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曹維城,字價人,清朝貴州貴陽府人?滴醵辏1683年)生,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武舉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武舉殿試進士第一名,時年20歲,成為貴州歷史上最早也是唯一的一位武狀元,與光緒年間文狀元青巖人趙以炯、麻江人夏同和,遵義人探花楊兆麟稱為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著有《進藏紀程》等。中狀元后官至云南副將,從二品,卸任后在貴陽定居。曹維城可謂是名家傳世,其父曹元肅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武進士,官副將,其子曹石則是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武進士,雍正御前帶刀待衛(wèi),卸任后離京返回貴陽,與曹維城居住在貴陽城南狀元府,即今曹狀元街一帶。曹氏祖孫三代都是武進士,其中還有武狀元,算是貴州歷史上最有名氣的武術世家。
生平
曹維城考武狀元,按武舉殿試的考核項目,共要進行馬射、步射、挽馬、舞刀、掇石及筆試策論的考試,分三場考完。第一場為馬射,錄取標準為“縱馬三次,發(fā)九矢,中三者為合格。樹的(以氈球作靶)各距三十五步!卑芯嗉s70米左右。據(jù)《大清會典》所載資料推測,曹維城此項比賽以中四矢而獲頭場騎射之冠。第二場先為步射,靶距約100米,“發(fā)三矢,中二矢者為合格!焙筮M行技勇考試,包括挽弓、舞刀、掇石等三個項目,其中舞刀必舞花,刀重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刀尖拂地即不合格”,掇石(與今舉重相似)以能端起三百斤之石為合格。技勇三項中必須有二項達標始為合格,可見,曹維城功底是到家的。第三場為筆試策論,策論包括策與論二項,曹維城能詩會畫,文武雙全,此關過來頗占起手,輕松完卷。
曹狀元街
清朝貴陽出過文、武兩狀元,文狀元名趙以炯,武狀元叫曹維城.曹維城居住在貴陽城區(qū)南面的一條巷子里,這條巷子地名叫常平倉,又叫倉門口。什么巷名叫常平倉呢? 就是因為常平倉設在巷子內,倉門 就對著巷子。常平倉是封建社會里府、州、縣地方政府設立的糧倉,之所以叫“常平”,就是因為糧倉的作用是調節(jié)糧價,谷賤時收進,谷貴時賣出,保持城市糧價平衡。不過,到了清朝中晚期,常平倉只是徒有虛名,常平不了糧價,而成為地方官員營私舞弊的工具。到了清末,由于武狀元曹維城清初曾住在這條巷子里,常平倉之名被人忘記,俗稱狀元巷之名卻響亮起來。民國以后,曹狀元巷逐漸發(fā)展起來,巷道拓寬,商店、小販云集,1931 年這里空地上出現(xiàn)了群星電影院,放映露天電影,熱鬧非凡。20 世紀 30 年代末 40 年代初,地名變成了“新市場”,名副其實。解放后1981年這里稱叫市場路。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改名曹狀元街。曹狀元街在今電信綜合大樓北側,是一條連接富水南路與中華南路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