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廣疏受
疏廣(? -前45),字仲翁,祖籍東海蘭陵人。其曾祖遷于泰山郡鉅平(今寧陽縣西部)。西漢名臣。疏廣少時好學,習慣用讀、記、背、研的學習方法鞏固知識,拓寬知識面,精于研究《論語》、《春秋》。樂于創(chuàng)辦私學,治學嚴謹,注重學生的德學兼優(yōu)。本始元年初,宣帝征其為博士郎、太中大夫。地節(jié)三年(前66)封疏廣為太子太傅。
疏受(?-前48),字公子,是疏廣兄弟的長子。疏受少時跟其父和叔疏廣學儒家精典,對孔子少時演禮的事特別崇拜,常效孔子演禮,至精至勤,為人恭謹。疏受才思敏捷,言辭邏理縝密,且善演講。天子每朝,都讓其進見與天子群臣策對應答。他成為太子的師傅后,孜孜不倦,因人施教。太子12歲能通《論語》、《詩經(jīng)》,精《禮》、《尚書》等,教績垂史。劉詢封他為太子家令。
疏廣、疏受在中國歷史上稱為“寧邑二疏”。初元元年(前48)劉爽繼位,成為漢元帝,疏廣總結歷史上的為臣之道,認為見好就收才是俊杰。他對侄疏受說:“歷史經(jīng)驗是知足的不受辱沒。做人功成名就之時,就應審時度勢,急流勇退。人的事業(yè)正如太陽月亮,日中而偏,后來居上。我們叔侄今已名成功就,我害怕不乘此時辭朝還家,以后會悔禍無窮啊! ”疏受聽后,十分贊成叔父的意見。于是,兩人同時上表,以年老多病為由辭官,乞準還家,頤養(yǎng)天年。宣帝見疏家叔侄確實年事已高,且長期為太子學習殫思竭慮,還常帶太子徒步跋山涉水,已積勞成疾,很快便恩準兩人請求。
回到家鄉(xiāng),兩疏雖然年老體弱,但很愿為家鄉(xiāng)做點好事。他們用賜給的金銀廣設學館,從不收取學子分文。有位好友曾勸他說:“仲翁公,您居官多年,四海揚名,皇上、太子賜金謝教諭情。你家丁人口眾多,子孫滿堂,也該廣置良田,擴建家宅,使后世子孫永庇皇恩祖德,免致吃食無著之困!笔鑿V聽后說:“故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之說,我看不盡然,若人人都為己而活,那才要天誅地滅哩。我在有生之年,要做點公益之事,死而安樂。再則,惠及后世要有道,不能教他們坐享其成。如是此,好日子也是一陣子,家敗則長遠。”疏廣看了看長空,又望了望他那處舊宅,繼續(xù)說:“要使后代榮昌發(fā)達,不是給他們留下多少錢糧家園,應教他們?nèi)绾巫鋈恕⑷绾吻笊、如何?chuàng)業(yè),教其藝勝于授與幣啊......”。在辦學期間,疏廣疏受白天兢兢業(yè)業(yè)授教,夜間辛辛苦苦挑燈備案,鄉(xiāng)鄰無不稱贊。
疏廣、疏受辭世后,寧侯為了紀念這兩位寧邑先賢,將其故里分別命名為“東疏”和“西疏” 。300年后,陶潛路過寧邑時,賦五言《詠二疏》:“大象轉四時,功成者自去。借問衰周來,幾人得其趣。游睚漢庭中,二疏復此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