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伯謙
于伯謙(1901~1981) 又名于吉慶。出生于復州(今遼寧省瓦房店市)。少年在家鄉(xiāng)讀書,喜歡習武練拳。后考入東北大學,期間,拜名師郝名九學戳腳翻子,并兼受胡鳳三和楊俊峰的親傳。1930年,于伯謙于東北大學畢業(yè),到哈爾濱中東鐵路任職。由于喜歡武術,又向當時在哈爾濱的胡鳳三專學戳腳拳文趟子。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去西安,投東北軍任上校秘書,并同西北武術界名流馬鳳圖、馬英圖切磋技藝,學習了馬派的鞭桿、刀法?箲(zhàn)期間,他多次向抗日根據(jù)地轉送藥品、書籍和其他物資。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回到沈陽教拳自娛,成為戳腳拳派在東北的代表人物。
于伯謙由于經過眾多名師傳授和自身潛心研究,不僅練就了一套好功夫,而且對戳腳拳文趟子有新的改進和發(fā)展。他撰寫的《戳腳》一文,曾在《新體育》雜志上發(fā)表,并選入《中國百科全書》。他還培養(yǎng)出許多高徒,如史春林、張福生、張治中、白國棟等。其中張福生在全國武術觀摩交流比賽和武術挖掘技藝表演賽中曾4次獲得金牌。
伯謙先生,遼寧省復縣人,從少年時起,就文武雙修,文韜武略,卓有成就。他畢生尋求武術真諦。是“奉天三老”郝鳴九、胡奉三、楊俊峰的高足,又是“國術大師”、“鷹爪王”陳子正的忘年交;且?guī)煆闹醒雵g館教授馬鳳圖、馬英圖;還結識了西北“鞭子王”王天鵬、華北“郭燕子”郭長生、“滄州大俠”李雨三等眾多的武術大家。他經師多,見聞廣,用功勤,修心養(yǎng)性,博采眾長,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因而伯謙先生武德高尚,武術技理和技藝,日臻化境。尤精戳腳、翻子拳,成為該拳種在東北地區(qū)的一代宗師。
戳腳、翻子拳,是中華武術極為重要的拳種之一。武林常言道:“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又云:“南拳北腿。”戳腳拳被譽為“北腿”的代表。伯謙先生在習練和傳授的實踐中,發(fā)揚戳腳、翻子拳的特點,同時吸取各家之長,注意創(chuàng)新,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力創(chuàng)戳腳短踢;在整理、充實基礎上,又創(chuàng)編翻子拳藝。皓首窮經,先后出版了《翻子拳》、《戳腳拳》、《劈掛拳》、《武侯刀》、《昆吾刀》、《梅花槍》、《昆吾劍》、《太師鞭》等,成為風格獨特的于氏戳腳、翻子拳械體系,為我們后代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繼承、創(chuàng)新的同時,伯謙先生廣授弟子,培養(yǎng)出了大批高足,且遍及海內外。在亞洲、北美、澳洲都有其傳人。試以其弟子佟慶輝為例。他從小習武,后拜在伯謙先生門下,跋涉十余里,風雨無阻,一習練就十余年如一日。得師傳技藝之精髓。在省、市及全國武術比賽中,榮獲16枚金牌;后任中國武警散打隊總教練;吉林體育學院教授、佟慶輝武術中等專業(yè)學校校長,效法先師繼承、創(chuàng)新的好傳統(tǒng),在繼承先師技藝基礎上,活用于散打實戰(zhàn)中。近20年來,在其再傳弟子中,收效頗豐。有26人、64次獲全國和世界武術錦標(比)賽和散打擂臺賽冠軍。其中莊海、王劍、陳江波、司炳友、鮑吉偉、李杰等更為突出。佟慶輝因而被譽為“散打國師”。他還撰寫了武術專著數(shù)十種,約600萬字。有數(shù)種專著(論文)獲獎。如伯謙先生有靈,定當含笑九泉。
于伯謙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尤為感人。他在青少年時代,就飽嘗日寇入侵東北之苦!熬·一八”事變后,更強烈地激發(fā)了他愛國抗日、反滿除奸的思想。于伯謙在東北大學俄語專業(yè)畢業(yè)后,在中東鐵路任翻譯期間,屢挫俄國“大力士”、日本諸武士,名震一時。后日本以他謀刺“偽滿皇帝”之嫌,被捕入獄。經多方營救出獄后,輾轉關內,任部隊武術教官,向官兵們傳授抗日殺敵本領。后投奔同班同學張學良將軍麾下,成為張將軍的政治秘書,輔佐張將軍發(fā)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為“逼蔣抗日”,立下了汗馬功勞;且多次為延安《解放日報》撰文,批判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與共產黨人接觸后,于伯謙更堅定地一直戰(zhàn)斗在抗日前線,幾經危難,百折不撓。同時,積極支持胞弟于仲倫投奔延安,走上革命道路,后在抗日前線壯烈殉國。
于伯謙先生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獻身中華民族解放事業(yè);且以弘揚中國武術為己任,在繼承與發(fā)展上作出了巨大貢獻。 1981年,于伯謙逝世,終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