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談
(1929-1992),仙游縣榜頭鎮(zhèn)望厝人,1949年省立仙游高中畢業(yè)(仙游一中前身)。1953年廈門大學生物系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在我國著名植物學家王伏雄教授指導下,參加植物形態(tài)學和孢粉學的研究。1956年,他被派往蘇聯留學,在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舍世金和庫普利楊諾娃的指導下,專攻孢粉形態(tài)學,獲副博士學位。他的論文《金縷梅科和阿丁楓科花粉形態(tài)》,引起蘇聯孢粉學界的廣泛重視并引用,蘇聯著名古植物學家塔赫他間特別贊賞這篇論文的觀點。張金談于1960年回國后,在植物研究所一直從事孢粉形態(tài)的研究,還接受江蘇植物所、中科院養(yǎng)蜂所、成都生物所派來的進修生的培訓任務,并為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大、北京林學院、中科院研究生院等單位的研究生和有關教師講授孢粉形態(tài)專業(yè)課,同時帶研究生。張金談任中科院植物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植物分類學報》常務編委、中國孢粉學會理事、古植物研究室主任、國際大氣生物學協(xié)會理事等職務。他所在的孢粉實驗室,慘淡經營了30多年,擁有孢粉研究實驗材料12000多號,出版專著3部、發(fā)表研究論文70多篇,是被國內外公認為我國孢粉形態(tài)的研究中心,也是培養(yǎng)孢粉人才的中心。
張金談擅長于孢粉形態(tài)的研究,特別是在結合植物分類和系統(tǒng)發(fā)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尤為國內外孢粉學界所重視。他的金縷梅科花粉形態(tài)研究,富有獨創(chuàng)性,領先當時國際水平,在解決植物分類疑難問題和闡明系統(tǒng)發(fā)育顯示出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由于這科花粉在地層中經常遇到,因而在鑒定化石花粉上也起到重要作用。
出于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張金談還從事大氣孢粉學的研究,先后在北京、天津、南寧、上海、內蒙等地與有關單位協(xié)作,獲得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為國內開展這項科研打下基礎,填補了空白,F在全國已普遍開展這項研究,他擔任領導小組副組長兼技術顧問。他補推薦為國際大氣生物協(xié)會理事,作為中國代表首次參加1986年在瑞士召開的第三屆國際大氣生物學學術會議;他的到來使代表們十分高興,前協(xié)會主席S。NiIssoh(瑞典人)滿懷激情地緊握他的手說:“你終于來了!”
張金談從事孢粉學科研30多年,為在我國發(fā)展這一新興學科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取得豐碩的成果。
由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徐仁教授領導編寫《中國蕨類植物孢子形態(tài)》一書,張金談是主要編寫負責人之一。全書66萬多字,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一部巨著,并于1978年獲科技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還譯成英文本,在國外發(fā)行。張金談與華南植物所同行合著的《中國熱帶亞熱帶被子植物花粉形態(tài)》一書,共67萬字,又是一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巨著,1983年獲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另外,1984出版的屬于國內首創(chuàng)的《花粉癥》一書,他是主要作者之一。
張金談從1955年起發(fā)表在國內外一級刊物上的論文有30多篇,翻譯和審校了《孢粉學手冊》、《孢粉學譯叢》、《花粉與變態(tài)反應》等4本專著。張金談又是一位業(yè)余科普作家,善于運用文藝筆觸,深入淺出地介紹孢粉學知識。他的科普作品《孢子與花粉——地下勘探的尖兵》、《花粉與破案》、《花粉與健康》、《孢粉化石與石油勘探》等文章語言生動,把科技知識深入淺出地介紹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