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主要著作 《宋史·陳摶傳》稱陳摶“能逆知人意”,“好讀《易》”。隱居武當(dāng)山時作詩八十一章,名《九室指玄篇》,言修養(yǎng)之事。又撰有《入室還丹詩》五十首、《易龍圖》《赤松子誡》(或作《赤松子八誡錄》)《人倫風(fēng)鑒》(或作《龜鑒》)各一卷;另有《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及詩六百余首。相傳他傳有《無極圖》《先天圖》等!度挝摹肥杖肫鋽(shù)篇文章!墩y(tǒng)道藏》題名陳摶的作品有《陰真君還丹歌注》。南宋呂祖謙編《皇朝文鑒》,收入其《龍圖序》;元張理《易象圖說內(nèi)篇》并收《易龍圖》之序及數(shù)圖式,可考見其易學(xué)象數(shù)思想。曾慥《道樞·觀空》錄其論說,又可見其觀“五空”思想。
仙家傳說
“扶搖子”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shù)學(xué)傳統(tǒng),并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shù)和儒家修養(yǎng)、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xué)有較大影響。后人稱其為“陳摶老祖”、“睡仙”等。后唐明宗李嗣源聽說陳摶的高名,御筆親書派使者持詔征他出山。陳摶不違抗圣旨,只得來到洛陽歇見天子。見了天子,
陳摶卻不拜,滿朝文武大驚失色,后唐明宗李嗣源卻不怪,感嘆說”高士是不用平常俗禮來對待的。(后唐明宗李嗣源以及后唐文武百官均見過。)
后周顯德三年,后周世宗柴榮召陳摶到闕下”,問以飛升黃白之術(shù)。摶答曰:“陛下為天子,當(dāng)以治天下為務(wù),安用此為?”后周世宗柴榮欲任命陳摶為諫議大夫(一說“拜左拾遺”),陳摶固辭不受。賜號“白云先生”(引用出處: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后周世宗柴榮見過放歸山。后周世宗柴榮又命陶谷草詔,令華州刺史每事須供,歲時存問。(后周版圖內(nèi)的華州刺史也見過。)
入宋后,宋太宗趙光義曾兩次召見。第一次在太平興國初年,太宗待之甚厚。第二次在太平興國九年(或雍熙元年,984年)。據(jù)《太宗實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東都事略》等書記載,陳摶復(fù)至汴京,以羽服見于延英殿,太宗甚為禮重。(宋太宗趙光義見過。)
據(jù)宋人王稱《東都事略·隱逸傳》記載,陳摶“始四五歲,戲渦水”。(這個人也有見過陳摶的可能。)以上論述民間傳說居多,僅供參考。不涉及封建迷信!
對于陳傳老祖還有一些傳說。據(jù)說陳傳小的時候,有一天在水池邊玩耍嬉戲,遇到了一個老婦人,她把陳傳抱起來并且喂奶給他吃,然后笑著對小陳傳說:你長大后清心寡欲淡薄名利,不要陷入是非之地,你是一個聰明人,你比別人都要強。說完頭也不回的就走了。后來人們就說,這個老婦人是一位神仙點化并傳授了陳傳仙法,使陳傳脫離了凡胎俗體,成為了具有仙風(fēng)道骨的能人。說也奇怪陳傳經(jīng)過這個經(jīng)歷后,更加聰明了,說話處處玄言妙語,而且特別的有見識,和以前判若兩人,器宇不凡,神采飄逸猶如仙人。
對于陳傳的精彩傳說很多,但是對于陳傳之死的傳說更加富有傳奇色彩。據(jù)說陳傳臨死的時候,自己就已經(jīng)知道死期已到,就命徒弟在華山蓮花峰下張超谷鑿一個石室,并且還寫了一封遺書:我的壽數(shù)已盡,我這輩子對世間沒有什么留戀的,唯有圣明的趙宋朝廷有恩與我,值得我懷念,我將于7月29 日化形于蓮花峰下張超谷中。后來他死后弟子和他的遺書對比,死期竟然完全的吻合。更加讓人驚奇的是,陳傳死后七天,身體還有余溫,皮膚紅潤還有彈性,就向陳傳在熟睡。陳傳活了118歲,可以說是一個長壽之人,但在宋朝那個時期,人們認為只有神仙才能達到。陳傳的長壽完全歸功于,他那精深玄妙的道家內(nèi)功。
陳傳是隱士,他不僅博學(xué)多才還具有政治頭腦。在宋太宗趙匡義當(dāng)政時,他深受宋太宗的賞識,兩人還成為朋友,宋太宗多次想委以重任他都回絕了。宋太宗為此賜陳傳為 希夷先生 稱號,此號是宋太宗取之老子的兩句話:聽之不聞為希,視之不見為夷 以此來贊賞陳傳高深的道行。
陳傳最富有哲理的一句話,概括了陳傳的為政之道 為人之道:優(yōu)好之處勿久戀,得志之處勿再往。
仙風(fēng)道骨
年少時
好讀經(jīng)史百家之書,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有詩名。五代后唐長興(930~933年)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進,從后晉至后周,娛情山水,凡二十余年。自言曾遇孫君仿、麞皮處士二人,謂武當(dāng)山九室?guī)r可以隱居。
入武當(dāng)
因入武當(dāng)山,服氣辟谷,但日飲酒數(shù)杯。據(jù)北宋人文同稱,他于后晉天福(936~944年)中曾入蜀,從邛州天師觀都威儀何昌一學(xué)睡功“鎖鼻術(shù)”。魏泰謂其“或一睡三年”。
陳摶本有大志,然“數(shù)舉不第”,且厭五代之亂,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隱士,因此逐漸形成“出世”思想。天福二年(937年)在蜀時,有詩云:“我謂浮榮真是幻,醉來舍轡謁高公。因聆玄論冥冥理,轉(zhuǎn)覺塵寰一夢中!
居華山
大約在后周或稍前,陳摶移居華山云臺觀,又止少華石室!懊繉嬏,多百余日不起”。據(jù)宋朝《國史》稱,大約在此期間,他與另外兩位傳奇人物呂洞賓、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再傳弟子陳景元又稱其與譚峭為師友。自此,其名大振。
辭不受
后周顯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籠英杰,且以摶曾踐場屋,不得志而隱,必有奇才遠略,于是召到闕下”,問以飛升黃白之術(shù)。摶答曰:“陛下為天子,當(dāng)以治天下為務(wù),安用此為?”命為諫議大夫(一說“拜左拾遺”),固辭不受。賜號“白云先生”(此據(jù)王辟之《澠水燕談錄》。一說學(xué)者又稱白云先生),放歸山;又命陶谷草詔,令華州刺史每事須供,歲時存問。
顯德五年(958年),成州刺史朱憲陛辭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賜摶。
獨善身
陳摶將五代十國的統(tǒng)一寄希望于趙匡胤。據(jù)說趙氏登極,他聞訊大笑墜驢曰:“天下這回定疊也!”
入宋后,太宗趙光義曾兩次召見。第一次在太平興國初年,太宗待之甚厚。第二次在太平興國九年(或雍熙元年,984年)。據(jù)《太宗實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東都事略》等書記載,陳摶復(fù)至汴京,以羽服見于延英殿,太宗甚為禮重。因語宰相宋琪等人曰:“摶獨善其身,不干勢利,所謂方外之士也。入華山四十年,度其年近百歲人,且言天下安治,故來朝覲,此意亦可念也。即令引至中書,卿可試與之語!彼午鲉枺骸跋壬眯摒B(yǎng)之道,可以授于人乎?”陳摶答曰:“摶山野之人,于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術(shù),吐納養(yǎng)生之理,非有方術(shù)可傳。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今古,深究治亂,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是君臣協(xié)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于此!彼午鞯缺砩掀溲裕诟泳粗。十月下詔,賜號“希夷先生”,并令有司增葺華山云臺觀。數(shù)月后放還山。
卒谷中
端拱二年(989年)卒于蓮花峰下張超谷中。
載宋史
《宋史·陳摶傳》稱陳摶“能逆知人意”,“好讀《易》”。
留詩書
隱居武當(dāng)山時作詩八十一章,名《九室指玄篇》,言修養(yǎng)之事。又撰有《入室還丹詩》五十首、《易龍圖》《赤松子誡》(或作《赤松子八誡錄》)《人倫風(fēng)鑒》(或作《龜鑒》)各一卷;另有《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及詩六百余首。相傳他傳有《無極圖》《先天圖》等!度挝摹肥杖肫鋽(shù)篇文章。《正統(tǒng)道藏》題名陳摶的作品有《陰真君還丹歌注》。南宋呂祖謙編《皇朝文鑒》,收入其《龍圖序》;元張理《易象圖說內(nèi)篇》并收《易龍圖》之序及數(shù)圖式,可考見其易學(xué)象數(shù)思想。曾慥《道樞·觀空》錄其論說,又可見其觀“五空”思想。
仙蹤遺址
山東青州
云門山有陳摶洞,傳言,摸摸陳摶的頭,吃穿都不愁。
安徽渦陽
縣城東北30公里石弓集西北隅,S202省道南側(cè),有一小山,在山石西側(cè)一方石面上,有似人臥痕跡,長有數(shù)尺。傳說,陳摶在此鼾睡,一覺八百載,把青石壓成人形痕跡,故稱為陳摶臥跡,F(xiàn)在人形臥跡依然可見。
湖北武當(dāng)
山凌虛崖有陳摶隱居處。
道家遺譜
話說距今千余年前,正值中國歷史外的殘?zhí)莆宕鷷r期,那時的趙匡胤還只是一名普通的軍卒,整日里游手好閑,還未成為大宋朝的皇帝。趙匡胤性好弈棋,加上他勇謀雙備,棋藝進展得較快,等閑好手,均為他所敗,于是便有些驕傲起來,夸口說自己是天下第一高手,常發(fā)出難逢敵手之感慨。
有一次趙匡胤隨軍至陜西,過華山時聞聽山上有一道士,人稱陳摶老祖,象棋下得極好,遠近聞名。趙匡胤不覺技癢,登上華山去找老道下棋。陳傳老祖見他只不過是個軍卒,不愿與之對弈。趙匡胤一聽急了,便說要以整座華山為賭---豈料棋至殘局時,他因操之過急而漏殺一子,反被陳摶老祖反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