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八列傳第一百三十八記載:“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詣?wù)繐犰罕硌。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梁子恭亦親慰撫,重表其門。貞觀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余“忍”字。高宗為之流涕,賜以縑帛!
公藝自幼有成德之望,正德修身,禮讓齊家,立義和廣堂。制典則,設(shè)條教以戒子侄,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和,夫正婦順,姑婉媳聽,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日鳴鼓會食。養(yǎng)犬百只,亦效家同,缺一不食。
唐麟德二年,高宗與武則天,率文武大臣、宮妃命婦去泰山封禪。車駕過壽張(今臺前縣),聞張氏九世同居,累朝都有旌表,因而也慕名過訪。問張何能九世同居?公藝答:“老夫自幼接受家訓,慈愛寬仁,無殊能,僅誠意待人,一’忍’字而已!彼煺埣埞P,書百“忍”字以進。高宗連連稱善,并贈絹百端,以彰其事。
張公藝是我國歷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他那九輩同居,合家九百人,團聚一起,和睦相處,千年以來,倍受歷代人民尊敬,傳為美談。在當今建設(shè)兩個文明的時代里,建立一個文明的家庭,更具有它新的現(xiàn)實意義。漢家雖不專在忍,今亦不提倡吃“大鍋飯”,然有一個和睦的家庭,乃人人所盼望的事,這里關(guān)鍵是誠意待人。那些為子不孝,婆媳不和,兄弟分爭,姑嫂相猜,妯娌吵罵等,何不仿效張氏治家呢?
相傳,唐高宗聞知張公藝九世同居,家大業(yè)大,怕他造反,就假托封泰山,特意來私訪。他扮作道人來到張公藝家,要見一見當家人。這時走來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自稱為當家人。此童便是張公藝!暗廊恕备械胶芷婀,問他為什么你們家讓年輕人當家?公藝道:“這是張家祖?zhèn)鞯闹渭肄k法。年輕人沒結(jié)婚,無私心,辦事公道。”隨后,公藝領(lǐng)“道人”參觀了這個大家庭。只見他家建有食堂,聽鐘聲集體吃飯;有裁縫房,全家人的衣服、鞋襪統(tǒng)一制做和分配;孩子統(tǒng)一看管,有出門探親的婦女,無論誰的孩子,抱起一個就走(和自己的孩子一樣)!暗廊恕笨此麄兪趾湍,贊不絕口。公藝說:“我家不僅人義氣,狗也與別家不同!彼诸I(lǐng)“道人”觀看了喂狗的情景。張家養(yǎng)著一百條狗,如有一只不到,其余九十九只都不吃食,只等到齊了才吃!暗廊恕焙荏@奇,想當面試一試這個小當家人的本領(lǐng),就送給他兩個梨子,看他如何處理。張公藝叫家人用石臼把梨搗碎,放在水缸里,叫全家人都來渴梨湯。
相關(guān)記載
張公藝以和治家,仗義疏財,九代同居,人多家業(yè)大,騾馬成群。有許多遠親近鄰時常登門求助,有的借糧,有的借錢,有的使用農(nóng)具和牲畜。講信用的到時歸還,也有些人借去不還,甚至把農(nóng)具和牲口賣掉。天長日久,家人有的憤憤不平,提出今后決不再借給他們。張公藝卻說:“如果 他們都像我們一樣,什么都有,還來求我們嗎?因為他們有困難,所以,才求助我們!币虼耍谒募依,每人都樹立了一個助人為樂的思想。
仗義個例
據(jù)傳,張家有個年輕人結(jié)婚,新人剛剛?cè)攵捶,來了個和尚,提出在此借宿一晚。家人說:“今天不能借宿,我們家正在辦喜事呢!”和尚非住不可。于是爭執(zhí)不下。張公藝聞聽,就把他讓進客廳?墒,這和尚得寸進尺,非與新人同住洞房不可,于是,就把他帶進洞房。和尚進房后,一頭倒在新娘的床上蒙頭便睡。新娘無奈,通宵坐在一旁。等到天亮,人們走進洞房掀被一看,是一個金人直挺挺地睡在那里。這個故事雖不真實,但表明人們對張公藝忍讓之風的贊頌,體現(xiàn)了“好人總有好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