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賀天。1891~1977.4.2)
生于清光緒十七年,江蘇無錫城內(nèi)復興路人。
原名賀駿,又名賀炳南,字健叟,別署健父、阿難、讓鄉(xiāng)里人、干干、江東緯蕭者、紉香居士、百尺樓頭一丈夫、開天樓主、夢苑,F(xiàn)代著名山水畫家、書法家。
賀天健幼年喪父,家貧。4歲入塾讀書,幼年喜歡繪畫,9歲從孫云泉學肖像畫,在業(yè)師指導下,養(yǎng)成對客觀景物凝神謗視的習慣。10歲時有機會臨摹明代沈周、文征明等書畫大家的山水畫,并通過實地寫生,領(lǐng)悟畫理。暇時則閱讀古典詩詞及古人有關(guān)書畫的著錄,視野日見開闊,畫技日益提高。16歲畫出巨幅卷軸“石門摩崖”。后師從吳歷、黃公望,并受浙派戴進影響,善用水墨,層層盡染,沉厚匈滿,設(shè)色講究層次,多用復色。尤長于青綠山水。他的山水畫功力紳厚,法度謹嚴,出入傳統(tǒng)畫法,頗得“來人格律,元人筆意”,而能自創(chuàng)新境。也偶寫人物和花卉。畫風崇尚清代吳漁山、梅瞿山,并演變而自成一格。賀天健書法成就很大,筆勢勁力方峻,得力于北魏《張猛龍碑》、《張黑女志》及《龍門二十品》。
賀天健的國畫糅合了西洋油畫技法,風格豪放跌宕,富有時代氣息,作品《東風吹到好江山》曾獲世界美術(shù)博覽會一等獎。出版畫冊有《賀天健畫集》、《賀天健山水冊》等,著有《學山水畫過程自述》一書,另有作品300件捐藏上海中國畫院。
年表
1907年考入蘇州單級教員養(yǎng)習所。
1909年以書畫為業(yè),曾任中華書局圖畫編輯、上海民國第一圖書局籌備處編輯部國畫教授、無錫積余高等學校國文教員兼美術(shù)教員。
1910年去南京求學,后轉(zhuǎn)至上海,進中華書局任編輯員。翌年考入南洋中學,并在民國第一圖畫局從事繪畫。
1914年任無錫積馀小學國文教員兼美術(shù)教員。翌年寄寓上海,專事畫藝創(chuàng)作和研究。
1915年在上海從事書畫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
1920年在無錫創(chuàng)辦錫山書畫會。
1921年和友人創(chuàng)辦無錫美術(shù)專科學校。曾任南京美專、上海美專、無錫美專國畫教授,中國畫會主任委員。主編《畫學月刊》、《國畫月刊》。
1923年被推為中國畫會主任委員,主編《畫學月刊》,編印《國畫月刊》,出版《中國現(xiàn)代名畫匯刊》。
1924年和1926年,與胡汀鷺等先后創(chuàng)辦無錫美專和錫山書畫社。
1929年又與人在滬組織蜜蜂畫社。期間曾在無錫、南京和上海美術(shù)?茖W校、昌明藝術(shù)?茖W校任教。
1942年主編出版《中國現(xiàn)代名畫匯刊》。
1953年任中央美術(shù)學院民族美術(shù)研究所研究員。
1956年任上海畫院副院長。
1959年創(chuàng)作國畫《九皇山梅山水庫》,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shù)展覽。作品《東風吹到好江山》參加世界美術(shù)博覽會榮獲一等獎。為人民大會堂創(chuàng)作巨幅《河清萬里圖》。著有《學畫山水自述》一書,并出版《賀天健畫集》多種。
1960年受聘為丹麥康納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
32歲后任無錫、南京藝專和上海美專山水畫教授,并主編過《畫學月刊》、《國畫月刊》。解放后曾任中國民族美術(shù)研究所研究員,上海文史館館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美協(xié)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丹麥康納畫會會員,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會員。
1962年在丹麥舉辦個人畫展,被譽為“水墨畫大師”。
1977年4月2日病逝于上海。
藝術(shù)經(jīng)歷
從上世紀初開始形成的海上畫派,風起云涌眾多活躍在畫壇上的智者,一展豐采盡顯為藝術(shù)的虔誠。對于近一個世紀的畫壇而言,賀天健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存在。
由山水站立畫壇
賀天健,早年自稱“百尺樓頭一丈夫”。江蘇無錫人氏,年少時孤貧困惑性格內(nèi)斂怪癖,似乎唯有對學習詩書畫興趣廣泛,這完全得淵于家學涵養(yǎng)。他父親蓉初,喜好書畫小有成就,他祖母工詩,這對母子組合對賀天健年幼心靈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我們從賀天健十幾歲時勾摹明人畫稿中,清晰地分辨出,大師少年的起步和鋪墊竟是如此厚實。二十歲進入南京國民大學深造,后不知何故于同年輟學,旋即考入上海中華書局任國畫編輯。
事隔僅一年,在1912年任上海民國第一圖書局籌備處編輯部圖畫員,真正開始了繪畫藝術(shù)生涯。他的起步在民國元年。回想海上畫派振興之初,早期能排得上號的,屈指數(shù)來也就二十來人,代表的有四位:任伯年、吳昌碩、虛谷和蒲作英。他們在繪畫藝術(shù)上的成就,承上啟下開生面的數(shù)花鳥人物畫等等。可惜山水畫不知怎么成為了他們的弱項,四人中就算蒲作英水墨山水畫堪稱上品,但難以逃脫筆墨輕率草逸作戲之嫌,不能修成正果。
包括張子祥、吳秋農(nóng)、陸廉夫等等從事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終惜囿于大小“四五”而未能脫穎而出。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賀天健的一躍而起,在海派山水畫創(chuàng)作上新意迭出涉獵廣泛,有所建樹有所突破。在畫壇上清氣撲鼻,開拓出一個嶄新的法門。同時賀天健將中青年時期亟待完成的科目系統(tǒng)完整地解決了。
隨時代奠定大氣
隨著年齡閱歷畫理思路日漸成熟的賀天健,知曉該怎樣在畫壇上游刃有余。懷揣一腔對中國繪畫藝術(shù)的鐘愛,演變成一種神圣的事業(yè)。這個時期賀天健出任多家藝術(shù)學院的國畫教授,主編《國畫月刊》并在上海、北京、無錫和天津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F(xiàn)代海派山水畫的基石在夯實,賀天健的影響力始終在穩(wěn)步中頻頻向上的。藝術(shù)家要用作品講話。
早在1953年,被中央美術(shù)學校民族美術(shù)研究所聘任研究員,獲此殊榮的,在上?赡芫唾R天健一人。
上海中國畫院成立時,不但受聘為畫師,而且擔任了副院長之職,那個時期賀天健的才情才藝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有必要回顧一下賀天健的創(chuàng)作履歷,他的山水畫從吳歷、王入手,兼容原濟、殘,上溯宋元王蒙、夏圭諸家,重視師法自然,堅持“一枝禿筆走天下”,十分注重寫生體會足跡踏遍名山大川。提出“甄陶天機,融代物我”,要有仰俯天地之大氣,不能局促于“南北宋”,要有博取眾長的勇氣,才能豐滿自己。在《黃山派和黃山》一文中,總結(jié)出“石濤得黃山之靈,梅清得黃山之影,浙派得黃山之質(zhì)”的精辟論述。在繪畫實踐中,他強調(diào)嚴謹?shù)倪^程是質(zhì)量與數(shù)量并重,并稱“畫現(xiàn)代畫要有時代精神。山水畫中即使不畫人,一樹一石一泉也應(yīng)有時代氣息。畫要耐看耐讀,即能吸引觀眾進入畫里的境界!边@是針對當時的提法賀天健的大聲疾呼。
教學生有喜有悲
賀天健在畫壇在社會上盛譽之后,顯然沖著名氣前來求教的不計其數(shù),印象中徐志摩夫人陸小曼便是他的入室弟子。當然也有作為學生并寄予厚望的到最后卻令他十分失望的事例。賀天健收留過一位叫楊石朗的不生,浙江海昌人,自幼喜歡書畫,尤喜作山水畫,他視為得意門生。楊石朗認為書畫當以造化和師古人為主,也不排斥請教當代的名家,學習經(jīng)驗教訓,以免少走迂遠的彎路。
楊石朗叩拜賀天健門下,他悉心教誨認真輔導,光教授皴法不下幾十種,并選擇指定古代各家摹本,說實在的他對石朗抱有很大的期望,曾經(jīng)把石朗當作唯一的繼承人。不料天有不測之風云,社會的紛繁使楊石朗經(jīng)不起來自各方面的誘惑并見異思遷。認為吳湖帆桃李天下,凡是吳門弟子,大多富于收藏,楊石朗耐不住寂寞,言明吳湖帆更盛于賀天健,不顧恩師的感受進而轉(zhuǎn)拜吳湖帆為師。一下子使賀天健有了唐詩所說的“林園手種惟吾事,桃李成蔭歸別人”的郁悶。此時,賀天健又遷怒吳湖帆,稱其奪走愛徒,有損友情。就是這樣一次變故,兩位現(xiàn)代山水畫大家就此斷絕來往。
些許年后,他們?nèi)匀煌诤I袭媺奈蓍芟,又同在上海中國畫院擔任畫師,橋下的水流過去就過去吧,由朋友一再游說撮合,才慢慢言歸于好,但各自內(nèi)心的陰霾不免耿耿不釋。
為世界留下大美
賀天健長期蟄居在上海襄陽南路一所公寓里,名曰“開天天樓”。
賀天健著作 學畫山水過程自述
沈柔堅先生講起,文革前由于工作關(guān)系常去畫齋聊天!伴_天天樓”中窗明幾凈,琳瑯圖書陳列滿架,很容易看出主人的學識淵博,暢游藝海的孜孜不倦,來往客人頻繁,其中見有學生朋友同道居多。賀天健生性好客煮茗清談,話語深邃風趣至極,一旦觸及書畫山水儒雅便是滔滔不絕。沈柔堅講他愛描繪垂柳,常以柳枝為素材,藉以抒懷胸臆,把《楊柳岸曉風殘月》詞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賞析佳作十余幅,立意章法經(jīng)營位置各不相同。
在《賀天健誕辰一百周年作品展》上,沈柔堅作為主持人,言之他對賀天健的評價,代表了大多數(shù)熱愛藝術(shù)的人的共同心聲,是一個時代的符號。賀天健的繪畫藝術(shù)留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文化遺產(chǎn),也告誡人們,若要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shù)學問研究方面取得一流的成就,就必須對浩如煙海的傳統(tǒng)典籍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