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總有一種力量讓你淚流滿面”
《南方周末》上的這兩句話
打動過多少人的心
沒錯
她就是最鼎盛時期的《南方周末》主編——江藝平
人物經(jīng)歷
1956年生,1982年中大中文系畢業(yè),曾擔(dān)任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南方都市報總編輯。
1995年秋,江藝平被任命為社委,由于社委會分工的緣故,與任南周主編的左方先生等人一起為《南方周末》工作。
1996年,左方先生退休后,江藝平接任《南方周末》主編。
2000年1月,卸任南周主編一職。
2006年11月,擔(dān)任南方日報社副總編輯。
2008年12月3日被調(diào)離南方都市報,在主管南方農(nóng)村報和南方新聞研究所。
2008年底,江藝平開始在南方周末上開設(shè)不定期專欄《故人如故》。
2013年9月25日,江藝平提前從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副總編輯的任上退休
媒體報道
江藝平 南方周末 人性關(guān)懷
文/張劼
提起《南方周末》,我們更多想到的是江藝平時代。是時,《南方周末》的影響達到頂峰。
江藝平不喜歡張揚。但在她負責(zé)《南方周末》期間,卻極度地張揚著關(guān)愛和平等,張揚著正義和尊嚴,挖掘著一個民族的良知。
平等心態(tài)
《南方周末》的同事們對傳媒說, 江藝平無疑是最優(yōu)秀的中國市民之一江藝平從不隔著障礙物跟人說話,她總是與對方并排坐在同一張沙發(fā)上,平等地進行交談,哪怕這個人是她的下級或者明顯有求于她。在她看來,平等不僅僅體現(xiàn)在那些所謂的大事上,它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一個曾是IT界的自稱無名小輩的作者對媒體講了一個故事:他的一篇立意“太高端”的關(guān)于IT的文章被《南方周末》“下掉”。他寫了信,后來還通過總機直接找到江藝平。他說不發(fā)可以,但他想說明,拒絕可能造成重要影響的文章,即使對一份名報,也是損失。他認為《南方周末》對IT的中高端市場有所忽略!澳悴灰,我們正在商量,你的信和你的文章我已經(jīng)認真讀過了!彪娫捓铮嚻降脑捵屵@位作者感到很親切。她一句也沒有問作者的背景和身份以及作者是否有名? 1999年10月15日,簡版“IT媒體還有明天嗎?”發(fā)表在《南方周末》的“業(yè)界”版,全文版則有幸成為Chinabyte的封面。這位作者最后對傳媒說:“江藝平是我最景仰的一位報人,從她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作為報人純粹的精神的力量!
知識女性
“江老師的形象,就像30年代知識女性那種,氣質(zhì)獨特!币粋媒體的同行這樣評價江藝平。
江藝平回憶自己的大學(xué)生活說,自己那時“說得少,聽得多”,但和同學(xué)一樣,讀書“特別瘋狂”。有一點值得回憶,她有時還看看禁片……
其實她后來一直是“說得少,聽得多”,不同的是做的也多。當(dāng)初她是帶著好奇去看禁片,后來她做報紙時試著去闖新的路子,則決不是因為好奇。但二者都需要勇氣,一個弱女子的勇氣。有人對江藝平這代人進行分析:這些人,跟他們的前幾代人不一樣,也跟中國后來的幾代人迥然有別。在他們身上,你總是毫不費力就可發(fā)現(xiàn)一種非常特異的標(biāo)志,讓人一眼看去就能夠感覺到。他們最愛使用“我們”而很少說到“我怎樣怎樣”。
《南方周末》以50人的采、編隊伍帶來了超過1億元的廣告收入。各地《南方周末》的報商儼然都是當(dāng)?shù)氐闹髁髑腊殉终摺嚻奖凰南聦俜Q為“市場時代傳媒的另類”。 她的同事說:“我常常想起江藝平,她用了自己一生中最睿智的中年時光,撐起了一份100多萬份的報紙,其間,她經(jīng)受了多少次艱難的思索,承受了多少次來自各方的壓力,但是她嘗試著盡最大的能力去做,這是一種多么不易的勇氣!
對于《南方周末》的成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說它有敢于說真話的勇氣;有人說它是惟一堅持下來的周報;有人說它的市場化步伐走得比較早……
不管怎么說,《南方周末》用比較體面的待遇和清晰的新聞理想來吸引著成熟的新聞人,然后給大家比較寬松的空間,使記者和編輯能夠自由地發(fā)揮,這是《南方周末》成為一個上品的關(guān)鍵。
普通女人
有人說,強勢的女人表現(xiàn)在能真正做自己的主人,能堅持、能擔(dān)當(dāng)自己,不依賴外在的東西,能自我把握。經(jīng)濟獨立當(dāng)然是一個前提;但如果經(jīng)濟上不寬裕甚至比較貧苦的時候,還能做到精神自主,那就是強中之強了,說明她不會被經(jīng)濟捆住,不在其中迷失,在內(nèi)在價值和外在價值之間能夠保持平衡,這很不容易!赌戏街苣吩骶幗嚻綗o疑就是一個強勢女人。她當(dāng)任的時候,是《南方周末》最強的時候,當(dāng)時江藝平有非常多應(yīng)酬的機會。有很多應(yīng)酬,在大家眼中看來是非去不可的,不是因為她有這樣的機會拋頭露面,哪怕是為了報社,似乎也是應(yīng)該去的。但是她除了出差,幾乎所有的晚飯都是在家里吃的。她確實是出于對自己的把握,很自然,很原則。她把理念、工作、生活這三個方面安排得很和諧,這讓人非常欣賞。
在南方報業(yè)大樓12樓那間比較隱蔽的房間里,江藝平以她清晰的新聞理想,開創(chuàng)了一個讀報時代。江藝平的同事說:“《南方周末》引領(lǐng)讀報潮流的一個時代即將終結(jié)了,這沒有什么可以值得慶幸和悲哀的,但是我們成熟了,這才是最重要的。無論如何,我尊重江藝平和那個屬于她的讀報時代。”
作品簡介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這是新年的第一天。這是我們與你見面的777次。祝愿陽光打在你的臉上。
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里。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樹葉已經(jīng)落盡,南方的樹葉還留在枝上,人們在大街上懶洋洋地走著,或者急匆匆地跑著,每個人都懷著自己的希望,每個人都握緊自己的心事。
本世紀最后的日歷正在一頁頁減去,沒有什么可以把人輕易打動。除了真實。人們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們得到過安慰也蒙受過羞辱,人們曾經(jīng)不再相信別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歲月讓我們深知“真”的寶貴————真實、真情、真理,它讓我們離開凌空蹈虛的烏托邦險境,認清了虛偽和欺騙。盡管,“真實”有時讓人難堪,但直面真實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實的人群是堅強的人群。
沒有什么可以輕易把人打動,除了正義的號角。當(dāng)你面對蒙冤無助的弱者,當(dāng)你面對專橫跋扈的惡人,當(dāng)你面對足以影響人們一生的社會不公,你就明白正義需要多少代價,正義需要多少勇氣。
沒有什么可以輕易把人打動,除了內(nèi)心的愛。沒有什么可以輕易把人打動,除了前進的腳步……
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樣,我們與你再次見面,為逝去的一年而感懷,為新來的一年作準(zhǔn)備。祝愿陽光打在你的臉上。
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里。有一種力量,正從你的指尖悄悄襲來,有一種關(guān)懷,正從你的眼中輕輕放出。在這個時刻,我們無言以對,惟有祝福: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讓往前走的繼續(xù)走,讓幸福的人兒更幸福;而我們,則不停為你加油。
我們不停為你加油。因為你的希望就是我們的希望,因為你的苦難就是我們的苦難。我們看著你舉起鋤頭,我們看著你舞動鐮刀,我們看著你揮汗如雨,我們看著你谷滿糧倉。我們看著你流離失所,我們看著你痛哭流涕,我們看著你中流擊水,我們看著你重建家園。我們看著你無奈下崗,我們看著你咬緊牙關(guān),我們看著你風(fēng)雨度過,我們看著你笑逐顏開……我們看著你,我們不停為你加油,因為我們就是你們的一部分。
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抖擻精神,總有一種力量它驅(qū)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這種力量來自于你,來自于你們中間的每一個人。
所以,在這樣的時候,在這新年的第一天,我們要向你、向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說一聲,“新年好”!祝愿陽光打在你的臉上。
因為有你,才有我們。
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里。為什么我們總是眼含著淚水,因為我們愛得深沉;為什么我們總是精神抖擻,因為我們愛得深沉;為什么我們總在不斷尋求,因為我們愛得深沉。愛這個國家,還有她的人民,他們善良,他們正直,他們懂得互相關(guān)懷。
《鮮花與希望》
把所有的憂慮都放下
把大捧的鮮花帶回家
忙碌的人,寂寞的人
行路的人,等候的人
把復(fù)雜的現(xiàn)實拋開去
把單純的快樂找回來大聲地笑吧
你原本是個快樂的人
疲憊的你,憂傷的你
有夢的你,執(zhí)著的你
盡情地憧憬吧
日子原本就是希望
【1999年主編寄語】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本文刊載于1999年1月1日的《南方周末》第9版
迎著新年初升的太陽,讓我們輕輕地作個道別,說一聲:“再見,一九九八!
回望逝去的365個日夜,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證明“我是一個記者”。
透過記者的眼睛,我們現(xiàn)場目擊了朔州假酒荼毒生靈的慘禍;
透過記者的眼睛,我們奮力傳遞了昆明“鏟除惡霸”的呼喊;
透過記者的眼睛,我們仔細觀察了中國電信反壟斷的艱難進程;
透過記者的眼睛,我們忠實記錄了億萬軍民戰(zhàn)勝世紀洪水的巨大勇氣和抗?fàn)幘瘛?/p>
有人說,人在履行職責(zé)中得到幸福;
也有人說,履行一項職責(zé)時總會感到是在還債, 因為它決不會令我們自己非常滿意。
記者所履行的職責(zé),何嘗不是對公眾的一種“還債”————
他要告訴人們世界上發(fā)生的新聞,
他還要告訴人們新聞背后的真相。
對于這樣一項職責(zé),我們當(dāng)然時時力有不逮,但我們愿意為此而竭盡全力。
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綠葉顯示,新聞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實擔(dān)保。
面對世俗的力量,盡管生命有時也會顯得脆弱,盡管我們也不都總是那么堅強,但是,我們決不茍且于虛偽和庸俗,決不。因為我們深深懂得,尊嚴是人類靈魂中不可糟踏的東西。
讀者也許還記得伐木工人的最后一個勞模吧。為了尋找他,以便尋找長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真相,我們的記者排除了“報喜不報憂”的地方干擾,翻山越嶺,穿過一個又一個伐木點,終于找到了生病住院的主人公,這位老伐木工發(fā)自內(nèi)心的懺悔,為“尋找長江的傷口”留下了最真實的言說和最切膚的痛。
我們的許多報道,就是不斷發(fā)現(xiàn)和不斷尋找的結(jié)果。
記者的眼睛不僅僅為發(fā)現(xiàn)事實尋找真相而睜開,記者的眼睛也常常被真情打動,而輕輕閉上。
在東北災(zāi)區(qū),滔滔洪水已退,漫漫嚴冬將臨,迎著刺骨的寒風(fēng),一位大嫂對我們的記者悠悠地說了一句:“我們需要什么?太多了,國家哪幫得過來,今年災(zāi)情這么普遍,自己苦點都沒啥……”言者毫不經(jīng)意的話語,卻令聞?wù)咝念^一熱,久久為之發(fā)燙。
面對如此重災(zāi)巨創(chuàng),柔弱之軀內(nèi)蘊藏的寬厚與善良,誰說不是一種堅強?
也正是人民所固有的善良和堅強,喚起我們一種不可摧毀的希望。也只有那些曾抱住幾塊脆弱的木板,在狂風(fēng)暴雨的急流中顛簸過的人,才能體會到一個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貴。
告別一九九八,回訪我們報道過的新聞,作惡多端的孫小果終于被一審判處死刑,身心俱疲的改革者董陽終于在他鄉(xiāng)找到知音,而中國電信也終于開始降低消費者們抱怨已久的不合理收費……這就是世道人心。
是的,希望從來也不拋棄弱者。希望就是我們自己。