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簡介
姓名: 黃孝紓
字號: 字頵士、公渚,號匑庵、匑廠,別號霜腴、輔唐山民、灌園客、漚社詞客、天茶翁
時代: 清代
簡介:
黃孝紓字頵士,號匑廠。福建閩縣(今閩侯)人。父黃石蘇,光緒中葉以翰林轉(zhuǎn)御史,歷官皖、魯。黃孝紓服習庭訓,少治經(jīng)學,喜考據(jù),精訓沾,亦善畫。辛亥革命后,其父隱居青島,孝紓與父同居“濱海一樓,朝夕相慰”(劉承斡《匑廠文稿·序》)。1924年,鬻畫上海,旋主劉承翰嘉業(yè)堂十年,遍讀所藏書。四方執(zhí)贄請業(yè)者,接踵而至,“隱然為東南大師”(李宣龔《匑廠文稿·序》)。兩年后,獲晤況周頤,精研詞章。1927年,與陳三立、朱祖謀、潘飛聲、夏敬現(xiàn)、吳昌碩、諸宗元諸老宿雅集,以詩酒相酬唱。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青島大學,山東大學文科教授。工詩古文辭,畫亦雅逸。董康評述云:黃詩“蕭廖高奇,有千仞攬輝之概”(《匑廠文稿·序》)。古文“雅潔道粹,揆諸韓、柳、歐、曾義法無悖也”(李宣龔《匑廠文稿·序》)。駢文喜汪中、洪亮吉,上窺六朝,尤致力于范曄、酈道元、庾信諸家,故其文“葩而不靡,淵而不暖,格高而氣昌,未嘗不令人凄悲壞與為低昂也”(袁思亮《匑廠文稿序》)。著有《匑廠文稿》六卷、《黃山谷詩選注》等。生平事跡見《匑廠文稿》。
[http://www.gg-art.com/artist/artist.php?id=1738]
以下內(nèi)容來自青島大學劉懷榮教授
黃孝紓(1900——1964),字公渚、號匑庵,匑廠等。其父黃曾源(1857—1935),清末曾任濟南知府。宣統(tǒng)退位(1912)后,舉家遷居青島,寓居湖南路51號。黃孝紓的青少年時代就在青島度過,以后的歲月里,除1924年至1934年的十年主要活動于上海和湖州,1936年至1946年的十年主要活動于北京外,幾乎都是在青島山東大學執(zhí)教,是典型的青島文化名人。
黃孝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全才人物,他的詩詞文章、繪畫、書法,均達到了很高的造詣,有“三絕”之譽,他在古文獻學、版本目錄學、古典文學、金石學及文物鑒定等領域也有相當高的造詣,受到當時學界的普遍推重。在當時山東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授中,與馮(沅君)、陸(侃如)、高(亨)、蕭(滌非),合稱“五岳”。[9]
他尤其長于駢文,在當時獨步一時,近現(xiàn)代著名詞論家馮煦(1834—1927)把他與李詳(1858—1931)、孫德謙(1859—1935)視為駢文三大家;錢基博則在三大家之外,又加上劉師培,合稱駢文四大家。[10]陳柱(1890-1944)《四十年來吾國之文學略談》(1936年交通大學出版),全書分五章,在“駢文”、“詩”和“詞”三章中,也都有專門的篇幅論及黃孝紓。
黃孝紓的畫也頗受時人重視,在三十年代初,即享有盛名,他曾與夏敬觀、陳灨一等名家出售合作扇面,并與當時著名的國畫家湯滌、陳曾壽(1877-1949)、夏敬觀、葉恭綽、黃賓虹(1865-1955)等組成上!翱禈虍嬌纭保瑲v年舉辦畫展,受到畫界好評。
他身后留下的學術(shù)著作,計有《歐陽永叔文》選注(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收入《萬有文庫》第一集0820)、《楚詞選》(與陸侃如、高亨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歐陽修詞選譯》(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等。此外,他選注的《玉臺新詠》、《周秦金石文》、《兩漢金石文》、《三蘇文》、《黃山谷詩》、《司馬光文》、《錢謙益文》、《晉書》等八種普及性著作,收入王云五、朱經(jīng)農(nóng)主編的《學生國學叢書》,該叢書由商務印書館于1926年到1948年陸續(xù)出版,叢書共收文學類選注本56種,黃先生的著作占到了總數(shù)的七分之一。他的《天問達詁》亦有寫本印本行世。
在詩文創(chuàng)作方面,他著有《匑廠文稿》六卷(1935年鉛印,陳三立題簽,后收入臺灣《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一編0726)、《匑廠詞乙稿》(線裝一冊,民國間排印本,纴海樓叢刻之一)、《嶗山集》(詩歌部分有1952年印本、詞部分有1962年油印本,后收入臺灣《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二編0038)等。其中《勞山集》一書則是他歌詠禮贊嶗山的文學創(chuàng)作集,該書主要描寫嶗山的自然美景,分為詩、詞、文三部分,各部前后皆有當時名流的題詞和評語,如葉恭綽、瞿宣穎、龍元亮、許寶衡、夏仁虎、王琴希、朱西溪、吳則虞、黃云眉、張伯駒等,龍元亮稱贊他描寫嶗山的詞作:“并世詞流,允推獨步矣!蕴扑胃鑳簜鞒s曲,寫萬壑千巖之勝境,千年來無若茲集之富艷精工者,名山馨業(yè),傳后無疑!睄魃狡幒S,歷來雖不乏文人學士游歷歌詠,但像黃孝紓這樣以數(shù)百首詩、詞、文,專寫嶗山之美的文人,恐怕至今還沒有第二個。由于酷愛嶗山山水,黃孝紓不僅有“輔唐山民”(嶗山一名輔唐山)的別號,而且他每年都要數(shù)次去嶗山游覽,以畫筆描摹嶗山美景,完成了百幅嶗山山水畫。
從總體上來看,黃孝紓的成就與上述文化名人相比,可以說毫不遜色,他定居青島的時間則比康有為等人都要長,而且他的子女也一直生活在青島,并且至今還在青島定居。但是今天還有多少人知道黃孝紓呢?就是在老一代的青島人中,這樣的人也已經(jīng)很少了。
相關(guān)文章
學博藝精的黃孝紓
轉(zhuǎn)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12f3d0100de0l.html
黃孝紓(1900-1964),字公渚,號匑庵、匑廠,別號霜腴、輔唐山民、灌園客、漚社詞客、天茶翁等。福
建省閩侯縣人。
黃孝紓先生出身仕宦之家,其父黃石蓀是晚清翰林,曾任青州知府、濟南知府,為官頗具政聲。1912年宣
統(tǒng)退位后,舉家遷居青島。黃石蓀學識淵博,并且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其青島寓所“潛志堂”所藏的萬卷
古籍為黃孝紓先生幼年學習提供了極好的條件。黃孝紓先生自幼好學,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他
看的書多得難以勝數(shù),扎實的文學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藝的文化底蘊,先生青年時期便在經(jīng)學、書畫和詩詞
等方面顯示出過人的天賦。
1924年,黃孝紓先生遷居上海,并受我國著名藏書家劉翰貽所聘,為其主持嘉業(yè)堂藏書樓。在1924年至
1934年的十年間,黃孝紓先生在嘉業(yè)堂校讎古籍、考訂舛偽、鑒別版本,為此得以博覽群書,親見各種宋
元珍本、明清刻本,這為他的版本目錄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黃孝紓先生在嘉業(yè)堂工作之余,同時還在上海
南洋公學、上海暨南大學任職。
在上海期間,黃孝紓先生曾師從古典文學大師陳三力,學習古典詩詞,并得到詞學大師況周頤的指點,極大
的豐富了自己文學修養(yǎng)。1930年在上海與詞壇宿將、古典文學大師陳三立、馮煦、朱孝臧等,結(jié)成“漚社”
,作詩填詞,活躍于文壇,并從事詞學研究。
1934年,黃孝紓先生回到了離別十年的青島,在山東大學中文系任職教授,講授古典文學。黃孝紓先生對
古代詩文的韻味、意境深有體會,講課不習慣用現(xiàn)代文藝理論術(shù)語去分析作品。先生在課堂上評賞名章佳句
常常高聲吟誦,原本晦澀難懂的詩文在先生的吟誦下其韻味、意境往往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深受學生歡迎。
先生吟誦詩文,每每讀到會心處,便會突然停下,催促在坐的學生:“把這幾句圈下來,圈下來!”黃先生自
己的書本也上密密麻麻的畫滿了圈。除文學史外,黃孝紓先生在版本目錄學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曾在山東
大學講授目錄學。黃孝紓先生待學生熱情誠懇,學生也喜歡向先生請教問題,經(jīng)常有學生到先生家請教問題
因過于專心而忘記時間。
黃孝紓先生學識淵博,精通韻律、詞、詩、賦的寫作,在駢文寫作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詣,他的駢文在當時是
一流的,近現(xiàn)代著名詞論家馮煦把他與李詳、孫德謙并列為駢文三大家。由于黃孝紓先生駢文創(chuàng)作的聲望,
當時有不少名家著作都請他作序,夏敬觀1931年2月刊行的《漢短簫鐃歌注》就是由先生作的序。
黃孝紓先生在教學之余,亦從事著述,其選注的《歐陽永叔文》193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后,因注視詳細
明了,評論中肯,很受讀者喜愛,一度再版。黃孝紓先生曾將自己所作詞、詩、文、賦,親手編訂成《匑廠
文稿》六卷,一代宗師陳三力為其題簽——“匑廠文稿”,1935年刻板印刷,后臺灣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近代
中國史料叢刊》將其編入第七十三輯。黃孝紓先生酷愛嶗山山水,所著《嶗山集》主要寫嶗山風光,多為游
記之作,分為詞之部、詩之部、文之部三部分,各部前皆有題詞,篇后有黃云眉、張伯駒等人的評語。臺灣
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將《嶗山集》編入第四輯。此外,先生留下的著作尚有《黃山
谷詩選注》、《楚辭選》(與陸侃如、高亨合著)、《秦漢金石文選》、《歐陽修詞選譯》等。
黃孝紓先生書法繪畫也頗受時人重視,曾受其故鄉(xiāng)前輩林紓、曾熙、羅振玉等金石書畫家的指導,并與當時
著名的國畫家湯滌、陳曾壽、夏敬觀、葉恭綽、黃賓虹等組成上海“康橋畫社”,并舉辦畫展,受到畫界好評
。解放后,啟功、張伯駒先生來青島,都到黃先生在觀海二路的寓所拜訪,潑墨交流。黃孝紓先生書畫作品
配其詩詞書法,在青島被譽為國畫界第一人。
建國初期,黃孝紓先生加入中國民主同盟,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生還擔任過青島市政協(xié)第二屆與第三屆
委員和常委,山東省美協(xié)會員,青島市文聯(lián)常委等。
1958年秋,山東大學的主體部分遷往濟南,黃孝紓先生因為身體健康欠佳,且酷愛嶗山山水,沒有隨校遷
往濟南,仍然留在青島從事古典文學研究。
黃孝紓先生精通文物字畫,常為博物館和民間收藏者鑒定真?zhèn),沒想到在20世紀60年代的“四清運動”中被
誣以“不辨真?zhèn)巍钡淖锩?964年64歲的黃孝紓先生從青島前往濟南接受批判,會后自縊身亡。
一代宗師琴江人黃孝紓
轉(zhuǎn)自:http://www.changle.com.cn/thread-2865-1-1.html
我總想提起筆來為先生寫點什么,三十六年過去了,始終未能成篇,這其間的原因,人們是能夠想到的。
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通知我,決定出版我1964年寄給他們的一部書稿 《秋謹詩文選》,其時我正
在一窮鄉(xiāng)僻壤教中學語文。在《前言》的結(jié)尾我加上了這樣一段話:
這本小書寫成于一九六四年初夏,當時我正在山東大學中文系教中國近代文學史,在先師馮沅君教授的
指導下學習注釋秋謹詩文;許多疑點幾乎都是先師口授手教。書寫成送交人民文學出版社前,馮先生又為我
審查了除詞選注釋外的全部稿子;當時遠在青島休養(yǎng)的我的老師黃公渚教授抱病審查了詞選注釋的稿子。歲
月不居,時間過去了十五年,今天當承蒙人民文學出版社大力幫助再次修改這個小選本時,兩位先生已遠離
人間;而我在十年浩劫中因反對四人幫,也頗有不幸的遭遇,撫今追昔,感慨良多。借此書出版的機會,謹
在此向先師馮沅君教授、黃公渚教授表示我最真誠的悼念!
這大約是三十年來在公開出版的書報中唯一的一點紀念文字了。先生身后之凄涼于此可見。
尤其可悲的,作為全國著名的詞賦家、書畫家、學者,山東大學中文系的教授,現(xiàn)在不必說山大文學院的學
生,就連文學院的許多教師也不知黃孝紓為何人了。
黃孝紓 (1900-1964),字公渚,號 廠(音qióng han ),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先生天資穎慧,自幼好
學,又有家學淵源,學業(yè)進展很快。青年時代即結(jié)識名流,與陳三立、朱祖謀、李詳、李拔可游。后應我國
著名藏書家劉翰貽之聘,主持嘉業(yè)堂十年,校讎古籍,編寫書目,因能遍讀劉氏所藏書,以是奠定了先生深
厚的國學根基。此后四方贄請業(yè)者接踵而至,“隱然為東南大師”(李宣龔:《 廠文稿 ·序》),時先生尚不到
30歲。
黃先生自幼喜愛古典詩詞,學養(yǎng)豐厚,又有名師指點,造詣很高。他不僅是古典詩詞的研究專家,又是
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家。先生于詩、詞、賦、駢文,樣樣精通,出口珠玉,華章連篇,成就很高,這已有近現(xiàn)代
許多著名詩人、詞人,如陳三立、李宣龔、朱孝臧、況周頤、
葉恭綽等前輩的評論,不必我辭費。特別是先生的賦和駢文更是撥戟天外,自成一家。上世紀八十年代,南
社詩人周子美老先生曾在信中告我:黃先生青年時代曾步庾信的《哀江南賦》韻寫成 《哀時命賦》,此文一
出,傳誦大江南北,有洛陽紙貴之譽,以是先生有“江南才子”之稱。近現(xiàn)代著名詞論家馮煦謂今世能為六朝
文者,黃孝紓與李審言 (詳)、孫益庵(德謙)鼎足而三。先生其時只是二十幾歲,故錢基博先生在他的 《現(xiàn)
代中國文學史》(增訂本,1936年世界書局出版)中將黃孝紓列為駢文四大家之一 (另三人為劉師培、李詳、
孫德謙),從而確立了黃先生在駢文史上的地位。后來陳柱 (1890-1944)又著《四十年來吾國之文學略談》
(1936年交通大學出版),全書分五章,在 “駢文”、“詩”和“詞”三章中均論及先生。不必多摘章引句,即可見
黃先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令人遺憾的是,過去我們對黃先生在詞賦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價值并不大了解 (包括我在內(nèi)的一些自稱為研
究古典文學的人),更談不到研究了。我想只能有一種解釋:黃先生的創(chuàng)作本屬陽春白雪,我輩只是一些下里
巴人而已。曲高和寡,自古亦然。
說到這里,我又想起黃先生的講課。正因為黃先生有豐富的古典詞賦創(chuàng)作實踐,故他對古詩詞的內(nèi)蘊、意境
、音律均有很深的體味,亦精于鑒賞。但先生的鑒賞主要是涵詠、品味,殊少滔滔宏論。1956年,我讀大
二,先生為我級 (1955級)講魏晉文學,其作品選課極具特色。然先生之講授詩詞,主要是吟誦、品味和圈
點。如講謝靈運《登池上樓》,講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時,先生贊嘆品味多時:“這兩句好,這兩
句好”,“啊,圈,圈,圈”;講陶淵明的《歸園居》,講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
鋤歸”,先生亦是如前一樣贊嘆圈點。贊嘆中包含著品味,往往數(shù)分鐘之久,極具感情色彩。但請君且莫誤會
,以為黃先生這樣講授,學生恐怕很難領會吧,其實不然。先生講的魏晉南北朝詩文,同學們感受很深(作
品選講義注得很明白,學生均可看懂其字面義)。至今先生講課的聲容笑貌,仍宛在眼前。后來我給學生講
授古詩詞時,由于自己學養(yǎng)不足,又缺乏對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體驗,就很難像黃先生那樣通過吟詠,將詩的奧
妙、韻味表達出來。
黃先生是山東大學的老教授,早在三十年代就已是國立山東大學的教授,主講“古今體詩及習作”、“詞及
習作”、“漢魏六朝文及習作”、“唐宋文”等課程,抗戰(zhàn)勝利后又在山東大學講詩詞及“目錄學”。先生治學廣泛
,著作很多,除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專集《 庵文稿》、《嶗山集》外,共編著尚有《秦漢金石文選》、《天問達
詁》、《楚辭選》(與他人合作)、《歐陽永叔文》、《歐陽修詞選譯》,以及論文《清詞紀事序言》、《關(guān)
于詞匠問題》等。
在中文系古典文學教授中,馮 (沅君)、陸 (侃如)、高 (亨)、蕭(滌非)、黃(孝紓),人稱 “五岳”,他們都
是解放后山東大學古典文學專業(yè)的奠基者。
被遺忘的一代文人
“在昔日摩詰,畫中常有詩;非惟畫則然,于詩亦有之。畫與試訴和,詩待畫發(fā)揮;即詩而即畫,相依勿相
離。匑(音工)庵工詩者,人稱為黃師;不知其畫秒,乃亦其詩奇”。這首詩是著名詩人、畫家夏敬觀先生
為黃公渚先生所作,F(xiàn)如今,已經(jīng)很少有人還能夠記得黃公渚先生了,即使他在青島居住生活了二十幾年,
島城也很少有人記得他。
黃公渚,(1900-1966)原名黃孝紓, 字頵士,公渚,號匑庵,別號霜腴、輔唐山民,福建長樂人。父黃
石蘇,光緒中葉以翰林轉(zhuǎn)御史,歷官皖、魯。黃孝紓服習庭訓,少治經(jīng)學,喜考據(jù),精訓沾,善書畫,少有
“嶺南才子”之譽,與弟黃君坦(1961年被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黃公孟有“江夏三黃”之目。其畫風受同鄉(xiāng)前
輩林琴南影響,以山水為長,初法“四王”,后效沈石田、文征明、李流芳等名家,得黃賓虹指教,晚年師法
造化,搜妙創(chuàng)真,筆力剛健、力透紙背,信筆拈來,妙合自然,詩、書、畫融為一體,互為表里,相得益彰
。辛亥革命后,其父隱居青島,孝紓與父同居“濱海一樓,朝夕相慰”(劉承斡《匑廠文稿·序》)。 1924年,
鬻畫上海,旋主劉承翰嘉業(yè)堂十年,遍讀所藏書籍。四方執(zhí)贄請業(yè)者,接踵而至,“隱然為東南大師”(李宣
龔《匑廠文稿·序》)。兩年后,獲晤況周頤,精研詞章。1927年,與陳三立、朱祖謀、潘飛聲、夏敬現(xiàn)、
吳昌碩、諸宗元諸老宿雅集,以詩酒相酬唱。其詩古文辭,董康評述云:黃詩“蕭廖高奇,有千仞攬輝之概”
(《匑廠文稿·序》)。古文“雅潔道粹,揆諸韓、柳、歐、曾義法無悖也”(李宣龔《匑廠文稿·序》)。駢文喜
汪中、洪亮吉,上窺六朝,尤致力于范曄、酈道元、庾信諸家,故其文“葩而不靡,淵而不暖,格高而氣昌
,未嘗不令人凄悲懷與為低昂也”(袁思亮《匑廠文稿序》)。上世紀八十年代,南社詩人周子美老先生曾
說: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黃">黃ersonName>先生青年時代曾步庾信的《哀江南賦》韻寫成
《哀時命賦》,此文一出,傳誦大江南北,有洛陽紙貴之譽,以是先生有“江南才子”之稱。近現(xiàn)代著名詞論
家馮煦謂今世能為六朝文者,黃孝紓與李審言 (詳)、孫益庵(德謙)鼎足而三。先生其時只是二十幾歲,故錢
基博先生在他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增訂本,1936年世界書局出版)中將黃孝紓列為駢文四大家之一 (另三
人為劉師培、李詳、孫德謙),從而確立了黃先生在駢文史上的地位。后來陳柱 (1890-1944)又著《四十年
來吾國之文學略談》(1936年交通大學出版),全書分五章,在 “駢文”、“詩”和“詞”三章中均論及先生。不必
多摘章引句,即可見黃先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黃先生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青島大學,山東大學
文科教授(早在三十年代就已是國立山東大學的教授),主講“古今體詩及習作”、“詞及習作”、“漢魏六朝
文及習作”、“唐宋文”等課程,抗戰(zhàn)勝利后在山東大學講詩詞及“目錄學”。先生治學廣泛,著作很多,除他
的詩文創(chuàng)作專集《匑庵文稿》、《嶗山集》外,共編著尚有《秦漢金石文選》、《天問達詁》、《楚辭選》
(與他人合作)、《歐陽永叔文》、《歐陽修詞選譯》,《黃山谷詩選注》以及論文《清詞紀事序言》、《關(guān)
于詞匠問題》等。先生因其深厚文學素養(yǎng)和舊體詩詞之深厚功底,在國畫界被尊為青島第一人。曾與南北畫
家潘天壽、俞劍華、王雪濤、李苦禪等共同舉辦過畫展,受到好評。解放后,啟功、張伯駒等來青,都到他
寓中潑墨交流,詩詞酬唱,是青島著名的雅聚。
1956年山大北遷濟南,先生年高,且喜愛嶗山風景,未隨校前往,鄭逸梅在《藝林散葉》中說:黃公渚熱愛
嶗山,對景寫生,成30幅,影印贈存(其實是百幅)。山大每年送兩名研究生來青
黃孝紓書畫作品(5張)
受業(yè),先生誨人不倦,對求
教者無不悉心指點。博物館有鑒定不決的文物,往往登門聽取先生的意見,私人藏品也有請先生過目的,先
生來者不拒,盡自己所知為人排難解惑。然而最終就是從為別人鑒定字畫上,引出了"以真?zhèn)渭?quot;的欲加之罪
。1964年,先生以64歲高齡前往濟南接受批判,會后就在泉城自縊身亡。 文革尚未開始,先生以一死避開
了以后更大的侮辱與劫難。他沒看到家中三位性情剛烈的老太太,坐在一起,傳遞著一瓶"敵敵畏",做到了
同年同月同日死;他沒有看到祖孫三代苦心收集的善本書籍、金石拓片、古今字畫以及自己幾尺厚的書畫創(chuàng)
作、文學手稿,毀于一炬;也沒有看到后人飄零,故居易主。1980年山大給先生平反,補開追悼會,會上
老學者殷孟倫先生難抑心中悲憤之情,禁不住拍案怒詰:像黃先生這樣的全才大家,今后到哪里去找? 果
然只二三十年,黃孝紓這個名字,在他生活了幾十年的島城文化界也知者寥寥了,F(xiàn)在,只能憑著幾位知情
前輩的回憶,僅存的一點劫后余灰,書本上零星的片斷記載,勾勒出一個依稀的淡淡的輪廓。許多次,我走
過觀海山下的那座小樓,小巷寂寂,庭院空空,現(xiàn)有的主人將小樓內(nèi)外裝修得很好,當年的遺跡還有嗎?近
日在燈下偶翻現(xiàn)代史學家、藏書家謝國楨先生的《江浙訪書記》,見到這樣一條:"1962年余避暑青島,訪
黃公渚先生于觀海二路之寓廬,尋以清初膠東之人文,公渚贈余《靜安子詩文集》,曰:此青州之古文家也
,然筆力微弱,似不足以稱之。" 少年學畫,得知黃師為島上畫界“三老”之一(另二人為杜宗甫、赫保真)
,只恨無緣得見先生筆墨。2002年夏天,碰到島城藏書家鄒先生,鄒先生藏書四十余載,兩年前身患絕癥
,子女對書籍不惜之,欲將書籍轉(zhuǎn)讓于我。我因住房太小,只要了鄒先生的古籍三百冊;丶液蠓,發(fā)現(xiàn)
書中鈐印不少。仔細看時,卻是黃公渚先生舊藏,并且多帶有眉批,先生之筆墨,歷歷在目,蠅頭行楷似串
珠,美不勝收,心中欣喜不已。后詢之鄒先生,鄒先生也不知公渚、匑庵、霜腴為何人,惜哉!冬季,于友人
處收得黃孝紓先生31歲所作《蘋渚秋泛圖》,為背臨王石谷之作,設色澹雅,用筆嫻熟,雖因年齡因素功
力略低,但仍顯大氣。今春又購得為詩人王統(tǒng)照所作的山水一幀,其購圖考究,赭石設色溫潤,確為黃先生
散見作品中之精品。
“意會前賢吾不孤,風香卷廉繞畫書”,在春日的和風中寫下這么多,當作是對黃師的紀念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