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經(jīng)歷
1966年生于貴州省大方縣,1991年獲北京大學理論物理專業(yè)博士學位。1991年7月至1993年9月在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1993年9月至1994年8月在德國Rossendorf研究中心核與強子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1994年8月至1996年12月受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作為洪堡學者在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1996年12月至1998年10月受日本科技廳資助作為科技廳研究員(STA Research Fellow)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97年被北京大學作為杰出人才從國外引進直接聘為教授,1999年3月至2000年1月受日本學術振興會資助在日本仙臺任東北大學JSPS訪問教授,2001年10月至2002年2月受日本文部省資助在大阪大學核物理研究中心任COE教授(Center of Excellence Professor),2002年7月至2002年10月應邀到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德國馬普核物理研究所、德國GSI、法國巴黎南大學作訪問教授。2004年11月8-23日,訪問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圣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Lawrence Berkeley國家實驗室。2005年1月7-17日,受瑞典Swedish Institutes資助,訪問瑞典皇家工學院(KTH,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5年6月18日 - 8月18日,訪問德國GSI,慕尼黑技術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意大利Cantania大學和米蘭大學。2006年1月 u2013 2008年12月,南非Stellenbosch 大學Professor Extraordinary。2007年7月u2013 9月,愛丁堡大學 SUPA Distinguished 訪問教授。
擔任職位
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放射性束核物理與天體物理》(2000-2005年)理論課題負責人、與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聯(lián)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yōu)秀創(chuàng)新群體資助。兼任北京大學-蘭州重粒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聯(lián)合支持的青年核物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理學部學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重離子物理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核物理學會理事、全國核結構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北京市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和客座研究員、理論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與原子核理論開放課題負責人、國內外多所大學兼職教授、《高能物理與核物理》編委、擔任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計劃、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等項目評價專家、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物理學科審查委員、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C, Nuclear Physics 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E, Chinese Physics Letters等學術刊物審稿人。國際《INTERNATIONAL SPRING SEMINAR ON NUCLEAR PHYSICS》、《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uclear Structure and Related Topics》等系列學術會議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中國、日本和德國等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共同舉辦的系列《北京亞原子物理國際暑期學!穭(chuàng)辦人和中方主席。
孟杰教授的研究工作涉及核物理領域的若干熱點問題,代表著國際核物理的許多研究領域。在放射性束核物理、原子核手征對稱性、奇特原子核性質、磁轉動、相對論連續(xù)譜理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他與合作者一道,于1997年預言了原子核手征對稱性,并建議在有三軸形變、質量數(shù)為130的轉動原子核中尋找。這一預言于2001年被實驗所證實,并被《Science》等專文報道,被認為“在核物理學界引起不小的震動”; 1994年提出的原子核的“磁轉動”模式??被美國國家能源部編寫的《核物理長期規(guī)劃》列為振動轉動研究的新成就;建立相對論連續(xù)譜Hartree-Bogoliubov理論,并給出實驗上發(fā)現(xiàn)的首例暈核11Li的微觀自洽描述,證明了連續(xù)譜對暈的貢獻;預言的滴線核中新的奇特現(xiàn)象——巨暈,已成為德國GSI,日本RIKEN和中國CSR等國際上主要放射性核束裝置的主要物理研究目標。
著作及論文
孟杰教授近年來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國內外刊物上發(fā)表SCI論文100多篇,SCI引用(包括自引)1400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邀請報告、大會主席或顧問委員數(shù)十次,先后應邀在德國、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希臘、臺灣、瑞典、俄羅斯、越南、克羅地亞、南非和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著名大學和研究所訪問和講學八十多次。多次應邀在國際學校上講授《原子核結構理論》。 應國際科學出版公司Elsevier Science邀請,為《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撰寫94頁的綜述文章《Relativistic Continuum Hartree Bogoliubov Theory for Ground State Properties of Exotic Nuclei》。
獲獎情況
1993年獲國家教育自然科學二等獎。2000年獲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孟杰教授積極參與并推動國際國內學術活動,與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共同發(fā)起和成立了北京大學¬蘭州重離子國家實驗室聯(lián)合支持的“青年核物理中心”,組織了系列學術活動,為北京大學建立和形成一支富有活力的核物理研究隊伍做出了重要貢獻。促進并建立了北京大學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在核科學方面廣泛的合作關系和亞洲共同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計劃。1999年與暈核的發(fā)現(xiàn)者Isao Tanihata教授聯(lián)合發(fā)起和組織的每兩年在北京舉辦一次的“北京亞原子物理國際暑期學!币殉蔀楹丝茖W領域重要的學術交流活動場所,得到了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北京現(xiàn)代物理中心、中國核物理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北京大學等的大力支持。同時,他還與法國巴黎南大學、日本大阪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等著名大學與研究所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生。迄今已培養(yǎng)博士后6名,博士8名,碩士4名,目前有十名博士生在讀。他同時也是北京大學在自然科學領域最早的接受和培養(yǎng)外國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教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