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韓愈(768年—824年,唐代宗大歷三年至穆宗長慶四年,年五十七),字退之,中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祖籍郡望昌黎(今屬河北,一說遼寧義縣),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卒謚文,世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與柳宗元是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稱贊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散文,詩,均有名。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生平
韓愈出生未幾,母親過世,三歲喪父,受大哥韓會(即十二郎韓老成之父)撫育,隨兄長為官轉(zhuǎn)徙京師、韶州等地。后韓會病逝韶州,隨嫂鄭氏護喪返回河陽。后又避難宣城,與侄韓老成,同由鄭氏撫養(yǎng)成人,情逾手足。
韓愈七歲開始讀書,十三歲能寫文章,自言“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jīng)于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于意也”(《與鳳翔邢尚書書》)。貞元二年(786年)赴長安應(yīng)試,無門第資蔭,三試不第。貞元八年(792年)始中進士。應(yīng)吏部試,又三次不中。貞元十一年(795年),三次上書宰相,希得薦舉。
貞元十二年(796年),汴州宣武軍亂,隨宣武軍節(jié)度使董晉赴任,擔任觀察推官。期間與孟郊相識交游,李翱、張籍入其門下。董晉卒,改任武寧節(jié)度使張建封屬下節(jié)度推官。張建封死,遷居洛陽。
貞元十七年(801年),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貞元十九年(803年)任監(jiān)察御史,因關(guān)中旱災,上《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糾彈國戚京兆尹李實,遂貶陽山令,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甚以“韓”字,為兒取名。這一年侄子韓老成去世,寫《祭十二郎文》。元和六年(811年)任國子博士,作〈進學解〉,受裴度賞識,擢為禮部郎中。815年隨裴度征淮西,因攻擢任刑部侍郎,并作〈平淮西碑〉。
任刑部侍郎時,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皇帝將佛骨迎入了宮中供養(yǎng)三日,舉國若狂,甚有百姓燒指灼背者。因諫阻唐憲宗迎佛骨,作《諫迎佛骨表》說明“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牲宰,晝?nèi)找皇,止于菜果,其后竟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憲宗聞之大怒,將處以極刑,裴度、崔群力救道:“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nèi)懷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寬假,以求諫爭!蹦速H為潮州刺史。
《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愿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 知汝此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
往潮州路上,來到了藍關(guān)時,大雪紛豭,韓愈見到侄兒韓湘(傳說韓湘就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不禁再三嗟嘆道:“吾為汝成此詩!痹娨鳎骸耙环獬嗑胖靥欤H潮州路八千;愿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知汝此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焙髞碓诔敝萦謱憽醇厉{魚文〉,往河里扔了一豬一羊,據(jù)聞鱷魚就此絕跡。事實上,后來宰相李德裕、宋朝陳堯佐在潮州時,看見鱷魚仍在。韓愈于潮州興學、又藉以工抵債釋放奴婢。韓愈卒后,當?shù)啬私n文公廟供奉。潮州任內(nèi),韓愈上書謝恩,改任袁州。
唐穆宗即位后,奉旨回京,歷任國子監(jiān)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職,是人稱其為“韓吏部”。五十七歲病卒,宋朝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伯”。
韓愈善寫墓志銘,是時“長安中爭為碑志,若市買然!。韓愈文名日盛,達官貴人常求其為先人撰墓志銘,潤筆甚高,韓愈亦來者不拒。司馬光《顏樂亭頌》一文指出,韓愈“好悅?cè)艘糟懼,而受其金”。韓愈寫一篇《謝許受王用男人事物狀》,潤筆費用是“受馬一匹,并鞍、銜及白玉腰帶一條”!吨x許受韓弘物狀》記載曾收得韓弘致贈的“絹五百匹”,相當于四百貫錢,而時韓愈一個月的薪水只有二十五貫錢,當官反成副業(yè)。部分“諛墓”之作,在當時頗受譏斥。其友劉叉甚覺眼紅,取其黃金數(shù)斤而去,云:“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元代王若虛說:“韓退之不善處窮,哀號之語,見于文字。”又說:“退之不忍須臾之窮!
韓愈晚年養(yǎng)了一群公雞,在給公雞的飼料里拌了硫磺,喂上一千天,韓愈就吃公雞。韓愈以“道統(tǒng)”自命,三十六歲時已經(jīng)“而視茫茫,而發(fā)蒼蒼,而齒牙動搖”(〈祭十二郎文〉),晚年有“落齒”詩:“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牙。俄然去六七,落勢殊末已”。后來在長安城南興建過豪宅,也有絳桃、柳枝等妓,能歌善舞。長慶四年(824年)敬宗即位,同年十二月韓愈因病去世,年五十七。韓愈去世后,〈韓文公墓志銘〉是由其生前指定的高徒皇甫湜撰寫,李翱令作行狀。
現(xiàn)在孟州市西虢鄉(xiāng)韓莊(傳為韓愈老家)修建有韓文公墓。
文學成就
韓愈長于詩文,力斥當時駢文,提倡古文,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推展唐代古文運動。其文章以排斥佛老,闡明儒家之道為宗旨,長于議論,〈師說〉、〈原性〉、〈原道〉、〈諫迎佛骨表〉、〈進學解〉、〈送窮文〉,備受傳誦。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詩有論者以為可以列李白杜甫之后,居全唐第三。韓詩以文為詩,以論為詩,求新求奇,有氣勢,對糾正大歷詩風起到了一定作用,對宋詩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王安石以“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語出韓愈《薦士》詩)概括其詩風。他的代表作有《南山詩》、《調(diào)張籍》、《聽穎師彈琴》、《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春雪》、《晚春》等。
文學主張
力主“文以載道”,自云:“己之道,乃夫子、孟軻、揚雄所傳之道”。于〈原道〉一文,更確立儒家道統(tǒng)譜系,以承繼者自任。攘斥佛老,擯除諸子百家之說。
評價
● 蘇軾盛稱其“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guān)盛衰之運!薄蔼氻n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guān)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 蘇洵稱贊韓愈文章“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zhuǎn)”。
● 錢仲聯(lián):“韓愈的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具有多樣的藝術(shù)特色”。
● 韓退之所撰寫《祭十二郎文》與李密的《陳情表》、諸葛亮的《出師表》并列為中國三大抒情文之一,南宋謝枋得《文章軌范》引用安子順之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 陳寅恪在《論韓愈》中論及韓愈排斥佛教,“呵抵釋迦,申明夷夏之大防”。
● 周作人對韓退之則不以為然:“講到韓文我壓根兒不能懂得他的好處”,“總是有舊戲似的印象”,“但見其裝腔作勢,搔首弄姿而已”。他在《秉燭談?wù)勴n文》又說:“假如我們不贊成統(tǒng)治思想,不贊成青年寫新八股,則韓退之暫時不能不唉罵,蓋竊以為韓公實系該運動的祖師,其勢力至今尚彌漫于全國上下也”、“如有人愿學濫調(diào)古文,韓文自是上選”。
● 韓愈說自己反對閹黨,“日與宦者為敵”,但是貞元十三年,韓愈曾作〈送汴州監(jiān)軍俱文珍序〉,對宦官俱文珍歌頌備至。后來又作《順宗實錄》,對俱文珍亦多加褒辭。魏了翁嘲笑他“韓公每是有求于人,其詞輒卑諂不可據(jù)”。
● 韓愈善寫“諛墓”之文,清初顧炎武在書信中評他:“韓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毀》、《爭臣論》、《平淮西碑》、《張中丞傳后序》諸篇,而一切銘狀概為謝絕,則誠近代之泰山北斗矣;今猶未敢許也”。
● 張耒論韓愈“以為文人則有余,以為知道則不足”(《韓愈論》)。
● 朱熹指責韓愈“裂道與文以為兩物”(《讀唐志》)。
● 章學誠稱韓愈的碑志文是“心識古人源流,隨時通其變化”(《文史通義u2027墓銘辨例》)。
● 茅坤說:“世之論韓文者,共曾稱碑蒜;予獨以韓公碑文多奇崛險譎,不得《史》《漢》敘事法,故于風神處或少道逸!保ā短扑伟舜蠹抑рn·論例》)
● 章太炎說:“韓對死生利祿之念,刻刻不忘:登華山大哭,作《送窮文》,是真正的證據(jù)。”韓愈登華山“度不可返,乃作遺書,發(fā)狂慟哭”,最后被華陰縣令救下。
名句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雜 說)·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治學名聯(lián))
·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聽穎師彈琴》)
·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原毀》)
· 親之割之不斷,疏者屬之不堅。
·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送孟東野序》)
· 少年樂相知,衰暮思故友。
·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事業(yè)無窮年。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 (《師說》)
·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進學解》)
·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師說》)
·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說》)
·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圣人無常師。 (《師說》)
·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 (《師說》)
·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調(diào)張籍》)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
注釋
- ^ 五代時人陶榖《清異鄉(xiāng)錄》載:“昌黎公愈晚年頗親脂粉。服食用硫磺末攪粥飯啖雞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u2018火靈庫u2019。公間日進一只焉。始亦見功,終致命絕。” ^ 宋代王讜《唐語林》卷六《補遺》云:“韓退之有二妾,一日絳桃,一日柳枝,皆能歌舞。初使王庭湊,至壽陽驛,絕句云:u2018風光欲動別長安,春半邊城特地寒。不見園花兼巷柳,馬頭惟有月團團。u2019蓋有所屬也。柳枝后逾垣遁去,家人追獲。及鎮(zhèn)州初歸,詩曰: u2018別來楊柳街頭樹,擺弄春風只欲飛。還有小園桃李在,留花不放待郎歸。u2019自是專寵絳桃矣。”, ^ 周作人:《談韓退之與桐城派》 ^ 韓愈:《上鄭尚書相公啟》
文學作品
【題解】
本文見《昌黎先生集》。為作者贈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闡明師道。“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保谠洞痦f中立論師道書》)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簦煹乐粡涂芍!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骸叭诵,則必有我?guī)煛!笔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送李愿歸盤谷序
【題解】
李愿是韓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詳。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冬,韓愈在長安等候調(diào)官,因仕途不順,心情抑郁,故借李愿歸隱盤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首段敘述盤谷環(huán)境之美及得名由來。結(jié)著三段借李愿之口,運用兩賓夾一主的手法,寫了三種人:聲威赫赫的顯貴、高潔不污的隱士和趨炎附勢的官迷,于映襯、對比中表達他對官場腐化的憎惡和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古人在朋友臨別時,常常賦詩為贈,“序”是闡述贈詩的緣由和意旨的。本文末段“歌曰”以下就是贈詩。歌辭極言隱居之樂,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儷而富于變化,流暢生動,和諧可誦,有一唱三嘆的情致。蘇軾《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說:“歐陽文忠公嘗謂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余亦以謂唐無文章,惟韓退之《送李愿歸盤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執(zhí)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步!
【原文】
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蛟唬骸爸^其環(huán)兩山之間,故曰u2018盤u2019!被蛟唬骸笆枪纫玻亩鴦葑,隱者之所盤旋!庇讶死钤妇又
愿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zhí)其物,夾道而疾馳。喜有賞,怒有刑。才畯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當世者之所為也。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污穢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僥幸于萬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與之酒而為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宮;盤之土,維子之稼;盤之泉,可濯可沿;盤之阻,誰爭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繚而曲,如往而復。嗟盤之樂兮,樂且無央;虎豹遠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祭十二郎文
【題解】
南宋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寫道:“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薄都朗晌摹肥且黄О倌陙韨髡b不衰,影響深遠的祭文名作,不管我們對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評價,吟誦之下,都不能不隨作者之祭而有眼澀之悲。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后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來。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于東,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去年,孟東野往。吾書與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fā)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cè)也?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yè)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汝去年書云:“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蔽嵩唬骸笆羌惨玻现,常常有之!蔽词家詾閼n也。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云,汝歿以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月日。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yīng)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則待終喪而取以來;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其余奴婢,并令守汝喪。吾力能改葬,終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yǎng)于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yǎng)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自今已往,吾其無意于人世矣!當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尚饗。
送孟東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野,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于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于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逼涓バ乓右院!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shù)鳴。
秦之興,李斯鳴之。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jié)數(shù)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將天丑其德,莫之顧耶?何為乎不明其善鳴者也?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jié)、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耶?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東野之役于江南野,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于有司,懷抱利器,郁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于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原毀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笔遣灰嘭熡谏碚咧匾灾芎酰∑溆谌艘,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比∑湟唬回熎涠;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痹唬骸澳苌剖,是亦足矣!辈灰啻谌苏咻p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奔何从心,曰:“我能是,是亦足矣!蓖庖云塾谌耍瑑(nèi)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于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嘗試之矣。嘗試語于眾曰:“某良士,某良士!逼鋺(yīng)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嘗語于眾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逼洳粦(yīng)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說于言,懦者必說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將有作于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
進學解
【題解】
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間韓愈任國子博士時所作,假托向?qū)W生訓話,勉勵他們在學業(yè)、德行方面取得進步,學生提出質(zhì)問,他再進行解釋,故名“進學解”,借以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騷。文中通過學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學習、捍衛(wèi)儒道以及從事文章寫作的努力與成就,有力地襯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針鋒相對的解釋,表面心平氣和,字里行間卻充滿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對社會的批評。按本文“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語,凝聚著作者治學、修德的經(jīng)驗結(jié)晶;從“浸沉醲郁”到“同工異曲”一段,生動表現(xiàn)出他對前人文學藝術(shù)特點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韓愈作為散文家,也很推重漢代揚雄的辭賦。本文的寫作即有所借鑒于揚雄的《解嘲》、《解難》等篇,辭采豐富,音節(jié)鏗鏘、對偶工切,允屬賦體,然而氣勢奔放,語言流暢,擺脫了漢賦、駢文中常有的艱澀呆板,堆砌辭藻等缺點。林紓所謂“濃淡疏密相間,錯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應(yīng)說是韓愈特創(chuàng)的散文賦,為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的前驅(qū)。文中有許多創(chuàng)造性的語句,后代沿用為成語。
【原文】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方今圣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揚?諸生業(yè)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wù)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yè),可謂勤矣。抵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謂有勞矣。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guī)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于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學,勇于敢為;長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為人,可謂成矣。然而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跋前躓后,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
先生曰:“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yī)師之良也。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馀為妍,卓犖為杰,校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huán)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于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辭為經(jīng),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yōu)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繇其統(tǒng),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于用,行雖修而不顯于眾。猶且月費俸錢,歲靡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然而圣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歟?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閑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y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毛穎傳
毛穎者,中山人也。其先明視,佐禹治東方土,養(yǎng)萬物有功,因封於卯地,死為十二神。嘗曰:“吾子孫神明之後,不可與物同,當吐而生。”已而果然。明視八世孫羺,世傳當殷時居中山,得神仙之術(shù),能匿光使物,竊姮娥、騎蟾蜍入月,其後代遂隱不仕云。居東郭者曰鵕,狡而善走,與韓盧爭能,盧不及,盧怒,與宋鵲謀而殺之,醢其家。
秦始皇時,蒙將軍恬南伐楚,次中山,將大獵以懼楚。召左右庶長與軍尉,以《連山》筮之,得天與人文之兆。筮者賀曰:「今日之獲,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長須,八竅而趺居,獨取其髦,簡牘是資.天下其同書,秦其遂兼諸侯乎!」遂獵,圍毛氏之族,拔其豪,載穎而歸,獻俘於章臺宮,聚其族而加束縛焉。秦皇帝使恬賜之湯沐,而封諸管城,號曰管城子,曰見親寵任事。
穎為人,強記而便敏,自結(jié)繩之代以及秦事,無不纂錄。陰陽、卜筮、占相、醫(yī)方、族氏、山經(jīng)、地志、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人之書,及至浮圖、老子、外國之說,皆所詳悉。又通於當代之務(wù),官府簿書、巿井貸錢注記,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蘇、胡亥、丞相斯、中車府令高,下及國人,無不愛重。又善隨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隨其人。雖見廢棄,終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見請,亦時往。累拜中書令,與上益狎,上嘗呼為中書君。上親決事,以衡石自程,雖官人不得立左右,獨穎與執(zhí)燭者常侍,上休方罷。穎與絳人陳玄、弘農(nóng)陶泓,及會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處必偕。上召穎,三人者不待詔,輒俱往,上未嘗怪焉。
后因進見,上將有任使,拂試之,因免冠謝。上見其發(fā)禿,又所摹畫不能稱上意。上嘻笑曰:“中書君老而禿,不任吾用。吾嘗謂中書君,君今不中書邪?”對曰:“臣所謂盡心者。”因不復召,歸封邑,終於管城。其子孫甚多,散處中國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繼父祖業(yè)。
太史公曰:毛氏有兩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謂魯、衛(wèi)、毛、聃者也。戰(zhàn)國時有毛公、毛遂。獨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孫最為蕃昌。《春秋》之成,見絕於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將軍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無聞。穎始以俘見,卒見任使,秦之滅諸侯,穎與有功,賞不酬勞,以老見疏,秦真少恩哉。
雜說一《龍說》
韓愈
龍噓氣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靈怪矣哉。
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易曰:“云從龍!奔仍唬骸褒垼茝闹!
【翻譯】
龍吐出的氣形成云,云本來不比龍靈異。但是龍乘著這股云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電,變化神奇莫測,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淪。這云也是很神奇靈異的呢!
云,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至于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但是龍沒有云,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失去它所憑借的云,實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怪啊,龍所憑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說:“云跟隨著龍!蹦敲醇热唤凶鳊垼蛻(yīng)該有云跟隨著它啊!
注釋:
龍說:選自《雜說》,為其首篇,題目為編者加。 噓:噴吐。 伏:遮蔽。 景:通“影”。 神變化:語出《管子·水地篇》“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為蠶(蟲蜀)[說明,此為一個字zh ],欲大則藏于天下,欲上則凌于云氣,欲下則入于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 水:名詞用作動詞,下雨。 汩:漫。 云從龍:語出《易·乾·文言》“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從:隨,跟隨。
雜說二《醫(yī)說》
善醫(y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zhàn)伐日行矣。傳數(shù)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于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y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易》曰:“視履考祥!鄙漆t(yī)善計者為之。
雜說三《崔山君傳》
談生之為《崔山君傳》,稱鶴言者,豈不怪哉!然吾觀于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于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鳥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謂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膚,顏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則人,其心則禽獸,又惡可謂之人邪?然則觀貌之是非,不若論其心與其行事之可否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將特取其憤世嫉邪而作之,故題之云爾。
翻譯:
作者談氏在他寫的《崔山君傳》里說,那些聲稱自己如仙鶴般長壽能知往事的人,實在太荒謬了。但據(jù)我觀察,能夠盡到人的本性而不象禽獸那樣的人太少了,而這些人又憤世嫉俗、隱居避世,這是為什么呢?昔時的圣人們,有的頭象牛,有的身體象蛇,有的嘴巴象鳥,還有的面貌象蒙倛那樣方而且丑陋,但是他們僅僅是與那些野獸外貌相似,而本性卻完全不同,我們能夠說他們不是人嗎?而有的人身材豐滿,皮膚細嫩滑澤,面色紅潤有如朱砂,美麗非凡,他們的外表是人,而本性卻象禽獸一般。那么是否還能夠把他們稱作人呢?所以以貌取人,不如觀其言察其行來的正確。鬼神之說,我們?nèi)寮业茏訌牟惠p信,所以我就從這個故事中選擇了憤世嫉俗的一面,來發(fā)表一些感想而已。
雜說四《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眴韬!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注釋】
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擅長相馬。
只:同“只”,只是。辱:受屈辱,埋沒。
駢:成雙成對。駢死:并列而死。槽櫪:原指養(yǎng)獸的食器,這里指養(yǎng)馬的處所。
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被稱道。以,把。稱,稱頌,稱道。
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guān)系。
一食:吃一次;颍河袝r。盡粟一石(shi):吃盡一石(dàn)粟。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石,十斗為石。
食:同“飼”,喂養(yǎng)。
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這,指示代詞。
能:才能。
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xiàn)在外。見,同“現(xiàn)”,表露。美,美好素質(zhì)
且:將。欲:想要,要。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策:駕馭。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
盡其材:全發(fā)揮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鳴之:吆喝它。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執(zhí)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之:臨視著馬。臨,從高處往下看。
其:語氣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其:語氣助詞,加強肯定語氣。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jīng)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來喂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韓愈墓地
韓愈墓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墓冢高大,有磚石圍墻,翠柏蓊郁,芳草芨芨,棗樹成林。墓前有韓愈祠,明代建筑,三進院落,韓愈雕像坐于祠中。
韓愈墓始建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墓地處丘陵地帶,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計有饗堂三間,門房三間。祠內(nèi)共有石碑13通,記載有韓愈生平事跡等。墓前院內(nèi)有古柏兩株,相傳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間孟縣知縣仇汝瑚碑記:"唐柏雙奇
",左株高5丈,圍 1.2 丈;右株高4丈,圍1.1丈。 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韓愈一生創(chuàng)作了幾百首詩,對我國創(chuàng)作詩句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