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登上舞臺
蒯通第一次出現(xiàn)在歷史的舞臺上是秦二世元年八月,當時武臣授命于陳涉北上掃蕩趙地。眼光老到,善為長短之說的他立刻游說范陽縣令徐公,為其分析當前形勢,解說利害關系說服徐公降趙王武臣,又以三寸不爛之舌說動趙王武臣接受范陽縣令徐公投降,傳檄千里,不戰(zhàn)而下三十余城。可見其言之利!
到蒯通(避諱“徹”)再一次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的時候,五年的光陰已經(jīng)一晃而去了,楚漢相爭的歷史大劇已經(jīng)接近尾聲。令人迷惑不解的是這五年間風云起伏,波瀾壯闊,而蒯徹卻絲毫沒有任何事跡顯示他參與這段令人熱血沸騰的歷史進程中去。
蒯通這時期明主難遇。平庸之輩,自不愿意為其謀略天下,比如趙王武臣;而雄主身邊都有信任有加的謀臣,比如劉邦有張良,項羽有范增。自己投奔過去,不能為其重視,則無法盡負平生之策!太史公在《樂毅列傳》曾言:“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從側面反映其不遇明主賞識,滿腹經(jīng)綸無處施展而借古悲己的心態(tài)!
亂齊之策
漢四年十月,也就是五年后,蒯通再一次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也是韓信的帳下,當時韓信領兵向東進發(fā),還沒渡過平原津,聽說漢王派酈食其已經(jīng)說服齊王歸順了。韓信打算停止進軍。范陽說客蒯通規(guī)勸韓信說:“將軍是奉詔攻打齊國,漢王只不過暗中派遣一個密使游說齊國投降,難道有詔令停止將軍進攻嗎?為什么不進軍呢?況且酈生不過是個讀書人,坐著車子,鼓動三寸之舌,就收服齊國七十多座城邑。將軍率領數(shù)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為將多年,反不如一個讀書小子的功勞嗎?”于是韓信認為他說得對,聽從他的計策,就率軍渡過黃河乘機突襲齊國屬下的軍隊,很快就打到國都臨菑。齊王田廣認為被酈生出賣了,就把他煮死,而后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國求救。
這里是后世認為蒯通為韓信謀士的依據(jù),但是司馬遷在史記用的是“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這里沒有明確說明蒯通為韓信謀士,反而從這里看,蒯通僅僅是來說策的說客。司馬遷對此評價為“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班固也認為“蒯通一說而喪三俊”。
蒯通之謀就有必要追究一番,這里可以有三種解釋:一,蒯通為韓信以后自立而打定基礎,臨時小施手段輔助韓信成就大業(yè),可以說深謀遠慮。二,惟恐天下不亂,借此來實現(xiàn)自己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縱橫家本色。三,為其他人而謀,蒯通施展手段借此以亂齊漢聯(lián)盟。因為后來有蒯通說韓信自立,所以一般后人皆認為是第一種原因。
但是筆者卻傾向第三種,史記有這么一端話:“通善齊人安期生,安期生嘗干項羽,項羽不能用其筴。已而項羽欲封此兩人,兩人終不肯受,亡去!睆倪@段可以推測蒯通曾經(jīng)為項羽客卿,聯(lián)系到蒯通五年內毫無動靜,很可能因為無明主輔助,而楚漢期間惟有項羽劉邦雙雄并立,余者皆不足論。而劉邦項羽都有高參輔助,蒯通投靠亦不能盡展所學,是亦未曾前去輔助。但是在漢三年卻有了轉機,項羽中陳平反間計而痛失高參范增,處于缺乏謀士輔助的尷尬境地。而此時蒯通以及好友安期生趁此輔助項羽施展抱負亦合情合理,項羽欲封他們必然他們有一定功勞出過計策才可,這里筆者以為“亂齊”就是蒯通為項羽而謀,項羽因此而分封之。
但是前一種也有很大的可能,亦合情合理,或項羽不能用其策,而轉投韓信,試圖輔助韓信三分天下而謀之。第二種則可能性不大,如果蒯通僅僅是顯示自己的手段,這亂齊相比說徐公降趙王武臣顯然談上不上什么手段,不過蠱惑之策耳!惟恐天下不亂也不能成立,從蒯通前后事跡來看不是那種僅買弄口舌而毫無目的之士。
究竟是哪種情況的可能性更大,我們從零散的資料來看這段歷史。
韓信與酈食其
漢三年六月,項羽拔滎陽,誅周苛、樅公,虜韓王信,圍成皋,漢王劉邦與滕公夏侯嬰從成皋主戰(zhàn)場逃跑至韓信、張耳軍中。趁張耳、韓信未起,自稱使者奪其印符,召諸將開了一個軍事會議。會議后劉邦奪兩人軍隊,令張耳鎮(zhèn)守趙地。授命韓信為相國,帶領剩余軍隊進攻齊國。再這里劉邦命韓信進攻齊國除了實現(xiàn)對西楚的戰(zhàn)略迂回,戰(zhàn)略包圍,還有一點是預防韓信張耳在趙地勢力膨脹,尾大不掉。所以奪兩人兵權,又分開兩人,用無兵權的張耳鎮(zhèn)守趙地,使韓信帶剩余的趙軍進攻齊國。又派自己的親信曹參,灌嬰率領部隊以及蓼侯孔熙,費侯陳賀作為副手進行牽制。
韓信正式攻齊發(fā)生在漢四年十月,也就是四個月后的事情了。在這段時間,酈食其因為向劉邦出了餿主意(建議劉邦分封諸侯,被張良所止)而戴罪立功游說齊王投降劉邦。酈食其不負所望,說服齊王降漢。本來皆大歡喜,韓信卻受蒯通蠱惑,偷襲齊國,引發(fā)齊國背漢而聯(lián)楚。
蒯通的蠱惑司馬遷稱之“亂齊”,可以理解為破壞齊漢聯(lián)盟。而蒯通蠱惑韓信卻抓住了劉邦詔韓信擊齊,又獨發(fā)間使下齊,卻未有詔止韓信的漏洞,以爭功勞打動韓信去偷襲“友邦”。而蒯通的亂齊之計謀,有必要考證其對當時天下大勢的影響,以及最大受益人項羽。
蒯通的計策最大的受害者是劉邦,再當時的情況下,主戰(zhàn)場劉邦被項羽圍困,隨時有生命危險。齊投降于劉邦,可以和韓信合力南下?lián)舫,解決自己的困境。這樣的話楚漢之爭或可早一年解決。而齊是屬于田家還是韓信,對劉邦來說并不重要,當時田氏掌握齊國當然不利于劉邦以后統(tǒng)治,但是同樣由韓信掌握齊國亦會出現(xiàn)功高蓋主。而后來差點三分天下以及劉邦被迫封韓信為齊王,割地請戰(zhàn)亦是證明此點。
蒯通的計策卻是有兩個受益者,韓信不用說,借此擴大功績,又獨占齊地,擁兵自重,割據(jù)一方。但是最大的受益者卻不是韓信而是項羽,我們著重分析。漢三年末四年初,項羽在滎陽雖然處于攻勢,卻一直未擊破劉邦主力。而自己的糧道一直面臨彭越的騷擾卻無計可使。北面的齊國處于對楚后方威脅,卻因為舊恨難平而彼此虎視眈眈。因為齊國并不強大,且抱著做山觀虎斗的心理才彼此相安無事。如果這個平衡被打破,齊投降漢合兵與韓信進攻楚大后方,楚地必然危機。韓信破齊楚聯(lián)軍項羽恐慌,派使者游說韓信亦是明證。而韓信偷襲“友邦”,使齊反而投向楚合力抗?jié)h,無疑是個巨大的轉機。項羽派龍且救齊無疑是不但可以解救此次危機,亦是對漢的一個強有力的反擊。
聯(lián)系蒯通曾經(jīng)仕項羽,可以大膽推斷蒯通為項羽設計出一石二鳥之計策,而項羽欲封估計也是因為此計的大功。
濰水之戰(zhàn)
但是此計的結局卻因為韓信濰水之戰(zhàn)而破滅,后世因為結局而忽視結局前的探索。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濰水之前的形式的確為楚國掌握著戰(zhàn)爭主動。韓信偷襲“友邦”后,齊完全倒向楚,齊楚聯(lián)軍的實力占優(yōu)勢,又擁有天時地利,齊王田廣和司馬龍且兩支部隊合兵一起與韓信作戰(zhàn),還沒交鋒,有人規(guī)勸龍且說:“漢軍遠離國土,拼死作戰(zhàn),其鋒芒銳不可擋。齊楚兩軍在本鄉(xiāng)本土作戰(zhàn),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溝高壘,堅守不出。讓齊王派他親信大臣,去安撫已經(jīng)淪陷的城邑,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們的國王還在,楚軍又來援救,一定會反叛漢軍。漢軍客居兩千里之外,齊國城邑的人都紛紛起來反叛他們,那勢必得不到糧食,這就可以迫使他們不戰(zhàn)而降。”龍且說:“我一向了解韓信的為人,容易對付他。而且援救齊國,不戰(zhàn)而使韓信投降,我還有什么功勞?如今戰(zhàn)勝他,齊國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給我,為什么不打?”于是決定開戰(zhàn),與韓信隔著濰水擺開陣勢。韓信下令連夜趕做一萬多口袋,裝滿沙土,堵住濰水上游,帶領一半軍隊渡過河去,攻擊龍且,假裝戰(zhàn)敗,往回跑。龍且果然高興地說:“本來我就知道韓信膽小害怕!庇谑蔷投蛇^濰水追趕韓信。韓信下令挖開堵塞濰水的沙袋,河水洶涌而來,龍且的軍隊一多半還沒渡過河去,韓信立即回師猛烈反擊,殺死了龍且。龍且在濰水東岸尚未渡河的部隊,見勢四散逃跑,齊王田廣也逃跑了。韓信追趕敗兵直到城陽,把楚軍士兵全部俘虜了。
蒯通用算命來蠱惑韓信,分析天下大勢,建議韓信“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似乎完全是在為韓信著想,但是其著眼點卻在“西鄉(xiāng)為百姓請命”上,也就是說讓韓信不要聽命于劉邦,去進攻項羽,而自己獨立,三分天下。這里卻有關鍵問題是在于韓信到底有沒有實力反。我們從當時齊地的情況看,韓信對齊來說是外人,在本地本就沒有自己的勢力,而齊地也沒有完全平定(韓信參加垓下之戰(zhàn)的時候,曹參依然留齊平定未服者)。而齊王田橫逃奔至彭越,如果齊地動亂,很可能趁機利用自己在本地的威望重新得勢。最關鍵的是韓信一直授命于劉邦,手下軍隊幾次被劉邦整編,而手下有曹參,灌嬰這樣有自己部隊的劉邦親信以及孔熙,陳賀這樣明則輔助自己實則為監(jiān)視的副手。而韓信自己的親信在史書中可以查到的只有參謀李左車,或則還有亦肯定是少數(shù)派。此時韓信"西鄉(xiāng)為百姓請命"可以說把握性并不大。而韓信獨立最大的受益者亦是項羽,不但解決大后方問題,又可以做觀漢之內亂,或是趁機主動出擊,或是幫助韓信自立,進退自如。
由此可見蒯通為韓信而謀有待商量,而韓信的態(tài)度更是說明自立此時不可行,后人為韓信表面的推脫而以為韓信為劉邦恩情不忍背叛劉邦。其實不然,韓信在漢中對的時候就明確以利益為重,要求劉邦“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后世有人指出此為“欲以脅高帝而市之也。”而后韓信做觀劉邦困于楚不思解救,而要脅封地?梢婍n信為劉邦恩情不忍背叛不能成立,蒯通說韓信時,韓信亦在盤算得失,最終覺得風險太大而不敢冒險。韓信最后“遂謝蒯通!币嗍窃趯Υf客而非心腹。
蒯通說韓信而無功,在加上成皋之戰(zhàn)的慘敗,項羽大勢已去。安期生和蒯通不肯受項羽之封,終亡去。
人物理念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第一件發(fā)生的大事,他還是在范陽的時候,那時也是很不得志。山東英雄群起的大軍攻入了縣城,并且捕捉了縣令,由于長期受到秦國法律的壓制,很多人都建議將縣令處死,以快人心。這樣看來,也是情理之中的!可是這時他走了出來,極力反對這樣做,認為這樣做是極其愚蠢的:“縣令之所以那么做,只是按照秦國的法律辦事,如果沒有照辦的話,他就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將軍認為自己的軍隊是要聽從統(tǒng)帥的命令,還是各自自作主張。如果將軍認為前者是非常有必要的話,那么他作為一個秦國的官員是很盡職的。如果將軍執(zhí)意要處死一個遵從命令的士兵,能不令人寒心嗎?在殘酷的大秦律法之下,他也是其中的一個受害者......恰恰相反,將軍要厚待縣令,盡管他以前所做的一切近乎殘忍。如果你殺了他的話,秦國其他的縣令聽到了這個消息他們會怎么想,他們看不到了希望就只會奮死反抗,那時將軍有把握戰(zhàn)勝他們嗎,秦王專政確實不得民心,可是他強大的軍隊是值得將軍深思的!睂④娮駨牧怂囊庖,沒有殺那個縣令,并且厚待了他,讓他到未攻下的縣城郊外游玩,以示義軍對過去的錯誤既往不咎?吹竭@一幕,秦國的縣令紛紛投誠,這就是所謂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歷史評價
司馬遷:“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蒯通者,善為長短說,論戰(zhàn)國之權變,為八十一首!
茅坤:“武涉之說,為楚也,而蒯通何為哉?其言甚工,假令韓信聽之,而欲鼎分天下,海內矢石之斗何日而已乎?大略通特傾危之士,徒以口舌縱橫當世耳,非深識者!
王夫之:“且信始不從蒯徹之言與漢為難者,項未亡也。參分天下,鼎足而立,蒯徹狂惑之計耳。”
林西仲:“蒯生托相術做個起引,其言三分天下也,以息天下之禍為詞,且三分之后又可以專制海內,比武涉更高一著。其言終為漢王所擒也,以厚交不可恃,忠信不能保二意倒入功略之大必不見容于漢,比武涉更深一層。末段請其速斷,以事機閑不容發(fā),過此以往,則難于行,此則武涉未曾道及也!
軼事典故
蒯通的墳墓題著一句詩:“九原若解酬恩怨,不恨高皇恨蒯通!边@里恨蒯通說的是韓信最后身死長嘆:“吾悔不用蒯通之計”,韓信說此話卻別有深意,是感嘆自己當時不夠果斷沒有大膽賭一把?還是故意顯示自己有機會反而沒有反的冤枉?難道韓信不知道說此話還給蒯通帶來災禍嗎?果然,劉邦回來聽到呂后說,立刻派人捉拿蒯通,欲烹之。蒯通的口舌之利又一次發(fā)揮作用,這里蒯通作了一個經(jīng)典的比喻,說狗吠堯帝,非是堯帝不仁,而是吠其非是自己主人罷了,也就是各為其主,沒有什么好怨的!劉邦聽后就釋放了蒯通。
或則韓信本就沒有把蒯通當自己人;或則怨恨蒯通出計策而使自己走向絕路,臨死前故意害他一把。千年事與浮云去,作為后世的我們也僅僅只能從當時的資料來猜測其所思。
總而言之,蒯通是韓信參謀而為韓信謀天下,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對蒯通,韓信的關系應該有一個重新的認識與探索。
后記墓葬
臨淄區(qū)皇城鎮(zhèn)五路口村東約500米處,有一古墓,南北32米,東西40米,高9米。據(jù)史、志書記載,此墓系漢初“說士”蒯通之墓。確切一點說,此墓當稱“蒯徹墓”。
民國九年所修《臨淄縣志》載:“蒯徹墓在五路口莊東里許!
蒯通,實名徹,因避漢武帝劉徹的名諱,(是時,皇帝的名諱是犯忌的,任何人不得和皇帝重名)所以史書上多以“通”代“徹”,稱其蒯通。因而有的人便只知蒯通,不識蒯徹了。
蒯徹,秦末漢初范陽(今河北定興固城鎮(zhèn))人。他為人機敏聰明,能言善辯。秦朝末年(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陳勝自立為王,派大將武臣率軍攻打趙國,蒯徹幫助武臣,勸說范陽令投降,從而影響到趙國諸邑
楚漢爭戰(zhàn)之時,漢王劉邦分兵韓信進取趙國。是時武臣已死,蒯徹見韓信善于用兵,治軍嚴謹,能成大業(yè),便投在韓信帳下,勸韓信攻取齊國,使韓信很快占據(jù)了黃河下游大片地方。蒯徹見時機成熟,勸韓信自立為王,韓信念及劉邦好處,執(zhí)意不從。蒯徹說:“古語云: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F(xiàn)在正是時候,將軍若坐失良機,日后悔之晚矣!表n信仍不以為然。蒯徹對天長嘆曰:“韓信,武夫也,不足與之為謀!彼祀x韓信而去。
果不出蒯徹所料,劉邦滅楚做了皇帝之后,有人誣陷韓信謀反,劉邦先是將韓信由楚王降為淮陰侯。不久,劉邦的夫人呂后趁劉邦不在京都,假傳圣旨召韓信入宮,誣韓信謀反,對他處于極刑。臨刑之時,韓信無奈的長嘆一聲:“悔當初不聽蒯徹之言,故有此難!
劉邦回都聽說了韓信的臨終遺言,便四處派人尋找蒯徹,找到后直接押解到長安。劉邦怒責蒯徹,欲加死罪。蒯徹對曰:“當初韓信若聽我之言,說不定現(xiàn)在就是皇帝哩。”劉邦愈怒,蒯徹說:“大王,你知道不知道,當兩個人相斗的時候,狗一定會幫自己的主人而咬他人,這并不一定是自己主人比別人好,只因為他是自己的主人。當初,我在韓信帳前做事,就知道幫韓信出主意,那會想到大王你呢。要是那時我在大王帳下,自然就不會替韓信出主意,而是為大王著想了,F(xiàn)在大王要殺我,只一句話就行。可朝中的大臣,以后誰還敢向大王進直言呢?”劉邦聽蒯徹說得有道理,又見蒯徹確有才能,便轉怒為喜,并重用了他。[12] 那么,蒯徹被劉邦留用,當在京都。要為什么他的墓葬卻在臨淄呢?這為我們后人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