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概要
尼可羅·帕格尼尼,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12歲時在熱那亞舉行公開演奏會獲得成功;1805年擔(dān)任盧加宮廷樂隊小提琴獨奏家;1831年在巴黎和倫敦的演出引起世界轟動。
人物簡介
尼科羅·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及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屬于歐洲晚期古典樂派,早期浪漫樂派音樂家。他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對小提琴演奏技術(shù)進(jìn)行了很多創(chuàng)新。
他于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熱那亞。父親是小商人,沒受過多少教育,但非常喜愛音樂,是一個吉他和曼陀鈴業(yè)余愛好者。父親教他彈曼陀鈴并請了一位劇院小提琴手在他7歲時教他小提琴,后又與熱那亞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學(xué)習(xí)。他幼年充分顯露出音樂才能,不論什么曲子,他都立刻能輕松地演奏出來。同時他還學(xué)習(xí)作曲,8歲就會寫小提琴奏鳴曲。12歲,他在熱那亞舉行公開演奏會,獲得極大成功。他13歲開始旅行演出。從十余歲起,帕格尼尼跟著許多不同的老師學(xué)習(xí),包括了Giovanni Servetto和Alessandro Rolla,但是對于這早來的成功,他沒有辦法妥善的處理。在他十六歲時,他就開始賭博和酗酒,就在這個時候,荻達(dá)拯救了他,把他帶到她的家去,在那里他又開始學(xué)習(xí)小提琴,共學(xué)了三年。在這三年之中,他也彈奏吉他。1805年他擔(dān)任盧加宮廷樂隊小提琴獨奏家。1825年后,他足跡遍及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他還會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隨想曲》中,表現(xiàn)了高超的技巧。1840年5月27日夜,這位被譽(yù)為“小提琴之神”和“音樂之王”的人離開了人世,年僅五十八歲。
父母
帕格尼尼的父親安東尼歐·帕格尼尼,母親狄蕾莎.波姬亞蒂,皆未受過正式音樂教育,夫婦倆在酒店唱歌賺取賞金,帕格尼尼大概是繼承了父母天份。他的身體似乎天生就是拉琴的,他的肩膀,他的手肘,他的手腕關(guān)節(jié)異常柔軟。寬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墊及腮托,小腦特別發(fā)達(dá),聽覺格外靈敏,即使是用調(diào)音不準(zhǔn)的琴依然可以拉出準(zhǔn)確的音.他還可以將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來拉,當(dāng)然不是基于調(diào)音,而是從指法的改變。
天賦
帕格尼尼的演奏將小提琴的技巧發(fā)展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為小提琴演奏藝術(shù)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xiàn)。他不僅影響了后來的小提琴作品,也影響了后來的鋼琴作品。他還將吉它的技巧運用于小提琴的演奏中,大大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xiàn)力。由于技巧保密,他生前出版作品極少,絕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著名的音樂評論家柏遼茲稱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術(shù)師”,歌德評價他“在琴弦上展現(xiàn)了火一樣的靈魂”。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議的,一般小提琴家必須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兩條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據(jù)說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條弦拉出四個八度,這相當(dāng)于在手掌彎曲狀態(tài)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帕格尼尼的身材瘦長,拉琴時情緒激越,如癡如醉,如魔鬼附身,技巧十分精湛。在帕格尼尼五十八年的音樂生涯中,共創(chuàng)作了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包括《鐘》、《狩獵》等名曲。
墮落
他才華橫溢,風(fēng)流倜儻,他一度揮金如土,賭博成性,與妓女鬼混。那雙拉琴的手,那雙抓住音樂翅膀的手,一只伸進(jìn)了骯臟的賭場,一只伸進(jìn)了狐臭飄香的妓女幔帳。他把金質(zhì)的音符當(dāng)作了籌碼,輸?shù)袅瞬粌H是自己的尊嚴(yán),還有人格。他把生命最精彩的部分,輸給了齷齪的溫床和淫蕩的女人,他的肉體和靈魂被女人掌握和玩弄,他把才氣和傲骨輸了個凈光。
脫掉音樂的盛裝,帕格尼尼背上了桎梏一樣的債務(wù),他被饑餓、疾病困擾著,最后不得不將心愛的小提琴變賣度日。他的小提琴要比托查的杰西命運還慘。有人說,帕格尼尼的雙手和靈魂,被撒旦掌握了。在帕格尼尼輝煌的時期,人們聆聽他的演奏時這樣說:“才華橫溢的大師你拉錯幾個音符吧,那樣我們覺得你還像人類。”
拯救
但帕格尼尼還算是幸運的,當(dāng)他墮落到窮困潦倒的時候,一個善良的貴婦人,像天使一樣降臨到他的身邊。這個貴婦人叫荻達(dá)。荻達(dá)清楚地知道,拯救帕格尼尼的生命和靈魂,必須從他的雙手開始。因為帕格尼尼的墮落是雙手開始的。首先,荻達(dá)將帕格尼尼接到鄉(xiāng)村自己的一個別墅,對他開始了三年的精心調(diào)養(yǎng):生活上的多滋味調(diào)養(yǎng),心靈上的仁愛撫慰,還有音樂上的指導(dǎo)輔助。荻達(dá)手把手地教會了帕格尼尼吉它演奏指法,使他學(xué)會了用手指拔出與長笛相似的泛音和雙音。帕格尼尼重新找到了手感和樂感,并創(chuàng)造出了小提琴演奏新技法。《狩獵》是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第九曲的別名,其中一段雙音,像是狩獵號角聲,就是從荻達(dá)那里學(xué)來的。
手指的靈性恢復(fù),取決于一位善良的女人之手的把握;而心靈的復(fù)蘇,緣于荻達(dá)心中愛的呵護(hù)。帕格尼尼的音樂再生,是荻達(dá)用愛心拯救復(fù)活的。在鄉(xiāng)村別墅靜養(yǎng)的三年中,帕格尼尼學(xué)會了珍愛自己和他酷愛的音樂。在荻達(dá)的調(diào)養(yǎng)下,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熱那亞,并在盧卡重新舉辦了小提琴音樂會。
生平事跡
童年往事
帕格尼尼的父親是一個愛好音樂的商人,在帕格尼尼3歲時就開始教他小提琴演奏技巧,后來又讓他師從小提琴家塞爾維托·科斯塔學(xué)習(xí)。帕格尼尼8歲時便創(chuàng)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鳴曲,并能演奏小提琴家、作曲家布雷爾的協(xié)奏曲。他9歲加入市立歌劇院的管弦樂團(tuán),11歲就登臺演奏自己創(chuàng)作的《變奏曲》。12歲時他把《卡馬尼奧拉》改編成變奏曲并登臺演奏,一舉成功,轟動了輿論界。他隨后又赴帕爾瑪,師從當(dāng)時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羅拉和指揮家帕埃爾學(xué)習(xí)。返鄉(xiāng)后,他每天大約用12個小時練習(xí)自己的作品。13歲時帕格尼尼開始在意大利北部旅行演出。1797年之后,他的琴聲遍及意、法、奧、德、英、捷克等國。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師羅拉跳下病榻,自愧無顏為師。法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魯?shù)罓柗?middot;克魯采爾聽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也為他驚人的技巧而目瞪口呆,甚至在日記中寫道:“猶如見到惡魔的幻影”。為此,人們也就把帕格尼尼的演奏稱作“惡魔的演奏”。
藝術(shù)生涯
帕格尼尼開拓了近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為名震歐洲的最著名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豐富,情緒激奮,如癡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樂會上才華橫溢地即興演奏。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斷小提琴上的一兩根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繼續(xù)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幾乎懾服了歐洲所有的藝術(shù)家,如文學(xué)大師司湯達(dá)、巴爾扎克、梅涅、大仲馬,音樂大師肖邦、舒曼、李斯特等,聽過他的演奏無不為之激動不已。他對肖邦、柏遼茲尤其是李斯特等人的音樂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強(qiáng)烈的影響。柏遼茲還應(yīng)帕格尼尼之邀寫了一首突出中提琴的交響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獻(xiàn)給他。而帕格尼尼雖從未演奏此曲(可能是嫌技巧不夠輝煌),但仍然慷慨地贈送給在生活困境中苦苦掙扎的柏遼茲2萬法郎。
1800年那年,帕格尼尼無論到哪里演出都大獲成功,收入頗豐,可是源源而來的金錢,又因他嗜賭的惡習(xí)而輸?shù)木。?jù)說他父親也是個賭徒,有一次竟然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為賭注輸?shù)袅。在帕格尼尼為演出無琴發(fā)愁之際,一位名叫皮厄·里沃隆的法國商人借給他一把瓜爾內(nèi)里制造的名琴“卡隆珀”,這使演出大為增色,獲得巨大成功。里沃隆非常感動,對帕格尼尼說:“這把名琴就送給您了,但請切記千萬不可給別人。”帕格尼尼感激之余,一生遵守了這一約定。在他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遺囑將這把小提琴交于日內(nèi)瓦博物館收藏。
帕格尼尼在藝術(shù)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卻備受疾病的折磨。他從小就病魔纏身,一生中幾度死里逃生。46歲時,突然牙床長滿膿瘡,只好拔掉幾乎所有的牙齒。牙病初愈,又染上嚴(yán)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兒子于是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后,他的演出越來越少。過50歲后,關(guān)節(jié)炎、腸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斷向他襲來,后來他的聲帶也壞了,成了啞巴,只能靠兒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譯來與人溝通,可見他一生的成就來得多么不易。
1801年起的五年間,他忽然隱居起來,據(jù)說在練習(xí)吉他和務(wù)農(nóng),也有人說是為了與一位年長而富裕的寡婦之間的戀愛而躲避起來。此間,他完成了六首小提琴與吉他合奏的奏鳴曲。1805年,23歲的帕格尼尼復(fù)出赴意大利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巧又有了進(jìn)一步發(fā)展,被拿破侖的妹妹莉薩·波拿巴·巴喬基聘為皮昂比諾的音樂指揮。三年合同期滿后,帕格尼尼的蹤影再次消失了。1814年再度復(fù)出,在意大利許多城市舉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樂會。1828年維也納、1831年在巴黎和倫敦的演出均引起轟動。1833年定居巴黎。1839年去馬賽,然后去尼斯,并于此地去世。
帕格尼尼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為了隱藏自己獨創(chuàng)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將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10年后,人們才將他的作品編輯出版,總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杰出,其中《二十四首隨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瑪尼諾夫等人改編成鋼琴曲;12首小提琴與吉他奏鳴曲,其中6首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其中《b小調(diào)第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鐘聲》)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點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兩個樂章遙相呼應(yīng),精彩迷人,無愧于它的標(biāo)題《鐘聲》。作品1851年剛出版,李斯特就立即將它改編為同名鋼琴練習(xí)曲。原作與改編曲雙雙傳于后世,至今仍是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他還創(chuàng)作有吉他曲200首,以及其他各種室內(nèi)樂作品等。
演奏技巧
評價
法國小提琴家吉特利斯曾說:“帕格尼尼不只是一個發(fā)展……先是有了前面的這些(小提琴家),然后帕格尼尼橫空出世了!北M管帕格尼尼所采用的一些小提琴技巧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技巧發(fā)展卻已經(jīng)停滯不前。科萊里(1653年-1713年)被認(rèn)為是小提琴技巧之父,他將小提琴的地位從伴奏樂器提升到了獨奏樂器。巴赫(1685年-1750年)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BWV 1001-1006)奠定了小提琴的復(fù)調(diào)演奏能力。第一部對小提琴技巧進(jìn)行系統(tǒng)研究的作品是盧卡特里(1693年-1764年)的24首隨想曲,盡管在今天演奏起來沒有問題,在創(chuàng)作的時代卻因難度過高而無法被演奏。當(dāng)時的杰出小提琴家們更為關(guān)注的是音調(diào)和弓法(弦樂演奏家們稱為“右手技巧”)這兩個最基本但是很關(guān)鍵的問題。
演奏家
帕格尼尼則為演奏家和作曲家們引入了更先進(jìn)的技巧。通過他的貢獻(xiàn),小提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極大地豐富了。他的音樂具有非常豐富和高難度的指法和弓法以取悅聽眾,并對他當(dāng)時的同行們構(gòu)成挑戰(zhàn)。他的音樂會作品中有連頓弓、和聲、撥弦(雙手),和豐富的音程(最多達(dá)到大十度)。帕格尼尼的作品不被認(rèn)為是完美的對位法創(chuàng)作:(伊薩依曾抱怨說在帕格尼尼的音樂中鋼琴和管弦樂伴奏太像吉他了,缺乏個性和對位)。但是,他將小提琴的音色和色彩擴(kuò)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帕格尼尼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吉他演奏家,并為這件樂器創(chuàng)作了超過200部作品。
難以超越
帕格尼尼可以在一個把位上用四根弦演奏出三個八度,這在今天看來簡直是難以想象的。他的靈活性也許是由于馬凡氏綜合癥或Ehlers-Danlos 綜合癥。他的指法,比如雙音技巧,換指八度(和十度)和左手撥弦在當(dāng)時都被認(rèn)為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但卻是當(dāng)代年輕小提琴家們的常規(guī)訓(xùn)練科目。幾乎半個世紀(jì)后才由約阿希姆和伊薩依帶來了可以和帕格尼尼相提并論的小提琴技巧跳躍式發(fā)展。
很多作曲家都對帕格尼尼的a小調(diào)第24隨想曲很感興趣。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馬尼諾夫、盧托斯拉夫斯基和很多其它作曲家都為這個作品的旋律創(chuàng)作了變奏曲。
帕格尼尼的名詞
近代和現(xiàn)代人一般用帕格尼尼來形容某種藝術(shù)達(dá)到高端意境的人,比如
低音提琴上的帕格尼尼:指意大利低音提琴家、作曲家喬瓦尼·博泰西尼
吉他上的帕格尼尼:指巴拉圭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巴里奧斯(A. Barrios-Mangore)
鋼琴上的帕格尼尼:指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F. Liszt)
小號上的帕格尼尼:指俄羅斯小號演奏家納卡里亞多夫
長號上的帕格尼尼:指瑞典長號演奏家林德伯格
胡琴上的帕格尼尼:指中國香港胡琴演奏家黃安源
代表作品
帕格尼尼本人作品
24 caprices, for solo violin, Op.1[2]
No. 1 in E major (The Arpeggio)
No. 2 in B minor
No. 3 in E minor
No. 4 in C minor
No. 5 in A minor
No. 6 in G minor (The Trill)
No. 7 in A minor
No. 8 in E-flat major
No. 9 in E major (The Hunt)
No. 10 in G minor
No. 11 in C major
No. 12 in A-flat major
No. 13 in B-flat major (Devil’s Laughter)
No. 14 in E-flat major
No. 15 in E minor
No. 16 in G major
No. 17 in E-flat major
No. 18 in C major
No. 19 in E-flat major
No. 20 in D major
No. 21 in A major
No. 22 in F major
No. 23 in E-flat major
No. 24 in A minor (Tema con variazioni)
Concerto for violin No. 1, in D major, Op. 6 (1817)
Concerto for violin No. 2, in B minor, Op. 7 (1826) (La Campanella, ’The little bell’)
Concerto for violin No. 3, in E major (1830)
Concerto for violin No. 4, in D minor (1830)
Concerto for violin No. 5, in A minor (1830)
Concerto for violin No. 6, in E minor (1815?) — last movement completed by unknown hand.
6 sonatas, for violin and guitar, Op. 2 and 3
Op. 2, No. 1 in A major
Op. 2, No. 2 in C major
Op. 2, No. 3 in D minor
Op. 2, No. 4 in A major
Op. 2, No. 5 in D major
Op. 2, No. 6 in A minor
Op. 3, No. 1 in A major
Op. 3, No. 2 in G major
Op. 3, No. 3 in D major
Op. 3, No. 4 in A minor
Op. 3, No. 5 in A major
Op. 3, No. 6 in E minor
18 Centone di Sonate, for violin and guitar
Arranged works
Introduction, theme and variations from Paisiello’s ’La bella molinara’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 in G major (Violin Solo)
Introduction, theme and variations from Paisiello’s ’La bella molinara’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 in A major (Violin Solo with violin and cello accompaniment)
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Cenerentola’ (Non più mesta)
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Moses’ (Dal tuo stellato soglio)
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Tancredi’ (Di tanti palpiti)
Maestoso sonata sentimentale (Variations on the Austrian National Anthem)
Variations on God Save the King
Miscellaneous works
I Palpiti
Perpetuela (Sonata Movimento Perpetuo)
La Primavera
Theme from "Witches’ Dance"
Sonata con variazioni (Sonata Militaire)
Napoleon Sonata
Variations, Le Streghe
Cantabile in D major
Moto Perpetuo in C major
Romanze in A minor
Tarantella in A minor
Grand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in A major
Sonata for Viola in C minor
Sonata in C for solo violin
60 Variations on Barucaba
12 Quartets for Violin, Guitar, Viola and Cello, opus 4
No. 1 in A minor
No. 2 in C major
No. 3 in A major
No. 4 in D major
No. 5 in C major
No. 6 in D major
No. 7 in E major
No. 8 in A major
No. 9 in D major
No. 10 in A major
No. 11 in B major
No. 12 in A minor
No. 13 in F minor
No. 14
No. 15 in A Major
受帕格尼尼啟發(fā)而產(chǎn)生的作品
帕格尼尼的A小調(diào)24首隨想曲(作品1)已經(jīng)成為其他作曲家許多作品的基礎(chǔ)。
其他受帕格尼尼影響的作品包括:
Arban - Carnival of Venice
Ariya - Igra s Ogneom ("Play with Fire") from the album of the same name.
Michael Angelo Batio - No Boundaries
Jason Becker ? 5th Caprice
Mario Castelnuovo-Tedesco ? Capriccio Diabolico for classical guitar is a homage to Paganini, in reference to Paganini supposedly making a pact with the devil
Frédéric Chopin ? Souvenir de Paganini for solo piano (1829; published posthumously)
Luigi Dallapiccola - Sonatina canonica in mi bemolle maggiore su "Capricci" di Niccolo Paganini, for piano (1946)
Eliot Fisk - transcribed all 24 Caprices for solo guitar
Bela Fleck ? "Moto Perpetuo (Bluegrass version)," from Fleck’s 2001 album Perpetual Motion, which also contains a more standard rendition of the piece
Fritz Kreisler ? Paganini Concerto in D Major (recomposed paraphrase of the first movement of the Op. 6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Franz Lehár ? Paganini, a fictionalized operetta about Paganini (1925)
Franz Liszt ? Six Grandes Études de Paganini, S.141 for solo piano (1851) (virtuoso arrangements of 5 caprices, including the 24th, and La Campanella from Violin Concerto No. 2)
Yngwie J. Malmsteen ? Far Beyond The Sun
Nathan Milstein ? Paganiniana, an arrangement of the 24th Caprice, with variations based on the other caprices
Cesare Pugni - borrowed Paganini’s themes for the choreographer Marius Petipa’sVenetian Carnival Grand Pas de Deux (aka the Fascination Pas de Deux from Satanella)
George Rochberg ? Caprice Variations (1970), 50 variations for solo violin
Uli Jon Roth ? "Scherzo Alla Paganini" and "Paganini Paraphrase"
Robert Schumann ? Studies after Caprices by Paganini, Op.3 (1832; piano); 6 Concert Studies on Caprices by Paganini, Op.10 (1833, piano). A movement from his piano work "Carnaval" (Op. 9) is named for Paganini.
Marilyn Shrude ? Renewing the Myth for alto saxophone and piano
Karol Szymanowski ? Trois Caprices de Paganini, arranged for violin and piano, Op.40 (1918)
Steve Vai ? "Eugene’s Trick Bag" from the movie Crossroads. Based on 5th Caprice.
Philip Wilby - Paganini Variations, for both wind band and brass band
Eugène Ysaÿe ? Paganini variations for violin and piano
奇聞軼事
獨弦操圣手
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1782-1840)是一傳奇式的人物,他創(chuàng)作和演奏過不少小提琴"獨弦操"。他在G弦上的不可思議的絕技,傳說是在監(jiān)獄里練就的。他曾因殺妻坐牢,看守準(zhǔn)許他演奏只有一根弦的小提琴做為消遣,他就在這根G弦上練出了真功夫。
1805年3月,拿破侖的姊妹盧卡和皮翁博公主埃麗薩·巴切科契請他到她的宮廷里當(dāng)樂長,每兩星期在宮廷音樂會上演奏一次。公主嫌他的泛音刺激她的神經(jīng),常常不等他演畢就離席,但還是十分欣賞他天才的創(chuàng)造力,經(jīng)常鼓勵他發(fā)掘小提琴上的新效果。
當(dāng)時有一個貴婦人和他相戀,要求他寫一首只用兩根弦演奏的《愛情場面》。他用E弦代表女子,奏出求愛的旋律;用G弦代表男子,奏出了熱情的回答;最后, G弦和E弦上的雙音結(jié)合成愛情的二重唱。貴婦人聽了他的演奏大為感動。
皮翁博公主把帕格尼尼捧上了天,她用最婉轉(zhuǎn)的語氣對他說:"你剛才演奏了在兩根弦上無與倫比的東西,能不能在一根弦上發(fā)揮你的天才呢?"帕格尼尼答應(yīng)試試看。幾星期后,他果然寫出一首用G弦演奏的軍隊奏鳴曲(作品31號),標(biāo)題是《拿破侖》。8月,在廣大宮廷聽眾之前演奏了這個作品。他后來所作的《瑪麗-路易絲奏鳴曲》(作品65號)、《宣敘調(diào)和三首詠嘆調(diào)的變奏曲》等,也都是專用G弦演奏的"獨弦操"。
吉它的探索
帕格尼尼這個名字,總是與小提琴有著不解之緣。但是,帕格尼尼在吉它方面的造詣,則鮮為人知。事實上,帕格尼尼不但會演奏吉它,而且完全稱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吉它家。帕格尼尼為了潛心研究吉它,曾放棄了公開的小提琴演奏活動達(dá)數(shù)年之久。
歐洲的古典吉它藝術(shù)在十八世紀(jì)曾盛極一時,這與當(dāng)時的幾位吉它藝術(shù)家如索爾、阿瓜多、朱里亞尼的努力倡導(dǎo)是分不開的。這幾位杰出人物作古之后,歐洲古典吉它藝術(shù)一時趨向衰落,直到十九世紀(jì)中后期才得以復(fù)興。
帕格尼尼研究吉它的時代,正是古典吉它藝術(shù)處于低潮之時。他將許多吉它演奏技法有機(jī)地"移植"到了小提琴上,大大增強(qiáng)了小提琴的表現(xiàn)力。帕格尼尼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也留下不少吉它曲,都堪稱藝術(shù)精品。有趣的是,他的小提琴曲幾乎都以技巧艱深而著稱,但他的吉它曲卻很少有"炫技之作",大多平易而優(yōu)美。
帕格尼尼是吉它藝術(shù)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這不僅是因為他留下了幾首堪稱珍品的吉它曲,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在吉它藝術(shù)處于低潮之時對吉它藝術(shù)苦心扶植,為吉它藝術(shù)在十九世紀(jì)中后期的復(fù)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xiàn)。
艱難的下葬
帕格尼尼的琴聲有股魔力。人們在他琴聲中能忘記正在流行的霍亂,依然人山人海地來捧場。一名盲人聽他的琴聲,以為是樂隊演奏,當(dāng)?shù)弥_上只有他一人時,大喝一聲“他是魔鬼!”隨即倉皇逃走。這聲“魔鬼”似乎成了讖語。
帕格尼尼58歲時因肺結(jié)核口噴鮮血而亡,當(dāng)喪鐘敲響時,忽然又戛然而止。他生活的小城每個人都明白這意味著什么。他去世幾個小時前,一個傳言正在城里擴(kuò)散。
謠言散播者是一位神父,這個無聊的家伙在帕格尼尼奄奄一息時,盤問他琴里藏著什么秘密。帕格尼尼只好忽悠他一下,“里面藏著魔鬼!”然后掙扎著去拿小提琴。神父逃出來以后匆忙向主教報告,謠言立刻傳遍全城。謠傳帕格尼尼那根能誘發(fā)出天籟之聲的琴弦,是由他殺害的情人的腸子做成——正是這根弦纏住他的脖子,將他慢慢絞死。
主教聽后下令停止喪鐘,全城的氣氛顯得詭異緊張。小城沒人能忍受一個魔鬼同盟者,甚至不允許為他舉行一場葬禮。朋友只得給他的尸體注射防腐劑并帶回家藏起來。尸體停放兩個月后,宗教當(dāng)局仍不同意下葬,于是朋友便把遺體公開展示以期喚醒輿論,但人們避之唯恐不急。
他的遺體輾轉(zhuǎn)于各個港口,都不準(zhǔn)其上岸,最后在無人的小島上擺放了四年,后被偷運到家鄉(xiāng)藏起來。大約三十多年后,他兒子再次和教會交涉,宗教當(dāng)局回答說,除非能提供死者坦白悔罪的證明,否則不能撤銷禁令!而所謂悔罪的證明是什么呢?把由魔鬼幫助賺的錢全部還給教會。兒子屈服了活生生的勒索,支付了150萬馬克。在一個靜悄悄的夜晚,大師終于入土為安。
歷史評價
聲望無比
小提琴家中間任何人也沒能擁有像帕格尼尼那樣巨大的聲望。在同時代人的眼里,他似乎是個謎,是個奇人。有些人認(rèn)為他是天才,另外一些人又把他看成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冒牌大師;他的名字即使在生前就已經(jīng)和一些莫名其妙的奇談怪論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作曲家
十九世紀(jì)前半葉整個浪漫主義演奏藝術(shù)思潮的興起是由他首先掀起的:他在器樂效果方面的創(chuàng)新曾經(jīng)是柏遼茲和李斯特改革管弦樂和鋼琴音樂的典范;舒曼十分贊賞他的隨想曲,并且由此特意把它們改編成鋼琴曲;羅西尼、梅耶貝爾、肖邦、李斯特從事創(chuàng)作無不接受過他或多或少但不容忽視的影響;勃拉姆斯根據(jù)他第二十四首隨想曲的主題進(jìn)一步盡意發(fā)揮地寫出一首鋼琴變奏曲,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拉赫瑪尼諾夫又用同一個主題創(chuàng)作出一首樂隊演奏的《狂想曲》。一百多年以來帕格尼尼的作品始終沒有離開過音樂會舞臺,它們以明朗的配器、鮮明的造型和滿含深情而又永葆青春的旋律使人百聽不厭。然而在今天也可能聽得到這樣的見解:只就表演而論,帕格尼尼是個很了不起的偉人,至于說到他的創(chuàng)作,無非依*炫示絕技動人心目而已。在這方面,看來他的命運倒和李斯特頗有類似的懷才不遇之處,李斯特的創(chuàng)作才能長期以來也是未曾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許可。但是帕格尼尼一生之所以如此光輝而至今仍然不朽,恰恰證明他同時還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
1782年10月27日帕格尼尼在熱那亞誕生。他的童年時代過得極不愉快。父親——安東尼奧·帕格尼尼——開了一家小雜貨店,店里的收入就連供應(yīng)全家粗衣淡飯的需要也嫌不夠,何況他還是個賭起錢來不要命的賭徒,這種惡習(xí)使他變得越來越貪婪,越來越想發(fā)財。這個人一碰就愛發(fā)脾氣,肝火旺得很,難得有心平氣和的時候,簡直是這個家庭里的暴君。
安東尼奧對音樂十分喜歡,可是他那點能力充其量只夠在家里或者朋友小圈子里拿起曼多林彈一段民間小調(diào)開開心而已。當(dāng)他在兒子身上發(fā)現(xiàn)了一種絕非尋常的才能時,他激動得差一點變成了個白癡。從此兒子就成了老子手里一副可以用性命去賭輸贏的活的撲克牌。他開始親自教尼科洛,起先教孩子彈曼多林和吉他然后又教他拉小提琴,逼著他從清晨一直練到深夜,要是他覺得孩子似乎還不夠刻苦,那就干脆不給他留什么吃的東西。極其繁重的課業(yè)損害了尼科洛的健康;結(jié)核菌和神經(jīng)衰弱癥在他身上一步一步地蔓延開來。本來已經(jīng)削弱的體質(zhì)很容易聽從病魔的擺布。麻疹和猩紅熱又差一點兒要了他的命;之后,尼科洛一輩子也未曾擺脫掉這種強(qiáng)直性的昏厥和肌肉不時痙攣的毛病。
母親
母親——捷列扎·鮑拉爾多——真心地疼愛著孩子,但這個對丈夫百依百順的女人是個頭腦簡單的農(nóng)民,一向篤信上帝而又講究迷信,幾乎從尼科洛剛剛哇哇落地起,她就十二分肯定地預(yù)言這個嬰兒前程遠(yuǎn)大,將來會成為一位大音樂家。
好幾種帕格尼尼的傳記都提到過,在父親管教之后,尼科洛曾經(jīng)到一個名叫喬萬尼·塞韋托的普通樂師那里上課。大家確實都知道,小提琴家又是作曲家的弗朗切斯科·涅科(Francesco Gnecco)對他相當(dāng)關(guān)心。不能說沒有受過他影響的帕格尼尼開始到賈科·科斯塔(Giacomo Costa)那里學(xué)琴,這位老先生向來緊緊抓住小提琴古典學(xué)派已經(jīng)過時的教學(xué)原則不撒手。這種迂腐而嚴(yán)格的教學(xué)當(dāng)然不會使這個極其任性的學(xué)生老實聽話。后來帕格尼尼在寫信時提到他:“我懷著愉快的心情想起親愛的老科斯塔,可是當(dāng)時我跟他上課未必給他帶來過很多愉快,因為我意識到他的指示有不少地方是違反自然的……”
在1794到1795年間熱那亞音樂會上的聽眾就曾聽過還是科斯塔學(xué)生的帕格尼尼表演。按照當(dāng)?shù)氐膽T例,音樂會總是要在教堂里舉行。那個時期對熱那亞來說是個風(fēng)波迭起的年代。相當(dāng)多的熱那亞人對法國革命抱著十分同情的態(tài)度。因此象這樣的聽眾對少年小提琴家在1795年7月31日那場音樂會上首次表演的《卡馬尼奧拉》革命歌曲主題變奏曲會懷著何等欣喜若狂的心情去歡迎,那就不難想象了。
在尼科洛和極其愛慕他藝術(shù)的季·涅格羅侯爵之間的深厚友誼據(jù)認(rèn)為是從1796年前不久開始的。正好是那一年,克萊策在侯爵的沙龍里聽到了帕格尼尼表演,當(dāng)場預(yù)言這個少年的前程將會無限光明。受到鼓勵的帕格尼尼由侯爵和父親陪同去實現(xiàn)他生平第一次到意大利各地巡回的公演。在帕爾馬,他想拜著名的亞歷山德羅·羅拉(Alessandro Rolla)為師。不過,聽過他表演的羅拉聲稱實在想不出還有什么東西可以教他了。有次路過帕爾馬,尼科洛曾經(jīng)到加斯帕羅·吉雷蒂(Gasparo Gldretti)那里上作曲課,并從菲迪·帕埃爾(Ferdinand Paer)的好心勸告中得到不少啟發(fā)。經(jīng)過這個時期的學(xué)習(xí),他寫了兩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和不少的器樂曲。
午后的陽光穿過玻璃窗,灑在窗臺前的地面上,音響里放著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陽光的波紋隨著音樂時而散發(fā)出朦朧的暈,時而形成犀利的光束……
黑夜籠罩城市的天空,帕格尼尼的音樂回蕩在我的小屋里。熱咖啡的水汽在空氣中繚繞成美好的弧線……
尼科洛·帕格尼尼,這位18世紀(jì)80年代出生的意大利熱亞那人,在迄今的小提琴家中有著空前絕后的巨大聲望。
童年出眾
童年的他就在音樂方面表現(xiàn)出絕非尋常的才能,然而日子卻由于家庭的貧困和父親急功近利的教育過得非常不愉快,貧窮以及違反自然的深度沉重的課業(yè),使他的個性桀傲而且叛逆,并是他的一生都沒有擺脫強(qiáng)直性昏厥和肌肉的不時痙攣。
帕格尼尼由于受過弗朗切斯科·涅科等小提琴家的很大的影響而充滿自由的浪漫主義。18世紀(jì)末19世紀(jì)初熱亞那那紛繁的政治環(huán)境使少年的帕格尼尼無限神移,這位急性子的意大利人有著浪漫不羈的性格,他的演奏藝術(shù)體現(xiàn)有靈感激發(fā)而潮涌的即興創(chuàng)作和熱烈的幻想。
1801年,他開始寫作那些足以名傳千秋的隨想曲,也就是從這一時期,他開始了自己神奇、輝煌而又輾轉(zhuǎn)的人生,于1801年和家庭決裂,然后從盧卡、比薩一路到米蘭、帕爾瑪?shù)鹊嘏e行獨奏音樂會,神秘莫測、新鮮獨特的演奏技巧使他的名氣日漸響亮。
帕格尼尼在1802年開始他的初戀,在情人的托斯卡那別墅的三年里,他悉心將吉他技巧溶入小提琴的演奏中,產(chǎn)生了許多引人注目的絕技手法。
帕格尼尼一直過著漂泊不定、到處公演的生活,他曾在盧卡的宮廷樂隊任教,1813年又在米蘭投身于浪漫派和“古典派”之間激烈的藝術(shù)競爭,曾有幾位“古典主義”演奏家提地趕往米蘭想和他作一番較量,然而都遭到了徹底的失敗。
他的最負(fù)盛名的創(chuàng)作——《威尼斯狂歡節(jié)》是在美麗的水城完成的,這部作品幾乎把它的全部技巧和變奏的能耐都使了出來,或明或暗的意境,栩栩如生的形象和不落俗套的民間音調(diào)使這部作品成了一座象征浪漫主義炫技演奏藝術(shù)頂峰的紀(jì)念碑。
帕格尼尼的演奏仿佛是他那件樂器在真正的說話,在呻吟,無論是大雷雨、夜深的寂靜、盤旋的飛鳥,都模仿得十分逼真,他的音樂充滿詩一般的情感,一位作家說:他只需要兩根弦,一跟擊中你的神經(jīng),一跟擊中你的靈魂。
沒有人能像帕格尼尼一樣把小提琴曲的感情寫得那樣的豐沛,沒有人能像帕格尼尼一樣把小提琴曲演奏得那樣的洶涌、深邃和奇妙,這位偉大藝術(shù)家的貢獻(xiàn)的巨大和獨特是我們無法用詞語來定義的。
五十二歲以前,帕格尼尼往來于歐洲各地,緊張的狀態(tài)使他付出了犧牲身體健康的沉重代價。他晚年希望在法國南部的良好氣候中恢復(fù)健康,卻不幸陷入和天主教會的斗爭中,1838年有受人欺騙卷入骯臟的買賣,那場官司一直打到他逝世。
傷逝
1840年5月27日,偉大的音樂家與世長辭,時年五十八歲。然而由于和天主教會的過結(jié),他的靈魂在1896年才得以安息。
帕格尼尼一生堅持對音樂的追求和人性的反抗,他那無數(shù)迷人的旋律多少年來為肖邦、舒曼、李斯特等音樂家所尊崇,他們將帕格尼尼豐富多彩的器樂成就作為自身創(chuàng)作的典范。
帕格尼尼在藝術(shù)的星空上踏出了光輝的音樂銀河,他的精神和才華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