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桂
李芳桂(1748—1810)、清代劇作家。字林一,號秋巖,鷲峰。陜西華州(今華縣)人,后遷居渭南李十三村,故世人尊稱其為“李十三”。
李芳桂家道貧寒,父親李增敏是個(gè)醫(yī)生,省吃儉用供其子讀書。李芳桂歲憤攻讀,決心求取功名。他十九歲時(shí)考中秀才,在鄰村設(shè)館教書。三十九歲那年考中了舉人,名震鄉(xiāng)里,授陜西漢中府洋縣教諭,截取嵐皋知縣,他未去任職,返里仍然執(zhí)教于鄉(xiāng)村。清嘉慶元年(1796),赴京會(huì)試,未中。嘉慶三年(1798),他已五十一歲,第二次赴京會(huì)試,結(jié)果以落選告終。科場的失意,使他對功名徹底絕望,從此潛心于戲曲創(chuàng)作,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余年中,他創(chuàng)作了八部本戲和兩部折戲,民間慣稱為“十大本”。其中本戲,有《春秋配》、《白玉鈿》、《香蓮鞏》、《紫霞宮》、《如意簪》、《玉燕釵》、《萬福蓮》、《火焰駒》;折戲有《四岔捎書》和《玄玄鋤谷》,F(xiàn)藏陜西省藝術(shù)研究所。這些戲二百年來盛演不衰,一直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他的代表作品《春秋配》,通過一對青年男女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針砭邪惡,伸張正義,被譽(yù)為抨擊封建黑暗吏治的力作。嘉慶四年(1799),秦腔著名藝人姚翠官將《春秋配》這出戲帶到北京,在“雙和部”西秦班中演出。其生動(dòng)的故事情節(ji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以及演員充滿激情的表演,傾倒了京都的觀眾。之后,這出戲很快流傳遠(yuǎn)播大江南北,先后被京劇,河北梆子移植演出,川劇藝人還把《春秋配》列為自己的傳統(tǒng)四大名劇之一,京劇大師梅蘭芳于清宣統(tǒng)三年(1911),也演出了《春秋配》。其他劇作也被許多劇種廣泛移植,流播各地。如《白玉鈿》成為“秦腔正宗”李正敏三十年代演出的名劇,五十年代又被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以碗碗腔的形式搬上舞臺(tái);《萬福蓮》先被魚訊、黃俊耀改編為《女巡按》,后被戲劇大師田漢看中,改為京劇《謝瑤環(huán)》;《火焰駒》被秦腔移植演出后,又拍成秦腔藝術(shù)片,傳播全國。
嘉慶十五年(1810年),仁宗皇帝降旨,罷演地方戲曲。以李芳桂的劇作有反清隱語,下令捉拿。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他口吐鮮血后,跳墻出逃,跌倒在距家二十多里的野草叢中,含冤而死,終年六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