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本法師
演本法師演本法師(1872~1957年)江蘇無錫人,俗姓尤。名雪行,號惜陰。晚號無相山人、八一山人。早歲精研群籍,深入墳典,曾與李叔同(弘一法師)同任上海圣約翰大學國文教授,蜚聲學界。后因研究佛法,生歡喜心,遂于杭州虎跑寺歸依三寶,號弘如居士。未久在上海主編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并撰輯“譚因法味”及“安士全書”闡揚大乘教義,與無錫丁福保齊名。曾游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各地弘法。歷任金馬侖三寶寺住持、新加坡佛教總會及居士林導師,歸依弟子遍及新馬。1957年示寂,世壽八十六。著有佛說十二頭陀經、金光明經、金剛經妙解、不夜城、鳩摩羅什尊者傳、佛法要領、選注不離世間三昧成就世間三昧等。
皈依佛門
演本法師演本法師,俗家姓尤,名雪行,字惜陰,人稱雪行居士。他是江蘇無錫人,出生于一八七二年(清同治十一年)農歷二月初六日。無錫是江南人文薈萃之鄉(xiāng),他生于書香世家,天質俊發(fā),自幼循序就讀,光緒二十年之前中了秀才。以后甲午之戰(zhàn),割讓臺灣;戊戌政變,招致八國聯(lián)軍,以及清廷內政腐敗,外患頻仍等一連串的事故,社會上的知識分子,受時代風氣的影響,多具有革命思想。辛亥革命之前,宣統(tǒng)二、三年間,演本法師在上海民立報任筆政。民立報是于右任創(chuàng)辦的報紙,言論重點在揭發(fā)清廷無能,鼓吹革命思想,事實上是革命黨人的聯(lián)絡機構,演本法師在民立報,也參加了革命的行動。
民國肇建未幾,民立報?,演本法師以舊友穆藕初之邀,在穆經營的厚生紗廠任監(jiān)督,后來二人合作開辦農場,種植美棉(美國品種的棉花),頗為成功,后來以蝗蟲肆虐,無計可施,最后一把火把農場燒掉,種植的棉花與蝗蟲同歸于盡。他感于殺傷太過,有違天和,自此信了佛教,虔誠懺悔。
他于光緒三十年前后,在上海梵王渡的圣約翰大學任國文教師,以探討哲理,涉獵佛典而信了佛教。學校當局以教會學校不宜信奉佛教,演本法師不以此項措施為然,乃辭職離校。那時只是初信,到經營農場,焚燒蝗蟲后,才虔誠入信。此時他曾在杭州虎跑寺皈依了悟老和尚,取名演本,號弘如。按弘一大師系于一九一八年戊午正月間,在虎跑寺皈依了悟老和尚,法名演音,字弘一。演本法師至一九一八年七月十三日,始依了悟老和尚剃度出家,仍用皈依時的名號。他們二位是同門師兄弟,唯演本法師的皈依是在弘師之前或弘師之后,則不得而知。
結交弘一
弘一大師一九二一年,上海佛教界的名流居士聶云臺、丁福保、黃涵之、施省之、范古農、朱慶瀾、關炯之、李圓凈等組織“上海佛教居士林”,演本法師也是發(fā)起人之一。居士林成立,發(fā)行《居士林林刊》,演本法師任主編,在這段時間內,他編輯了幾本初機佛書,如《譚因》、《法味》、《佛教故事淺說》、《了凡四訓注釋》等,流行甚廣,與著佛書甚多的丁福保齊名。
《譚因》這本書,是選自佛經中三十五篇故事語譯而成,全書一百五十頁,文字很簡潔,書后附有《系說》一篇,說明這本書撰寫的因緣。文中稱,《譚因》一書,系由弘一大師提議,并代他借了大藏經供他參考,才寫出來的。而演本法師和弘一大師是何時相識的,據說民國元年,演本法師在上海自立報社工作時,尚未出家的李叔同,由天津到上海,參加革命人士陳英士創(chuàng)辦的《太平洋報》,擔任文藝編輯,二人在那時就相識了。二人同為杭州虎跑寺了悟老和尚的皈依弟子。后來,叔同出家,演本法師曾到杭州探視。他年長于弘一大師八歲,而對大師十分尊敬,自稱弟子。一九二八年,弘一大師初赴閩南,實是以演本法師為增上緣。林子青居士著《弘一大師新譜》一九二八年條有如下記載:
“冬月,舊友尤惜陰與謝國梁二居士,發(fā)愿相約赴暹羅弘法,大師訪于客寓,忽動遠游之念,因同船南行。船到廈門,受到陳敬賢居士招待,并介紹他到南普陀寺去住,認識了性愿老法師及芝峰、大醒師等,留他小住,尤、謝二居士旋乘原船赴暹!
后來弘一大師撰寫《南閩十年之夢影》一書,也記載著這一段赴閩的因緣:
“我第一回到閩南來,是在一九二八年十一月的時候......那時我有一位舊時很要好的朋友,名尤惜陰居士,聽說他也在上海,于是我很想去看他一看。有一天的下午,我去看尤惜陰居士了。居士說他要到暹羅國去,于第二天的早上就要動身。我聽到之后,登時覺得很歡喜,于是也想和他一同去!
《新譜》和《夢影》二書,主要是敘述大師赴廈門的經過,并沒有說明演本法師赴暹羅的因緣。原來演本法師赴暹羅,并不是和謝國梁兩個人去的,而是團體行動。一九二八年冬季,上海佛教人士組織“暹羅佛教考察團”,又名“中華凈業(yè)團”,由一位心醫(yī)和尚任團長,團員有幻一法師、龐銘新,及謝國梁與演本法師等,弘一大師是臨時加入附團隨行的。考察團出發(fā)前,為廈門富商陳敬賢居士(南洋僑領陳嘉庚之弟)所聞,電約該團赴廈門一行,故考察團不直接赴香港,而搭乘繞道廈門的輪船,以此因緣,弘一大師才到了廈門,而被留在南普陀寺。
海外弘法
鹿野苑中華寺演本法師隨考察團抵達暹羅,就在當地居留下來,在華僑界弘揚凈土法門,很受到佛教善信的崇敬。一九三〇年,他在仰光組織“中華佛學研究社”,領導信眾,被尊為導師。
與他同赴暹羅的謝國梁居士,浙江天臺人,后來回國,一九三〇年在廈門禮轉逢和尚為師出家,法名寂云,號瑞幢。翌年,在南京寶華山受具戒,與后來大陸名僧巨贊同戒。受戒后,在陜西終南山結茅潛修。抗日戰(zhàn)爭期間,攜缽入川,住在樂山縣,農耕自給。一九五六年,自四川致書巨贊法師,欲往北京參學未果,以后不知所終。
一九三一年,演本法師自暹羅到了新加坡,下榻佛教居士林。這時北京法源寺的德玉和尚南來,欲往印度鹿野苑興建“中華寺”(僑領李俊承捐資),也駐錫居士林。演本法師以因緣成熟,乃禮德玉和尚為師,剃度出家,仍以演本為名,成為一名六十歲的老沙彌。一九三九年到緬甸受具足戒,然后赴印度朝禮圣跡,曾北至大雪山,也到過鹿野苑中華寺。之后,到馬來西亞的檳榔嶼,受皈依弟子謝蓮塘的供養(yǎng),閉關潛修密宗,得其法要。出關后提倡顯密圓修、知行合一,即生成佛的法門。這時他出版《法海一滴》上下冊,分贈各地信徒。
人物貢獻
新加坡居士林一九四五年,新加坡毗盧寺住持雪山法師,在金馬侖創(chuàng)建三寶寺,禮請演老出任住持。演老以本道法師為監(jiān)院,在信眾的支持下,建造一所圖書館,命名為“法輪圖書館”,館中藏書極富,對外開放。在此期間,他經常應請到新加坡講經弘法,并擔任新加坡佛教總會,及佛教居士林導師,連任多年,皈依弟子遍及星、馬、泰、菲各地。
演本法師對藥用植物頗有研究,在金馬侖山上種植中藥,為人治病十分靈驗,尤以吉祥草治療痔瘡效果顯著,為許多人解除痛苦。金馬侖地勢高亢,海拔五千多呎的,演本法師不能適應,以致羅患風濕癥,晚年行動不便,常臥在禪榻上。一九五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示寂。世壽八十六歲,僧臘二十七夏,戒臘十九夏。二十五日封龕,三十日荼,獲各色舍利甚多。
演本法師早年讀書時,曾研究周易,探玄尋秘,辨識機微,造詣頗深。民國初年,曾著《東方之宅運新案》四冊,《宅運圖解》一冊,《人間天眼指南宅運撮要》一冊,演繹數理、地形、方位、時空人事等錯綜復雜之關系,頗具卓見。在上海居士林主編林刊時,撰輯《譚因》、《法味》、《故事淺說》、《了凡四訓語釋》等。在南洋弘化期間,復著有《法海一滴》上下集,《三種戒經合刊》,《佛法要領》,《佛化家庭》,《眾福之門》等多種,并倡印佛書,普贈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