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王恢】 西漢將軍。燕人。數(shù)為邊吏,熟悉匈奴情況。建元元年(前140)匈奴請和親,他與韓安國廷爭,反對和親。元興元年(前 134),他陰使馬邑(今山西朔縣)豪帥聶翁壹為反問,誘匈奴入塞,單于信之。不久,單于率師l0萬人武州塞(今山西朔縣北至大同市西一帶)。時漢軍30萬已伏馬邑。后,匈奴因得悉有伏兵,急退。王恢率軍追擊,又慮為所敗,引用罷歸。漢武帝怒其不出擊匈奴輜重,欲誅之,恢自殺而死。
元光元年秋還有一件大事,就是匈奴來請求和親。大行王恢是燕人,認為匈奴反復無常,主戰(zhàn),御史大夫韓安國則認為到千里之外不屬于自己的土地上作戰(zhàn)難以勝利,就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一樣,主和。當時朝臣多附和韓,武帝同意和親。
到了元光二年夏,雁門馬邑豪民聶翁壹通過大行王恢向武帝進言,利用匈奴剛與漢朝修好,信任邊民這一點來引誘軍臣單于。武帝聽從了王恢的建議,于馬邑城伏兵三十萬,開始了對匈奴的第一場戰(zhàn)爭,事瀉未果。對這場戰(zhàn)事,太史公在《韓長儒列傳》中有詳細的描述。
。ㄗⅲ貉汩T是郡名。治所在善無,今山西省右玉南,大約是山西北部和內(nèi)蒙南部交界地。馬邑是縣名,今山西朔縣。)
首先是聶翁壹逃進匈奴做間諜,對單于說自己能斬殺馬邑官吏,獻城投降。單于貪圖財物,信以為真。聶翁壹返漢后斬殺了幾個死罪囚徒,把他們的頭懸掛在馬邑城上,告訴單于的使者說馬邑的高級官吏已經(jīng)死了,可以發(fā)兵。軍臣單于果然統(tǒng)率十多萬騎兵,入侵武州塞。(注:武州,縣名。山西左云。)
武帝派出五位將軍連同車騎步共三十萬在馬邑設伏。這五位將軍是衛(wèi)尉李廣驍騎將軍,太仆公孫賀輕車將軍,大行王恢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材官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護軍將軍。各位領軍都隸屬韓安國,約定在單于進入馬邑時縱兵出擊。其中王恢、李息、李廣三部從代郡(治所在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兵,主要攻擊匈奴后勤部隊。
可惜漢軍偽裝得太過火,單于一路搶劫到馬邑一百里外,看見牛羊遍地,卻不見一個人,就起了疑心。于是攻打漢軍衛(wèi)所,捉到武州尉史(匈奴傳說是雁門尉史),問出了伏兵實情,引兵北還。王恢聽說單于跑了,想想自己帶兵不過三萬人,萬一匈奴合兵一處,肯定抵擋不了,就沒去打匈奴的輜重部隊。這場大規(guī)模的伏擊戰(zhàn)就這樣窩窩囊囊地夭折,雙方都白跑一趟。武帝以王恢首發(fā)戰(zhàn)爭卻臨陣脫逃將王恢下獄,廷尉判處王恢畏敵觀望死刑。雖然王恢辨說自己是想保存漢朝三萬精兵,且買通田蚡通過太后求情,武帝依然不肯饒他,說單于雖然逃了,但是王恢如果敢擊匈奴后勤部隊,還是可以有所斬獲,以慰將士之心。于是王恢自殺。而武州尉史被單于封他為天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漢奸。
(評:這場戰(zhàn)爭,王恢固然有畏戰(zhàn)之心,卻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武帝不饒王恢,一是因為他能擊而不擊,弄得武帝高高興興出兵卻灰頭土臉回來,更重要的理由還是殺一儆百,給眾將樹立了一個靶子。后來李廣幾次倒霉地碰上匈奴大隊,寧可拼到剩下一個人也不敢稍稍避敵鋒芒,不能不說有這件事的影響。這一仗,李廣也是從代郡出兵攻擊匈奴輜重,估計領兵也是三萬左右,既然無功想來是沒有遇上匈奴軍隊。李廣的官職衛(wèi)尉位列九卿之中,掌管宮禁宿衛(wèi),應該說漢武帝和李廣的關系不會太差。公孫賀是衛(wèi)青的姐夫,是個比較圓滑的人物,在與衛(wèi)家有關的一干人等中算是活的比較長的了。另外,衛(wèi)青這時候大約18至21歲,五年后初次出戰(zhàn)。漢武喜歡用年輕的將領,比如18歲的小霍。不用衛(wèi)青,可能是需要一個親信在京中替他管理軍隊,更可能的還是衛(wèi)青年齡小,還不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