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勖鳎荩s公元一四七四年前后在世)字廷綱,別號東園,仙游人。生卒年不詳,約明憲成化十年前后在世。天順四年(公元一四六o年)進士。累官太常卿。武宗在東宮,紀采嘉言懿行,各繪圖作贊,名為圣功圖上之。官終南戶部尚書。紀為文不構(gòu)思,不易稿,為人取去,亦不復問。撰有東園文集十三卷,續(xù)編一卷,及東園詩集,(均四庫總目)并行于世。吳濂稱他的文章,思想深切,辭旨醇正。
三朝元老
鄭紀(1438~1513年),字遷綱,號東園文賢里上鄭人(今度尾鎮(zhèn)埔尾村)人。明天順四年(1460年)二甲進士,厲任國子祭酒、輸林庶吉士,經(jīng)廷同考官、浙江按察副史、南京左通政、南京戶部侍郎、大司徒等職。一生厲經(jīng)英宗、憲宗、孝宗等三朝,人稱“三朝元老”。
鄭為官清正體恤民情。早年任職輸林時,目睹憲宗寵信奸臣,朝政腐敗,不顧殺身之禍,上(太子十策)奏章,建議憲宗“遠奸邪,任忠良,興禮教”。不被采納,憤然辭官,歸隱故里20余年。卒后贈戶部尚書。
鄉(xiāng)居期間,紀興學耕,植樹造林,并倡建鹿鳴、步云、登瀛、朝天、臥龍等5座橋梁。還提倡宗崇尚勤儉,革除里役私弊,減輕人民負擔,做了沒少好事。明孝宗即位,鄭紀受旨復出,任經(jīng)筵同考官。禮部會試,有位同考官授意鄭紀共同偏袒一位國戚子弟,鄭紀斷然拒絕。后升任浙江按察司副史。任職間,鄭紀“提學獎,撥幽滯,杜絕請謁”,還采取“禁浮屠、毀淫祠,役學地”等措施,努力端正世風。還疏勸孝宗“御經(jīng)筵、近儒臣,論圣學以正心為妥,”得以采納。紀一生清廉,常教誨兒子“富貴非可求”。在任國子祭酒時,司禮監(jiān)陳寬想拉攏他,被他挋絕。學館里膳費千多兩,典簿按照舊規(guī)將余銀送給鄭紀,也被挋絕。同事們?yōu)榇藨押,背地里對他誣陷,鄭紀一再請求退職。孝宗知其為人,讓其改任南京左通政。當時山東正鬧饑荒,為救災民,,鄭紀不顧個人安危,果斷地先將糧谷發(fā)放賬濟,后才奏請皇帝,并言“太監(jiān)羅兌遺資巨萬愿無愛惜,用于賑濟災民”。不久轉(zhuǎn)為太常卿。武宗在東宮行冠禮,鄭紀鄭紀摘錄古今帝王嘉言懿行幾百條,并加繪圖,提名《圣功圖》勸皇太子“當近正人,聞?wù),不可與儇薄內(nèi)侍游”。
明初,政府把戶籍分為“民戶、工戶、軍戶、”三種,軍戶給予田地,百姓多半死亡,30畝父死子繼,累代為兵。那時仙游有6500多戶被除數(shù)抽充軍役的有1500多戶。因虎災、瘟疫和軍役為患或流落他鄉(xiāng),人口急劇下降,至永樂以后,全縣僅剩1400戶。政府仍按明初戶數(shù)清理軍戶,征收賦稅,弄的雞犬不寧,百姓苦不堪言。鄭紀目睹慘狀,致書新任閩按察使龐大參,反應(yīng)仙游軍戶情況,要求更正名冊。意見的到采納。 鄭紀忠言不諱,秉公辦事,終受奸黨排擠,不得不再度引退,歸隱后,他還惦念國事,又上《致仕十九疏》,言“君子立身于天地,惟禮與法二者已!狈e極但是導興禮立法。鄭馬工文辭,尤長于詩,其文藝工作者章簡潔,詩詞靜美安雅,著有《歸田錄》、《東園文集》,晚年病終鄉(xiāng)里,享年76歲。贈戶部尚書。
出世傳奇
鄭紀(1438—1513年)字東園,仙游縣度尾埔尾村人,明英宗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中二甲進士,他為官清正,是歷史經(jīng)濟命臣的傳奇人物。鄭紀的出世有一段離奇的故事。
明朝中葉,仙游山官度尾有戶姓紀名陸的人家。紀陸為人厚道,但家貧如洗。夫妻倆僅靠給埔尾鄭厝員外鄭恒淑(又名鄭仁)打長工謀生糊口。鄭員外看紀陸夫婦樸實勤干,就安排他們在屏南山看山護林。紀陸夫婦在看山期間,利用雜木燒炭,為的是多賺點錢去買香、燒紙錢來虔誠山神土地公。每當挑炭上街市賣后,第一件事就是買香紙,然后才將剩余的錢拿去買油鹽米醋。如此生活日復一日,年過一年,不知不覺,紀陸夫婦齡近知天命之年?墒俏瓷杏,夫婦倆談起此事,無不嘆息。
盡管如此,夫婦倆對山神土地公依然崇拜、虔誠。真情的虔誠感動了屏南山的山神,山神決定“投胎”轉(zhuǎn)世于紀家,滿足紀陸夫婦的夙愿。
有一天,屏南山的山神托給紀陸一個夢,夢中見到了土地神的指點說:“仲秋佳月,八月初八日晨,前往大目溪橋頭等候,有八個人定會經(jīng)過此橋,其中最后一位衣衫破爛、拐腿扶杖的那個人,你一定要拉緊他的衣服,求他指賜贈吉地一穴!
紀陸終于盼到了八月初八,于是他連夜趕程,于黎明時分就來到了大目溪橋頭等候。待日晨已到,眼前一亮:真的出現(xiàn)了八位匆匆行人,果然最后一位衣服破爛,拐著腿扶了杖。紀陸忙著拉住那位拐腿老人的衣服緊緊不放,并跪下求情口口聲聲:“仙翁指賜贈給我吉地一穴”……拐腿人看似有心似之無奈地念著:“山上雞公啼,山下鹿母生鹿仔;馬若騎人魚爬樹,穴位定椿無差唉。”拐腿人念完此詩便問紀陸:“是誰叫你來。”紀陸誠實地說:“是屏南山地神指點。”話聲剛落,拐腿人手揮一下,只聽“啪啦”一聲就不見了。
當紀陸走到屏南山半山腰時,果然聽到山頂有鷓鴣啼叫聲,抬頭一看陽日正天,不禁口里喃喃“雞公日中啼”;要繼續(xù)再行時,偶然又發(fā)現(xiàn)路邊有一只母羊正在生羊仔,紀陸脫口而出:“這不就是鹿母生鹿仔嗎?”于是,他快步趕回山宅,拿著香就來到土地廟,奇怪地發(fā)現(xiàn)土地神的“金身”歪了嘴巴!紀陸油然想起,早晨那位拐腿仙翁揮手“啪啦”一聲,原來是打土地神的嘴巴。
自此,紀陸將先祖的遺骨遷移到“穴地”,正好有一位老翁提著一只大魚掛在樹上,人坐在樹下乘涼,看著周圍環(huán)境,不禁贊頌:“此穴地腳踏兩鳳,背靠屏山,左右雙將軍,一劍保水尾”。此時,又有一位木匠師傅抬著一只魯班馬路過此地,接著話尾說:“妙!妙!此穴定乾坤,后代出貴人”。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已過了一春秋,紀陸的妻子有了身孕。
一天晚上,屏南山霞光閃閃,紀陸的老伴生了一男孩!老來得子,夫婦倆高興了好一陣子。第二天紀陸照樣挑著一擔滿滿的炭上市去賣。在街市上碰見了鄭員外,鄭員外忙問紀陸:“阿陸。∧阕蛲碓趺床恍⌒陌焉浇o著火哪!”紀說:“沒有,昨晚好好的,怎有燒火呢?”鄭員外急了:“唉!昨晚那山頂火光閃閃,怎說不是著火呢?”紀說:“噢,那我不知。昨晚我老婆生小孩忙著哩!”鄭員外一怔:“看來此子不是凡胎!庇谑撬蛯o陸說:“那山頂水冰地冷,又不方便,你搬到我府來住吧!”
從此以后,紀陸一家三口搬到了鄭府,鄭員外對紀陸的孩子呵護有加。為了感謝鄭員外,紀陸與鄭員外商議,給小孩取兩姓為名。于是就取了鄭為姓紀作名,因而就有流傳至今的鄭紀出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