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胡三省(1230~1302),中國宋元之際史學家。字身之。臺州寧海(今浙江寧海)人。南宋理宗寶祐間進士。歷任縣令、府學教授等職。應賈似道召,從軍至蕪湖,屢有建言,賈似道專橫不用。后隱居不仕。自寶祐四年(1256)開始專心著述《資治通鑒廣注》,得97卷,論10篇。臨安(今浙江杭州)失陷后,手稿在流亡新昌(今廣東臺山)途中散失。宋亡后,重新撰寫。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資治通鑒音注》294卷及《釋文辯誤》(12卷),對《通鑒》作?薄⒖甲C、解釋,對《釋文》作辯誤,并對史事有所評論。注文中多處聯(lián)系蒙古滅宋事實,發(fā)表感慨,寄托民族感情。
生平
胡三省,寧海中胡村人。出身于書香門第,父胡鑰篤愛史學,人稱"山澤遺 才"。
胡三省自幼好學,受父親影響,功課之余攻讀《通鑒》。其父有感于《通鑒》各家注本雖富,但于音義、釋文等乖謬甚多,又見胡三省天資聰慧,好學不倦,逐有期托勘誤《通鑒》之囑。胡三省十五歲時,父死,家境艱難,但胡三省牢記先父遺愿,益加勤奮。
寶祐四年(1256),胡三省與文天祥、陸秀夫、謝枋得等同登進士第,被任命為吉州泰和尉,因父親早亡,兄弟夭折,為侍奉老母而未赴任。后改任慶元府慈溪尉。由于胡三省剛正不阿、不事諂媚,任職期間得罪了慶元知府厲文翁,被彈劾罷官。不久,又以"文學行誼"被薦,授楊州江都丞。
咸淳三年(1267),應江淮制置使李庭芝之聘,任壽春府學教授,佐淮東幕府。之后,經(jīng)考舉及格,改奉議郎,知江陵縣。咸淳六年(1270),因母去世,離任回家治喪。喪服滿后,改知安慶府懷寧縣。同年,因李庭芝調任京湖制置使,胡三省才從淮壖回杭州。
自登第后,胡三省在案牘之余致力于《通鑒》的勘校工作。雖公事冗繁,仍堅持不懈;掠嗡粒娪胁煌姹局锻ㄨb》,務必搜羅;遇有《通鑒》方家,即登門求教。在杭時,已編就《資治通鑒廣注》九十七卷,論著十篇。賈似道的門客廖瑩中聞其名,出重金聘請胡三省?薄锻ㄨb》,以教授弟子。三省撰寫《準校通鑒凡例》一文。不久,廖瑩中又將胡三省推薦給賈似道。
咸淳十年(1247),胡三省出任沿江制置司機宜文字,升朝奉郎(七品官銜)。第二年,改任賈似道幕僚,從軍江上。但與賈意見不合,凡有建議,賈概不采納。是年,賈似道督師蕪湖,二月大敗于呂港。宋軍潰散后,三省返寧海,自此長期匿于鄉(xiāng)里,隱居著書,直至終年。
德祐二年(1276),元軍陷臨安,俘宋恭帝等多人北去。元將董文炳率軍南下,追擊南逃皇族,所過之處,燒殺搶掠,慘不忍睹。寧波亦遭兵禍。胡三省攜帶家少,遷居新昌。亂過返家,發(fā)現(xiàn)化了幾十年心血寫成的《資治通鑒廣注》已蕩然無存。三省不可奪志,悲痛與余,仍變賣家產(chǎn),再購《通鑒》,發(fā)憤重新作注。時年已經(jīng)四十六歲。從此閉門絕客,日夜奮筆。
直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重撰稿即將完成,又寄居鄞縣南湖袁桷家中,并在袁家最后完成《通鑒》校勘。至元二十三年(1286),《資治通鑒音注》全部成編,胡三省又著手作《通鑒釋文辨誤》。正在這時,寧海楊鎮(zhèn)龍在二十五都起義,攻下慶元,威震浙東。當時胡三省尚寓居在袁桷家,為了避亂,只好把剛完成而尚未付印的《資治通鑒音注》及其他著作,藏于袁家東軒的石窟中。起義平息后,全部著作仍完整無缺,后遂流傳于世。此石窟,后人稱為"胡梅磵藏書窟",地在今寧波市內大沙泥街袁家。
元朝統(tǒng)一中國后,政權日益鞏固,隨即對漢族士人采取拉攏的懷柔政策。并派侍御史程文海訪求江南文干,羅致去元朝為官。有些士人易節(jié)歸順,如葉李、趙孟睿揮械木懿揮φ伲縟⊥窠啃昏實謾U庵中問,对注重民族气皆懩胡三省淤|且恢滯。为了减少茵傦崣纬,宰S醇腦⑷站貌⒂脅肪又牡暮,又议b瘓偌夜櫓瀉宥ň櫻⒋喲似列蝗聳攏種槲幀W院?quot;知安老人",堂上立匾,題名《逸老堂》,在居所南筑讀書室,名"讀書林"。雖風燭殘年,仍仍孜孜不倦地從事《資治通鑒音注》的修改工作,嚴寒酷暑不停。子女以其年高相勸阻,三省說:"吾成此書,死而無憾。"至大德六年(1302)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著作
胡三省的著作除《資治通鑒音注》外,尚有《通鑒辨誤》十二卷,《通鑒小學》二 卷,《竹素園稿》一百卷。后兩部已失傳。胡三省曾編《通鑒地理考》一百卷,稿成后,見到同代學者王深寧的作品與自己所著大略類同,輒毀去原稿,不傳于世?梢娖渲螌W態(tài)度之嚴謹。
貢獻
注資治通鑒
胡三省所撰《通鑒音注》的體例演變,大體分為兩個過程:先是按唐陸德明《經(jīng)典 釋文》的體例,寫成《廣注》、《通論》、《辨誤》三書;稿軼重撰時,總成為《資治通鑒音注》。此書對《通鑒》記載的有關典章制度、音韻訓詁都有詳細注釋,特別是對音訓、地理諸項,考證尤為精詳,訂謬殊多。古代對于《通鑒》的注釋,卷帙浩繁,歷來以此書聲價最高,是目前研究《通鑒學》最完整的參考資料。
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在文化和思想領域里的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音注
《資治通鑒》有許多人名、地名、術語,非常怪僻,難以為時人所解讀。胡三省在《資治通鑒音注》中為之一一作注。如《周紀三》“彗星見”,胡注:“彗,詳歲翻;又除醉翻,旋芮翻。見:賢遍翻!庇秩缭凇稘h紀三》“閼氏”一詞之后,胡注:“匈奴之閼氏,猶中國之皇后。閼,於連翻,氏,音支”。再如《唐紀五》“隋末,歙州賊汪華據(jù)黟、歙等五州,有眾一萬……”胡注:“歙音攝,黟音伊”。在當時尚無規(guī)范的字典可查考的歷史背景下,胡三省把“音注”列為注釋《通鑒》之首,且名其書曰《資治通鑒音注》,實為讀者閱讀《通鑒》掃除文字障礙起了開路的作用。
訓詁
《通鑒》中不僅有大量怪僻難讀的生字,而且還有難以數(shù)計的難詞、典故,若不予以注釋,讀者不解其意,仍是讀不懂,還可能引起誤會。如對開卷《周紀一》“威烈王”這一稱謂,很少人知其內涵。胡三省所作釋文為:“名午,考王之子。謚法:猛以剛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又如《晉紀十三》“彼烏合而來,既無統(tǒng)一……久必攜貳”。胡釋曰:“飛鳥見食,群集而聚啄之。人或驚之,則四散飛去,故兵以利合,無所統(tǒng)一者,謂之烏合。”再如“商賈”一詞,胡釋曰: “行賣曰商,坐販曰賈”。這些釋文,言簡意賅,為讀者提供了方便。
胡三省最擅長地理和典章制度的注釋。如《周紀二》顯王三十五年記“越王無疆伐齊”一事,胡疏曰:“浙江有三源:發(fā)于太未者,謂之谷水,今之衢港是也;發(fā)于烏傷者,《水經(jīng)》謂之吳寧溪,今之婺港是也;發(fā)于黟縣者,《班志》謂之浙江水,今之徽港(新安江)是也。三水合為浙江,東至錢塘入海。浙,折也。言水曲折于群山之間也!钡湔轮贫鹊淖⑨,則更詳盡。如《漢紀四》記高帝十年“?常慕魏無忌(信陵君)養(yǎng)士,及為相守邊,告歸”。胡疏曰:“漢律:二千石有予告,有賜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當?shù)靡。賜告者,病滿三月當免,天子優(yōu)賜其告,使得帶印綬、將官屬歸家治病。至成帝時郡國二千石賜告不得歸家;至和帝時,賜、予皆絕!庇栐b較音注又遞進了一步,既要釋注古人詞語之意見,又要闡明詞稱產(chǎn)生的來歷及其流變,因而其意義不可小看。
拾遺
對《通鑒》中記敘不詳或遺漏之內容,胡則在其下予以補充。如《周紀 一》記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事,胡在此14字后增補了180字,補敘了魏趙韓三家世系,并就三家分晉一事,予以抨擊:“三家者,世為晉大夫,于周則陪臣也。周室既衰,晉主夏盟,以尊王室,故命之為伯。三卿竊晉之權,暴蔑其君,剖分其國,此王法所必誅也。威烈王不惟不能誅之,又命之為諸侯,是崇獎妖名犯分之臣也!锻ㄨb》始于此,其所以謹名分歟!”
辨誤
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在記敘或評述一些歷史事件時,或出于疏忽,或因取材之局限,或因思想之主觀,難免有差錯或不當。胡三省“孜孜衛(wèi)翼,拾遺補誤,亦幾乎司馬氏之忠臣而無負”。對《通鑒》中的舛錯或不當之處,他直書己見。如在《晉紀四》“散騎常侍石崇”條下,胡注曰:“前書u2018侍中石崇u2019,此作u2018散騎常侍u2019,必有一錯。蓋因舊史成文也!敝赋鏊抉R光在史料取舍上,由于疏忽,導致內容先后矛盾。胡三省不僅為《通鑒》正文辨誤,且作《通鑒釋文辨誤》十二卷,對前人的釋文,也進行逐一甄別,辨誤。
布道
以史布道,古今公論?鬃幼鳌洞呵铩,是代王立法,捍衛(wèi)王道;司馬光修《 資治通鑒》是“續(xù)素王(孔子)之旨,歸成萬世之標準”。胡三省為《通鑒》作注,則是闡發(fā)司馬光的以史為鑒的思想。三者的思想觀點一脈相承。司馬光在《通鑒》中,對歷代的政治措施,歷朝的明君、賢臣、孝子的德行,大書而特書;對“傷天害理,殘民以逞”的暴君、亂臣、賊子的丑行,也不厭其煩地記敘,并寫了104條“臣光曰”述評。胡三省在述評之后,大都沒有注釋,表示完全贊同。對其他記敘之處,有些則三言兩語,一針見血。如《漢紀四》記漢高祖劉邦“還洛陽,聞淮陰侯(韓信)之死,且喜且憐之”。胡注曰:“喜者,喜除其逼,憐者,憐其功大!庇行﹦t連篇累牘,予以弘揚闡發(fā)。如對隋文帝楊堅貪圖享受、造仁壽宮一事,胡三省評曰:“仁壽宮成于開皇十五年。方其成也,文帝怒,欲罪相素。獨孤后喜而嘗之,繼此屢幸仁壽宮,之仁壽末,卒死于仁壽宮。仁壽者,帝窮民力作離宮,可謂仁矣,其不得死于是宮宜矣!帝怒相素,而不加之罪,其后喜,則亦從而喜之,豈非奢侈之能移人觸景而動,至于流連而不知返,卒詒萬世笑。是知君德以節(jié)儉為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