途盤費,家小又生疾患,滯留高平。經學生挽留介紹定居高平城南,在高平街開診所治病謀生。1955年初,因歷史問題被捕,經審查,其歷史問題屬抗日時期,解放前從教,無新罪,解放后主動交待,且遵紀守法,以無罪當庭訓解釋放。1958年,他再次被捕,以歷反罪判刑18年,1975年黨中央關于原國民黨縣團級人員特赦文件公布后,獲釋回家。1977年法院對其歷史問題又重新結論:“經查證,其歷史問題時屬國共合作時期,解放后無新的罪行,奉公守法,其原判決是錯誤的!辈l(fā)給冤獄費500元,回家后繼續(xù)從醫(yī)。1982年10月病故,終年77歲。
楊鳳翔自幼學習刻苦用功,從小學到中學成績都很優(yōu)良。先后以高分被北大、北平藝專錄取。在北大兩年期間,掌握了大量的歷史知識,為后來歷史教學和創(chuàng)作歷史劇奠定了基礎。在慶陽師范和我縣任歷史教員多年,教學嚴謹,質量較高。同時,他以淵博的歷史知識,先后創(chuàng)作出大型歷史劇《遼西精忠》、《斬檀道濟》、《寇準執(zhí)法》和聊齋神話劇《青風》。《遼西精忠》經與史肇榮共同修改定名為《趙苞》,縣劇團排演成功,作為我縣自編自演劇目,赴省上參加匯演,在蘭州演出多場,受到省城觀眾的好評,甘肅省電視臺作過報道。
國畫藝術是楊鳳翔的愛好和追求。為在這一專業(yè)上有所造詣,他離開了已在北大學習兩年的歷史系,轉而考入藝專,專攻國畫,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在從家鄉(xiāng)逃往西北的沿途,僅靠繪畫這一特長維持了一家人的生計。在慶陽師范任教期間,從華北來了70多名流亡學生就讀,他們竟無棉衣御寒,楊鳳翔就揮毫作畫,奮戰(zhàn)20多天,作畫50幅,王任民校長親自主持畫展義賣,所得資金,給這些學生每人購買皮襖一件,在當地傳為佳話。他的作品多次參加縣、地、省展出,《江鄉(xiāng)曉霧》一畫參加了1956年全國職工美展,獲二等獎。其家中至今仍保留著他的部分佳作,有一幅作品還入編《涇川縣志》。
醫(yī)術是楊鳳翔的業(yè)余愛好。他有較高的文學水平,加上好學愛鉆,在當教員期間就開始學習醫(yī)療知識。離開學校后,又曾拜劉芝陽(瑤池道人)學醫(yī)。不久,他開始行醫(yī),邊醫(yī)邊學,在實踐中提高很快,一兩年時間在高平周圍就有了影響,逐漸名聲遠揚,慕名求診者不斷增加。他在醫(yī)藥行道中屬于經方派,以治傷寒、雜癥較為特長,并從實踐中不斷總結、驗證出了一些驗方、秘方和偏方,治好了不少病人。他曾收袁尚德、史克昌、杜浩昌為徒。杜浩昌跟他學醫(yī)四年,后來成了我縣一名有影響的中醫(yī),在縣中醫(yī)醫(yī)院工作多年已升為主治醫(yī)師,退休后仍被醫(yī)院聘請上班。楊鳳翔在服刑期間,被勞改機關安排看病,積極發(fā)揮專長,為當地群眾、勞改干部和犯人治病,受到管教人員表楊和子午嶺一帶群眾的贊譽。
楊鳳翔曾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活動,傾家蕩產支援抗戰(zhàn)。他擁護中國共產黨,即使在勞教期間,也毫無怨言,認真服法,刻苦改造。在家期間,教育子女要熱愛黨,跟黨走,為人民多做好事。他為人忠厚耿直,任教時對學生、看病時對病人都是滿腔熱情,一視同仁,別人有難,盡力相幫。他生活儉樸,安平樂道,不趁人之危,不欺強凌弱;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不借機謀利;他只看病不開藥房,僅收極低的手續(xù)費以維持簡單的食宿。他家中生活清貧,無甚積蓄,逝后僅留幾幅字畫。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品格高尚,多才多藝,在涇川南原乃至全縣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