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本 信 息
姓名:霍揆彰學籍:黃埔軍校一期
字號:嵩山
黨派:中國國民黨
籍貫:湖南省酃縣
軍銜: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生卒:1901~1953
軍職:第十一兵團司令官
簡歷
霍揆彰,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yè)。別字嵩山,湖南酃縣人。父務農(nóng)商,有耕田十余畝,年收獲糧谷80石,自給尚余。本縣西鄉(xiāng)模范小學、縣立初級中學、衡陽省立第三中學、廬山中央軍官訓練團校官班、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第十九期、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二期畢業(yè)。曾任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校長一年。1924年春由湖南省出席國民黨一大代表謝晉(時任湘軍總司令部參謀)及劉況(時任湘軍第五軍司令部參謀)保薦投考黃埔軍校。同年5月到廣州,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畢業(yè)后任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排、連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補充第一師第三團少校團附。第二十一師六十三團少校團附,北伐東路軍第一軍第二十一師六十三團第三營營長、團長。參加第一、二次東征和北伐戰(zhàn)爭。1928年起任第十一師第三十二旅第六十四團上校團長,第十一師獨立旅旅長。1931年1月任第十八軍十四師補充旅少將旅長,同年9月任第十四師副師長。1933年9月任第十四師師長。1935年4月授陸軍少將,任西北討逆軍第四集團軍第六縱隊指揮官。1937年5月授陸軍中將,仍任第十四師師長?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任第五十四軍軍長,兼田南要塞指揮官。1939年7月任第二十集團軍副總司令兼洞庭湖警備司令。1942年3月任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次年秋移駐云南,加入中國遠征軍。1944年冬任中國青年遠征軍編練總監(jiān)部副監(jiān)。1945年初任陸軍第三方面軍副司令官。同年5月當選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先后率部參加淞滬抗戰(zhàn)、武漢會戰(zhàn)、第一次長沙會戰(zhàn)、滇西反擊戰(zhàn)諸役。其中淞滬抗戰(zhàn),率第五十四軍于羅店一役重創(chuàng)日軍精銳,第一次長沙會戰(zhàn)中,率七個軍布防洞庭湖西岸,阻擊并重創(chuàng)日軍。1943年遠征滇緬,率部攻克龍陵、騰沖,打通西南國防交通線,均戰(zhàn)績顯著。獲美國政府授予嘉猷勛章。1946年起任青年軍編練總監(jiān)部代理總監(jiān),青年軍第六軍軍長,代理云南警備總司令,1946年7月因李、聞血案被免職。1947年11月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年底被任為第十六綏靖區(qū)司令官。1949年5月任第十一兵團司令官,湘贛鄂邊綏靖總司令兼行政長官。同年秋到臺灣,1953年3月9日在臺北因腦溢血病逝世。著有《第二十集團軍滕沖會戰(zhàn)概要》等。臺灣出版有《陸軍中將霍揆彰(嵩山)先生生平事略》、《霍揆彰將軍抗日活動紀要》等。
人生歷程
1924年11月軍校畢業(yè)后派任軍校教導團(團長何應欽)炮兵營(營長蔡忠笏)排長。
1925年10月升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總司令蔣中正)炮兵團(團長蔡忠笏)連長。后升任炮兵團(團長蔡忠笏)營長。
1926年6月升任補充第1師(師長嚴重)第3團(團長陳誠)少校團附。11月18日所部改番號為第21師(師長嚴重)第63團(團長陳誠),仍任團附。
1928年6月調(diào)任南京警衛(wèi)司令部(司令陳誠)經(jīng)理處處長。9月升任第11師(師長曹萬順)32旅(旅長殷繩祖)64團團長。
1930年8月獲四等寶鼎勛章。
1931年2月升任第18軍(軍長陳誠)第14師(師長陳誠)第3旅(轄三團)旅長,旋改任第11師獨立旅(轄三團)旅長。
1931年9月升任第18軍(軍長陳誠)第14師(師長周至柔)副師長。
1933年2月3日升任第18軍(軍長陳誠)第14師(轄兩旅)師長。
1935年4月晉任陸軍少將。
1936年1月獲三等寶鼎勛章。11月獲四等云麾勛章。
1937年5月21日晉任陸軍中將。10月17日升任第54軍(轄陳烈第14師)中將軍長。
1938年兼任田南要塞指揮官。
1939年7月升任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兼洞庭湖警備司令。
1940年7月升任第20集團軍(轄周福成第53軍、周祥初第87軍)代理總司令。
1941年6月實任第20集團軍總司令。
1943年兼駐滇干訓團教育長。
1945年1月1日獲青天白日勛章。后兼任青年遠征軍編練總監(jiān)部(總監(jiān)羅卓英)副總監(jiān)。3月帶職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2期受訓。5月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6月調(diào)任第3方面軍(司令官湯恩伯)副司令官。10月8日調(diào)任青年軍第6軍(轄戴之奇第201師、羅澤第202師、覃異之第204師)軍長,后獲忠勤勛章。12月調(diào)任云南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
1946年5月獲勝利勛章。7月因李、聞血案被免職。11月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47年12月任第16綏靖區(qū)(轄蔣當翊第97軍、王中柱第103軍)司令官。
1949年5月第16綏靖區(qū)改編為第11兵團(轄蔣當翊第97軍、王中柱第103軍),仍任司令官。6月所部改編為湘鄂贛邊區(qū)綏靖總司令部,任總司令兼行政長官。49年秋去臺灣。
1953年3月9日因病在臺北去世。
騰沖會戰(zhàn)
第二十集團軍騰沖會戰(zhàn)概要:本集團軍奉令反攻滇西,并策應密支那作戰(zhàn)。遵于師梗,由彌渡、祥云開始運動。至辰灰,于怒江東岸齊虹橋、栗柴壩期間集中完畢,保持重點于齊虹橋。于真日黃昏后,分七處強渡怒江成功。次晨與灰坡、唐習山、大塘子等處據(jù)點之敵五十六師團一四八聯(lián)隊主力及一四六聯(lián)隊一部,展開要點爭奪戰(zhàn)。敵既死守,我亦猛攻,血戰(zhàn)九日,敵不支潰退,我即分別攻占各該據(jù)點后,乘勢追擊至南北齋公房附近。該兩地為高黎貢山之頂點,海拔萬余公尺(此數(shù)有誤),形勢險峻,道路崎嶇,氣候惡劣,人煙絕跡,運動補給極端困難,況敵早經(jīng)憑險設備堅強,據(jù)點成群,有一夫當關之關之概。我為迅速進出該山計,乃以有力一部瞰制當面之敵,以主力向絕無道路可循之處,迂回攀登,艱難險苦,出生入死,凍饑致斃之人馬,日以數(shù)百計,經(jīng)十余日,始進于界頭、馬面關、瓦甸、江苴各附近之線,斷敵歸路。此時我圍攻南北齋公房之部隊與迂回部隊遙相呼應,開始隘路戰(zhàn)。依當時情況,本可一舉殲滅,施因該敵陸續(xù)增援一一三、一一四、一四六、炮五十六、搜五十六等五個聯(lián)隊,猛烈反撲。幸我士氣旺盛,銳不可當,殲彼頑寇將達半數(shù)。敵遺尸遍野,抱頭鼠竄,我乃攻占騰北咽喉之北齋公房,而超越險峻艱難之山頂隘口,并猛追敗退之敵,迨近橋頭、瓦甸、江苴時,敵又憑設據(jù)點頑強抵抗。經(jīng)二十二日之血戰(zhàn),頑敵不支又復潰退。我當決心使敵無法脫離戰(zhàn)斗,乃以向陽橋為軸心,由右翼橋頭、瓦甸進出龍川江,向固東順江左旋回猛烈追擊至固東河西之線,一面掃蕩固東以北至片馬之殘敵,一面整頓態(tài)勢準備騰沖會戰(zhàn)。當殘敵甫告肅清時,察覺當面之敵紛紛向南潰退。我當乘機由固東河東西之線,發(fā)起猛烈攻勢,即飭五三、五四兩軍分別由向陽橋、固東兩道向騰沖邁進,沿途迭遇抵抗均予節(jié)節(jié)擊退,而迫近騰北城郊。已儉,我五四軍以迅雷之勢攻占寶峰山,茲為出敵意表。于午東夜,變更部署,將五三軍主力由騰北上下馬場轉至騰東飛鳳山附近,所遺陣地由五三軍延伸,迄之江日,我五三軍一舉攻占飛鳳山,五四軍亦于同日肅清寶峰山。于是我已打破騰沖屏障,三面迫近城郊矣。是時也,殘敵一部倉皇南竄,其主力編成一個混戰(zhàn)聯(lián)隊,由一四八聯(lián)隊長藏重大佐指揮死守來鳳山及騰城。該城為滇西最堅固之城池,兼有來鳳山之屏障,并構筑堅固工事及堡壘群,準備充分之糧彈,奉命困守至十月底以待援軍來到。我軍既于微日迫近城郊后,除以五三軍之一師尾追潰敵挺進至梁河龍頭街之線并阻敵增援外,隨即策定攻擊騰沖及來鳳山之計劃,部署就緒,準備完成。于午宥,在我空軍掩護之下,以優(yōu)勢之兵力,向敵最后唯一之屏障來鳳山五個堡壘群同時猛攻。官兵奮勇,前仆后繼,血戰(zhàn)竟日迄傍晚上,殲敵大部,確占該山。復于次日晨,將騰城東南兩城門外繁華市區(qū)之敵全部肅清,殘敵退據(jù)城內(nèi),四門緊閉,深溝高壘,企圖困斗。我當將該城四面包圍,惟該城之墻概為堅石砌成,高而且厚,兼有大盈江及飲馬水河環(huán)繞東西北面,形勢天然有險可憑,況城墻上端堡壘環(huán)列,其距離不過十公尺,而城之四角有堅厚堡壘側防,欲求接近,良非易事。經(jīng)月圍困,攀登乏術,乃不時以空軍猛烈轟炸,陸續(xù)炸成缺口十余處。我各部隊即以利用轟炸成果,冒敵濃密火網(wǎng)先后登城,對城上之敵堡壘,以對壕作業(yè)逐次攻擊。至未號始將東南三面城墻上之敵大部肅清,于馬晨開始向城內(nèi)之敵攻擊。我預二師、一九八師、三十六師、一一六師各部主力奮勇直前。由南面城墻下城突入市區(qū),激烈巷戰(zhàn)于焉展開,惟城內(nèi)人煙稠密,房屋連椽,大部堅實難破;且頑敵家家設防,街巷堡壘星羅棋布。尺寸必爭,處處激戰(zhàn),我敵肉搏,山川震眩,聲動江河,勢如雷電,尸填街巷,血滿城沿,嗣以各部損耗慘重,而各級預備隊既早用罄,又無援兵以濟急難,不得已將原在南甸、騰龍橋阻敵增援之一三零師調(diào)入騰城,用增實力苦戰(zhàn)若干晝夜,所賴將士忠勇克敵致果,業(yè)于九月十四日將困守騰城之敵全部殲滅,青白之旗乃復飄揚,邊陲重鎮(zhèn),同聲慶幸。綜合自怒江起至克復騰沖止,所歷大小戰(zhàn)役四十余次,共生俘敵軍官四員,士兵六十余名,營妓十八名。斃敵少將指揮官及藏重大佐聯(lián)隊長以下軍官一百余員,士兵六千余名。虜獲野山炮七門,步兵炮六門,迫擊炮十門,重機槍十九挺,輕機槍四十七挺,步騎槍千余支,汽車二十余輛,有無線電機二十五部及其他軍品無算。我亦傷亡官佐一千二百三十四員,士兵一萬七千零七十五名,斯乃騰沖會戰(zhàn)之概略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