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卞毓麟,著名科普作家。中國天文學會理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任,上海天文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翻譯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系兼職教授。從事科普創(chuàng)作30年,參與編著、翻譯科普圖書百余種,發(fā)表科普文章約500篇。代表作品有《星星離我們多遠》、《挑戰(zhàn)火星》、《宇宙風采》、《群星燦爛》、《夢天集》等。短文《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還是女兒?》、《數字雜說》等入選中學語文課本。
榮譽
曾被中國科普作協表彰為“建國以來,特別是科普作協成立以來成績突出的科普作家”,被國家科委和中國科協表彰為“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并榮獲第四屆上海市大眾科學獎。
成就
57歲,完全可以過悠閑的日子,但是他沒有,卻“改行”以滿腔熱情投身到出版界,為開辟另一片天地努力拼搏,這就是我國天文學家、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教授,他從中科院走到出版社,由作者逐漸成為了編輯。
卞毓麟從事科普創(chuàng)作20多年,參與編著、翻譯的科普圖書有70余種,發(fā)表的科普文章約400篇,累計字數近400余萬。他的讀者從剛識字的娃娃到非本行的科學家都有,讀過《語文》課本中那篇饒有趣味的短文《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還是女兒?》的中學生們,都能說出“卞毓麟”。他的科普佳作不僅熔科學性趣味性于一爐,且極富人文色彩,如《恐龍·隕石及社會文明》、《“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科學注》、《莎士比亞外篇》等,無不描繪著科學與文化一個個閃光的交點。
卞先生歷來認為“科學家作為科學傳播鏈中的發(fā)球員,奉獻于科普實屬責無旁貸”。他堅持不懈地通過各種途徑努力向公眾宣傳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社會效果顯著。他認為現代人時間緊迫,社會公眾需要了解新的科學進展,但又沒有時間來啃一本本大部頭的書,除了撰文著書外,還常在各種場合作科普演講。早年他曾在海拔5000米的喀喇昆侖山上向邊防戰(zhàn)士講解天文知識;1997年赴漠河觀測日全食途經哈爾濱時,曾給當地近2000名中學生作關于日食的科普報告;同年中秋節(jié),他又給1700名中學生講了火星探索的最新進展。他曾是北京市教育局和北京市科委聘請的首都青少年校外科技導師,以及北京市三所中學的科技輔導員。
著作
卞毓麟的作品有著譯圖書《星星離我們多遠》等20種,發(fā)表科研論文60余篇,科普和科學文化作品300余篇,其中代表作有:《走近火星》、《宇宙風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