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連日來,“福建·長征記憶”系列報道引起讀者極大關注。有讀者來電說,有一位奇人我們不能不記錄他。他是誰?他就是曾當過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后又剃度出家的楊道明(江西省興國縣永豐區(qū)荷嶺鄉(xiāng)隘前村人)。
早在1935年,當時國民黨報紙稱的“已被擊斃的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楊道明”,卻隱藏在永泰縣闇亭寺當住持,法號磬揚,多年后,才被世人發(fā)現(xiàn)……
1999年5月14日,這位一生坎坷、愛國愛教的磬揚法師,因病醫(yī)治無效,在永泰縣長慶鎮(zhèn)能仁寺圓寂,世壽90歲。
日前,記者深入楊道明的出家地和他戰(zhàn)斗過的地方進行了采訪,了解其鮮為人知的特殊經(jīng)歷。
擔任主席
毛主席拍他的肩膀夸他“是一位實干的同志”
“文革期間,當?shù)厝罕娫谀苋仕拢畹烂骱髞碜〉乃聫R)辦學習班,我也有參加,住在能仁寺!庇捞┛h黨史辦主任朱理明告訴記者,他早年就認識楊道明,還跟他面對面交談多次,他是當?shù)刈盍私鈼钍论E的人。
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1934年8月,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戰(zhàn)爭面臨著被動失利的局面,后決定調(diào)楊道明擔任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
當時才25歲的楊道明很驚詫,因為他認為自己參加革命的時間短,而且缺乏斗爭工作經(jīng)驗。
“楊道明找毛主席談話說自己勝任不了,而毛主席卻微笑著拍楊道明的肩膀鼓勵他說:u2018你是一位實干的同志,能夠聽黨的話,事情會做好的,不要緊,去好好鍛煉。u2019”朱理明說,毛主席曾多次指示過楊道明。
“第五次反u2018圍剿u2019失敗后,中央紅軍被迫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楊道明為紅軍長征做了很多后勤保障工作,如修路、供應糧食、擴大紅軍隊伍等!敝炖砻髡f。
出家為僧
可心里還是想著,一定要想辦法找到黨
閩贛省委后期的革命形勢非常嚴峻,閩贛省軍區(qū)的部分領導人對革命產(chǎn)生了動搖,最終走上了叛變革命的道路。
楊道明等十幾人突出重圍,隱蔽在永泰的嵩口、玉湖一帶,陷入了極度危機,與組織失去聯(lián)系。
在這種情況下,楊道明與鐘循仁(時任中共閩贛省委書記兼閩贛軍區(qū)政委、粵贛游擊縱隊政委)一道入闇亭寺當了和尚。
“楊道明剃度后法號磬揚,眾僧們向他道喜,他只是合掌回禮,竟回答不出一句話語。他出家后,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一直沉默寡言,很少與外人接觸!敝炖砻髡f,楊道明雖然已經(jīng)遁入空門,但是心里還是想著,一定要想辦法找到黨。
想要還俗
解放時,他曾想寫信給毛主席,想見戰(zhàn)友
出家只是暫時的,楊道明當初這樣想。他甚至多次想到還俗,但都因為多種原因而未能實現(xiàn)。
1943年8月的一天,閩中地下黨有兩位同志來到闇亭寺吃午飯。
當時,磬揚法師生病在床,沒有機會與他們交談,等到覺察對方身份時,急忙找尋他們,不料這兩位同志已離開闇亭寺去了尤溪縣,磬揚法師尋找黨組織的線索斷了。
后來,在解放時,當他看到毛主席在天安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他又想到給毛主席寫信,并希望見見當年并肩戰(zhàn)斗過的戰(zhàn)友……
“不,不能。磬揚法師想,閩贛省已遭失敗,當年自己已出家了,與黨失去聯(lián)系多年,革命勝利了才找黨中央,人家會怎么看呢?慚愧!于是,他決定不向黨組織訴說自己的挫折經(jīng)歷。”朱理明說。
朱理明還告訴記者,1952年,永泰縣開展土地改革和民主建設,磬揚法師滿腔熱情地要求參加后勤工作,但沒得到上級批準,他的愿望落空后,只好繼續(xù)在寺廟沉寂下來。
心系百姓
修路10余公里,每月出錢資助敬老院6位老人
朱理明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了宗教等各項政策。省、地、縣對磬揚法師的問題十分重視,還專門派出調(diào)查組深入調(diào)查他的政歷問題。
朱理明說,磬揚法師從1930年到1935年一直從事革命工作,為黨為人民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935年5月離開革命隊伍,雖出家,但始終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是永泰縣一位較有名望的人物。后來,黨考慮到他的貢獻,還安排他擔任省政協(xié)委員,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顧問,永泰縣政協(xié)常委、委員,縣佛教協(xié)會會長等職務。
“為了報答黨對他的養(yǎng)育之恩,磬揚法師帶領僧人及信徒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在寺廟周圍開荒種糧,向國家積極交公糧、支援家鄉(xiāng)建設、幫助困難群眾等!敝炖砻髡f,他曾親眼見過磬揚法師種田。
“在他的主持下,闇亭寺完全自給自足,還每年向國家上交糧食千余斤,連續(xù)多年被省佛教協(xié)會評為先進單位!敝炖砻髡f,“他為當?shù)匦迾蚨嘧伮?0余公里,此外,他還每月出錢資助村里敬老院的6位老人,真正是身在佛家心系百姓。
”
楊道明 男,1934年出生,河北束鹿人。教授。中共黨員。1960年畢業(yè)于天津大學建筑系,現(xiàn)任職于天津大學建筑學院。主要貢獻:長期從事《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史》和《中國古建筑測繪實習》等教學和科研工作,其主持的《中國古建筑測繪實習》課,有利于學建筑基本技能的提高,又為國家搶救了大批重點文物,建立健全古建筑資料和圖紙;既有益于國家文物古建筑的修繕與保護,又有舉國于中國古建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榮獲天津市普通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學成果國家給特等獎。在規(guī)劃設計與修繕中國傳統(tǒng)古典園林和名勝古跡古建筑活動中,獲天津市政府嘉獎,合著《承德古建筑》,榮獲第二屆全國優(yōu)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古建筑游覽指南》獲第二屆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三等獎;主編《中國美術全集》建筑藝術編2陵墓建筑卷,獲建設部首屆全國優(yōu)秀建筑科技圖書一等獎。《中國陵墓建筑概說》獲1990年天津市建筑學會優(yōu)秀學術論文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